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象
⑴ 人們發明氣象衛星還發明了什麼寫作文
通信衛星:衛星電視,衛星電話通信
遙感衛星:衛星成像,探測
導航衛星:衛星定位
氣象衛星:雲圖,天氣預報,災害預警
偵察衛星:軍事目標偵察
⑵ 人類的發明是哪些自然界現象啟迪而來的
響尾蛇導彈
復眼照相機
抗凝血劑
貓步
鯊皮游泳衣
蜂巢建築結構
⑶ 攝象機的發明時間
攝影機的發明
從中國古代的燈影戲、走馬燈,到後來西方國家的旋盤、活動幻燈,人類在科學和藝術的天地里展翅翱翔,但人們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還要向更高,更廣闊的天地飛去。那時活動幻燈已經很接近於電影了,只是幻燈片上的圖畫是用人工畫出來的,既浪費時間,畫的動作又非常的簡單、不準確。能不能使畫面的影像更真實,內容更復雜呢?隨著攝影術的發展,有人試著把照片用在幻燈機上來代替人工繪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進而導致了最早的攝影機和放映機的誕生。
用幻燈機放映照片,雖然畫面逼真了,但一張張的照片不是連續的,放映出的影像不能活動,怎樣才能使照片上的影像活動起來呢?1851年,第一「活動照相」被攝影師克羅、杜波斯克等人試製成功了。他們採取連續拍攝的辦法,把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分解成若干個。如先拍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再拍這個人把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這樣一次次耐心地拍攝,直到把手完全放下為止,分別拍攝了若干張,然後放在活動幻燈機上放映,銀幕上的影像居然活動起來了。
然而,這樣的動作太簡單了。1873年,英國一位著名的攝影師設計了一種巧妙的辦法來拍攝運動的物體。他把24架照相機等距離地沿著跑道排成一行,使照相機的鏡頭對著跑道,裝好照相底片,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都系了一根長長的線,這些引線並排橫在跑道上,然後再讓一匹馬在這條跑道上奔跑,馬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同時也就逐一拉動了24架照相機的快門,因此連續拍出了24張照片,記錄了奔馬的連貫動作。照片沖洗以後,再經幻燈放映,就可以看到駿馬飛奔的影像了。後來這位攝影師還用40多架照相機拍攝人或物的運動影像,製成了各種活動幻燈片。這個實驗引起了歐美科學家的濃烈興趣,也啟發了發明家豐富的想像。
然而,用40多架照相機拍下的照片,只能放映一兩秒鍾,要想放映一兩分鍾甚至更長些,那就需要成千上百架照相機了。況且用這種方法,情況也不像想像的那麼美妙,拍攝奔馬時,有時馬蹄沒有碰到繩子,鏡頭里就什麼也沒留下。有時繩子系得太牢,馬踏不斷,反而發生馬匹受驚,把相機也拉倒了。能不能用一架連續拍攝的攝影機來代替多架單獨的照相機呢? 1874年,挪威天文學家強遜發明了一種「轉輪攝影機」。這個攝影機利用了左輪手槍的原理,在攝影機上有一個鏡頭和一個密封的圓筒形暗箱。在暗箱里有一個齒輪,齒輪帶動一塊圓形的感光板間歇地轉動,每拍攝一個影像,它就停止70秒,把感光板轉過去,然後再拍第二個影像。這樣,一共可以拍攝17個影像,強遜用它成功地拍攝了金星經過太陽旁邊的各個階段的影像。
後來法國生物學家馬萊綜合了活動照片和轉輪攝影機的原理,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發明出第一架電影攝影機——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當時被人們稱為「攝影槍」。在「攝影槍」中裝的已不是平板底片,而是把感光葯膜塗在可卷的紙帶上,馬萊用這種「攝影槍」拍了海鷗飛翔,馬、驢、狗奔跑及行路人等各種連續運動的照片。1888年,馬萊又改進了「攝影槍」,並把用「攝影槍」拍出的照片獻給了法蘭西共和國的科學院。
馬萊的成績,激發了許多國家的科學家的熱情,推動了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得攝影機器更趨完善。在此我們需要特別提到一位在發明和創造電攝影機上功績顯赫的發明家,他,就是世界聞名的偉大科學家、發明家——美國人湯姆斯·愛迪生。1877~1879年,愛迪生試驗成功留聲機、供電和電力照明系統。一次偶然的機會,留聲機引發了他的聯想:如果能制出一種「留像機」,把人的動作也記錄下來,那該多有趣呀。於是,他利用留聲機的原理,把留聲機的圓筒上包上照相底片,把唱針的位置安上攝影機的鏡頭,拍照時,搖動手柄使圓筒轉動,使鏡頭對准運動的物體,於是就能拍出運動物體的連續動作。但這樣的「留像機」存在著兩個很大的缺點:一是底片長度不夠;二是用手搖動手柄轉動圓筒,速度不均勻,因此拍出的照片很不理想。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電動機的問世,為攝影機提供了動力,代替了手搖柄。另外,當時柯達公司制出了50英尺長的35毫米的軟膠片,愛迪生經過多次研究,廣泛借鑒前人的經驗,終於確定了35毫米寬的膠片為影片的標准形式。在膠片上由上而下地排列著一幅一幅的畫面,在每個畫面的兩旁打四個孔,可以用齒輪准確地傳動,使得膠片均勻地通過照相機的鏡頭,從而妥善地解決了影片的牽引問題。直到今天,電影的膠片除了少數地方有所改動,大部分仍然保留了愛迪生原來制定的尺寸。這些發明創造,使愛迪生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台電影攝影機。愛迪生不僅對電影攝影機的發明創造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電影放映機的問世過程中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1894年,愛迪生研製成一種為放映影片用的電影視櫃。這是一隻大木櫃,裡面設有放映光源,配有放大鏡,並裝有一套滑輪,牽動一條50英尺長的影片,以每秒鍾46格畫面的速度移動,而且,每換過一格時就有一個遮閉器把影片遮一下,使觀眾看不到影片的移動,影片頭尾相接,可以循環運轉。電影視櫃一次只能供一人觀看,觀看者從放大鏡中可以看到大約半分鍾的活動影像。由於它的新奇,人們爭相觀看,並把它稱之為「魔櫃」。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解決不了多數人同時觀看的問題,因此電影視櫃沒有廣泛流行。
電影視櫃雖由於構造不完善,沒能普遍流行,但不難看出,電影放映機的雛形已基本形成。此時,對電影的研究和改進,主要集中在如何完善地向觀眾放電影上。因此可以說電影的問世已經為期不遠,指日可待了。
