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伽利略著名

伽利略著名

發布時間: 2020-12-11 07:07:18

⑴ 伽利略著名鐵球實驗在比薩斜塔做的的拜託各位了 3Q

伽利略在另一處倒是明確地提到他曾經在高塔上做落體實驗。伽利略在比薩大學當數學教師期間,寫了一部沒有出版的手稿 《論運動》(寫於約1590年),其中5處提到在「高塔」或「塔」上做的落體實驗。這5處,只有1處是為了反駁亞里斯多德理論,是以反詰語氣提出的(「如果兩塊石頭從一座高塔同時扔出,一塊的大小是另一塊的兩倍,那麼誰會相信,在大石頭已落地時,小石頭只下落了一半路程?」),顯然只是假設,而不是對真實實驗的描述。剩下的4處是在描述實驗,其中1處更是明確地說他本人經常在高塔上做試驗,但是不是為了否定亞里斯多德理論,而是為了驗證他提出的一個新的落體定律:落體的速度和物體的密度成正比。原來,此時伽利略並不完全否定亞里斯多德理論。他認為,在真空中,如果是相同材料做的物體,那麼它們的下落速度和重量無關;但是如果是不同材料做的物體,那麼下落速度和它們的比重成正比。假如扔下一個金球和一個銀球,由於金的比重大約是銀的兩倍,伽利略認為金球應領先銀球一半的距離先落地。 伽利略說他經常做的實驗是同時拋木球和鉛球的實驗。他報告一個奇怪的現象:一開始木球的下降速度比鉛球還快,之後鉛球逐漸趕上木球,領先木球落地。根據現在的物理學知識,如果考慮到空氣阻力,鉛球領先落地是預料中的,但是木球一開始領先鉛球,則似乎是荒唐的。因此有人懷疑伽利略是不是真的做了實驗。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兩名美國科學家米克里奇和塞特爾重復了伽利略的實驗。他們讓51名學生做實驗,一手握鐵球,一手握木球(二者重量比約為10倍),兩手朝下,同時送手讓球下落,並對整個過程進行攝影。對攝影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在大多數(佔88%)實驗中,一開始木球的確明顯領先鐵球。原因不是由於物理定律不成立,而是由於人們在扔球時,會下意識地先松開負重較輕的那一手 (可能是因為人們要用更大的勁握住重球,因此松開要稍慢一些)。伽利略報道的這個奇怪結果,恰恰證明了伽利略的確在高塔上做過落體實驗。既然他用不同材料的物體做過落體實驗,那麼也應該用相同材料的物體做過。維維亞尼很可能是根據《論運動》中的這些敘述,誇大成當著眾人的面在比薩斜塔做演示。在維維亞尼的故事中,伽利略是為了證明用相同材料做成、重量不同的物體的下落速度相同,這與伽利略當時的觀點相符。 伽利略通過實驗發現,如他預料的,比重大的物體的下落速度略快於比重小的,但是並非如他的假說所預言的下落速度與比重成正比。伽利略想出了別的假說,試圖解釋為什麼實驗結果與理論的預測不符,以及為什麼比重小的物體的下落速度一開始會比比重大的快。他最終放棄了原先的假說,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在真空中(或在介質阻力可忽略時),任何物體,不管其重量、形狀和比重,下落速度都是一樣的。 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的各個方面,分開了看都並非他的首創。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公元前99~公元前55)在承認在介質中落體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同時,也正確地指出在真空中所有落體的速度都將一樣快。早期基督教神學家斐羅龐努士(490~570)在給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做註解時,指出試驗能證明亞里斯多德的落體法則是錯誤的,如果從同一高度扔下重量差別很大的兩個物體,它們落地的時間差異將會極其小。這是首次有關落體實驗的記載,斐羅龐努士很可能只是在敘述前人的實驗。在伽利略時代,也有多人在他之前做了否定亞里斯多德理論的落體實驗。1544年,義大利歷史學家法奇在一篇有關煉金術的文章中順筆提及試驗否定了亞里斯多德的落體法則。1576年,先於伽利略擔任帕多瓦大學數學教授的莫勒提報告說,如果從塔頂扔下相同材料但不同重量的物體,或者相同體積但不同材料(鉛球和木球)的物體,它們將同時落地。莫勒提聲稱他做了多次試驗都得到了這個結果。1586年,比利時數學家斯蒂文詳細報告說他以前做過實驗,從30英尺高處讓重量相差10倍的兩個鉛球落到木板上,將只聽到一聲落地的聲音。

