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中國著名的園林

中國著名的園林

發布時間: 2020-12-11 13:59:57

㈠ 中國現存的著名園林



頤和園 位於北京海淀區。金貞元元年(1153)完顏亮設為行宮。明朝由皇室改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為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為英法聯軍所毀。光緒十四年(1888),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重建,始改名為頤和園。頤和園佔地共290公頃。根據皇家園林建園的用途和特點,可將頤和園景區分為政治活動區、帝後生活區、風景游覽區三部分。風景游覽區以萬壽山為中心,分前山和後山兩大景區。前山水面浩渺,以長堤劃分湖面,湖中設島,景深而開闊。後山湖水曲折、山谷幽深。以仁壽殿為主的政治活動區和由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德和園組成的帝後生活區位於園林的東北部。園內建築景觀大多集中於萬壽山南麓,佛香閣成為全園景色的構圖中心。正中主軸線一組建 築即為大報恩延壽寺。位於昆明湖中的南湖島與西面另兩個小島,又構成蓬萊三島的傳統模式。後山一帶有「須彌靈境」「萬寶塔」等建築遺址。後山後湖景區最有趣味的是沿河兩邊的蘇州街。從蘇州街往東,有霽清軒和諧趣園。諧趣園是仿無錫寄暢園而建。長廊西端湖中有一-座巨石雕成的石舫,名清晏舫。1998 年年底,頤和園已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北部。原為清代皇帝避暑和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的場所。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成,總面積564萬平方米,園內有亭、閣、軒、榭、廟宇等120餘組景觀。樓台亭閣,巍峨秀麗;湖光山色,錯落有致,有南秀北雄之美。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山莊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宮殿區在山莊南部,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東宮(現已無存)四組建築。宮殿全為青磚素瓦,與北京故宮的庄嚴豪華迥然不同。苑景區包括湖區、平原區、山區三部分。湖區是山莊風景的中心,顯示一派江南風光。湖區以北是平原區,著名的「萬樹園」為當年賽馬場。山區約佔山莊面積的4/5,分布在山莊西北部。登上山巔,外八廟歷歷在目。外八廟為清代建築,寺廟依山而建,形式各異。普寧寺的「大乘之閣」有一尊高23.51米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我國最大的木雕佛像。承德避暑山莊是我國現存佔地面積最大的帝王宮苑,1994 年12月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

北海公園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西城區,故宮的西北。始建於遼代,是我國現存歷史悠久而規模宏大的皇家花園,已有800餘年的歷史。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甲天下,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這是蘇州市旅遊的最大特色。蘇州在東晉時已有私園。據《蘇州府志》記載,蘇州園林在明代共217處,清代有130多處。現存蘇州名園大都是明清時始建。蘇州園林是中國風景園林集藝術、自然、構思之美而營造出的和美寧靜意境的傑作,1997年12月4日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增擴藝圃、耦園、滄浪亭、獅子林、退思園五座園林。蘇州四大歷史名園是滄浪亭(宋朝)、獅子林(元朝)、拙政園(明朝)、留園(清朝)。

1.拙政園

位於蘇州市婁門內,系蘇州四大名園之。 始建於明代。由中(拙政園)、西(補園)、東(歸田園居)三部分組成。拙政園布局採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吸收傳統的繪畫藝術,因地造景,景隨步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景園林特色。園中水池面積較大,有聚有分,山光水影,頗有樸素自然的景色和淡泊恬靜的情趣,為江南古園之傑作,居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2.留園

留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闖門外,是蘇州四大名園之。原是明嘉靖時徐泰時的東園。清嘉慶時劉恕改建成寒碧庄,也稱劉園。太平天國後,閶門外獨留此園未毀,諧劉園之音,改名為留園。園內布局分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景色為主,是原先寒碧庄的基礎;東部以建築院落為主,在寒碧庄基礎上向東擴建了林泉耆碩之館及其庭院;西部系光緒時擴建的土山楓林;北部是桃園等田園風光。四景區間以曲廊相連,廊長700餘米,依勢曲折,通幽度壑,使園景深奧,堪稱我國造園藝術佳作。東園內的「冠雲峰」,高約9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

3.網師園

網師園地處舊城東南隅,始建於南宋,舊為侍郎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得此園並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園面積僅5300平方米,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全園清新有韻味,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

