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書信
Ⅰ 泥版文書是古代什麼人發明的………………………………………………………( )
埃及古代是圖形文字。因為兩河流域木材稀少,連石頭也很缺乏,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兩河沖積平原的泥土。這些泥土土質好、有粘性,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才導致蘇美爾人獨創性地把它製成泥版,當作書寫材料。而埃及地處沙漠,泥土很少,當然不會有泥版文書。
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
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棗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將拿破崙·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崙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埃及象形文字入門》
《古埃及象形文字》(法國)
《埃及象形文字》請查看www.people.com.cn
泥版文書是古代什麼人發明的………………………………………………………(D )
A、中國 B、埃及 C、歐洲 D、蘇美爾人
http://htzl.china.cn/txt/2003-02/25/content_5276650.htm
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特有的,書寫材料、書寫工具和書寫技巧也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一特徵,又是與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
兩河流域木材稀少,連石頭也很缺乏,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兩河沖積平原的泥土。這些泥土土質好、有粘性,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聰明的蘇美爾人獨創性地把它製成泥版,當作書寫材料。這種書寫材料比起紙草、羊皮紙、木材等書寫材料來,具有兩大優點:一是及時取用、造價低廉;二是堅固耐用、保存持久。在埃及,由於主要的書寫材料紙草不易保存,文獻的失傳造成了埃及文明的斷層。相比之下,亞述學家比埃及學家遇到的困難要小得多,這主要歸功於美索不達米亞人獨特的書寫材料。
書寫用的筆通常是用蘆葦做成的,有時也用其他材料,如木材、獸骨等。正是蘇美爾人獨特的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使古蘇美爾形成與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國家不同的文字發展特徵。
泥版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粘土使勁揉搓,根據需要做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狀,並把稜角磨圓。一般是一面較為平坦,而另一面凸出。泥版做好後,就可以在上面書寫了。書吏首先用細繩在上面劃好格子,然後用蘆葦筆或其他的書寫工具在泥版上刻字或畫圖。泥版的兩面都可以刻字,但為了避免把另一面擦掉,書寫時通常要先刻平滑的一面,然後再把泥版翻過來,在凸面刻寫。小的泥版可以拿在手上刻寫,大的則把它放在特製的架子上。兩面寫完後,就把它晾乾或燒制,經過曬干或火烤的泥版非常堅硬,印刻在上面的文字或圖案可以長久保存。現在考古發掘的泥版最古老的有5000多年的歷史!泥版書是無法裝訂的,如果一塊泥版寫不下一篇文章,那麼幾塊泥版上都有全書的標題和編號,而且下塊泥版一般要重復上塊泥版最後一行字,以便讀者查尋。如《吉爾伽美什》史詩的開始是「關於見過的一切人」,這句話就成為全書的標題,這部史詩共寫了12塊泥版。這樣的泥版文書,在尼尼微遺址就發掘到2萬塊以上,現在總共約有幾十萬塊,涉及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美索不達米亞人還發明了獨特的書寫技巧。為了減少不斷刻寫手工勞動的工作量,他們發明了兩項有意義的刻寫技術:一是泥土印章,很像中國印刷術中的活字;另一項重大的發明是圓筒印章,他們把文字刻在圓柱上,然後圓柱在濕潤的泥版上滾動,將圓柱上的字印到泥版上,這有點像今天的印刷。
泥版保存與保密也別具特色,經過曬乾和烘烤的泥版堅固耐用,可以長久保存。但存放起來並不十分方便,如果拿我們現在用的約50頁的32開本寫在泥版上,就會有50公斤的重量!因此,泥版的存放和書籍完全不一樣。在圖書館里,成套的泥版要用繩子捆起來,附上標示這些泥版內容的一小塊泥版,放在架子上或書庫里。也有的用籃子或泥壇、泥罐存放。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需要保密的書信,則採用一種特殊的「信封泥版」來保存。即用另一塊泥版蓋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版上,用軟泥封住兩塊泥版的四邊並蓋上印章,在外部泥版的表面,往往刻有該文件的副本或內容概要。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泥版意外損壞或偽造和篡改。信件也是這樣,把寫有信的泥版包上一層薄薄的粘土,收信人接到信後,只要把這層粘土去掉就可以讀到信件的內容了。
泥版是最主要的書寫材料。除此之外,石料、木板、象牙以及金屬也曾當作書寫材料。石料和木板在美索不達米亞是稀罕之物,木板文書由於不易保存,現在早已湮沒無影;石料是最堅固耐用的,因其稀少,則是神廟或皇室專用,或用作界碑。迄今發現的石刻,絕大多數屬於「皇家銘文」。在金屬上刻寫楔形文字,僅限於一些金屬器物如青銅刀、劍、銀碗或金板等,一般是在上面刻寫所有者或所獻祭神的名字,文字大多比較簡短。值得一提的是,在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2年——前705年在位)時期的一份材料中,曾出現了「紙草」一詞,推定當時曾用紙草作為書寫材料,估計是從埃及傳過來的。(陳曉紅 毛銳)(節選自《失落的文明:巴比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網
