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炫耀
❶ 關於你的才能無需炫耀的作文
人,這世界的智者,要實現夢想,創造輝煌,就應該具有主動精神。
人並非機器,無需他人按動電鈕才能運動。我們有血有肉有思想,應該主動地啟動自己,在主動中健康成長。創造才會有奇跡,真正的智者往往都是主動創造機會,不懂得創造的生活,就如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等待機遇的人是愚者,創造機遇的人是智者。智者與愚者就像一棵樹上的兩片葉子,智者往往主動向著陽光,拉近與陽光的距離,而愚者總是等待陽光照在自己身上。
據說拿破崙在打了一次勝仗之後,有人問他:如果有機會,你是不是還要打一場漂亮的仗?拿破崙說:「什麼是機會,機會是人自己創造的。」
還記得那個自我推薦的毛遂嗎?既然不受幸運女神的垂青,那就自我推銷,主動給自.己創造一個顯露才華的機會,平原君手下門客眾多,他主動要求跟隨出使楚國,又一次次憑自己的智勇展露鋒芒,受人敬仰。試問,如果他不主動去創造機會,那麼千百年後,誰又會知道毛遂為何人?
陳沖在15歲那年,電影《井岡山》開拍,導演要尋找一個小女孩演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在電影上只有一個鏡頭,也只有一句台詞,就是飽含熱淚地報告:「羅叔叔,井岡山丟了!」,她毫不猶豫地向導演推薦自己,為了一個短短的鏡頭,為了一句台詞,她在台上台下練習了上千遍。當導演看到她演出的鏡頭,被她深深地感動了,便推薦她到上海電影學院學習。後來陳沖一步步地步入藝術殿堂,成長為第一個進軍好萊塢的中國電影演員。
主動是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要我用它尋找光明;主動是山重水復疑無路,轉彎後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主動是積極向上,是進取,是面臨挫折與苦難時的堅強。
也許生活中你還在等待著伯樂,那麼我想告訴你,那需要無盡的時間。而且還可能會留下一輩子遺憾,既然如此主動去尋找伯樂不是會更好嗎?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須品。」
主動進取,絕不被動等待。我堅信,或許主動進取未必能成功,但享受在主動進取的過程中的樂趣才是人生成功的開啟,主動追求人生舞台上驚心動魄的那一幕,享受人生的另一番情趣。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不是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東西根本沒資格炫耀,懂嗎
值不值得娶,不能看單方面,你如果覺得她配不上你,那就是不值得,如果半斤八版兩就值得權
——任何人在婚後是有變化的,或許更懶或許變勤快,而你這位比較會考慮,變好很有可能
——願和你一起的女人,就有值得去愛一生的理由
❸ 清朝時期的康乾盛世到底有多「強大」
清朝是很多人心中的痛,因為這個朝代晚年給中國帶來了太多的痛苦。然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我們為古代的繁榮而自豪。所以,即使清末是如此的頹廢,人們對清朝中期的看法還是很好的。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時代。其實,清初的國力固然強大,但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
但與此同時,人民的智慧也被削弱到了極點。人們被教育成一群糊塗的行屍走肉。根本沒有發明創造。這個國家也逐漸走向死亡。這是清初埋下的一場災難。
❹ 如何避免炫耀性消費
很多時候消費者,買一樣東西看中的並不完全是它的使用價值,而是希望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或者其他方面,以便引起別人的關注。一句話:「買了是要給別人看的」。比如一輛高檔轎車、一部昂貴的手機、一棟超大的房子、一頓天價年夜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制度經濟學派的開山鼻祖范伯倫將此稱之為炫耀性消費。
相信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消費的,而且對自我的評價,越是不確定或者是越負面,這種現象就越是明顯。這時花錢就成為了一種用來補償失敗的自我,體現理想化形象的手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消費者其實是在消費符號。因為符號可以帶來愉悅、興奮、炫耀、身份、地位、階層高級等美好的心理感覺。奢侈品的A貨,高仿品泛濫市場,也從側面說明符號消費對消費者是如何重要。消費者往往並不在意,甚至徹底忘記一個LV包的材質, 但卻特別在意LV包的LOGO是否能被別人清晰的看到。