㈡ 中國有什麼著名的園林

中國十大園林指北京圓明園、無錫寄暢園、浙江綺園、廣東清暉園、蘇州網師園、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上海豫園、北京古蓮花池、江蘇個園。
第一名:頤和園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於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
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第二名:拙政園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佔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
,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
第三名: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南十全街,佔地僅0.54公頃,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至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
少卿宋宗元造園,因面臨王四巷(即今闊街頭巷),便取諧音而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

第四名:寄暢園

寄暢園位於惠山橫街,毗鄰錫山和惠山寺,面積15畝。明正德中1506—1520年,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別業,萬曆時,園再傳至秦耀,理荒雜草,變造陵谷,列十二景,借王羲
之詩意,改名寄暢園。
第五名:個園
個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嘉慶年間兩淮鹽總黃至筠於明代壽芝園舊址重建。園主「性愛竹」,清袁枚有「月映竹成千個字」之句,故名。個園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其最負盛名者乃四季假山:春山筍石參差,修篁弄影;夏山中空外奇,濘潭清冽;秋山黃石丹楓,峻峭依雲;冬山宣石似積雪未消。南牆設風洞,有朔風之聲,而西牆漏窗卻又遠遠招來春色。
第六名:豫園

豫園位於上海市南市區,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從1559年至1577年建造完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
第七名:綺園

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岳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後闢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一顆名珠。
第八名:清暉園

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暉路,與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九名: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是一座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水面積7900多平方米,盛夏時節荷花滿塘,故名蓮花池。
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園林內主要有水東樓、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和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亭、觀瀾亭等建築。秀麗的宛虹橋、曲橋和元代建的白玉橋,參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間,構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園景布局嚴謹,錯落有序,幽雅別致,素有"城市蓬萊"之譽和"小西湖"之稱。
第十名:圓明園
歷史上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5200餘畝(350公頃),有著名景群上百處。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以後又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
全盛時佔地5200多畝,周長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這座名園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動掠焚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慘痛的一頁。

㈢ 中國古代的著名園林及其分類

中國四大古典名園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
蘇州四大古典名園 (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
按佔有者身份分
1,皇家園林 是專供帝王休息享樂的園林。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統治階級看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於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園中建築色彩富麗堂皇,建築體型高大。現存為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2,私家園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賈等休閑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築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凈的色彩。現存的私家園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網獅園,上海的豫園等。 3,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是中國園林的一個分支,論其數量,它比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的總和要多幾百倍;論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不同於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特長;論其選址,它突破了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廣布在自然環境優越的名山勝地。正如宋趙抃詩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風景屬僧家」。也如俗諺所說:「天下名勝寺佔多」;論其優勢,自然景色的優美,環境景觀的獨特,天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高度融合,內部園林氣氛與外部園林環境的有機結合,都是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所望塵莫及的。
按園林所處地理位置分
1,北方類型 北方園林,因地域寬廣,所以范圍較大;又因大多為首都所在,一所以建築富麗堂皇。因自然氣象條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園石和常綠樹木都較少。由於風格粗獷,所以秀麗媚美則顯得不足。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於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其中尤以北京為代表。 2,江南類型 南方人口較密集,所以園林地域范圍小;又因河湖、園石、常綠樹較多,所以園林景緻較細膩精美。因上述條件,其特點為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積小,略感局促。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於南京、上海、無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其中尤以蘇州為代表。 3,嶺南類型 因為其地處亞熱帶,終年常綠,又多河川,所以造園條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顯的特點是具有熱帶風光,建築物都較高而寬敞。現存嶺南類型園林,有著名的廣東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番禹的余蔭山房等。

㈣ 中國有什麼著名的園林

中國十大園林指北京圓明園、無錫寄暢園、浙江綺園、廣東清暉園、蘇州網師園、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上海豫園、北京古蓮花池、江蘇個園。

1、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於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多公頃。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銅亭,臨湖畔建的千米長畫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和石舫等都是遊人必到的景點。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離城約10公里。既可以坐郊區公共汽車,也可以坐專線游覽車前往。
頤和園造園藝術的幾個特色:
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3/4。但它的水面並不單調,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 頤和園里有許多景點是效法了江南園林的一些優點。如諧趣園就是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
頤和園前山的正中,是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的兩邊,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築物。順山勢而下,又有許多假山隧洞,遊人可以上下穿行。 頤和園的後山,其設計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前山的風格是宏偉、壯麗,而後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
頤和園的大門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一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形式應有盡有。在頤和園里,幾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築的形式,亭台樓閣、殿堂廳室、廊館軒榭、塔舫橋關,應有盡有,除了木建築以外,還有銅鑄、石砌、琉璃鑲嵌等。主要建築有:佛香閣,高41米,建築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氣勢宏偉,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銀子,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排雲殿,是前山最宏偉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可供觀賞。
仁壽殿,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陳列著許多貴重文物。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當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種了幾株珍貴的玉蘭,並點綴著一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共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游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觀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