Ⅱ 書信是啥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鴻雁和飛鴿
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
「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
筆者認為時代進步固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情。但不加甄別地遺棄所謂的「古老」與「陳舊」,也是一件令人惋惜和遺憾的事情。「書信」作為一個曾經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產物。
「書信」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書信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它所記錄的關於公文、信息、情報;以及情話和噓寒問暖,都真實地反映出了古人的思想世界。如果將其比喻成一部不成體統的古代「思想史」,相信也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由於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已經使很多具有歷史韻味的,古老習慣和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行為,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而書信做為第一批受沖擊者,在電話出現之後就盪然無存了。
相信對於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其實已經屬於最後一批,能夠執筆寫信的幸運兒了。雖然時代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人們更加需要的是「即時通訊」,而書信這種耗時耗力還需要等待的文化載體,退出歷史也具有一定必然性。
結 語
筆者認為古代人所發明的書信,以及飛鴿傳書和驛站寄信等方式,這在現代人的眼裡可能顯得有一些笨拙。但是這種凝結了古人智慧,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書信方式,所能代表的除了極具魅力的文化特色之外,其實也是一種讓人無法忘卻的情懷。
當鋪開一張信箋提起飽含墨汁的毛筆,將所思所想以及愛和情仇,文不加點的傾灑於紙上之時。筆者認為此時此刻信箋上所寫的內容並不重要。因為更加重要的是信箋對面,那個痴痴等待回信的人兒。
Ⅲ 浙江發現古代「信封」,信封里的信是寄給誰的
古人在用簡牘書寫文字的時候,被削成柱狀的多面體木材,被稱為觚,是為了重復利用,寫過一次之後又可以再削再書寫。這枚木觚刷有朱漆,意味著已經「定稿」,不會再動刀了。
專家通過這件木觚上的字跡進行了初步辨認和解讀,顯示其內容為東漢永平十七(公元74)年,「天帝使者」為餘姚縣官*鄉臨江里男子孫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書。
這次考古發現,對於認識這個地區的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餘姚古代的發展有重要價值。
Ⅳ 為什麼要追求真理
為什麼要尋找真理?
這個思路是看了偉大領袖毛主席青年時代的書信,才有了啟發。
具體是什麼啟發?那就是在沒有找到能為之付出一生的真理之前,所有的志向所有的理想所有的目標所有的目的,都只是包裹著「模仿」的外衣。是的,真理永存,其他的形式只能算是稂莠不齊的「模仿」,要麼低級要麼高級。
如果一個人活了大半輩子,突然回頭一看,結果發現大半輩子都是在不斷模仿別人的日子裡度過的。我想,那人這一生就太沒意思了。
這是為什麼要尋找真理的原因之一。
生命短暫,及時找到自己能為之付出一生的真理,是重中之重。
我追求的真理是什麼?這個答案雖然還沒想得太明白,但已經找到了一些線索:
東方聖人孔子提出「仁教」「禮教」,倡導由上至下愛民,由下至上遵禮數。其追求的真理是讓當時分崩離析的社會重歸秩序井然。孔聖人追求的真理是讓當時混亂低效的社會重新恢復正常。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其實是為了提升社會運轉效率。
王陽明龍場悟道,近至修煉自身,讓身為紈絝子弟的自身變得更好;遠至辯證地改造這個社會,知行合一,各地講學,使百姓更加開化。從另一個角度看,程朱理學發展至當時,已過於臃腫,其實也是為了提升社會運轉效率。
曾國藩堅持讀書寫日記,近至修煉自身;遠至讓晚清變得更好,組織湘軍,抗擊義和團,延續晚清命脈,結硬寨打呆仗,既是提升軍隊運轉效率,也是讓晚清混亂局面重歸秩序。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也提升了社會運轉效率。
近代毛主席,從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求學到芋園問學,從新民主主義思想到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斷求學,古為今用,經世致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解決實際社會矛盾中,近至修行自身,遠至改造近代中國社會,讓處在水深火熱的社會變得更美好。從另一個角度,也是在提升社會運轉效率。
現代馬雲,創辦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將傳統線下生意搬到網上,近至創造財富,遠至提升商品流通效率,很明顯,提升了社會運轉效率。消費周轉速度越快,社會發展越快。
西方蘇格拉底,開創哲學,廣場辯論,開化公民,提升智力認知。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提升了社會運轉效率。
而喬布斯創辦蘋果公司,率先提出「產品思維」,並直接將其發揮到極致,後續基於「產品思維」油然而生的「產品運營」,難道不是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在盡最大努力提升社會運轉效率嗎?
