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載人飛船
㈠ 衛星和載人飛船的作用是什麼
衛星作用:月亮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它可以平衡地球自轉,穩定地軸,控制潮汐,可以用來觀察時間等,還可以想像出很多美麗的傳說。
載人飛船作用:作為天地往返運輸器,為空間站接送航天員。前蘇聯/俄羅斯的「禮炮」號空間站及「和平號」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都是由「聯盟」號載人飛船接送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載工具是也是飛船。
進行近地軌道飛行;試驗各種載人航天技術;如軌道交會和對接、航天員出艙進入太空;考察軌道上失重和空間輻射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發展航天醫學;為航天站接送人員和運送物資;利用各種遙感設備進行對地球的觀測;進行空間探測和天文觀測;進行登月飛行或行星際飛行。
(1)新型載人飛船擴展閱讀:
載人飛船可以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以作為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渡船」,還能與空間站或其它航天器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載人飛船容積較小,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資數量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復使用。
載人飛船又稱載人航天飛船,它藉助於運載火箭發射進入太空,繞地球軌道運行或進行軌道機動飛行;飛船內有適合人工作和生活的人造環境;完成任務後,飛船的一部分返回大氣層,用降落傘和緩沖裝置實現軟著陸。
人造衛星是個興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某星球的大氣、輻射帶、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造衛星為人造地球衛星。
衛星系的角動量的來源,和行星自轉的角動量的來源是一樣的,不過,當考慮到衛星的形成問題時,必須像分析行星系的形成過程那樣來分析它。
行星系的原始星胚在收縮過程中,由於和行星系形成時一樣的原因,會形成一個轉動的球體,這個球體在向自身的引力中心收縮中,逐漸變成扁平的星雲盤,在星雲盤的中央部分,形成行星本體,而在星雲盤的外圍部分,則形成衛星,分兩種情況考慮。
㈡ 載人宇宙飛船的各國飛船
美國航天局日前(NASA)公布了一款最新研製的多用途載人飛船(MPCV),設計是以「獵戶座」航天器的原型為基礎,將作為未來美國宇航員進入外太空的全新運輸系統,可同時攜載4名宇航員前往火星。
底部寬約5米,重量約23噸,可同時攜載4位宇航員。
為了進行測試,研究人員在丹佛南部的瓦特頓大峽谷特別建造了測試區。雖然多用途載人飛船的最終目標是火星,但是短期內美國國家宇航局還有其他的計劃,比如首先使用它來支持國際空間站的一些任務。 「羅斯」號載人宇宙飛船是俄羅斯專家正在研製的新型載人宇宙飛船。如果研製成功後可以多次使用並能夠將宇航員送往月球,而且這種飛船可以多次重復使用。新一代羅斯號載人飛船設計草圖將於 2010年中期提交至俄羅斯聯邦航天署,飛船將於2017年首次升空,從2018年起飛船將開始正式啟用。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載人航天項目主管克拉斯諾夫2009年4月曾表示,羅斯號載人飛船將能夠同時把6名宇航員送至低地球軌道,或者把4名宇航員送至近月軌道。同時,飛船返回地面時貨物裝載能力也將有所加強,將能夠攜帶500公斤的貨物,而目前(2009年)的俄「聯盟」號載人飛船返航時僅能攜帶250公斤的貨物。 神舟七號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㈢ 我國第艘載人飛船叫什麼名字
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成功,飛船以平均每小時繞地球1圈的速度飛行.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人物:楊利偉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艙段介紹
軌道艙
尺寸:長2.8米,直徑2.2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的外形為圓柱形的。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到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應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返回艙
尺寸: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包括防熱層)。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呈鍾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放回艙式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錶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個系統機器設備的狀況。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機器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均是密閉的艙段,內有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確保艙內充滿一個大氣壓力的氧氮混合氣體,並將溫度和濕度調節到人體合適的范圍,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艙內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神舟好飛船的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測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測地面駕駛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層密封結構,上面安裝了返回艙的儀器設備,該底座重量輕便,且十分堅固,在返回艙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保護返回艙不被炙熱的大氣燒毀。
