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發明
『壹』 一篇關於小發明的小論文六百字以上急急急
於丹老師的《論語》心得,用樸素的語言、短小的故事,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讓我有信心把《論語》讀下去。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一個人只要內心是快樂富足的,內心是安寧淡定的,即使在物質生活中他是貧賤的,他也會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依然是內心歡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是干什麼的,自己想干什麼,打算怎樣干,怎麼個干法。「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言行,內心不感到愧疚;捫心自問,問心無愧;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君子坦盪盪」,心胸寬廣,內心安靜,則「仁者不憂」。在浮躁的環境中,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明白自己該干什麼,能夠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不迷茫,不迷惑,則「智者不惑」。「君子尚勇」,「君子義以為上。」義字當先,內心強大,勇往直前,則「勇者不懼」。
充分認識自己,承認現實生活中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怨天尤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於丹老師說: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這種勇敢是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以約失之者,鮮矣!」,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因為有心態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很敞亮,很仁厚,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是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欣,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花未全開月未圓」,平等和理性地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言寡尤,行寡悔」。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後的悔恨。
人到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斗」。人在這個時期,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這個時候可以謀求更好更大的空間,這就極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爭斗,爭斗的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所以,孔子提醒說,人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誡自己,不要跟別人爭斗。你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可以得之於心的《論語》,是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真
『貳』 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葯學家、煉丹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②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游岳。
受上清經法、符圖;後又廣搜道經,遂為上清經之重要傳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葯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葯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他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葯學家、煉丹家。字通明,自號華
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
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
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
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
朗眉疏目」,「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
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
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
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
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
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
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
。
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
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
「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②隱
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游岳。
受上清經法、符圖;後又廣搜道經,遂為上清經之重要傳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
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葯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
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
《肘後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
《合丹葯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
歷》《華陽陶隱居集》等。
東晉末年以來,楊羲及許謐,許翙等人造作的上清經訣,在江東已廣泛流傳,但在
傳播過程中,多有散失偽謬。南朝宋齊時道士顧歡,曾對楊、許舊籍進行過搜集和整理,
但仍有不少漏失和謬誤。陶弘景以顧歡《真跡經》為藍本,參考自己搜訪所得之上清經
