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電機發明者
A. 電是由誰發明的
電本來就存在,不是發明的,應該用發現。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了電的現象,如摩擦起靜電,自然界的雷電等,發現雷電和靜電是同一種現象的是富蘭克林,發明發電機和電動機的是法拉第。
1、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人發現在琥珀(化石樹脂)上摩擦毛皮引起了兩者之間的吸引力 - 所以希臘人發現的實際上是靜電。
2、在1600年,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用拉丁語「電」來描述某些物質相互摩擦時所施加的力量。幾年後,另一位英國科學家托馬斯·布朗(ThomasBrowne)寫了幾本書,他用「電」這個詞來描述他根據吉爾伯特的工作進行的調查。
3、1752年,本·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用兩根木條、一塊絲綢手帕和一根繩子做了一個風箏。在繩子的末端的萊恩罐中,他栓了一枚金屬鑰匙以收集電荷。風箏被閃電擊中了,電流通過鑰匙擊中了富蘭克林。這證實了其閃電與電本源的想法。
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是誰發明的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
4、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沃爾(Alessandro Volta)發現,特定的化學反應可以產生電力,1800年他建立了能產生穩定電流的伏打電池(早期的電池),所以他是第一個創造穩定電荷的人。Volta還通過連接帶正電和帶負電的連接器並通過它們驅動電荷或電壓,創造了第一次電力傳輸。
5、1831年,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創造了電動發電機(一種原始發電機),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變得可行,從而解決了持續和實用的發電問題。法拉第相當粗糙的發明使用了一個在銅線圈內移動的磁鐵,產生了一個流過電線的微小的電流。
(1)起電機發明者擴展閱讀:
富蘭克林說明各種電現象的理論,最早提出電荷守恆定律。
1、他讓A、B兩人分別站在木箱上,用萊頓瓶分別使他們帶上玻璃電和松香電,又讓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個人C放電,結果都有火花閃現。但是如果A、B帶電後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電,結果都沒有火花閃現。
2、富蘭克林由此發現玻璃電和松香電可以互相抵消,於是總結出電荷有兩類,他把玻璃電叫做正電,把松香電叫做負電,分別用「+」、「-」符號來表示。並提出了電的單流體學說,他認為:每個物體都有一定量的電,電只有一種。摩擦不能創造出電,只是使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它們的總電量不變。
3、物體上帶過量電的稱為帶正電,不足的稱為帶負電。由於這些概念的引入,使電成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B. 電是誰發明的啊
萊頓瓶的發明使物理學第一次有辦法得到很多電荷,並對其性質進行研究。1746年,英國倫敦一名叫柯林森的物理學家,通過郵寄向美國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贈送了一隻萊頓瓶,並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這直導致了1752年富蘭克林著名 的費城實驗。 他用風箏將"天電"引了下來,把天電收集到萊頓瓶中,從而弄明白了"天電"和"地電"原來是一回事。 十八世紀後期,貝內特發明驗電器,這種儀器一直沿用到現在,它可以近似地測量一個物體上所帶的電量。另外,1785年,庫侖發明扭秤,用它來測量靜電力, 推導出庫侖定律, 並將這一 定律推廣到磁力測量上 。 科學家使用了驗電器 和扭秤後 ,使靜電現象的研究工作從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 應該是發現,而不是發明。 在中國,古人認為電的現象是陰氣與陽氣相激而生成的,《說文解字》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匯》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在古籍論衡(Lun Heng,約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時期)一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會吸引絨毛或木屑,這種現象稱為靜電(static electricITy)。而英文中的電(Electricity)在古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臘文的靜電為(elektron) 18世紀時西方開始探索電的種種現象。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在十八世紀電的量性方面開始發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與1785年庫侖(C.A.Coulomb 1736-1806)發現了靜態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靜電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義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銅片和錫片浸於食鹽水中,並接上導線,製成了第一個電池,他提供首次的連續性的電源,堪稱現代電池的元祖。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場效應的變化,展示感應電流的產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電力線的概念。這是首次強調從電荷轉移到電場的概念。
