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誰在創造文化

誰在創造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2-24 16:52:15

1. 誰認為文化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馬克思認為文化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既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
首先,文化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尤其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高層次需要而產生的。眾所周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或在上述五層次之外又加上求知和理解的需要與美的需要而成七個層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層次需要主要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及美的需要等高層次需要則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滿足心理性、精神性需要的產品直接就是文化產品,尤其是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人文文化產品。滿足物質性需要的產品雖是物質產品,但物質生產離不開科技,也離不開對生產活動的組織管理,仍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並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筆者創立的「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理論」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又作了完善,認為人與其它事物一樣,天然就具有自我保存和自我顯示的傾向,即有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自我保存和顯示的需要為原生需要,由二者構成其它一切需要。因顯示以自身的存在為前提,自身不存在了,也就無從顯示。故自我保存的需要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低層次需要,多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自我顯示的需要,即想受到重視、尊重,都想出人頭地、位高權重、控制他人、功成名就、萬世流芳等等一系列需要,則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高層次需要,多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不過楊英法認為馬斯洛「下一層需要的滿足是上一層需要產生的條件,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才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的說法並不確切,實際是人都會力求高低層次的需要同時滿足,但在不可兼得時則大多會舍高就低。馬斯洛七個層次的需要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這些低層次的需要主要是保存本能的體現,而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這些高層次的需要則主要是顯示本能的體現,但其實都是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的復合。如生理需要這一最底層的需要顯然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也有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比如幾個人坐在一塊兒吃飯,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坐在主位,位低年幼者坐在下位,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先動筷子,喝酒舉杯時也總是讓位高年長者的杯子位置高一點,這就顯示了吃飯者的地位、年齡、資望。穿衣主要是為保暖、防曬,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人穿衣又都要求顯示自身的美麗及身份地位的高貴,也包含著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最典型的高層次需要及美的需要這一最高層次的需要,主要表現為顯示本能,但也體現著保存本能的作用。因功成名就、位高權重後,便衣食不愁,財源滾滾;即使畫畫這一典型的美學活動,也是畫家謀生的手段。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雖體現著高低層次的差別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橫向要素組合的關系。因此,人的心理性、精神性需要雖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迫切,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期也是存在的,只是因條件不具備而潛伏下來而已。一旦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出現剩餘產品的時代,文化也就產生了。
其次,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調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需要制度、倫理,調解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需要哲學、宗教,而制度、倫理及哲學、宗教,都屬人文文化產品。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進行的,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但也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這四種關系的處理伴隨著人類的全過程,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代,對這四種關系的處理尚無明確的意識,只有朦朧的、混沌的意識,一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這四種關系出現清醒的意識,尤其是對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清醒的意識,文化也就產生了。
人類的進化史可明顯印證關於文化產生的上述觀點。舊石器時代,人類雖已知用火,但僅能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要生產方式。終日凄凄惶惶求生存之不暇,談不上有意義的文化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石器由打制改良為磨製,並分化為各種專門用途。更重要的是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經濟生活的開始,將天然植物的種子加以人工的播種、培育;把野生的獸類加以馴服、飼養,使其繁殖。這次重大的變革,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把人類由只知從大自然攫取食物的自然的寄生者,轉變成食物的培育者與生產者,減輕了人類對自然食物的依賴,提供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的生存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心理性、精神性的需求逐步顯現。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人類開始有餘裕從事文化活動,從而導致文化的產生。
人生活於自然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出於這種需要,科技文化產生了。如,為了記錄農作種子數量、農作灌溉的用水量,為了記錄禽畜的數量,數學產生了;為了適時播種、澆水、收獲,需要掌握四季變化,天文學產生了;為了建造宜居的房屋,縫制宜穿的衣服,做出可口的飯菜,得到甘甜的飲水及出行的方便,等等,建築技術、紡織技術、染整衣料的配方、柔化皮革的技術、織網捕魚的技巧、製造舟車的技術、騎乘技術、駕車技術、航海的技術,等等一系列技術也產生了。
人活於世,總要與社會、他人打交道,需要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在人煙稀少、社會關系極為簡單的遠古,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還不是很迫切的話,那麼隨著人煙的稠密、貧富分化的顯現,尤其是定居生活的出現,所有權問題開始顯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就一刻也不能離開了,這就導致語言文字學、制度倫理等人文文化的產生。如,為了相互交流,語言文字產生了;當人類開始定居之後,為了確定土地的歸屬,所有權等法律、制度意識出現了;為了協調好聚落內部的關系保持聚落內部的團結協作,為了處理好與其他聚落的關系,避免戰亂,求得和平的生存環境,倫理、制度產生了;為了消滅強敵,擴展生存空間,軍事學及相應的組織管理知識也出現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日益逐漸顯現,對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明確意識,時常體會到自身的渺小和命運的難以捉摸,感到惶恐不安,為了心靈安定,求得精神寄託,宗教、哲學產生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理需要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對美的需求日益強烈,一方面是力求在穿著、居住環境及吃食上力求體現美感,另一方面是力求通過音樂、美術等專門的藝術活動或作品求得美的享受。這樣,美學也產生了。
文化產生之後,其發展歷程是個由社會精英群體向社會大眾不斷擴展的過程,是個商業化程度逐漸加深的過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廣大勞動者既沒有足夠的剩餘時間來進行精神享受,也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進行精神享受,更沒有足夠的資訊手段來獲得文化資源。文化活動基本上僅屬於少數社會精英群體的事情,且與宗教和政治緊密相連,主要是一種意識形態而非商業行為。社會精英群體雖擁有大量上乘的文化產品,但很少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社會大眾有了較多的空餘時間,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能夠進行文化的創作、展演、傳播及享受等活動。特別是由於紙、印刷術等大眾傳媒的出現,社會大眾也可以較為方便地獲得各類文化資源,這樣文化產品便走出社會精英群體的殿堂,成為社會大眾消費的對象。文化的創作者、經營者更多考慮的是社會的接受、歡迎程度,能為自身帶來多少經濟回報,使文化產品具有了明顯的商品素性。