訣及有關見聞,加以增刪改寫,註解詮次,遂成《真誥》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東晉以
來《上清經》出世之源及傳布過程,楊羲與二許之家世生平等,引用眾多道經,提及大
量道教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仙宮鬼神名稱,具體修行方術等等,實為早期道教上清派
教義和歷史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隱訣》一書,是一部抄撮諸《上清經》中
有關方術秘訣,專論上清派養生登仙之術的重要著作。該書繼承和總結了東晉以來上清
派思神內視及導引、按摩等內修養生之術,並保存了部分天師道的請神上章、符咒驅鬼
的方術。《真靈位業圖》乃系陶弘景構造道教神仙譜系之著作。該書將道教信奉之天神、
地*、人鬼及諸仙真排定座次,構成了一個等級有序,統屬分明的龐大完整的道教神仙譜
系。
陶弘景十分重視道教養生學的研究,主張道士的修煉應從養神、煉形入手。為總結
道教在養神、煉形方面的修煉經驗,撰寫了《養性延命錄》一書。強調養神當「少思寡
欲」,「游心虛靜,息慮無為」,調節喜怒哀樂情緒,防止勞神傷心;
煉形則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度」,避免過度辛勞和放縱淫樂,輔以導引、行氣之
術,方能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醫葯學是與道教養生學密切相關的學科。陶弘景精通醫葯學,主張治病應因人之虛
實、男女老幼、苦樂榮瘁而異。撰有《本草集注》《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葯
總訣》等著作,尤以《本草集注》最為著名。陶弘景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
米實等分類方法。書中並對各種葯物的名稱、產地、性狀、主治疾病、配製保存方法等
等皆一一註明,內容豐富,條理分明,對隋唐以後本草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中國
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服餌煉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煉方術。陶弘景對此非常重視,積極從事煉丹活動。史載,
他從梁天監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煉丹實踐,在梁天監
(502~519)中曾獻丹於武帝。在獲得豐富煉丹經驗的基礎上,他撰寫了《太清諸丹集
要》《合丹葯諸法式節度》《服餌方》《服雲母諸石葯消化三十六水法》《煉化雜術》
《集金丹黃白方》等煉丹服餌著作。其煉丹成就,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後世本草學,推動
原始化學的進展具有積極作用,是繼魏伯陽、葛洪之後又一著名煉丹家。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他是丹陽秣陵(今南京)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歲,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是繼葛洪之後我國古代又一個有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
陶弘景年輕的時候,家境也並不寬裕,但是他很愛學習,「讀書萬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鑽研精神。據《南史》本傳中記載,他在幼年的時候,就常「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練就一手好書法,草書、隸書寫得很好,行書更是妙絕一時。他在青年時期,曾經被宰相蕭道成(後來稱帝,就是齊高帝)招聘,為諸王侍讀,在宮中任職。
因為陶弘景小的時候,曾經看過葛洪著的《神仙傳》,受影響很大,從此有了學仙養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齊開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辭去官職,隱居句容(在今江蘇省)茅山,繼續鑽研學問,修道煉丹,並遍游名山,尋訪仙葯。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積金東澗。
陶弘景知識淵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葯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方面,都有一定貢獻。如他曾經製造過能夠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而他的最大貢獻是在醫學上。他總結了自《神農本草經》問世後幾百年間葯物知識的發展,編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書,成書年代大約在前後漢之間。我國古代把講述葯物知識的學部稱為「本草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朝以前直到遠古時期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而《神農本草經》也因為輾轉傳抄,葯味時有增減,產生不了少錯誤。這在當時雕版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全靠手抄的情況下,是很難避免的。他決心徹底整理補充這部著作.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仔細地做了整理和校訂,並且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記載,進行了一一鑒別和補充。同時他又匯集漢、魏以來醫家新發現的、沒載入《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寫成《名醫別錄》一書,也作為《本草經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七百三十種,比《神農本草經》增加了一倍。這是我國葯物學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為了區別《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和新增加的葯物,陶弘景用朱紅顏色書寫原有的葯,而用黑色書寫新加的葯。
作為一個熱心煉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發展了無機化學知識。一方面說明了金、銀兩種金屬能夠和水銀形成汞齊,這些汞齊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對這類合金鍍銀的用途做了首次說明。
在談及消石的時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消石也。」這里的真消石顯然是硝酸鉀,燃燒的時候起紫青煙。而燃燒芒硝(硫酸鈉)卻沒有這種顏色的煙。這個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學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遠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的化學家就掌握了這種鑒定化學葯品的科學方法,並且記錄流傳焉,不能不認為是一項傑出的成就。