C. 電是誰發明的呢
人們對電現象的初步認識很早就有記載,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臘哲學家塞利斯,已經發現了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我國在東漢時期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頓牟掇芥"等問題,所謂頓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籽菜,就是說摩擦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西漢末年,有關於"玳瑁吸(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即金屬制的矛的尖端放電的記載。晉朝(公元三世紀)還有關於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聲。
在對電現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首推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他在文章中說:"隨便用一種金屬製成一個指示器……在這個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個輕輕摩擦過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過的寶石這指示器就會立即轉動",他通過大量的實驗駁斥了許多關於電的迷信說法,並且發現不僅摩擦過的琥珀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而且其它物質象金剛石、水晶、硫磺、硬樹脂、明礬等也有這種性質,他把這種性質稱為電性。1660年,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第一台摩擦起電機,他用硫磺製成形如地球儀的可轉動物體,用乾燥的手掌擦著乾燥的球體使之停止可獲得電,蓋利克的摩擦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在靜電實驗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紀中葉,電學實驗逐漸普及,在法國和荷蘭有不少人公開表演認為娛樂。1731年,英國牧師
D. 請問第一顆電池是誰發明的
萊頓瓶
在十八世紀的四、五十年代, 發電裝置的改善和大氣電現象的研究,吸引了物理學家們的廣泛興趣,1745年,普魯士的克萊斯特利用導線將摩擦所起的電引向裝有鐵釘的玻璃瓶。當他用手觸及鐵釘時,受到猛烈的一擊。
可能是在這個發現的啟發下,萊頓大學的馬森布羅克在1746年發明了收集電荷的「萊頓瓶」。因為他看到好不容易收集的電卻很容易地在空氣中逐漸消失,他想尋找一種保存電的方法。有一天,他用一支槍管懸在空中,用起電機與槍管連著,另用一根銅線從槍管中引出,浸入一個盛有水的玻璃瓶中,他讓一個助手一隻手握著玻璃瓶,馬森布羅克在一旁使勁搖動起電機。這時他的助手不小心將中另一隻手與槍管碰上,他猛然感到一次強烈的電擊,喊了起來。馬森布羅克於是與助手互換了一下,讓助手搖起電機,他自己一手拿水瓶子,另一隻手去碰槍管。
在一封信里他描述了這次實驗結果:
「我想告訴你一個新奇但是可怕的實驗事實,但我警告你無論如何也不要再重復這個實驗。……把容器放在右手上,我試圖用另一隻手從充電的鐵柱上引出火花。突然,我的手受到了一下力量很大的打擊,使我的全身都震動了,……手臂和身體產生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恐怖感覺。一句話,我以為我命休矣。」
雖然馬森布羅克不願再做這個實驗,但他由此得出結論:把帶電體放在玻璃瓶內可以把電保存下來。只是當時搞不清楚起保存電作用的究竟是瓶子還是瓶子里的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蓄電的瓶子稱作「萊頓瓶」,這個實驗稱為「萊頓瓶實驗」。這種「電震」現象的發現,轟動一時,極大的增加了人們對萊頓瓶的關注。
馬森布羅克的警告起了相反的作用,人們在更大規模地重復進行著這種實驗,有時這種實驗簡直成了一種娛樂游戲。人們用萊頓瓶作火花放電殺老鼠的表演,有人用它來點酒精和火葯。其中規模最壯觀的一次示範表演是法國人諾萊特在巴黎聖母院前作的。諾萊特邀請了法王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臨場觀看錶演。他調來了七百個修道士,讓他們手拉手排民一行,全長達900英尺,約275米,隊伍十分壯觀。讓排頭的修道士用手拿住萊頓瓶,排尾的修道士手握萊頓瓶的引線,接著讓萊頓瓶起電,結果七百個修道士因受電擊幾乎同時跳了起來,在場的人無不為之目瞪口呆。諾萊特以令人信服的語氣向人們解釋了電的巨大威力。後來人們很快又把電用於醫學,將起電機產生的電通過病人身體,用於治療半身不遂,神經痛等病症。這種治療方法一直使用,直到人們弄明白電的作用後,才停止下來。
E. 電的發明者是誰
愛迪生發明的電。
F. 起電機和霓虹燈是如何發明的
17世紀後半葉,科學家們在為一個科學之謎煩惱:真空管中的水銀為何會發光!