2、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佔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 。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灣池水,岸線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緻,歷歷在目。東南面即為腰門內的假山屏嶂,假山以東有一道起伏的雲牆,牆內閃出亭軒檐角,錯落掩映,西南面則是一條迴廊,沿廊望去,曲橋修閣,高亭遠樹,景物幽遠,層次重疊,縱深感很強。迴廊幾經曲折而伸向北面,與遠香堂西北側的倚玉軒相連。倚玉軒與遠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蔥郁的小丘,更襯出它們的輝煌。真如身在畫中!
遠香堂聳立在一個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緻,所以又稱四面廳。遠香堂後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軒,北瀕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飄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兩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島,上面各有一個亭子隱在花木叢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個與小山相連在一起的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題

㈤ 中國的著名園林有哪些

我是江蘇省無錫市的,我們家鄉的寄暢園也是中國著名的園林,旁邊是著名的惠山寺,園內景物眾多,搭配著流水和明亮的天空讓人的心靈得到放鬆。

㈥ 中國園林的種類

中國古典園林按照所有者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
按照造園形式分為:自然式(自由式)、規則式(整齊式)、混合式。
按照地域分:江南園林、嶺南園林、北方園林。

一般是按照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來分類說明。

㈦ 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園林,你知道哪幾個

頤和園 (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留園 (蘇州古典園林)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該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拙政園(蘇州古典園林)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避暑山莊(承德古典園林)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該園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是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

㈧ 中國六大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的輝煌成就令世界矚目,號稱世界園林之母。
頤和園
圓明園
承德避暑山莊
拙政園
靜宜園
留園

附:國外的中國園林

1.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

明軒1980年4月竣工於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館北翼。它是以蘇州「網師園」為藍本而建造的,佔地400平方米。因以明代建築風格為基調,故名為「明軒」。這座庭園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古典造園藝術,凝聚了匠師們的心血,作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的永久性珍品,所產生的政治意義和深遠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矚目。它也是中國園林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

2.慕尼黑芳華園

芳華園位於慕尼黑的西公園內,是歐洲的第一座中國公園。公園佔地面積700平方米,是為1983年在慕尼黑西公園舉行的國際園藝展覽會,由廣州園林局設計並承建的一座小巧玲瓏、具有江南風格的中國公園。園內有釣魚台、方亭、船廳等傳統建築小品,配以中國園林中傳統的花木,如松、竹、梅、玉蘭、丹桂等,形成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園林空間,布局合理,輕巧明朗,花木繁茂,景緻優美。

公園象徵四季的景觀布局很有特色。邁進芳華園高敞的竹門,一塊刻有「起雲」二字的褐色山石首先映入眼簾,似在恭候來客。一座平板小橋靜卧在前。佇立橋上,滿園風光盡收眼底:一汪清池居中,四時勝景傍依。園中建築均有金黃瓦頂、五彩飛檐。走進園中的小小亭台,可見月洞門內精細的壁石,錯落有致。滴水穿石入池,聲韻不凡。此春水飛濺小景,令遊客欣然「入趣」。園中主體建築——水上石舫,裝飾非常精美。船尾飾有鍍金雙龍戲珠木雕,栩栩如生。石舫前後門框分別鑲以流金溢彩的梅花喜鵲木雕和古色古香的松鶴木雕。舫內8塊印花玻璃,映現著古代中國園林的秀姿和青銅器皿的圖影。兩盞宮燈高懸於舫首頂端。憑欄可極目遠眺,臨碧賞月、對奕……夏之納涼樂趣,由此便可領略。濃郁的秋意從一堵蓋有金黃磚瓦的鏤空花牆周圍溢出。牆後樹叢中彩葉多姿,與牆前花壇渾為一體,後內蘭花簇擁著一塊多孔山石,蘊含秋之清冷。經秋牆,登坡台,步入園內地勢最高的四方亭,腦中便湧出「高處不勝寒」的詩句。又見亭旁「歲寒三友」松竹梅,不由為冬亭叫絕。雅坐亭內,登高四望,聽亭邊石壁流泉,風聲作響,正是「一亭詩境」。