這類消費者,在消費之前往往要經過仔細思考,什麼樣的品牌,更加吸引人注意,什麼樣的款式將更加流行等等。因此一些企業將品牌標識擴大並運用於各自產品明顯的位置,目的就是給予消費者被人關注羨慕的滿足感。而對於銷售人員來說,只要善於對消費者進行恭維,滿足其虛榮心從而成功讓消費者購買自己的商品。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但是贊美也是一種藝術,尤其是對於炫耀性消費者來說,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贊美是需要技巧的。
具體來說在對炫耀性消費者贊美時, 銷售人員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推銷過程中,銷售人員要善於給炫耀性消費者的心理上的滿足,多對他們進行恭維,對別的消費者說三句贊的話就可以了,而對炫耀性消費者就需要說十句。說話是要順著他們的意願,不說傷害其自尊的話,也不要自作主張,向其介紹低價和或者贈送小禮物,這些都會讓炫耀性消費者覺得你是看不起自己,從而導致拒絕購買。
其次,做為銷售人員,你也應該觀察入微,找到炫耀性消費者希望得到贊美和肯定的地方。
每個人都喜歡被恭維,炫耀性消費者尤其如此,多說一句恭維話,既能贏得人心,自己又不會有什麼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❺ 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文采
成為全才型的「筆桿子」。
我們所要學習的不同文體寫作,雖然各有各的特性,但培養和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卻是息息相關的。寫作能力主要包括寫作前的觀察生活與閱讀文章的能力,感受生活與理解生活的能力;還包括寫作中選擇材料、提煉主題、布局謀篇、選詞煉句的能力,以及想像與聯想的能力;在整個寫作過程中,還需要培養思維能力等,只要綜合具備這些能力,也就掌握了寫作的訣竅。結合自己的體會,我想說以下幾點:
一、「興趣是前提,好者方能精」。培養興趣是寫作的前提。有的辦公室文秘人員不善於寫作,不願意寫作,提起寫作就頭疼,總覺得無話可說,寫起材料東拼西湊,總是不盡人意。這些人對寫作不感興趣,是寫作水平難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厭煩寫作,害怕寫作,怎麼能提高寫作能力?實話說,文字工作非常清苦,公文材料經常需要加班加點,領導不滿意又是批評挨嫌,活干多少沒法衡量,紙筆作伴沒啥油水,這些都是文字工作者不情願的地方。可轉回頭來想想,一個單位的活動主要通過文字材料來加以體現,加以宣傳,如果自己撰寫的材料得到領導的滿意,得到媒體的轉發,自己的滿足感、成就感也是別人難以體會的。我們干辦公室文秘的,往往是本單位的業務骨幹,是得到領導信任、同志們支持的。既然已經從事這份工作,自覺干好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性高低。我們要自覺把撰寫材料作為提高自己寫作能力的重要機會,努力寫出精品多出精品。通過不斷提高寫作能力,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將來撰寫更多的新聞文學作品,甚至為將來走上領導崗位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輔相成,閱讀是攝取材料的主要途徑,在寫作上有積累知識、儲備材料、提高修養、借鑒技法等多方面的作用。魯迅曾以親身體驗談到讀與寫的問題,他在談到《狂人日記》之前的准備工作時說:「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准備,一點也沒有」。其實,生活上的准備也是有的,他只不過沒說出來而已。魯迅在這里就強調了閱讀的作用。閱讀重在理解與吸收。人們在廣泛深入地閱讀之後,知識更加豐富了,眼界更加開闊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更加發展了,審美修養更加提高了,這些都給寫作者提供寫作材料和表達技巧的借鑒。閱讀要注意多讀優秀作品,注意分析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從中體會作者的獨到匠心,不斷豐富自己的寫作技巧。
三、「文章非天成,努力能寫好」。在閱讀大量優秀作品的基礎上,理解、分析能力會有非常明顯的提高。這時候再看公文材料或文學作品,能夠比較輕松地區分優劣,好在哪兒,差在哪兒,基本上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但真要讓自己來寫,又會產生筆頭生澀的感覺。這就是眼高手低。怎樣才能眼高手也高?那就是勤練筆。著名作家巴金說過:「什麼是技巧?我想起一句俗話『熟能生巧』。」只有在寫作實踐上反復摸索,反復練習,不斷積累經驗,才能逐步提高寫作能力,並掌握寫作技巧。初學寫作不妨從寫「火柴盒」、「豆腐塊」做起,做到勤寫、多寫並且堅持下懈。有道是:「常看胸中有本,常寫筆下生花」。在公文寫作之餘,可以多嘗試新聞和其他體裁的寫作練習。只要堅持勤於練筆,不怕失敗,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經常向有經驗的同行請教,自己就會慢慢」入門」,寫作水平就一定能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提高。
