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對藝術家
① 急!!藝術家創造的必備條件有哪些
藝術家創造的必備條件有哪些? 天賦 悟性 勤奮。
藝術創造活動對藝術家的要求? 和個人靈感不同對藝術家的要求也會不同大致隨意。
藝術有哪些基本特徵? 古怪和平常人想法不同!
② 有關藝術家說的創造力的名言
師造化、萬物皆備於我矣、吟成一句詩,拈斷數經須、胸有成竹。
③ 為何說每一次藝術創作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考驗
事實上,每一次藝術創作,對於藝術家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考驗。上一次創作的成回功,不能擔保下一次。藝術答家就像可憐的希西弗斯,他必須不斷地把重又落下來的石塊再度推到山頂上去。藝術創作的本質問題非常真實,非藝術家們在理論上討論它,藝術家們則在每一次的創作中都重新遇到它,並且必須在實踐中去解決它,否則,他的這一次創作就失敗了。
④ 藝術家需要什麼樣的創造力
達·芬奇之所以在繪畫藝術中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刻苦地技巧訓練外,同他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很大的關系。他除了學習繪畫的技能、技巧外,還學習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廣博的文化基礎。錢鍾書被稱為「清華狂才子,當代一鴻儒」,他的學術貢獻到目前為止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替代的。他讀書成癖,學識廣博,出口成章。曾經在一次茶會中,有人提及某一位英國詩人,就用優美的英文背誦了那位作者的詩作。提及另一位德國詩人,他就用標准德文背誦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詩人,他也能用拉丁文來背誦一段。這些詩人未見得是什麼大詩人,提及的詩作也未必是他們的重要作品,但錢鍾書都能出口流利地背出。可想而知,這樣的文化大家,一出手便會不同凡響。《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著作震撼中國學界,「一代鴻儒」「文化昆侖」的地位也由此確立。劉歡為何成為當今中國歌壇上最有特色的歌手,就是由於他的文化素養全面,對歌曲解釋得很理想。
再次,藝術家必須具有特別發達的創作性思維,強烈的創造意識和鮮明的創作個性。
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藝術創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沒行創造就沒有藝術。藝術創造就是要不斷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藝術創作推陳出新的品質,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成熟而強大的創造力。
⑤ 創作技巧對於藝術家的重要性是什麼
使藝術家成立的第三個條件,是創作技巧的形成。這是老生常談,人人盡知。不過專,很可能正是在這個老生屬常談中包含著對創作技巧的某種誤解。如果我們不能充分地指出創作技巧與工匠技巧之間的區別的話,這種誤解就一定存在。
⑥ 當今時代傳統對藝術家創造的意義有哪些
也許,我們遇到的正是一個反叛一切傳統的時代。但是傳統永遠是偉大的力量,因為它由對回人類命運的歷史體答驗所構成。藝術如果在今天還能保持其為藝術,即仍然是人類命運的自我觀照,那麼,傳統就總是幫助藝術家擺脫細枝末節的干擾,而讓他有可能直入命運之流,從中創造出人類反觀自身處境和自身形象的新視域。
⑦ 藝術美的創造對藝術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藝術美的創造過程。
藝術美也就是藝術作品的美。因而藝術美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從人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看,所謂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實質上就是審美主體使自身本質力量逐步顯現為作品藝術形象的過程。具體說,也就是藝術家使其在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意向、物態化的過程。現就創作的幾個主要環節作如下說:
1、審美感受的產生。一切藝術美的創造,都以藝術家對客觀生活的審美感受為基礎、為起點。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初級階段,沒有審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審美意識,也就無法進入創作過程。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審美的孕育就在於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觀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之為「藝術構思」。藝術家從事藝術、從事藝術美的創造,都必須以其內心的創作慾望和創作沖動為契機,而這種慾望和沖動則是由藝術家一定的審美感受所激發的。《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鍾嶸在《詩品.序》中說:「器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泳。」他還認為,無論是自然界的陰晴寒暑,四時代續,還是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人事變遷,都是感盪心靈,激發起詩人的創作沖動,也就是悲陳詩,何以其義;悲長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們所引的鄭板橋畫竹論便形象地描述了藝術家由一定審美感受的觸發而產生的創作過程和狀態。關於審美感受的產生,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把握:
第一層,審美感受一般離不開對感性對象的直接反映,而且總是同客觀事物的表象相聯系的。因而,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審美直覺和藝術直覺。當然,這種直覺實際上已滲透了藝術家的自覺理性,是一種包括感覺、知覺、情感、理解、想像等因素在內的復雜心理過程,只是還沒有上升到通常所說的理性認識。蘇珊朗格在談到對事物的直接把握時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大部分人通過直覺就能夠覺察到自己左右手間的相似,而必須首先通過思維去找出這一隻手與那一隻手間的—一相似,我們只要對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測出幕履內部的空間形狀,而無須先將它解剖開來,然後再加以仔細研究。他這里所說的就是對對象的一種直覺把握。這種直覺把握不同於科學的理性認識,它不需要對手的特徵作科學的抽象來對它們作把握點或通過對幕履的解剖,科學的計算出它的內部結構。但在這種直覺的把握中,卻既包含了理解與想像的因素,否則就不可能覺察到雙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測到幕履的空間形狀。我們所說的覺察、猜測就帶有理解、想像的性質。在藝術和藝術美的創造中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第二層,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是對感性對象的一種包含有理解的直覺把握。鄭板橋在另一處論「畫竹」,一反蘇軾「胸有成竹」之說,首倡「胸無成竹」之精論。說他畫竹時,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這似乎是一種不經過頭腦思維的無意識的塗抹,實際上是對竹子作長期觀察體驗後的一種直覺把握。所謂「胸無成竹」,實際上並不是胸中無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說在作畫時這種意象自然而然的流於筆端,好像作者並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似的。繪畫能達到隨手寫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備的境界,離開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這個審美感受的體驗的審美產生過程,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第三層,審美感受不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還寓有情感的因素。