3.新加坡蘊秀園

蘊秀園的整個工程建築材料和磚均來自中國。園內的疊石和假山全是出自中國太湖的太湖石。園中的亭樓和一房山水將會與多個盆景區互相搭配,給遊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盆景區將分為:微型盆景、樹木盆景、精品盆景和水式盆景。「蘊秀園」除蘇州式的景觀盆景之外,亦採用中國嶺南派、川派、楊派、蘇派和海派設計的盆景。

4.法蘭克福春華園

春華園選址在法蘭克福古老的貝特曼公園內。原址內有池塘、樹林和草地,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原有條件,營造出中國徽州水口園林的氣氛。園名「春華」,喻欣欣向榮之意。園內建築造型為徽州園林的傳統形式,提煉了較多的當地民居建築元素,除採用大木作的營造制度,還多用徽州的「磚、木、石、竹」四種雕塑點綴,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是首次在歐洲建造徽派園林,令人耳目一新,備受青睞。

5.紐約斯坦頓島寄興園

寄興園自1985年開始策劃至1998年建成,歷時13年之久,幾經周折。其間中美雙方多次相互考察,選定建造蘇州園林風格的中式園林。造園資金由當地華人團體主持籌措,並由我公司捐贈部分人工及材料費用,最終促成了該園的建成。寄興園為典型的蘇州古典園林風格,依地就勢,堆山理水,所有的駁岸和疊石所用太湖石均由國內運去,其間的亭台堂榭、曲橋飛廊、花街鋪地、雲牆月洞應有盡有,在大洋彼岸共同構成了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園林空間,受到了當地各界的極大關注和贊賞,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及許多美國政府要員也親臨參觀,以高度評價。

6.德國郢趣園

郢趣園作為友好城市的禮物,由武漢市贈送給德國的杜伊斯堡市。由於古楚之國都稱郢,故名郢趣園。為體現古韻楚風,在色彩、雕刻、擺件、小品等方面頗下功夫,全園採用孔雀藍色琉璃瓦,木作以棕黑為基調,明顯區別於皇家園林和蘇式園林,別具特色。

7.日本熊本縣孔子公園

孔子公園為泗水町政府投資興建的一個以紀念中國古代偉大先哲孔子為主題的城市公園。整個公園由紀念廣場、祭祀區、展示區和演出區幾部分組成。祭祀區中的高台上設有大式重檐六角亭一座,供奉高達3米的孔子石像,周圍有迴廊和方亭供人停留和觀賞。另有一組四合院式建築作為展示和資料研究。結合建築布局亦有小橋流水的園林景觀,所有古建都是按清代北式建築風格加以設計的,為弘揚中國文化、推動中日友好作出了貢獻。

8.英國燕秀園

英國燕秀園1984年建於英國利物浦的黑賽河畔,佔地共920平方米。「燕秀」題名喻其風格具有我國宮廷園林的神韻,園中的建築是仿照北京北海公園靜心齋建造的。

9.日本橫濱友誼園

橫濱「友誼園」位於橫濱市民公園的人工湖上,按照上海園林風格興建,由九曲橋、湖心亭、玉蘭廳三部分組成。廳堂正門是一座牌坊門,進門是古色古香的小庭院,院內正面是主建築玉蘭廳,對面立著一塊太湖石。步出玉蘭廳,沿著九曲橋,便來到湖心亭,在亭內可觀賞園內景色和眺望人工湖美景。此外,在橫濱著名的三溪園內有片「中國梅園」,每年綠梅盛開時節,吸引著眾多遊人。

10.美國西雅圖西華園

西華園位於西雅圖之南社區學院,佔地6英畝,並公開徵求園名,最後名為「西華園」。「西」指西方或「西雅圖」,「華」指中華或華州。1994年設計圖獲得通過。擬定建設兩棟主要樓堂,其一將作為展覽及教育之用。圍內並有多座假山及小徑,溪水流經蓮花池,通過岩峽,成為一股瀑布,流注為一大湖。另一為一楝三層之華麗寶塔及數座涼亭。此園以四川園藝為藍本,並在園內遍植松、柏、楓、竹等中國樹木。