寫作是有經驗技巧可循的,對優秀作品的寫作技巧,初學寫作的人完全可以借用。許多老秘書、老記者、老作家都有過借鑒別人寫作經驗的經歷。但是我們的借鑒只應從中汲取營養,經消化後成為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襲,「照葫蘆畫瓢」。當寫作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駕馭文字的能力不斷提高後,就可以嘗試著出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就是「守格」後再「破格」。
四、「作文非不難,好句時時改」。寫作不但要求有好的思想內容,還要有豐富、生動的表達形式。選詞煉句是寫好文章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在我國,重視選詞煉句有許多美談。古代作家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說法,賈島「推敲」的故事更是為人熟知。宋代陳騤曾說過:「鼓瑟不難,難於調弦;作文不難,難於煉句。」縱觀歷代作文大師,都是運用語言的高手。我們也要養成在寫作中認真遣詞煉句的良好習慣,公文材料注重語言、格式的規范性、准確性,新聞、文學作品注重語言、文字的豐富性、生動性,使我們的文字表現力更加淋漓盡致。
謝謝大家!
❻ 魯迅的資料
魯迅(1881~1936)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生平與創作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棄醫習文。1906年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等富有戰斗精神的論文。1909年8月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 。此後「一發而不可收 」,陸續發表《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傑作。同時,他還結合斗爭需要,創造了被稱為匕首或投槍的文體,寫了許多雜文和論文,後來結成雜感集《熱風》,論文則收入《墳》。1920年 8月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兼課,編定《中國小說史略》等書,並相繼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1925年領導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編《莽原》,翻譯介紹外國文學。1926年8月在軍閥迫害下,離京到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任教。1927年10月到上海,專事著述。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0年參加發起並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左聯」領導工作。其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在上海期間,陸續出版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後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1936年10月19日,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因積勞成疾卒於上海。
成就 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對民主革命和現代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並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精神遺產。他一生著譯約近1000萬字,計有小說集3部,雜文集17部,散文詩集1部,回憶散文集1部,1400多封書信,還有1912年5月5日到1936年10月18日的日記(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他還翻譯了14個國家將近100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印成33部單行本。此外還輯錄、校勘古籍18種。這些著作曾有各種不同版本出版,現有1959年版《魯迅譯文集》10卷,1981年版《魯迅全集》16卷等。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的一生,得到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評價。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對於魯迅思想和創作的研究,是從1918年《狂人日記》發表後開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匯編了這方面的部分重要成果。另外尚有魯迅研究專家的多種專著。