2. 文化誰發明

文化不是發明出來的,是古人們的生活結晶出來的,文化一詞是根據古人 燒陶瓷來的,文就是根據紋來的,燒出來有紋路再加色再加工,化就是根據推廣交流來的,生出產品推向大地技術,合起來所以叫文化

3. 中華文化是由誰創造的

您好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是由我國各族人民創造的

4. 文化是一個總的概念,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的成就,是誰提出來的觀點,是不是阿諾得.湯因比

馬林諾夫斯基

5. 是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人類文明,在人類學抄和考古學中襲,文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地區,例如兩河文明、黃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類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文明出現的判定標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6. 中華文化是誰,怎樣創造出來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內造文化及繼續發達容之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鮮卑、蒙古人、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其流傳年代久遠,雖然較諸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古文明,約晚一千至兩千年才產生,在中國各朝代的統治者雖然由許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所以中華文化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7. 行政文化是誰創造的

行政文化是相對於社區文化、鄉村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而言的一種具有行政特點的文化形態,這里主要是特指各級黨政機關國家公務員在行政活動中,影響甚至決定其行為的一系列行政理念、行政道德、行政規則、行政環境等。
文化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在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在行政活動領域即表現為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與行政相關的文化,它包含人們行政行為的態度、信仰、感情和價值觀,以及人們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習慣等,具體來說包括人們的行政觀念、行政意識、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則、行政價值、行政傳統等。行政文化是一種多層次的、復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社會制度、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背景、傳統習慣等。行政文化是在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在具體的行政活動中形成的,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動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一旦形成則具有不少相對穩定的特性。如(1)時代性和民族性。神權政治時代的行政文化是迷信的、神秘的,封建專制時代的行政文化是尚權威、重服從,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行政文化是講人權、尚實效、重法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時代的行政文化則重科學、為民眾、尚服務。行政文化又往往因不同的國度和民族形成不同的模式和色彩,美國的行政文化通常表現為民主、自由、積極、奮發的特色,德國的行政文化表現為重法、守紀、嚴正、整齊的特色,英國的行政文化則有尚典、守舊、泥古、重名的色彩。(2)社會性和積淀性。行政文化是一種社會積淀物,是人們在長期行政活動中知識、經驗、理想、信仰、道德、價值的積淀,是通過長期創造、延續、傳承而實現的。(3)整合性與多元性。行政文化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中,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和治國安邦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不同社會文化的沖突和交融中,由不同的區域和人群逐漸整合而成,不同的人群和區域使行政文化呈現出多元的特性。(4)普遍性與連續性。行政文化是連續的、持久的和無所不在的,行政文化一經形成將廣泛地、持續地影響行政主體及其行政活動。(5)滲透性與隱蔽性。行政文化往往以比較隱蔽的形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到各個行政組織和行政人員中,滲透到具體的行政活動中。
行政文化的形成及其特性決定了行政文化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其影響是巨大持久、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行政文化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對行政行為的影響。任何特定的行政活動無不受到行政文化的制約,無論是行政決策還是行政執行都是如此。行政文化通過人們行政心理、行政意識、行政思想、行政習慣對行政行為發生作用。行政文化對行政行為的影響是全面的、直接的,不僅影響行政決策是否果斷、科學、可行,而且影響行政執行是否快捷、完整、靈活。具有自覺行政意識和進取行政思想的人,能夠成為當機立斷、獨立思考的決策者和堅定、靈活的執行者;反之,則成為優柔寡斷、固步自封的決策者和僵化、拖拉的執行者。開放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的行

為具有開放、民主、效率傾向;相反,封閉型的行政文化氛圍則會使決策者因循守舊,唯書唯上,思想僵化。民主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的決策具有創造性、靈活性和綜合性;相反,專制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專橫武斷,剛愎自用。晦暗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心胸狹隘,玩弄權術,爭功諱過,造成行政風氣腐敗;相反,明朗型的行政文化氛圍則會使決策者胸襟開闊,寬宏大度,公平正直,堅持原則,從而形成廉正健康的行政風氣。當然,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判斷決策者和執行者的標準是不同的。但無論評價標准如何,行政文化對人們行政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
二是對行政觀念的影響。行政文化對人們行政觀念的影響是長遠的、深層的。行政文化作用於行政活動往往是通過行政人員的觀念、信仰、習慣來實現的,行政人員是行政活動的主體,在行政活動過程中,行政文化環境對行政人員的觀念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社會成員進入行政活動領域後,不可避免地帶有原有行政文化影響下各種積極或消極的因素,並在一定的行政體系內和具體的行政活動中形成特定的思想觀念。如官僚主義,高高在上,遇事推委,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為政不廉,任人唯親等行政觀念很大程度上與封建的等級制度、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等行政文化氛圍有關。
三是對行政體制的影響。行政文化從多方面影響行政體制,這種影響和作用是潛在的、復雜的,通過歷史條件、地理環境、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政治狀況、經濟水平等對行政體制發生作用。封閉的地理環境,落後的社會制度,較低經濟水平下形成的崇尚權威,注重人治,講求等級制的行政文化會產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相反,開放的地理環境,先進的社會制度,較高經濟水平下形成的崇尚民主,注重法制,講求平等的行政文化會產生民主色彩地方分權的行政體制。守舊、惰性、注重形式的行政文化會產生低效率的行政體制;相反,進取、勤奮、講求實效的行政文化會產生高效率的行政體制。
總之,行政文化對行政管理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以致有人稱之為「行政的非正式組織」,行政文化通過行政行為、行政觀念、行政體制對任何特定的社會行政活動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直觀的、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多樣的、潛在的過程。

