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犍陀羅
Ⅰ 中國著名石窟有哪些
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被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還有重慶大足四大石窟,浙江龍游石窟……
Ⅱ 關於絲綢之路著名人物的故事
絲綢之路著名人物;(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唐代)玄奘,(元代)馬可波羅,(蒙古)成吉思汗 。
1,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 。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2,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不久後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3,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4,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考爾楚拉島,義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根據馬可·波羅本人自述(馬可·波羅的獄友所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以下關於其本人經歷的描述,均來自《馬可·波羅游記》),其關於中國的經歷的描寫,在中西方史學界尚存有一定爭議,而且爭議雙方都不能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來過或者未來過中國。
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1275年的北京)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家後,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
這些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復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
5,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Ⅲ 大足石刻的出名之處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余軀,石刻銘文10萬余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凈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庄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內容摘要:過去一向表現為清凈、庄嚴、神聖的寺廟也不能倖免於商品經濟強有力的沖擊。大足作為宋代巴渝市民的佛教聖地,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它的神聖靈光變得黯然無彩,其宗教藝術滲透著強烈的世俗化思想意識。
關鍵詞:宋代大足石刻裝飾特徵市民意識表現
一、宋代大足石刻裝飾特徵
大足石窟主要由北山和寶頂山石窟組成。
宋代大足北山石刻裝飾特徵與巴渝市民意識探微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這些造像題材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
其中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數量最多,在全國宋代石窟中首屈一指。其中,尤以觀音像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它沒有漢代畫像的蒼勁古拙,也不具備南北朝造像的巍峨偉岸,更不似唐代造像的雄渾壯麗,它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清麗俊逸,而這種變化又離不開繼承與借鑒。在繼承傳統技巧方面,我們明顯地看出,在造像人物的衣褶上,有著從漢代畫像流傳下來的「曲鐵盤絲」般的線條;在菩薩的寶冠和衣飾上有著典型的傳統裝飾;在大起大落的塊面劃分上,在渾圓刀法的運用上,仍能看出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Ⅳ 南方最有名的石窟是
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山崖間。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山壁上,長達650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品。佛塔40餘座,造像10萬多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其中最大的造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朝開鑿的魏窟在龍門山,最著名的是石陽洞和賓陽洞。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武則天出錢二萬貫。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
甘肅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該山形似麥堆而得名。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後又經歷代開鑿修建,共有洞窟194個。現存歷代泥塑、石雕像7200餘件,壁畫1300餘平方米。其中最有價值的洞窟有牛兒堂、萬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麥積山石質不宜於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歷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達15米,小塑像高僅20多公分。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Ⅳ 巴基斯坦有哪些著名旅遊景點
1、巴德夏希清真寺
巴德夏希清真寺位於拉合爾古城外,建於300多年前的莫卧兒王朝時期,是莫卧兒王朝後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用了3年時間才建成。寺院的從東西兩方伸展而去的由紅砂岩砌成的高大圍牆宛如展開的雙臂,摟抱著清真寺的主體建築。
紅色踏級和雪花石鋪砌的地面相連接,富有東方色彩。登上22級台階,進入院內,為一個方形大廣場,場內可容納10萬人同時禱告。廣場正中是一用大理石砌成的16米見方的水池,供穆斯林禮拜前齋戒沐浴。
2、拉合爾古堡
拉合爾古堡位於拉合爾,舊城區北側,建於公元11世紀拉奇尼王朝時期,是供皇帝居住的古堡形皇宮,也是巴基斯坦唯一一座完整地反映公元17世紀莫卧兒王朝建築史的建築。
它由宮殿城堡、大理石清真寺、0.2平方千米的美麗花園組成。 以其斑斕璀璨的莫卧兒建築藝術神韻而被譽為「巴基斯坦的心靈」,這是莫卧兒王朝的建築瑰寶,是一處不可不去的地方。這座古堡的前身是泥築的堡壘,始建於公元1021年。當時只是一座用泥土築成的軍事要塞。
3、費薩爾清真寺
費薩爾清真寺位於伊斯蘭堡市西部,建於1982~1986年,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費薩爾清真寺佔地面積18.9705萬平方米,大廳和庭院能容納10萬名朝聖者,四周的廣場上能容納20萬名朝聖者。