11.加拿大溫哥華逸園

加拿大溫哥華有座享有盛名的中國古典園林—一逸園。它坐落在溫市華埠與市中心之間的中山公園內,是加中兩國攜手合作於1986年4月建成的,曾榮獲國際城市中心協會1987年度「特別建設獎」。逸園建築精緻,景色秀美,風格獨特,幽靜典雅,已成為加拿大著名的游覽勝地。

逸園面積不大,佔地僅兩畝多,按照蘇州名園模式設計,整體布局利用假山、水池、花木和中國傳統的亭台樓閣、榭廊橋洞有機組合,並形成「多方景勝,咫尺山林」的意境,充滿詩情畫意。全園劃分為入口主堂區、復廊水榭區、書齋庭園區和曲池山林區等四大景區,相互穿插,有合有開,疏密相間,各具特色。

溫哥華市中山公園圓月形洞門西側入口處,黑色大門上端嵌有磚砌「逸園」二字,顯得古色古香。入園門有一小院以曲尺形走廊與主廳華楓堂相連。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內四界前後帶軒廊。堂南側是園內主要景況空間,右翼壘石造山,一亭枕山,左翼曲池復廊,一榭浮水,對面水軒,是觀賞全園景色的最佳處。

復廊水榭區復廊曲折起伏、變化多端,曲直有序,步移景換。南邊歇山式建築涵碧榭,兩面臨水,前後空透,水面湖光波影;岸畔壘山堆石,山水相映,妙趣橫生。水面架有一橋,迂迴曲折,花木配置虛實有致。水軒面北而築,與華楓堂、雲蔚堂互為對景,是逸園主要觀賞點之一。

書齋庭園區建築精緻,造型美觀,古樸淡雅。書齋門上懸有「四宜書屋」匾額。屋內一側為坡鄒角亭,另一側湖石散置,松竹梅蘭等花木點綴,景色別致,幽雅宜人。

曲池山林區主要由東部島山和西部壁山組成,以山洞水溪相隔,池水繚繞山間,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渾然一體。島山峭壁之西有一花洞,佐以石崖道,遊客可涉水而入,觀瀑聽濤,天趣信然。島山頂部建有雲蔚亭,遊客在此可眺望中山公園和逸園景色全貌。

12.澳大利亞悉尼誼園

誼園1988年初在澳大利亞悉尼市達令港畔落成,佔地1萬平方米。總體布局共分六個大景區:門庭導引區、主景區、竹林小院區、山澗瀑布區、山林野趣區、樓台水庭區。
紫桑蝴蝶。

㈨ 我國著名的四大園林

中國四大名園為北京頤和園、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承德避暑山莊: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地方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佔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築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空間藝術處理的範例。現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㈩ 中國十大園林有什麼

1、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於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多公頃。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銅亭,臨湖畔建的千米長畫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和石舫等都是遊人必到的景點。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離城約10公里。既可以坐郊區公共汽車,也可以坐專線游覽車前往。
頤和園造園藝術的幾個特色:
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3/4。但它的水面並不單調,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 頤和園里有許多景點是效法了江南園林的一些優點。如諧趣園就是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
頤和園前山的正中,是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的兩邊,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築物。順山勢而下,又有許多假山隧洞,遊人可以上下穿行。 頤和園的後山,其設計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前山的風格是宏偉、壯麗,而後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
頤和園的大門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一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形式應有盡有。在頤和園里,幾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築的形式,亭台樓閣、殿堂廳室、廊館軒榭、塔舫橋關,應有盡有,除了木建築以外,還有銅鑄、石砌、琉璃鑲嵌等。主要建築有:佛香閣,高41米,建築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氣勢宏偉,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銀子,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排雲殿,是前山最宏偉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可供觀賞。
仁壽殿,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陳列著許多貴重文物。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當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種了幾株珍貴的玉蘭,並點綴著一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共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游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觀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