事情的簡單經過是這樣的。1675年的一天,法國天文學家讓·皮卡爾(1620~1682)同往常一樣,仍在巴黎天文台進行觀測、研究。但當他挪動一台水銀氣壓計要把它從天文台運走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水銀上方玻璃管的真空里,突然出現了微弱的閃光。他覺得很奇怪,又將水銀氣壓計搖了搖,證實了他剛才沒有看錯。後來,人們就將這種閃光現象稱為「托里拆利發光」?
為什麼叫「托里拆利發光」呢?義大利物理學家托里拆利(1608~1647)是伽利略的學生。他聞名於世的成就是1643年和伽利略的另一位學生、物理學家維維亞尼(1622~1703)在佛羅倫薩作的「托里拆利實驗」。這個著名的實驗用一根長約1米的玻璃管灌滿水銀後倒立在小銀槽內,結果發現管內水銀面下降到高出槽內水銀面76厘米時就不再下降了。這76厘米汞柱就是當時大氣壓的值,而管內水銀面以上的「真空」就被稱為「托里拆利真空」。由此可見,人們將前述水銀閃光稱為「托里拆利發光」就很自然了。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閃光呢?許多科學家都想揭開這個謎。
最終揭開這個謎的是英國(一說德國)物理學家佛朗西斯·豪克斯比(1688~1763)。他在1703年前後,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研究、終於發現,這種閃光是由於挪動氣壓計時,水銀與玻璃管內壁摩擦生出的電激發水銀蒸氣產生的。
既然摩擦會生電,那麼不就可以由此製成起電機嗎?經過幾年研製,豪克斯比終於製造出又一種起電機:一個抽空空氣的玻璃球可繞軸轉動——人用手柄搖,用布帛等物品與這個轉動的玻璃球接觸,就「摩擦起電」了。他曾用它起電,演示出許多靜電現象。
不過,起電機最早卻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格里克(1602~1686)於1660年發明的。這種起電機與豪克斯比的起電機相比主要不同之處是,他用的是實心硫磺球,而不是空心玻璃球。在豪克斯比之後,又有許多科學家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起電機,例如18世紀上半葉,英國戈登用玻璃圓筒、瑞士普蘭達與英國詹斯登用圓玻璃板,分別代替玻璃球,使摩擦起電機更接近了現代形態。又如,德國特普勒(1836~1912)和霍爾茲(1836~1913)在1865年又發明了另一種形式的起電機——感應起電機。
既然水銀氣可以因電的激發而發光,那其他氣體又會不會在電激發下發光呢?又可不可以由此製成一種燈具呢?