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就在於其表象運動和情感活動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在感知客觀世界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時,一方面在大腦中產生對該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於對該事物與自身的某種肯定或否定的關系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況構成了審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綜合運動與融合。利夫.托爾斯泰談到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時舉了這樣一個簡明的例子,比方說,一個遇見狼受過驚嚇的男孩,把遇狼的事敘述出來,他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體驗過的這種感情,於是描寫他自己在遇見狼之前的情況所處的環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後描寫狼的形象、動作,他和狼的距離等等。所有這一切,如果男孩子敘述時再度體驗過他所體驗的一切,這就是藝術。托爾斯泰用這個例子說明了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很顯然,在這個審美感受過程的階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態、動作以及周圍的環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與狼之間的意識,情感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恐怖,這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織、融合,共同構成審美感受的內容。
審美感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由於它總是由具體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於對具體對象的感性直觀,帶有分散性、個體性的特點。在審美感受中雖然包含有理解、想像的成分,但這種理解僅僅局限於主客體間的有限范圍,想像也難以逾越有限的時空。因而它只是屬於藝術家審美意識的初級形態。這種初級形態的審美意識,還不能直接轉化為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它是藝術家信息庫中的寶貴庫存,是構成未來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總是以滿腔熱情投入生活,去觀察、體驗、感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態,乃至具體生動的細節,不斷豐富積累自己的信息庫存。以上講的是藝術創作的第一個環節,審美感受的產生。
2、審美意象的蘊育。藝術家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而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由此產生創作的慾望和沖動。但是不存在藝術家信息庫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藝術家頭腦中經過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審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為美的藝術形象。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高級的形態。所謂意象,顧名思義是意與象的統一。具體說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與內在意義的統一。事物的表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的意義是普遍的、概念的東西。意象的孕育就在於實現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概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為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對於藝術形象的創造乃至整個創作過程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巴爾札克在談到義大利畫家高雷奇奧創作的聖母像時說,這個藝術家遠在他創作聖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賞這個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說:一個詩人一個畫家或是一個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是因為他的創作構思和創作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這就告訴我們,藝術家在把他所構思的藝術形象提到畫幅之前,這個形象實際在他的心靈中已成熟了,以後的事只是把這活的生命體交給觀賞者而已。這充分說明了藝術構思的重要性。
藝術構思的任務就是把藝術家在審美感受階段所獲得的豐富表象材料綜合、加工改造成蘊含有一定生活意義的審美意象。正因為藝術構思的過程,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人們一般把藝術構思階段這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思維活動稱為「形象思維」。因而藝術構思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當然這並不是說形象思維只存在於藝術構思階段,而只是說在這個階段中,形象思維顯得特別活躍,其作用也尤為明顯。在藝術構思階段,藝術家賴以孕育審美意象的形象思維活動,主要表現為自覺的表象運動和想像活動。
⑧ 作為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藝術家自身具備哪些特點
藝術創作
第一節 藝術創作主體
一、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
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藝術傢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
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
藝術家隸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可見,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的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結下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
藝術才能,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
第二節 藝術創作過程
藝術創作活動指藝術家在創作慾望的推動下,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技巧,通過藝術的加工和創造,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為藝術作品。
從總體上講,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活動、藝術構思活動和藝術傳達活動這樣三個階段。
鄭板橋對畫竹過程的描繪是很好的例證。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別對應了藝術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
「眼中之竹」——觀察、感受生活,即藝術體驗
「胸中之竹」——在頭腦中形成審美意象,即藝術構思
「手中之竹」——將審美意象物態化為藝術形象,形成藝術作品,即藝術傳達
一、藝術體驗活動
藝術體驗活動是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藝術體驗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同時,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