清真寺外形呈八角形,活像一座巨大的沙漠帳篷。它的外牆體用的是白色大理石,裡面用馬賽克裝飾。祈禱廳內沒有一根柱子,所有重量都由那4座宣禮塔拉起和承受。整個建築設計獨特,庄嚴凝重,並帶有濃厚伊斯蘭文化特色。
4、馬格拉山國家公園
馬格拉山位於伊斯蘭堡市西北,屬喀喇昆侖山脈余脈。山腳下是伊斯蘭堡野生動物園,開車沿公路而上,半山腰有著名的半山公園,在其觀景台上能俯覽整個伊斯蘭堡。
山頂上有一座著名的Monal露天餐廳,俯瞰著滿城燈火與朋友共進晚餐絕對是伊斯蘭堡最為浪漫的夜間節目。上山一共有約7條線路,其中一條為公路,可騎車或者開車上山。另外六條為徒步線路。在徒步線路中,最為成熟的是三號線與五號線。
5、拉合爾國立博物館
拉合爾博物館位於拉合爾市真納路,旁遮普大學校園對面,是巴基斯坦最大、最古老、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
博物館創建於1864年,原址在托靈頓市場大樓,1887年,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移到現址。
館內有17個美術、繪畫和珍寶館,陳列展出的有4000年前的陶制牛車,有犍陀羅時期的千佛像,有最早的古蘭經,有莫卧兒皇帝用過的地毯,還有象徵中國與巴基斯坦古代交往的用整隻象牙雕成的千佛像和刻有漢字的瓷瓶,以及其他的石雕佛像等。
Ⅵ 中國有哪些著名石窟
中國佛教石窟大約始鑿於公元3世紀,盛行於5—8世紀,16世紀以後開鑿的數量就較少了。現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古代的西域)、甘肅西部(古代河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從規模或藝術成就而論,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堪稱中國四大石窟。
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千佛洞的總稱,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因莫高窟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崗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山崖間。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山壁上,長達650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品。佛塔40餘座,造像10萬多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其中最大的造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朝開鑿的魏窟在龍門山,最著名的是石陽洞和賓陽洞。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武則天出錢二萬貫。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
甘肅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該山形似麥堆而得名。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後又經歷代開鑿修建,共有洞窟194個。現存歷代泥塑、石雕像7200餘件,壁畫1300餘平方米。其中最有價值的洞窟有牛兒堂、萬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麥積山石質不宜於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歷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達15米,小塑像高僅20多公分。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Ⅶ 古代印度的著名建築有什麼
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一位王後的陵墓
佛教建築
古代印度遺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築。窣堵波是一種用來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築,最大的在桑吉,約建於公元前250年。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下為一直徑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體用磚砌成,紅色砂岩飾面,頂上有一圈正方石欄桿,中間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圍樹有石欄桿,四面正中均設門,門高10米,門立柱間用插榫法橫排三條石坊,斷面呈橄欖形。門上布滿浮雕,輪窣上裝飾圓雕,題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兩種。舉行宗教儀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長方形,縱端為半圓形,半圓形的中間有一窣堵波。除入口處外,沿內牆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種石窟稱為精舍,以一個方廳為柱心,三面鑿出幾間方形小室,供僧侶靜修之用,第四面為入口,沒有門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鄰並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廟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於公元2世紀,14世紀重建。塔為金剛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個高大的方錐體,四角有四座式樣相同的小塔,襯托出主體的雕佛。塔身輪廓為弦形,由下至上逐漸收縮,表面布滿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築隨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石窟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婆羅門教建築
從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羅門教廟宇。形式和規格都參照農村的公共集會建築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採用樑柱和疊式結構。其外形從台基到塔頂連成一個整體,布滿雕刻,建築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體量不大,有一間神堂和一間門廳,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於高台基上。門廳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為密檐式方錐形頂,最上端是一個扁球形寶頂。神堂上面是一個方錐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線柔和,塔頂也是扁球形寶頂,神堂是一間聖殿,四方正方位開門,整個廟宇象徵婆羅門教濕婆、毗濕奴、梵天三位一體神。最傑出的是科納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規模龐大,通常以神堂為主體,還有僧舍、旅驛、浴室、馬廄等。周圍是長方形圍牆,神堂頂上,每邊圍牆中央的大門頂上都有高聳的方錐形塔,造型挺拔、簡潔,雖滿布雕刻,仍保持單純幾何體的輪廓。典型的例於是馬村拉大寺。