2、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佔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 。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灣池水,岸線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緻,歷歷在目。東南面即為腰門內的假山屏嶂,假山以東有一道起伏的雲牆,牆內閃出亭軒檐角,錯落掩映,西南面則是一條迴廊,沿廊望去,曲橋修閣,高亭遠樹,景物幽遠,層次重疊,縱深感很強。迴廊幾經曲折而伸向北面,與遠香堂西北側的倚玉軒相連。倚玉軒與遠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蔥郁的小丘,更襯出它們的輝煌。真如身在畫中!
遠香堂聳立在一個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緻,所以又稱四面廳。遠香堂後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軒,北瀕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飄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兩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島,上面各有一個亭子隱在花木叢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個與小山相連在一起的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題"荷風四面"。 由遠香堂、倚玉軒、荷風四面亭、雪香雲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與綉崎亭,圍成了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這些各具姿態的建築,與周圍濃郁的樹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動的倒影,融合而為一體,別有一種濃重的江南水鄉的韻味。 見山樓因登樓可見園中土山,故名。樓西短廊接倚玉軒。出軒向南,有橋一座,名"小飛虹"。橋上有走廊,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
香洲是一組造型優美的建築,西而最高處是一座二層樓閣,叫澄觀樓。東面是一個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觀樓與茶亭之間一個較低矮的連接部分就是正廳香洲。香洲的三面環以池水,從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畫舫樓船。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船舫為題進行造景的並不鮮見,如北京頤和園與蘇州獅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園的香洲一景,卻用了寫意的處理手法,貴在似像非像之間。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築。這座建築,四角帶有耳室,中間銀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風,把整個廳堂一分為二。南為曼陀羅花館,北為州六鴛鴦館。從前這里是園主宴會的和觀看崑曲之處。館之東有六角宜兩亭。從亭上可以俯瞰中、西、兩園景色,同時,鄰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簾,故以為名。館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裡宛如亭亭一塔。
留聽閣在卅六鴛鴦館西北,閣內有雕刻成雲龍圖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鈾雕漆屏風等,雕刻極其精巧。西園的北半部池水環抱著島嶼,島上有浮翠閣、與誰同坐軒、倒影樓、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緻豐富多采。

3、網師園位於蘇州城南十全街,佔地僅0.54公頃,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至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造園,因面臨王四巷(即今闊街頭巷),便取諧音而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民國年間,軍閥張作霖以此園作為禮物送給他的老師張鈞鑾,後來主人居於北國,網師園就租給了書法家葉恭綽和張大千兄弟倆。
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網師園是蘇州最小的園林,佔地僅0.53公頃,但園內山池廳堂布局緊湊。東部住宅區正門在闊家頭巷,是封建官僚中型住宅的代表作,大門照牆內盤槐當前,並設有東西巷門。大門額枋前面置有;閥閱(門簪),作圓柱形,其端為葵花裝飾,左右兩旁置有砷石(抱鼓石),這是顯貴的門第形式。從南到北,有轎廳、大廳和內廳等三進高敞的屋字,裝修得精工雅潔。 園中有景點小山叢桂軒、樵風徑、月到來亭、殿春移。
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要建築,取《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山之阿」和北朝散文家庾信《枯樹賦》「小山則叢桂留人」句意為名。
樵風徑在水閣西側,為一條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取意於宋之門問詩句:「歸舟何慮晚,日暮有樵風」和杜牧詩句:「陶潛宮罷酒瓶空,門掩楊花一徑風」。 月到來亭循樵風徑北行可至月到來亭。取唐代文學家韓愈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為名。亭中懸大鏡一面,鏡中之景與鏡外之景交相映襯,別有韻味。亭北有看松讀畫軒。內部陳設精雅,當年是主人的書房。軒東側為竹外一枝軒,軒名取宋代大詩人蘇拭「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水池北岸偏東有集虛齋和五峰書屋,是一組樓閣建築,登上小樓遠眺,小園之景盡收眼底。
殿春移西部內園,佔地一畝,園中有屋字、亭廊、泉石、花草,集中體現了蘇州庭院布置的匠心,取得了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藝術效果。從看松讀畫軒那一排花樹掩映的鏤窗花牆中望出去,只見一片精巧閑靜,古樸幽雅的景緻,這就是殿春移。殿春移有精巧雅緻的書齋兩間,裝飾古樸無華。齋後小天井裡壘置山石,種植梅、竹、芭蕉,透過一個個鏤空花窗,構成一幅幅畫圖,美不勝收。