⑷ 象栱誰發明的是諸葛亮嗎
關於復象棋源於何時的制問題,由於史書記載不夠詳細,而且其中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單制《五雜坦》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御覽.工藝部·象棋》說:「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羅欣《物原》也持此說。
六、英人威廉.瓊斯在本世紀初曾說,中國不是產象國,印度是產象國,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近代學者胡適也持此論。
⑸ 天象儀的發明與發展
1923年,德國蔡斯光學儀器廠製造出第一台天象儀,被廣泛推廣使用。
天象儀經歷專了第一代——機屬械模擬光學投影式天象儀(即天象廳),第二代——太空型天象儀(即太空劇場),和第三代——數字天象儀(即數字宇宙劇場)三個發展階段。
天象儀的基本原理是採用恆星放映器把星空投影到半球型的人造天穹上形成「人造星空」,再通過配有精密齒輪轉動系統的日月行星放映器把日、月、行星投影到人造星空中去,使日、月、行星在人造星空中作模擬運動,再現天體東升西落、夜空星移斗轉等天文景觀。如果再配有一系列附屬儀器,還可以表現各種各樣的天象,甚至可以呈現上下數千年內北極星位置的變化和星空的移動變換。中國的北京天文館內安裝有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天象儀,可以放映中西對照的星名、星座和一年二十四節氣等等景觀。
中國從1958年開始製造光學天象儀。現在裝配在北京天文館里的一架國產大型天象儀,可以放映中西對照的星宿、星座劃分以及二十四節氣等,具有中國特色。
⑹ 古代什麼人發明了形象文字
象形文字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是有好多個不同行業者獨創而來的。倉頡是把專眾家所創造出來屬的字,歸納以後再加以整合進行推廣使用的。據說與陸地上動物有關的子,原本是一些獵人與獵人之間用來傳遞信息的動物圖形。與水生動物有關的字,原本是漁民們相互傳遞信息使用的各種符號。也就是說,涉及到哪一行的文字,原本就是有干那行的人創出來的。因為遠古時代沒有文字,所以,每個行業傳遞信息只能靠畫圖來表示意思。倉頡最大功勞就是把各個領域里的人創造出的文字,進行了規范化地整合推廣。故後人就推崇說倉頡造字。
⑺ 象栱誰發明的諸葛亮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象棋比賽現場講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堯的時期,傳說堯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由他發明了象棋。
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斗象棋,亦戰斗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
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徵戰斗,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徵戰斗,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徵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象棋也可能是因為棋子是由象牙製成而得名。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⑻ 最早發明氣象觀測儀器的是哪個國家現代氣象儀器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
「氣象儀器」最早的可以算是氣壓計了,是1641年代義大利人托里拆利發明的。
至於「現代氣象儀器」就很難界定了。
⑼ 中國象期是誰發明的
中國象期具體是誰發明的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有以下起源:
一、起源於傳說時版代的神農氏。元代僧權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象棋比賽現場講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由他發明了象棋。
⑽ 全息影象的發明史
在物理課的力學中我們做過水波的干涉實驗,而根據光的波動特性,人們也成功地觀察到了光波的干涉與衍射現象。為得到頻率相同的二條光線,讓光從一個狹縫中同時射向第二屏的兩個小孔,兩束光在屏後出現了干涉條紋,條紋的出現是因為二束光的波峰與波谷會由於疊加時(同相)光加強,相互抵消時(反相)光減弱。這一現象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Stephen Benton發現其後面隱藏著一項高科技,從而對這項技術做出進一步的研究。
全息圖像的特點
有關全息的原理在1947年就已由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伽柏提出了,科學家本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在全息影像拍攝時,記錄下光波本身以及二束光相對的位相,位相是由實物(圖中藍色光線)與參考光線(圖中紅色光線)之間位置差異造成的,從全息照片上的干涉條紋上我們看不到物體的成像,必須使用具有凝聚力的激光來准確瞄準目標照射全息片,從而再現出物光的全部信息。一個叫班頓的人後來又發現了更為簡便使用白光還原影像的方法,從而使這項技術逐漸走向實用階段。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第一次使用白色光全息片貼在封面時,銷售量由一千萬份增加到再版後的一千六百萬份。這一技術後由美國傳到歐洲和其它國家,廣泛用於信用卡等仿偽技術。激光全息攝影技術也隨之風靡全世界。
全息攝影是利用激光光波的干涉將影像與再現影像記錄下來的一種攝影,它與一般的立體照片技術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圍著它觀看各個側面,只是摸不到真實的物體,其顯著的特點和優勢有如下幾點:
1、 再造出來的立體影像有利於保存珍貴的藝術品資料進行收藏。
2、 拍攝時每一點都記錄在全息片的任何一點上,一旦照片損壞也關系不大。
3、 全息照片的景物立體感強,形象逼真,藉助激光器可以在各種展覽會上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