中部寺廟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內為僧舍或聖物庫。院子中央寬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間舉行宗教儀式的柱廳,它的兩側和前方,對稱地簇擁著3個或5個神堂。神堂平面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獨立,塔身輪廓為柔和的曲線,有幾道尖棱直通相輪寶頂。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幾座獨立的神堂和柱廳殿聯為一體。
伊斯蘭建築
崇拜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統治印度時,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和城堡。這此建築的形式和規格雖受中亞、波斯的影響,但已具有了獨立的特徵。穹頂有了很大的改進,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頂為中心作集中式構圖,四角則是體形相似的小穹頂襯托。立面設有尖券的龕,牆體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裝飾。廣泛使用大面積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築輪廓飽滿,色彩明朗,裝飾華麗,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代表建築:
巴利赫蒂希爾神廟
中世紀德乾地區諸王朝處於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混雜的中間地帶,頻繁的戰爭導致南北方美術風格的交流。早期遮盧迦王朝(535~753)在邁索爾的 3座都城巴達米、阿胡爾和帕德達伽爾的神廟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變而來,中世紀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同時滲入了北方式神廟的成分。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是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的仿製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繼續開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仿照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設計的,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不愧為舉世無匹的巨構傑作。凱拉薩神廟的雕刻,綜合了笈多時代的典麗、遮盧伽王朝的渾厚與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動態強烈,變化豐富,活力充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美術的最高成就。約在同時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濕婆神廟,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術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濕婆三面像》集優美、崇高、獰厲於一身,寓創造、保存、毀滅之奧義,堪稱世界雕刻名作。後期遮盧迦王朝(10~12世紀)的神廟群,外壁壁龕密集,裝飾漸趨繁瑣。曷薩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貝盧爾、赫萊比德、索姆納特普爾修建的神廟,平面設計呈星形,悉卡羅較低,外壁裝飾浮雕更加細密纖巧,亦流於羅可可風格。
凱拉薩神廟
中世紀北印度諸王朝奉為正統的雅利安文化,愈來愈多地吸收了達羅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薩姆流行的□多羅教(性力崇拜),同時影響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術。巴拉王朝(約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波羅諸王擴建增修了那爛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分層立龕的角錐形高塔形制,可能與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有關。那爛陀等地出土的波羅石雕或銅像,如寶冠佛、多臂觀音、密教女神多羅菩薩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與南印度銅像的雙重影響,感染了巴洛克的豪華、繁縟、怪誕,被稱作火焰式的藝術。巴拉美術對尼泊爾、中國西藏、緬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術影響較大。東恆伽王朝 (8~13世紀)在奧里薩境內營造了宏偉的神廟群。奧里薩神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羅呈玉米狀,代表作有布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神廟、布里的扎格納特神廟、康那拉克的太陽神廟等。奧里薩雕刻裝飾繁麗、動態誇張,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巨大的浮雕車輪富麗堂皇,被視為印度文化的象徵。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廟群可與奧里薩神廟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廟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悉卡羅呈竹筍狀,主塔周圍環峙多層小塔,代表作有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密荼那)雕像著稱,變形極美,性感極強,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書》是印度雕刻的壓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奧西亞的蘇利耶神廟和阿布山的毗摩羅塔樓,古吉拉特的蘇利耶神廟,也屬於北方式神廟,比例勻稱,裝飾華麗。克什米爾地區仍然營造著犍陀羅傳統的寺廟,重要的有摩爾坦德和阿萬蒂普爾的廟宇。
Ⅷ 敦煌的什麼聞名天下
敦煌莫高窟、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敦煌陽關、敦煌玉門關、敦煌羅布麻茶都是很有名的啊!去掉前綴敦煌,拿出來誰都知道是敦煌的啊!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陽關、玉門關、羅布麻茶
Ⅸ 神話中的四大天王是指哪四個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既然同為樂神,那麼乾闥婆王是持國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Ⅹ 印度最著名的性廟
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viewart.rs?bid=108710&aid=109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