中國現代行政文化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新型行政文化,這既是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在現代的延續,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在意識形態領域佔主導地位的結果。近代以來,西學東漸,隨著歐風美雨的盪滌,中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鍥合,一方面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另一方面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融合。這種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是典範,他們盡力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又力排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在反對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同時,強調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如大同思想、辯證法思想和自強不息思想和諧地融合成一體,形成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成功地指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構建了中國現代行政文化的基本框架。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群眾路線,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廉潔自律,堅持行政改革,優化行政組織,開始注重法制、效率,逐步走向開放,成了中國現代行政文化的主旋律。行政文化畢竟是在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其積淀性和持久性難以在短期內消除。曾以璀燦而聞名於世的中國古代行政文化其精華與糟粕並存,既有統一性、嚴密性和實用性特點,又有專制性、封閉性和保守性特點,使中國現代行政文化在繼承古代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行政文化的消極影響。這些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
封閉而不開放。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封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古代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東臨大海,西為高山沙漠所阻隔,中國古代文化幾乎是在少有外來文化作用的條件下形成的。文化的封閉導致了很少向外開放,無法知道外界的信息,行政觀念數千年一脈相承,行政體制世代相襲。
排異而非兼容。行政文化的封閉與行政文化的排異心理是分不開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曾是人們廣泛接受的觀念,在思想文化領域則表現為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在這種文化背景影響下,人們對外界情況及其變化常常持不屑一顧的態度。長期以來的中華中心論、中華文明論導致對世界先進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管理理論知之甚少,妨礙了行政觀念的改變和行政技術手段的更新。
神秘而缺乏透明度。行政體系的封閉性和行政心理的排異性必然導致行政活動的神秘性。傳統文化的非參與意識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觀念根深蒂固,行政活動缺乏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和社

會的有效監督,行政活動成了少數精英的治國安邦活動。
守舊而不思進取。農耕文明下的傳統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習慣於簡單再生產,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求穩怕亂,不願創新和改革。這種傳統文化影響所及,使行政改革缺乏推動力,人事管理缺乏激勵機制,人們對行政改革缺乏必要性和自覺性認識,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導致改革中止或遲緩,尤其是改革中涉及利益調整時更是阻力重重。
重形式而輕效率。傳統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官場辦事講究繁瑣程序和規則,公文樣式千篇一律,導致行政管理中愛做「官樣文章」,辦事拖拉,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決策遲緩,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標的實現。
重人治而輕法治。傳統行政文化中治國安邦往往是重人輕法的,從先秦「有治人,無治法」,「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荀子·君道篇》)到明清「有治人無治法,若不得其人即使堯舜之仁,皆苛政也」(《清世宗實錄》)大體反映了這一點。中國歷代法典中從來沒有約束皇帝權力的條款,法自君出,權力支配法律,用人治事多為長官意志,以致人們習慣於接受能拯救自己的清官和救星,對保障社會正常運轉和人民基本權力的法律無興趣,不習慣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人情風盛行。在行政活動中往往表現為行政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行政決策和執行缺乏法律的約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成為常事。
重權威而輕民主。傳統社會定於一尊的皇權使權威觀念影響至深。在行政活動中往往會出現獨斷專行,集權制,家長制,個人決策,行政民主難以得到體現。
重共性而輕個性。傳統文化中以辦事穩健、不出風頭為為政的要訣,以致於行政人員在行政活動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開拓、創新,行政活動缺乏應有的彈性和活力。
追求等級而不尚平等。中國傳統社會的等級觀念是嚴密的,政治結構中的專制主義越嚴重,社會等級越趨森嚴,等級觀念越趨強化,擔任官職的高低與權力的大小,與社會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聯系在一起。等級觀念是中國古代社會封建官僚制發達的文化成因,這一思想觀念在現代社會總是把一定的人與一定的身份或等級聯系起來,不管是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還是文學創作,總是要與某一級別聯系起來,「官本位」盛行,「官念」強烈。在行政活動中常常表現出極強的等級性和依附性,嚴重影響行政法制建設和行政民主進程。
注重大一統集權而缺乏必要的分權意識。傳統的農業社會由於缺乏社會的凝聚力,主要靠外在的行政力量維持正常的運轉。這使王權為核心的大一統觀念影響至深,造成行政權力的無條件集中,「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史記·秦始皇本紀》)成了行政權力行使的慣例,事必躬親成了勤政的典範,現代社會合理、必要的橫向和縱向行政事權劃分難以獲得人們的共識。
注重治國經驗而忽略制度研究和機構設計。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如何治國的文化是很發達的,對政治的解釋,從先秦「政者事也,治者理也」(《國語·齊語》)到孫中山「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孫中山選集》下冊第661頁)。可見,對治國是何等注重。相反,對制度的研究和機構的設計卻寥若晨星。但這種傳統文化在現代行政活動中往往只注重行政經驗和方法,忽略制度和機構是否合理,影響行政改革和機構精簡。