推進艙
尺寸: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
神舟號的推進艙又稱設備艙,它呈圓柱形,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一對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陽翼的面積為2.0×7.5米。與前面軌道艙的電池翼加起來,產生的電力將三倍於聯盟號,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所提供功率。這幾塊電池翼除了所提供的電力較大之外,它還可以繞連接點轉動,這樣不管飛船怎樣運動,它始終可以保持最佳方向獲得最大電力,免去了「翹向太陽」所要進行的大量機動,這樣可以在保證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的同時進行飛船對地的不間斷觀測。
設備艙的尾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主推進系統由4個大型主發動機組成,它們在推進艙的底部正中。在推進艙側裙內四周又分別布置了4對糾正姿態用的小推進器,說它們小是和主推進器比,與其他輔助推進器比它們可大很多。另外推進艙側裙外還有輔助用的小型推進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准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前,他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於空間探測。
對於附加段現階段的設備沒有官方介紹,但是一些業內人士進行了大膽的推測,如:其中一個半環型裝置,據推測是用來安裝方形的儀器裝置。而三個相互垂直並可伸出的0.4米的探針被推測為可能是導航系統的一部分或對接系統的一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曾有類似的裝置用來進行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式的對接系統。但這些裝置可能只是一種試驗型,在將來執行與太空站對接的任務時肯定會被新型對接系統所替換。
㈣ 求載人飛船的資料
神舟回眸: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 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 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 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回眸: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回眸: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回眸: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神舟回眸: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神舟回眸: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鍾/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http://hi..com/007cn/blog/item/10b6970a9000ea1f95ca6bb5.html
㈤ 美國第二代載人飛船系列是什麼
「雙子星座」號系列飛船是美國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號系列飛船先後進行了12次飛行試驗,其中2次無人飛行和10次載人飛行。「雙子星座」計劃共耗資12.834億美元,其中飛船為7.974億美元,占總費用的62%;運載火箭為4.098億美元,占總費用的31.93%;支援設施為0.762億美元(其中用於改造全球通訊設備為5600萬美元),占總費用的5.94%。「雙子星座」計劃主要是為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提供飛行經驗,准備各種技術條件。
在某種意義上講,「雙子星座」號飛船形狀與「水星」號飛船有相似之處,他們基本呈圓錐—鍾形,全長5.7米,底部最大直徑3米,重3.0噸—3.9噸。
「雙子星座」號飛船的返回艙里乘2名航天員,全長3.4米,最大直徑為2.3米,航天員活動空間2.55立方米。總重量1982千克,其中包括2名航天員的體重144千克和座椅的重量426千克。艙內用純氧,壓力340毫帕。
而其設備艙則長1.4米,最大直徑3.05米,重1278千克,其中環控生保系統的重量為117千克。
飛船結構採用分艙段布局原則,把每個分系統的所有部件都放置在一個緊湊的艙體內,這樣既便於檢查和組裝,又便於出故障時更換。從第五艘到第十二艘「雙子星座」飛船都是用了燃料電池,這種電池結構較簡單、緊湊,能耐沖擊和振動,體積小、重量輕、比功率高。此外,飛船還採用彈射座椅作為緊急救生手段,它不僅在發射階段而且在著陸階段可為航天員提供一種救生手段。
那麼,「雙子星座」飛船主要都完成了什麼任務呢?