4、寄暢園位於惠山橫街,毗鄰錫山和惠山寺,面積15畝。明正德中1506—1520年,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別業,萬曆時,園再傳至秦耀,理荒雜草,變造陵谷,列十二景,借王羲之詩意,改名寄暢園。明末清初,園曾分割。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將其合並,並加改築,延請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園景益勝。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園,乾隆仿此園於頤和園中建「惠山園」(諧趣園)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後稍作補茸。1952年秦氏後裔將私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園西南角建於雍正時之貞節祠劃入園中,後陸續重修園內景點。
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依惠山東麓山脈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聲,園內大樹參天,竹影婆婆,蒼涼廓落,古樸清幽,經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山水,洗練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各,屬山麓別墅園林。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豫園位於上海市南市區,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從1559年至1577年建造完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豫園點春堂曾作為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豫園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是一座揉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一進園門,迎面的建築是三穗堂,抬頭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額,形象的反映了豫園所處的環境:周圍是喧鬧繁華的都市,園內則充滿了山林野趣。穿過仰山堂,一座大假山隔池相望。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噸武康黃石堆疊而成,迂迴曲折,氣勢磅礴。豫園的圍牆,是由蜿蜒起伏的五條龍所組成的,龍頭高昂,造型精緻,栩栩如生,有吞雲吐霧的氣勢。這兩條龍,龍頭相對,中間有一顆珠,被稱為「二龍搶珠」。
豫園內園系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全園面積僅2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台一應俱全,花牆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園曲折迂迴,疏密有致。內園還新建有古戲台一座。「點春堂」,因宋代文豪蘇東坡的詩句「翠點春妍」而得名,「點春」在這里暗喻點看喜歡的戲曲和演員的意思,因為對面就是一座大戲台。「點春堂」曾是太平天國時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指揮所。
「玉華堂」前,臨水而立的有三座石峰,中間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瓏」它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它高3.3米,石上有72個孔洞,從下面燒一燭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相傳是宋代花石綱的流散物,至今立在這里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豫園的圍牆,上飾游龍蜿蜒起伏,把園林30多畝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以虛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一大特色。 園外商肆櫛比,中國著名的豫園小商品市場就在這里,與園林建築渾然一體。毗鄰豫園的城隍廟,原為一座古廟,光緒年間,在廟前後逐漸聚集了不少江湖藝人,加上附近開設有不少茶館、食肆,這一帶變得異常熱鬧,極富地方色彩。

6、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岳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後闢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一顆名珠。
綺園佔地一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餘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於山巔,有靜障於山谷,有展翅於山崖,有俯仰於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雲。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一區,不附屬於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築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後部大池。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復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園內假山分成前、中、後三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境。園內建築「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風荷軒」為建園點綴,更為遊人提供休憩之處。園內小橋有九曲橋、四劍橋、罨畫橋聯結山水,更構成獨立的景緻。如四劍橋由三跨石板構成,為我國園林橋景的孤例,罨畫橋為石拱橋,將園中湖水分為兩界,拱旁有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與周邊景物構成如詩畫境。園南為住宅「三樂堂」,為白牆黑瓦七樓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

7、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暉路,與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清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經龍氏數代精心營建,至民國初年,格局始臻定型。近年來,順德市委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面積為2.2萬多平方米, 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之特色。 園內水木清華,景緻幽雅,碧水、綠樹、石山、小橋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造型構築別具匠心,花卉果木蔥籠滿目,藝術精品俯仰即拾,集建 築、園林、雕刻、詩畫、灰雕等藝術於一體,凸顯出我國古園林「雄、奇、 險、幽、秀」的特點。其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陰書屋、竹苑、斗洞、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紅蕖書屋、鳳來峰、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閣等。

8、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是一座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水面積7900多平方米,盛夏時節荷花滿塘,故名蓮花池。

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園林內主要有水東樓、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和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亭、觀瀾亭等建築。秀麗的宛虹橋、曲橋和元代建的白玉橋,參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間,構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園景布局嚴謹,錯落有序,幽雅別致,素有"城市蓬萊"之譽和"小西湖"之稱。

蓮花池的"古"源於其悠久的歷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張柔重建保州城時始建,明清兩代都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於此建蓮池書院和行宮,乾隆、嘉慶、光緒、慈禧等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並賦詩贊美蓮池。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

9、歷史上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5200餘畝(350公頃),有著名景群上百處。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以後又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
全盛時佔地5200多畝,周長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這座名園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動掠焚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慘痛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將圓明園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經過多年整修,遺址公署已初具規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復,再現了山水相依、煙水迷離的江南景緻。園內有數十萬株樹木,復建的少量園林建築重現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遺址得到保護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樓為代表的宏大遺址群落。

10、個園坐落在江蘇省揚州市郊的東關街,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改建,因園內種竹千桿,因竹葉形如「個」字,故名。「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於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築,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個園運用不同的石頭,分別表現春夏秋冬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有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殘陽,隆冬的雪獅,無不形象生動。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