1910年,法國發明家克勞德(1870~1960)終於作出了這種燈具——霓虹燈。他在一根抽空的玻璃細長管內充入氖氣,然後通電,燈管便發出美麗的紅光。人們先後發現,充入不同氣體,發光的顏色會不同。例如,充汞蒸氣,光呈藍綠色;充鈉蒸氣,光呈黃色;充氮氣,光呈金黃色;充氫氣,光呈粉紅色;充二氧化碳氣,光呈白色;充氬氣,光呈淡紫色;等等。
1910年12月3日,巴黎大宮殿首先點上了克勞德的氖霓虹燈。1912年,巴黎蒙馬特爾大街的一家理發館首先用這種霓虹燈作廣告,以招徠更多的顧客。當今世界,包括霓虹燈在內的各種燈具,已將一座座城鎮變成五光十色的「不夜城」。
G. 電容的發明人和年代
萊頓瓶是由荷蘭物理學家馬森布洛克(p.V.musschenbrock,1696-1761)在1745-1746年間發明的。馬森布洛克是荷蘭萊頓人,故萊頓瓶因此而得名。那個「瓶子」就是一個電容
在那時候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即好不容易起得的電往往在空氣中逐漸消失。為了尋找一種保存電的方法,馬森布洛克試圖使電能貯藏在裝水的瓶個。他將一根鐵棒用兩根絲線懸掛在空中,用起電機與鐵棒相連;再用一根銅錢從鐵棒引出,浸在一個盛有水的玻璃瓶中,然後開始實驗,他叫一助手一手握住玻璃瓶,馬森布洛克在旁使勁搖動起電機(一個繞軸旋轉的玻璃球,球與人的手掌摩擦,就帶電了)。實驗見圖所示。這時,他的助手不小心另一隻手碰到鐵棒,他猛然感到一次強烈的打擊.全身部顫抖了一下,不禁喊叫起來。於是馬森布洛克與助手互換了一下,讓助手搖起電機,他自己用右手托住水瓶子,並用另一隻手去碰鐵棒,這時他的手臂與身體也產生一種無法形容的恐怖感覺,「好象受了一次雷擊那樣」。他由此得出結論,把帶電體放在玻璃瓶內可以把電保存下來。只是當時搞不清楚起保存電荷作用(按現在說法是蓄電作用)的究竟是瓶子,還是瓶子里的水?
不久,對萊頓瓶進行了改進,把玻璃瓶的內壁與外壁都用金屬箔貼上。在萊頓瓶頂蓋上插一根金屬棒,它的上端連接一個金屬球,它的下端通過金屬鏈與內壁相連。這樣萊頓瓶實際上是一個普通的電容器。若把它的外壁接地,而金屬球連接到電荷源上,則在萊頓瓶的內壁與外壁之間會積聚起相當多的電荷。當萊頓瓶放電時可以通過相當大的電流。
萊頓瓶的發明,為科學界提供了一種貯存電的有效方法,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電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強有力的手段,對電知識的傳播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就在萊頓瓶發明的那一年,英國一名位叫考林森(P.Coullinson)的物理學家向遠在美國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Fanklin,1706-1790)郵寄了一隻菜頓瓶,並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這樣萊頓瓶帶來的電的知識很快傳播到了北美。富蘭克林對此極感興趣,利用萊頓瓶作了一系列實驗,並對萊頓瓶的功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H. 電池是誰發明的
義大利物理學家、電池發明者伏打誕辰
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Alessandro
Volta,1745~1827)生於1745年2月18日科莫。
伏打學生時代就會對自然科學有濃厚興趣。伏打自1765年開始從事靜電實驗研究,1769年發表靜電學著作《論電的吸引》。1775年發明樹脂起電盤,1781年發明靈敏的麥秸驗電器。1782年建立了導體電容C、電荷Q及其電勢V之間的關系式。伏打在科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明伏打電堆。當他得悉伽伐尼「動物電」的實驗消息後,於1791年著手研究這一現象。經過大量實驗,他否定了「動物電」學說,提出了電的「接觸」學說,指出伽伐尼電產生於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伏打序列」。他稱金屬為第一類導體,濕物體為第二類導體,如果迴路中同時存在兩類導體,就能夠產生電流。1800年初,他發現了能夠十分明顯地增強該效應的方法,從而發明了「伏打電堆」。1800年3月20日他宣布了這項發明,引起極大轟動。這是第一個可以產生穩定、持續電流的裝置,為電學研究開創了新局面。1801年拿破崙一世召他到巴黎表演電堆實驗,授予他金質獎章和伯爵稱號;
180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國院士。1819年退休後回到故鄉科莫。1827年3月5日在該地逝世。
他的其他研究成果還有:1776年發現甲烷,測定了空氣的膨脹系數。為了紀念他在電學上的貢獻,根據他的姓氏把電動勢、電勢差、電壓的單位命名為伏特(v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