1958年,美國宇航局總部和太空任務小組開始考慮「水星」載人航天計劃之後美國的載人航天計劃的目標和任務。以吉爾羅斯和費格特為首的太空任務小組對此尤為關心,他們認為這項計劃應在「水星」計劃已完成的任務基礎上,主要實現兩大目標:載人軌道飛行時間大大延長,達到1周以上;實現飛船在軌道上機動、交會和對接。
1961年,當美國制定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後,這一計劃的任務更加明確起來,即為完成登月任務探索、試驗新技術,最重要的有兩方面:一是將載人飛行時間延長到2周,以充分研究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適應性;二是完成兩個航天器在軌機動、交會和對接。這兩大任務在登月期間都會遇到。這樣,「雙子星座」計劃就變成「阿波羅」計劃的輔助項目。
作為一項既是獨立的又是過渡性的計劃,「雙子星座」計劃取得了許多開創性成就,為「阿波羅」計劃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和技術成果,其中包括:
(1)提供了足夠執行「阿波羅」計劃的長時間飛行經驗,包括生理、醫學、生活等方面。
(2)驗證了飛船在載人條件下溫度、供氧、壓力長期工作的可靠性和壽命。
(3)完成了最重要的飛行器交會與對接,為載人登月的月球軌道對接方案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4)完成了長達2小時以上的艙外活動,為宇航員在月面活動積累了經驗。
(5)實現飛行器姿態控制、機動和變軌飛行。這是「阿波羅」計劃必不可少的任務。
(6)實現受控再入,提高了落點精度,為宇航員的安全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7)飛船分成幾段,在再入時只回收載人艙。「阿波羅」飛船也採用了這種格局。
(8)「雙子星座」飛船的新型燃料電池獲得了驗證和改進,它成功用於「阿波羅」飛船。
(9)「雙子星座」飛船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姿態控制系統的可靠性、救生系統故障、宇航服笨重、太空行走困難等被「阿波羅」計劃廣泛吸取並加以改進。
(10)「雙子星座」計劃還提供了宇航員訓練、太空生活等方面的經驗。此外,「雙子星座」計劃的歷次飛行對「阿波羅」計劃任務的確定提供了直接的指導。
(11)遠距離對地通訊獲得發展和驗證。
(12)地面各控制台站的工作滿足遠程太空飛行的要求。
此外,該計劃還在對地觀測、科學試驗方面取得大量成果。
知識點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是一種將存在於燃料與氧化劑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發電裝置。燃料和空氣分別送進燃料電池,電就被奇妙地生產出來。它從外表上看有正負極和電解質等,像一個蓄電池,但實質上它不能「儲電」而是一個「發電廠」。它具有發電效率高、環境污染少等優點。
這種電池由一種或多種化學溶液組成,其中插入兩根稱為電極的金屬棒。一個電極上的電勢比另一個電極上的大,因此,如果這兩個電極用一根導線連接起來,電子就會通過導線從一個電極流向另一個電極。這樣的電子流就是電流,只要電池中進行化學反應,這種電流就會繼續下去。手電筒的電池即是代表。
㈥ 載人飛船的組成
進行近地軌道飛行;試驗各種載人航天技術;如軌道交會和對接、航天員出艙進入太空;考察軌道上失重和空間輻射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發展航天醫學;為航天站接送人員和運送物資;利用各種遙感設備進行對地球的觀測;進行空間探測和天文觀測;進行登月飛行或行星際飛行。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載人飛船繞地球飛行並安全返回,可以研究人在空間飛行過程中的反應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經受住飛船起飛、軌道飛行時以及返回大氣層時重力變化的影響,研究人在太空環境中長期生存所必須的條件與設備,進行這一研究,將有助於了解太空環境對人身體的影響,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實現長時間的太空航行,以至於實現外星移民,積累經驗。
進行微重力實驗
載人航天是人類對太空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利用空間微重力、高真空和強宇宙粒子輻射等太空資源,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科學試驗,生產地面所不能生產的材料,是人類實現載人航天以來一直所夢寐以求的。幾十年來航天員在「太空工廠」里所取得的成果,給人類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帶來了曙光。
多年來,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了大量的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其目的是利用空間獨特的微重力條件,在無重力干擾的情況下,研究材料的特性和生產出地面所無法生產的各種材料。空間材料加工和技術發展,是載人航天發展的必然產物。自載人航天實現以來,航天員在太空研究了微重力條件下材料加工過程中的物理規律,生產出許多新材料,同時,還對空間材料加工工藝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試驗
人類實現載人航天以來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實驗,在加深對人類生命自身的研究、合成新的葯物、抵禦各種疾病的影響、延續生命和提高生命質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同時,又為未來在空間站或外星上建立長期居住基地,提供受控生態環境及生命保障體系,作了理論上和技術上的准備。
幾十年來,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了一系列生物學實驗,主要是對生物體物質、能量循環及調節研究的生物圈研究;利用微重力促進生命進程研究及對微重力環境如何影響地球上生物機體的形成、功能與行為研究的重量生物學研究;對暴露在空間高能環境中的生物體損傷與防護研究的輻射生物學研究;此外,還有生物體組織培養實驗,即用於在不能使用整個生物體做試驗的情況下,進行各種生理學研究的生物體體外細胞和組織培養。
進行工程與技術試驗