寶劍是道教徒除邪災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對刀俞的治鍛也有相當的研究,並且著有《古今刀劍錄》一書。為研究我國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陶弘景還是古代灌鋼冶煉方法的第一個人。「灌鋼」冶煉法,是我國早期煉鋼技術上的一個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記述中提出,當時已經用灌鋼法生產的網製作「刀鐮」。說明在公元六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這種煉鋼方法已經相當流行,鋼已經比較普遍地用到傢具和手工業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許多著作沒有流傳下來,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在自然科學的不少領域都是有貢獻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叄』 古文的由來
樓上兩位把古文的特點說得很清楚,我想大概樓主的意思是,古文是如何出現的,小子不才,試著回答一下,以拋磚引玉。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古文跟白話文,就是口語,不一樣呢?咱現在說什麼話,就寫什麼字兒,為何古代不是這樣?這說起來,緣由就大了。
我先說個故事,漢朝的時候,李廣兵敗,他要自殺之前說了一句話「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呵呵,就是說,我呀,六十多歲啦,再也沒能力去對抗那些刀筆小吏啦。
關鍵就在這兒,刀筆者,何也?言官,御史是也。負責彈劾之職。這大大小小的事兒,無論官吏也好,民治也好,兵事也好,他們認為不妥當的,就要上書皇帝,寫個摺子,以正朝綱。可怪就怪在,為什麼叫刀筆呢?這一方面固然是他們言辭犀利,像刀子一樣,另方面,也是因為我要解答的。
眾所周知,紙張的發明,東漢才有。在此之前,用什麼寫字記載呢?我們知道的有甲骨文,竹木簡,還有帛書。這最早的時候是用甲骨文,用鐵器或者石頭在上面刻字,然後是竹木簡,也是用刀子在上面刻字。用刀子在骨頭,竹子,木頭上刻字,這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呢,就盡量從簡,那些不必要的字兒就不刻了。另外古時候語言也沒現在完備。所以看起來會和現代口語不太一樣,這也是原因之一。而文言文從簡的條例,也就變成了傳統,一代代流傳了下來。成為文書的標准,直到五四以後,白話文才逐漸普及起來。
打了那麼多字兒,全是自己原創,希望是樓主要的答案,不辱所託。
『肆』 古代文獻的主要載體及其特點
而且文獻的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前後時代的文化的延續,就像今天習慣於閱讀白話文的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會感到吃力、晦澀一樣。當唐朝的人去閱讀漢代的文學典籍例如史記的時候同樣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對前代的文章進行解釋、注釋等。而且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古典文獻的載體大多是紙質書籍,但是作為文獻的載體實則有過眾多的變遷,因為紙張沒發明之前,古人所採用的記錄用品可謂多種多樣,例如獸骨、竹簡等,這些記錄品各有優缺點,而且不易書寫,極大的影響了當時文化的發展以及文學的傳播。
古典文獻
而且文獻的發展以及應用一直都是由文人來攥寫的,文獻越往後期發展則越成熟,越來越標准化,但是也就造成了後面的編纂文獻的人不得不按照前人已有的格式來進行攥寫,但是有的人卻覺得這樣過於形式單一,過於單調,反而不願意採用相同的格式。因此就有著眾多的大學者開始想辦法自創一種文獻編纂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因此在文獻的編纂中就出現了眾多不同的文獻類型。
從甲骨文到紙質文獻的演變
甲骨文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古典文獻以及較為成熟的系統文字,迄今為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以及其上面所刻寫的文字多達四千五百個,但是真正可以被解讀的甲骨文字卻不到一半,由此可見甲骨文的考證之艱難。但是通過已經解讀出的文字依舊可以推算出甲骨文上面主要記載的是殷商時期的統治者進行占卜的相關事宜,一大部分是卜辭,有一部分也記載了當時的一些事件,對於研究商代的歷史文化有著巨大的意義。之所以稱其為甲骨文主要是由於這些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之上,主要是龜的腹板以及牛羊的肩胛骨等,這是我國最早的文獻載體,而且甲骨相對之後的竹簡等便於保存不易腐爛,但是卻不容易獲得,數量有限。
甲骨文十二生肖
而在甲骨文之後主要是將文學刻寫於金石之上的,金,主要是指當時的青銅器皿,而且上面刻寫的也大多是有關祭祀的事件,但是更為詳盡,內容豐富;石,則是主要指雕刻於石頭上的文字,例如秦刻石鼓文、曹魏時期的"三體石經"等皆是石刻文字,但是金石文字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難以刻寫尤其是青銅器皿之上的文字,極為耗費人力,而石刻文字又極易磨損,而且重量太大,難以挪動,在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風吹日曬中,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樣子。
青銅器皿
在先秦以及漢代的時候最為常見的書寫物品乃是竹簡以及帛書,但是其中縑帛作為書寫材料極為不便,而且價格昂貴,不易保存,哪怕其質
『伍』 老子與孔子是什麼關系
老子和孔子沒有關系。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5)論語發明擴展閱讀:
一、老子:
1、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2、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
3、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
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二、孔子:
1、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2、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陸』 論語的介紹要詳細的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
「論」通行的讀音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論的匯編。
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它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
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流傳
《論語》自戰國前期成書問世,《魯論》和《齊論》則分別為魯人和齊人所研習的版本。因秦始皇的「焚書」政策,幾乎慘遭滅頂之災。到西漢初年,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有些冒著生命危險收藏書籍的人,紛紛向朝廷「獻書」,因口口相傳再手抄筆錄輾轉反復,字句往往有所差異。