綜觀中國現代行政文化,盡管從根本改變了行政本質和行政主體與人民的關系,逐步確立了以廉潔、服務為宗旨的行政文化,但這種行政文化在繼承了我國古代行政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也殘留了不少封建文化的弊端,既有現代文化的風采,又有傳統文化的遺風,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矛盾體,一方面它以廉潔、效能、服務的精神,規范引導著行政人員,另一方面又以集權、封閉、保守、官僚主義壓抑行政活動。行政文化中的這些消極因素常常使行政決策遲緩,背離科學,行政體制結構不合理,行政機構冗腫,行政人員缺乏責任感,行政執行推委,官僚主義盛行,致使整個行政效率低下,不適應行政管理現代化的需要,尤其是與21世紀世界行政管理發展的趨勢相去甚遠。因此,行政文化建設,整合與再造中國現代新型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沒有行政文化的現代化建設,就沒有行政管理的現代化。由於行政文化的特點所決定,建設將是多方面的、漫長的,就目前來看應著重建設以下方面:
行政思想。重點清除殘存於現代行政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特權思想、專制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奴化買辦思想以及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堅持以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建立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行政思想。同時,要積極吸收借鑒中外歷史上一切優秀的行政思想,如中國古代行政思想中的經世致用、自強不息、天下為公的思想,近現代西方法治、實效的思想以及不斷更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如側重製度結構研究的早期組織理論,側重人的社會心理關系研究的行為科學組