未實現載人航天以前,人類圍繞征服太空所需要的新技術、新材料等試驗只能在地面進行,載人航天實現後,就可以在太空中進行各種試驗了。利用載人航天進行工程與技術實驗,具有方便准確等特點,因此,無論是美國的太空梭還是前蘇俄的空間站,都把進行工程技術實驗作為一個重要任務。多年來,為進行大規模的空間活動、空間維修、空間操作作準備,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試驗和硬體操作實驗,以證實其方法和技術的可行性。同時,進行了新型航天器研製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試驗。從而,載人航天為航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充當了開路先鋒。
進行地球和宇宙天體觀測
在太空上觀察地球不僅有「一覽眾山小」之感,而且人類進入太空發現,在空間條件下,由於克服了大氣層的干擾,進行對地面和天體的觀測效果遠優於地面條件,特別是在地面無法進行的X射線探測和紫外探測,在空間卻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更為重要的是載人空間飛行,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較之衛星觀測,能變被動觀測為主動觀測,因此,能獲得比衛星觀測更好的效果。 載人飛船的重要用途是作為天地往返運輸器,為空間站接送航天員。前蘇聯/俄羅斯的「禮炮」號空間站及「和平號」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都是由「聯盟」號載人飛船接送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載工具是也是飛船。
載人飛船也是救生船航天員在空間站內長期工作,隨時都可能出現危險,例如,外層空間微流星或人造天體碎片擊穿壓力艙艙壁、空間站控制系統失穩或航天員突然生病等,當出現上述各種危急情況時,航天員需要立即離開空間站,返回地面。為此,當空間站內有航天員工作時,至少有一艘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在一起,作為軌道救生船,准備著隨時接航天員離開空間站,返回地面。
㈦ 新型航天運載工具是什麼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和富勒頓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太空梭是一種垂直起飛、水平降落的載人航天器,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軌道上運行,且可以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是可部分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它由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共兩枚,發射時它們與軌道器的三台主發動機同時點火,當太空梭上升到50千米高空時,兩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並與軌道器分離,回收後經過修理可重復使用20次。外儲箱是個巨大殼體、內裝供軌道器主發動機用的推進劑,在太空梭進入地球軌道之前主發動機熄火,外儲箱與軌道器分離,進入大氣層燒毀,外儲箱是太空梭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太空梭的軌道器是載人的部分,有寬大的機艙,並根據航天任務的需要分成若干個「房間」。有一個大的貨艙,可容納大型設備,軌道器中可乘載3名職業航天員(如指令長或機長、駕駛員、任務專家等)和4名其他乘員(非職業航天員),其艙內大氣為氮氧混合氣體。太空梭在太空軌道完成飛行任務後,軌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機那樣在預定跑道上水平著陸。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千米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它是一種有翼、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層空間的交通工具,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太空梭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煞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太空梭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因為機翼的關系,太空梭的酬載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復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前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由於前蘇聯解體,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目前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宇航員翰·楊和克里平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8名,飛行時間2~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太空梭除可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航天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
㈧ 我國 神舟 號系列載人飛船的有關資料 選一個角度,將它們進行比較
這里有一個鏈接可以詳細查詢神舟飛船信息,希望能給你幫助。這是萬維網路。
網頁鏈接
神舟飛船是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就簡單說,神舟一號不載人的試驗性飛船
1999年11月20日升空,11月21日返回,飛行1天。
「神舟」一號是不載人的試驗性飛船。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首次研製型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實驗: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等中葯材。此外,還搭載了有利於心腦血管疾病葯物開發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鍾,