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22篇,比魯論多了「問王」、「知道」兩篇;魯共王劉余拆毀孔子之宅發現孔子家族所藏古文竹簡,即《古論》21篇,其堯曰篇中的「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獨立出第二個「子張」篇。
西漢末年,漢成帝帝師張禹以《魯論》為主,根據《魯論》刪除了《齊論》的「問王」、「知道」兩篇,有21篇,稱為《張侯論》;西元二世紀中期東漢末年,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定下《論語》今本,並參考《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齊論》、《古論》不久亡佚。
不到一百年後,三國時期何晏把鄭玄本及其反對派的觀點編成了《論語集解》。何晏之後,南北朝時代,皇侃受佛教的影響,編成《論語義疏》。
西元八至九世紀,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對鄭玄、何晏所編之本都持懷疑態度,要回到原典。但由於鄭玄在世時已與孔子相差600餘年,《論語》原典並不可考。今本據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本統計,約1萬2千字。
2017年1月,中國考古學家宣布於江西省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內出土文物中發現《齊論》竹簡,其中包括以「智道」(即「知道」)為題的篇章。
(6)論語發明擴展閱讀:
評價
北宋政治家趙普稱:臨死時對宋太宗道,臣有《論語》一冊,一半可用來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來助君治天下。
黑格爾:「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於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從來未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王品集團前董事長戴勝益曾宣稱其可以用半部《論語》創王品。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於丹:於2006年11月1日出版於丹論語心得一書,引言「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蓮龍居士: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孔子的人道主義精神是中國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自漢代以來,一直被中國各朝代政府當作正統,作為國家選拔人才、治國平天下的標准,其影響延綿至今。
孔子關於「建國軍民,教育為先」等理念,是化解世界各種矛盾的關鑰。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總結人生最精闢的語言,這是整部《論語》的綱領,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
『柒』 作業的由來
作業是由義大利教師羅伯特·納維利斯所發明的。
1905年,義大利教師羅伯特·納維利斯(Roberto Nevilis)發現學校里的孩子太不聽話了,無論怎樣苦口婆心,都搞不定愛鬧騰的他們,他不清楚這些學生每天都待在一起,怎麼還有那麼多話要說?
於是他發明出了家庭作業,來對付這些熊孩子,在家庭作業的懲罰下,學生們果然變得聽話了。所以說家庭作業一開始是種懲罰手段,後來在全球流傳開來。世界各地老師都紛紛效仿他,開始給學生們布置家庭作業,老師們也驚訝地發現家庭作業不僅讓學生們變得聽話了,學習成績也逐漸提高了。
但這個可能並不是真正的最初發明者,因為在1905年(Roberto Nevilis發明作業的那一年)之前也有過少許關於發明家庭作業的記載,不過Roberto Nevilis是比較公認的發明者。
(7)論語發明擴展閱讀:
學業的組成:
世界上各國家的作業量與作業形式是不同的。 以作業量為依據,可將世界各國分為二類:課外作業量偏大的國家和課外作業量偏少的國家。
課外作業量偏大的國家主要有中國、新加坡、伊朗、菲律賓、日本。這些國家的小學生的作業時間很長,每天作業量在1小時以上(中國學生平均每天作業時間已經在3個小時以上)。
從我國來看,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已成為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課外作業是過重課業負擔的主要部分。許多學生還有課外班作業。
『捌』 材料一: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運用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四大發明、《論語》、絲綢之路、
(1)奧運會開幕式運用大量傳統文化元素,向全世界講述中國燦爛悠久的民版族文化,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權民族性特徵。(2分)
(2)①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開幕式出現的宇航員,取材於神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的偉大實踐,體現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2分) ②文化創新要著眼於文化繼承,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是民族文化創新的根基。開幕式的成功舉辦,在於它運用大量傳統文化元素,向全世界講述中國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2分) ③文化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注入時代精神。開幕式文藝表演如太極、神舟載人航天飛船等後傳遞當代中國風范,反映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2分) ④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通過文化交流、借鑒、融合,取長補短,為我所用。開幕式借鑒多哈亞運會開幕式,創造了主線「畫卷」,對開幕式的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分) 『玖』 中國四大發明是指 四書五經是指
中國四大發明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拾』 中華民族祖先創造了哪些奇跡 1、四大發明: (1)造紙術: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2)指南針: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_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3)火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4)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 2、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4、敦煌壁畫 敦煌是甘肅省酒泉市轄的一個縣級市,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一絲綢之路 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