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二、藝術構思活動
藝術構思活動就是在藝術家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並融會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情感是藝術構思的動力。
三、藝術傳達活動
藝術傳達活動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藝術傳達需要物質材料
藝術傳達需要技巧
藝術傳達需要融入藝術家的生命和心靈
在藝術創作全部過程中,體驗、構思和傳達三種有機融合,相互滲透。
第三節 藝術創作心理
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
1、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思維方式。它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形象來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思維形式。
形象思維的特點是:
第一,始終不離開感性形象
第二,始終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2、抽象思維
指運用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一種思維形式。
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常有抽象思維的伴隨。
抽象思維在藝術活動中,必須服從形象思維的規律,有機融合在形象思維之中。
3、靈感思維
指在創作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和思維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維或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突如其來地產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頓悟式思維形式。
靈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藝術家長期精心構思、艱苦尋覓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間的突然爆發。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總之,在藝術活動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構成了十分復雜的辯證關系,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藝術思維。
二、意識與無意識
無意識相對意識而言,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腦一種潛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節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
一、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藝術風格涉及到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各個層面,是從藝術作品的整體上呈現出來的。
1、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它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多樣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
研究結果表明,俄國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爾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氣質上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幾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氣質特徵和心理特徵,不能不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影響,成為他們後來不同創作風格的原因之一。
膽汁質——暴躁性急、沖動而不易抑制
多血質——敏捷好動、熱情但易泄氣
粘液質——孤僻懦弱、優柔寡斷
抑鬱質——遲鈍膽小、內傾抑鬱
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
審美需求的多樣化
2、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常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的藝術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形成藝術的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體現出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的作品(波提切尼、喬爾喬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當時地中海沿岸繁華富裕的世俗氣息與色彩絢麗的自然風光。
藝術風格的時代特色,體現出這個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
二、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指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組成的藝術派別。
藝術流派的形成,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因:
具有相同藝術主張的藝術家自覺結合形成的藝術流派,有一定的組織和名稱,或者有共同的藝術宣言;(創造社、新月社、文學研究會)
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不自覺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一般沒有固定的組織或綱領,也沒有共同的藝術宣言;(邊塞詩派、鴛鴦蝴蝶派、山葯蛋派)
由於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被後世人們歸納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學、江西詩派荒誕派戲劇)
三、藝術思潮
所謂藝術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藝術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7世紀以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從歐美興起,包括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意識流小說、野獸派繪畫、新浪潮電影等等。
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在西方興起,向先鋒藝術和世俗文化兩個方向邁進。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分別針對個體、群體、以及在相當歷史時期內、具有相當規模的較大群體而言。
⑨ 藝術家為何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者
藝術家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者。藝術家在藝術生產的過程中與社會生活發生了異常緊密的關聯內。容藝術家是處在不同階層、文化層次上的獨立個體,在享受藝術創作充分的自由時,還要受到來自社會各個環節的正面或者側面的影響。
⑩ 為什麼創造力對藝術家很重要
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有人欣賞他的東西,就算他的一件作品再出色,人們看時間長了也會審美疲勞的,所以說要有很強的創造力很快、很好的做出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