⑵ 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築物上做的

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築物上做的-比薩斜塔

⑶ 伽利略做過哪些著名的實驗

發明望遠鏡
比薩斜塔實驗
傳說1590年,出生在比薩城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內比薩斜塔上做容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同時落地,由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記載在他的學生維維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寫的《伽利略生平的歷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書中,但伽利略、比薩大學和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沒有關於這次實驗的的記載。對於伽利略是否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支持和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

其餘的小實驗很難說清楚,自己看網路吧

⑷ 義大利亞科學家伽利略做了一個最有名的實驗是什麼

你好,伽利略做過的實驗有很多,有名的實驗也有幾個比如伽利略斜面實驗,自由落體實驗(也稱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加速度實驗等。

⑸ 伽利略是哪個國家的人他有哪些著名的言論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偉大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物內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容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立新說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於比薩,1642年1月8日卒於比薩。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現已通一稱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稱呼他的姓。因為翻譯問題,所以姓眾說紛紜,以伽利略·伽利雷為准

⑹ 著名物理實驗列舉

1.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的周長
古埃及有一現名為阿斯旺的小鎮。在這里,夏日正午的太陽懸在頭頂:物體沒有影子,陽光直射入深水井中。埃拉托色尼是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他意識到這一信息可以幫助他估計地球的周長,在以後幾年的時間里的同一天、同一時間,他在亞歷山大測量了同一地點的物體的影子。發現太陽光線有輕微的傾斜,在垂直方向偏離了大約7度角。 剩下的就是幾何學的問題了。假設地球是球狀,那麼它的圓周應該跨越360度。如果兩座城市成7度角,就是7/360的圓周,就是當時5000個希臘運動場的距離。因此地球的周長就應該是25萬個希臘運動場。今天,通過航跡測算,我們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測量誤差僅在5%以內。
2.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在16世紀末,人人都認為重量大的物體比重量小的物體下落的快,因為偉大的亞里士多德已經這么說了。伽利略,當時在比薩大學數學系任職,他大膽的向公眾的觀點挑戰。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已經成為科學中的一個故事:他從斜塔上同時扔下一輕一重的物體,讓大家看到兩個物體同時落地。伽利略挑戰亞里士多德的代價也許是他失去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質,而不是人類的權威,科學作出了最後的裁決。
3. 伽利略的加速實驗
伽利略繼續提煉他有關物體運動的觀點。他做了一個6米多長、3米多寬的光滑直木槽。再把這個木板的斜槽固定住,讓銅球從木槽頂端沿斜面滑下,並用水鍾測量銅球每次下滑的時間,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亞里士多德曾預言滾動球的速度是均勻不變的;銅球滾動兩倍的時間就走出兩倍的路程。伽利略卻證明銅球滾動的路程和時間的平方成 正比:兩倍的時間里,銅球滾動的4倍的距離,因為存在恆定的重力加速度。
4.牛頓的棱鏡分解太陽光
埃薩克·牛頓出生那年,伽利略與世長辭。牛頓16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後來因躲避鼠疫在家呆了兩年,後來順利地得到了工作。當時大家都認為白光是一種純的沒有其它顏色的光(亞里士多德就是這樣認為的),而彩色光是一種不知何故發生變化的光。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牛頓一面三棱鏡放在陽光下,透過三棱鏡,光在牆上分解為不同的顏色,後來我們稱作為光譜。人們知道彩虹的五顏六色,但是他們認為那是因為不正常。牛頓的結論是:正是這些紅、橙、黃、綠、藍、靛、紫基礎色有不同的色譜才形成了表面上顏色單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會發現白光是非常美麗的。
5.卡文迪許扭稱實驗
牛頓的另一偉大貢獻是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是萬有引力到底有多大?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決定要找出這個引力。他將兩邊系有小金屬球的6英尺木棒用金屬線懸吊起來,這個木棒就像啞鈴一樣。再將兩個350磅重的鉛球放在相當近的地方,以產生足夠的引力讓啞鈴轉動,並扭動金屬線。然後用自製的儀器測量出微小的轉動。
測量的結果驚人的准確,他測出了萬有引力恆量的參數,在此基礎上卡文迪許計算出地球的密度和質量。他的計算結果和當今世界公認的值很接近。