織理論,側重社會整體聯系研究的系統論組織理論等,著重培養現代化行政管理需要的創造性、開拓性的行政思想,使整個行政思想朝著高效、開拓、開放、法制的方向發展。
行政心理。大量運用現代管理心理學,端正行政動機,改善行政態度,增強行政情感,改革行政習慣,保持公平的行政心理,確立正確的行政價值取向,建立真誠、樂觀的行政情緒,加強行政心理的調適,著重運用組織管理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行政人員進行心理輔導,使行政人員的不良心理適應得到調適,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修養得到提高,以現代化行政管理的要求樹立穩定、健康、和諧的行政心理,使整個行政心理充滿活力和內聚力。
行政道德。在大力消除封建社會不良行政道德,加強社會主義行政道德建設的同時,積極挖掘和弘揚傳統行政道德體系中的合理內核,如以群體為導向的行政價值觀、以功績為取向的行政規范,強調精政廉明的行政風范,注重反求諸己的行政道德修養方法。此外,還應借鑒、吸收國外行政道德中合理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成份,把高效從政、一心為民作為最根本的道德規范貫穿於整個行政活動中,做到在道德認識上,擺正行政人員與人民群眾的道德關系,在道德感情上,養成行政人員對人民群眾的愛心和高效滿足人民群眾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意志上,培養、鍛煉行政人員具有克服困難去履行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義務的能力和毅力,在道德信念上,養成行政人員的強烈責任感,在道德習慣上,養成崇尚高效、重視時間效率觀念的道德習慣。
行政觀念和行政意識。擯棄傳統小農社會長期形成的狹隘和封閉、保守、依附觀念,放眼世界,面對未來,在決策、執行上樹立開放和進取、自主、服務的行政觀念和意識。以行政管理現代化為目標,行政觀念和行政意識建設的著重方向應是:由保守型到進取型,保守型觀念和意識是以傳統的秩序、寧靜社會為土壤,而現代化的行政管理要求政府對動態多變的社會有全面的把握,只有進取型的觀念和意識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由封閉型到開放型,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要求相應的行政文化特徵,只有具備開放、參與的行政意識才能管理日益國際化、市場化的現代社會;由依附型到自主型,依附型的行政觀念和意識是對權威的崇拜和依附,除了機械地執行指令外,對其餘事情漠不關心,中國社會的日趨改革和開放,人們自主觀念、責任意識與日俱增,行政人員在職權范圍內自主處理一切事務是現代社會的要求;由領導型到服務型,傳統社會的管理與計劃經濟的管理雖然有別,但高高在上、管理一切的觀念是相似的,市場經濟需要服務型行政文化,轉換政府職能,要求政府增強社會的服務意識和行為已成為中國行政文化建設的方向。
行政傳統和行政習慣。大力消除幾千年封建行政傳統和習慣的影響,提倡行政民主,加強行政法制,重科學而非經驗,重實效而非形式,重賢能而非親故,增加行政的透明度和公開度,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行政決策和管理的習慣、氛圍,造就社會監督行政決策與管理的機制。