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升空,1月16日返回,飛行7天。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實驗: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包括提取烏龜的心臟細胞,觀察太空環境對心臟細胞的影響,進而探索生命的奧秘。
其他搭載物還有魚星藻、螺旋藻等各種藻類和靈芝大腸桿菌等菌類。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神舟」三號
2002年3月25日發射升空,4月1日返回,耗時6天零18個小時。
「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模擬人」,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心律等多種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為未來航天員進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數據。
飛船改進和完善了包括傘系統在內的一系列與航天員安全性相關的措施和功能。
實驗:「神舟」三號搭載物有雞蛋空間孵化箱、天曲母菌,還有4個細胞樣品,其中有兩個樣品可產生抗天花粉蛋白抗體和抗衣原體類性病的抗體——這些研究成果將有利於進行生物葯物研發,包括治療艾滋病葯物。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30日升空,1月5日返回,耗時6天零18小時。
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行時完全一致,解決了前三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運載火箭和飛船完善了航天員逃逸救生功能。
實驗:進行了包括曾被廣泛關注的細胞「太空婚禮」——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兩項空間細胞融合試驗,為空間制葯和培育生物新品種探索新的方法。其他搭載物還包括蔬菜、花卉種子和樹苗等,如專為西部開發和北京周邊綠化而搭載的楊樹苗和紅豆杉苗。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
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發射升空,定於10月16日返回,飛行21小時。
飛船進一步完善了應急救生系統,從起飛到著陸都精心設計了救生方案。」
實驗:艙內未安放任何科學實驗儀器,旨在保障航天員足夠的活動空間和安全。航天員一日三餐甚至包括魚香肉絲等有中國特色的食物。飛船還搭載總計1000克花卉、蔬菜、水果種子,利用空間技術手段促進改良遺傳。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1月被正式批准,擬定將發射6艘飛船,即「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並實現飛船的安全載人和返回。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有關人士最近接受了《科學探索雜志》記者的采訪。這位專家表示,載人飛船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空間站的運輸器,未來的每一艘「神舟」飛船發射後,都會有一個軌道艙留在太空軌道,成為「空間實驗室」。但空間實驗室只能相當於一個「單間」,通過多次發射,多個軌道艙在太空對接,才能形成真正的「空間站」。多個軌道艙通過多次對接後,空間站才能算得上一個功能齊全的「單元」,各艙之間可分可通,航天員可以從一個艙鑽進另一個艙里進行各種工作。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
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神舟七號
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征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神州八號
神舟八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是一個無人目標飛行器,是為中國的空間站作對接准備。神八將採用「長征二號」F/G火箭來發射,預計將於發射天宮一號後,約2011年發射。神舟八號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神舟飛船將在神舟八號時基本定型。
神州九號
神舟九號飛船(以下簡稱神九)是中國計劃中的一艘無人駕駛航天器,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計劃中的神九將會與中國的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神舟八號進行空間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1],並在大約對接1個月後由載人飛船神舟十號搭載航天員前往該空間站,對空間站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然後,模仿前蘇聯的方法,航天員將在結束工作之後搭載神九返回地球,留下神舟十號繼續在軌運行,等待神舟十一號搭載新一批航天員到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在接受專訪時透露:從2010年第4季度到2011年10月,中國將連續發射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飛船。其中,神舟八號是無人飛船,神舟九號是載人飛船,天宮一號作為目標飛行器,將連續和神八、神九進行對接。
神舟九號載人飛船上會不會出現女性航天員?梁小虹說,神九航天員依然將在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中選拔,其中包括楊利偉、費俊龍、翟志剛等曾經「飛天」的航天員。女航天員選拔大概還需要一年時間,選定後進行培訓大概需要3~5年,所以趕不上神九發射。
㈨ 我國共發送了幾艘載人航天飛船
神州5和6有載人,1.2.3.4也是載人飛船,但沒帶人,馬上發射的神州7號是第三膄真正載人的
㈩ 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叫什麼名字
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復天飛船叫制:神舟五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