6. 托馬斯·楊的光干涉實驗
牛頓也不是永遠都正確的。在多次爭吵後,牛頓讓科學界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光是有微粒組成的,而不是一種波。1830年,英國醫生、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用實驗來驗證這點。 他在百葉窗上開了一個小洞,讓光線通過,並用一面鏡子反射透過的光線。然後他用一個厚約1/30英寸的紙片把這束光從中間分成兩束。結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線和陰影。這說明兩束光線可以像波一樣相互干涉。這個實驗為一個世紀後量子學的創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7.米歇爾·傅科鍾擺實驗
去年,科學家們在南極安置一個擺鍾,並觀察它的擺動。他們是在重復1851年巴黎的一個著名實驗。1851年法國科學家傅科在公眾面前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用一根長220英尺的鋼絲將一個62磅重的頭上帶有鐵筆的鐵球懸掛在屋頂下,觀測記錄他前後擺動的軌跡。周圍觀眾發現每次擺動都會稍稍偏離原來軌跡並發生旋轉時,無不驚訝。實際上這是因為房屋在緩緩移動。
傅科的演示說明地球是在圍繞地軸自轉的。在巴黎的緯度上,鍾擺的軌跡是順時針方向,30小時一個周期。在南半球,鍾擺應該逆時針轉動,而赤道上將不會轉動。在南極,轉動周期是24小時。
8.羅伯特·密里根的油滴實驗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在研究電。人們知道這種無形的物質可以從天上的閃電中獲得,也可以通過摩擦頭發得到。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J·J·托馬斯已經確立電流是由帶負電粒子即電子組成。1909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密里根開始測量電流的電荷。密里根用一個香水瓶子的噴頭向一個透明的小盒子里噴油滴。小盒子的頂部和底部分別接一個電池,讓一邊成為正電板,另一邊成為負電板。當小油滴通過空氣時,就會吸引一些靜電,油滴下落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電板間的電壓來控制。
密里根不斷改變電壓,仔細觀察每一顆油滴的運動。經過反復的研究,密里根得出結論:電荷的值是某個固定的常量,最小的單位就是單個電子的帶電量。
9.盧瑟福發現核子的實驗
1911年盧瑟福還在曼徹斯特大學做放射能的實驗時,原子在人們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乾布丁」,大量正電荷聚集的糊狀物質,中間包含著電子的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發現向金箔發射帶正電的阿爾法微粒時少量被彈回,這是他們非常吃驚。盧瑟福計算出原子不是一團糊狀物質,大部分物質集中在一個中心小核上,現在叫做核子,電子在它周圍環繞。
10.托馬斯·楊的雙縫演示應用於電子干涉的實驗
牛頓和托馬斯·楊對光的性質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都不完全的正確。光既不是簡單由粒子構成,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波。20世紀初,麥克斯·普朗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分別指出一種叫光子的東西發出光和吸收光。但是其他實驗還證明光是一種波狀物。經過幾十年發展的量子學說最終總結了兩個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亞原子微粒(如電子、光子等等)是同時具有兩種性質的微粒,物理上稱它們:波粒二象性。
將托馬斯·楊的雙縫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科學家們用電子流代替光束來解釋這個試驗。根據量子力學,電粒子流被分成兩股,被分的更小的粒子流產生波效應,它們互相影響,以致產生象托馬斯·楊的雙縫實驗中出現的加強光和陰影。這說明微粒也有波的效應。到1961年,某一位科學家才在真實的世界裡做出了這一實驗。

⑺ 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有哪些

布魯復諾、 伽利略 、達芬奇、制卡斯特利、卡瓦利里、維維安尼和托里拆利。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1] 。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⑻ 著名的故事有哪些

1、伽利略讀書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 」 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
2、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⑼ 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築物上做的

比薩斜塔 不受任何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物體,叫「自由落體」。如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靜止狀態開始下落的物體。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恆定的重力場。如不考慮大氣阻力,在該區域內的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其加速度恆等於重力加速度g。雖然地球的引力和物體到地球中心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地球的半徑遠大於自由落體所經過的路程,所以引力在地面附近可看作是不變的,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即是一個不變的常量。它是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