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歷史創造者的有
⑴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還是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抄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⑵ 在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學歷考試題庫
在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A)
A.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B.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C.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共同創造歷史
D.上帝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
⑶ 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前提是() 單選
C、社會存在決抄定社會意識
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前提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3)屬於歷史創造者的有擴展閱讀: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⑷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經典的誤解(一)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 「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⑸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沒有
人民是歷史復的創造者,是我制們的力量源泉,改革的夢,中國的復興夢,其實說到底,都是每一個人民群眾的夢。在中國發展的關鍵節點,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離不開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離不開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黨 員幹部不但要善於把個人追求和人生價值,放到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中去,更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到自覺拜師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要始終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鼓勵更多群眾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獻智獻力,凝聚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⑹ 有人認為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什麼論答案是
拿破崙說:民眾都是「零」,是一盤散沙,是烏合之眾,只有有了偉內大的領袖這個「容1」,這些「零」才有意義。世界各個國家,從來都不缺少「零」,但成就偉大國家之時,只是在碰到偉大的領袖之後才能實現。
縱橫古今中外歷史,誰要是能找到一個沒有「1」,只有「零」,而又成就偉大國家和事業的事例,那你就能獲得宇宙獎。
准確地講,應該是:英雄領導人民創造歷史。
⑺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
從無產階級唯物主義理論來講,無論什麼時代,無論哪個階級領導革命,勞動人民始終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勞動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⑻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英雄還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專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屬。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8)屬於歷史創造者的有擴展閱讀:
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這是最簡單、最明顯的事實,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實。
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任何人要從事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一定的物質手段,這些都是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創造的。
⑼ 下述有關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中,不屬於唯物史觀的有()
我認為:此題應該選A
下述有關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中,不屬於唯物史觀的有(A)
A人人創造歷史
B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
C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D人們總是在既定的條件下創造歷史
⑽ 在歷史創造者的問題方面有哪些觀點
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英雄史觀認為個別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是群眾史觀,資產階級的歷史觀是英雄史觀.兩種歷史觀的根本分歧在於世界是有什麼構成的,物質還是意識?
站在歷史關頭,個別英雄在決策的時候,總是會全面了解自己所處的歷史背景,深刻剖析各方面的利弊條件,然後方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可見,個別英雄之所以能夠影響歷史的走向,是他們正確認識並運用現實條件的結果,而不是他們的意識的憑空創造.現實條件屬於物質范疇,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個別英雄的偉大是他們的高瞻遠矚、遠見卓識,這屬於意識范疇,但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
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堅持群眾史觀,徹底的唯心主義者堅持英雄史觀.不徹底的唯物或唯心主義者,在歷史觀上極難給出准確回答.列寧的最偉大貢獻之一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准確給出了唯物主義者的歷史觀:群眾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