與行政管理的現代化相適應,行政傳統和行政習慣的建設主要方向應為:由全能型到分化型,隨著現代社會事務的日趨復雜多變,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所承擔的只應是其中的一部分,相當部分職能要由社會自身不同性質的組織來行使,政府不能過多干預,分化型是現代行政管理向參與型、服務型發展的必然要求;由鬆散型到效能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講究的是成本和效率,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和國際化競爭的沖擊中,科學定編、裁減冗員、增強服務、提高行政效率、節約行政成本成為21世紀行政管理追求的目標;由集權型到參與型,參與型不僅是以行政主體積極參與為特徵,而且行政客體對主體的行為內容及方式也會積極施加自己的影響,現代社會的發展日趨強調參與型的管理,強調被管理者的能動作用,為適應現代化行政管理的需要,我國參與型的行政文化中,不僅要包括行政主體對決策活動的影響與參與,而且還要包括行政活動的社會受體對行政活動的影響與參與;由人治型到法治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講的是法治,強調法的至上性,要求制訂完善的行政法規,依法行政,對行政權力的擁有進行明確的界定,對行政權力的行使進行嚴格的規定,這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行政管理的現代化不僅是行政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更是行政文化的現代化。因此,行政文化建設必須以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為依歸,形成自覺的行政意識,開放的行政觀念,優良的行政傳統,良好的行政習慣,科學的行政思想,正確的行政價值,積極的行政理想,健康的行政心理,高尚的行政道德。當然,建設現代化的行政文化,對行政文化的整合與再造,絕不意味著否定我國傳統行政文化的合理部份,而是在繼承、弘揚我國優秀行政文化的同時,借鑒外來文化,從國情出發,積極吸收中外現代科學文化中合理的行政文化因素,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行政文化。

--------------------------------------------------------------------------------

8. 瑪雅文化是誰創造的的

據最新考古證來據現實,古源代瑪雅人是從中國遷徙過去的 史前一萬多年前,地球處於冰河時代,此時美國的阿拉斯加州與現在俄羅斯之間的海峽被厚厚的冰層所掩蓋,不像現在一樣為海水所隔,中國古代原住具名經過長途跋涉,從亞洲來到北美洲,並在那裡造就了燦爛的瑪雅文化。後來的考古學家也從瑪雅文化中發現種種與中國文化相似的地方。
採納哦

9. 東方文化核心是孔子創造的,那麼西方文化是由誰塑造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而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由此可以是孔子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因為儒家的一系列主張都是孔子提出的,孔子注重的是「仁」,追求的是「仁政」和大同社會!相比較起西方,西方的文明更加現實,他們注重的物質層面的東西,西方文明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人物代表!

蘇格拉底主張的是「認識你自己」,他主張人要在不同的階段去探索自己,探索自己的本質,人的本體是善,而善就是一種神,神這種觀念在西方文明中有非常顯赫的影響!蘇格拉底還主張「美德即知識」,他主張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自己的涵養,因為美德是人最重要的一部分!

10. 是人創造了文化還是文化創造了人

肯定是人創造了文化,不過看樣子文化改造不了人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