❼ 世界上所有語言文字都沒有高低等之分,而台灣島的人卻總是用不是自己創造的字來炫耀,對人吹毛求疵,辱罵
但是對於簡體繁體來說,確實有高低之分,長久以來大陸的國學不如台灣普內及,除了教育問容題,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字原因,古文有很多同音不同字都有不同的理解,簡體直接轉化成一個字,進而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而以字來說,我們認識的繁體字,在古代講已經算是簡體字了,因為字要有字的意思,比如說,「親要相見才是親,愛要有心才是愛」但是以簡體來說只是任性去掉一個偏旁,也讓蚊子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書寫符號,普通日文韓文,當然,我不贊同辱罵,但是我覺得,繁體字應該是整個中華文化圈共同保留的對象,試想一下,假如台灣香港都不使用繁體字了,那麼繁體字豈不是要滅絕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當中了嗎
❽ 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層次,格局決定結局。
一個人只有格局大了,他發展的道路才能寬敞。
格局小的人,眼光比較局限,人脈覆蓋面窄,
所以發展起來不會那麼順當。
而恰好格局也不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我們在職場歷練,
鍛煉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格局,
先做好這3點,你的格局會越來越大。
1.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通常我們會把思維情緒化不理性化的人稱為「憤青」,
我的合租室友小張,每天下班最擅長的事情
就是拉著我們吐槽她的領導、她的同事。
彷彿一天的工作留給她的只有看不慣和不滿意。
剛開始大家還會安慰她,
說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
應該學會和同事們相處。
可是她說的太多了,後來我們也反感去聽了,
她說的時候我們不做評價,
彼此心照不宣的吐吐舌頭。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
總有一種全世界都欠他錢的感覺。
一個格局夠大的人,
他們不會習慣性的抱怨而不去改變。
天底下沒有最合適你的工作,只能你去適應工作接受工作,
這樣你才能主動前進;沒有最合適你的朋友,
你總得學會包容,彼此才能好好相處。
所以格局遠大的第一個跡象,
就是少些抱怨,多些改變。
2.少了計較,多了釋懷
職場就是利益場,你的領導底下那麼多人,
自然也需要事事權衡利弊得失。
有些資源該給誰該怎麼均衡,他都得有先見之明。
上次總公司那邊下來兩個外出學習的名額,
按理說小張確實很努力,也很受領導器重。
但是團隊裡面有一個關系戶,
還有一個資歷比小張深厚的,
於是領導就說眼下先虧欠他,
接下來給他個項目做彌補。
但小張就拐不過來這個彎,只想要眼下這個機會,
辜負領導更深的用意,最後也惹得領導不好做人,
因此還失了領導的器重,領導也沒有安排他去,
也沒有給任何彌補。
格局小的人一定會為眼前事計較,
從來看不見計較背後的大局,
往往得到眼下,損失的卻更多。
格局遠大的第二個跡象就是少去計較,不要因小失大。
3.學會承擔,少些推責
人普遍都有這么一個心理,出現錯誤的時候,
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如何撇清自己。
其實既然錯誤已經發生了,
不如就從這次教訓中吸取經驗,
總比只會當縮頭烏龜要強。
上次晶晶團隊負責的秋季線上活動出現了問題,
其實誰都知道這件事大家都有責任,
也都想著法不責眾領導不會怎麼樣。
但是只有晶晶願意出來頂事,想盡一切辦法
把損失給彌補回來,
事後受到了領導們的一致肯定。
有擔當的人往往辦事讓人放心,
而且會被委以重任。
敢於承擔的人,不會嫌棄工作又累又重,
而是把工作當成機遇;不推責任的人,
不會連錯誤都不敢面對,
而是舍棄借口,遇事不溜。
遇事不怕事,不抱著工資計較工作,
有這樣眼光的人,才能出人頭地。
人的格局一大,
就不會在生活瑣碎中沉淪。
不論是職場處事還是生活處世,
想讓自己格局變大,
就要學會停止抱怨、不再計較、勇於擔當。
在時間和經歷的造就下,
希望你也能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