綜上,每個時代的偉人和佼佼者,他們追求的真理無一例外,均是讓自己所處的「環境」變得更美好,或者說是提升自己所處的「環境效率」。這應該便是真理的核心。
我一直堅信,如果你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和機遇來遇到貴人和人生導師,除了市面流行的知識付費,那麼歷史上的偉人們便是你最好的老師們,在他們的著作中偷師學藝,從他們的書中讀更好的書,肯定錯不了。而且現在社會裝逼的騙子太多,如果你沒有能力分辨,那索性還是看書來得有效。
所以,這是為什麼要尋找真理的原因之二。
Ⅳ 古時候人們利用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等方面傳遞信息後來又發明了什麼什麼等傳遞信的方法
古時候的人們利用烽煙傳遞信息,還可以利用書信傳遞信息。但是現在主要是運用網路傳遞信息。
Ⅵ 1.網際網路又叫(),最早誕生在()國。 2.電報的發明者是(),()發明了電話。
1. 網際網路又叫互聯網、萬維網、阿帕網
Internet 起源於美國的五角大樓
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
2. 電報的發明者是 莫爾斯,1791年4月27日生於麻省查理鎮。他喜愛繪畫,曾參與創辦《商業日報》(紐約)。1826-1845年任國立圖畫院首任院長。1832年聽別人談論新發現的電磁時,產生了開創電報的思想。1838年他制定點線系統,即後來世界通行的莫爾斯電碼。1854年,美國法院確定了他的專利權。從此,他聲譽日隆,財富大增。晚年從事慈善事業。1872年4月2日病逝。
電話的發明家是英國人 亞歷山大·貝爾。 貝爾出生在英國一個聲學世家,後移居美國。在波士頓曾開辦過增益聾啞人教師的學校。由於職業上的原因,他研究過聽和說的生理功能。後受聘為波士頓大學聲音生理學教授,1873年,他辭去教授職務,開始專心研製電話。 要研製成電話,先要把聲音信號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變成聲信號,在貝爾之前,已經有不少人在研究這個問題。1875年貝爾在工作中看到電報機中應用了能夠把電信號和機械運動互相轉換的電磁鐵,這使他受到了啟發。貝爾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他最初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傳到導線另一頭經過轉換,變成聲信號,隨後,貝爾又把音叉換成能夠隨著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作磁棒,經過反復實驗,製成了實用的電話裝置。1876年,貝爾又獲得了美國的電話專利,他不僅發明了電話,而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電話公司。
還有一種說法是
電話之父」不是貝爾 一直以來被公認的「電話之父」———貝爾。新華/美聯 據《每日電訊報》12月1日報道,眾所周知,祖籍蘇格蘭、後來移民美國的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是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他也因此獲得了「電話之父」的稱號。然而最新解密的文件披露,其實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根本不是貝爾,而是一名叫做菲利浦·雷斯的德國科學教師。英國電話公司在50年前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但為了商業利益卻一直守口如瓶。 據倫敦科學博物館館長約翰·利芬稱,這個秘密是他在博物館中的故紙堆中發現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早在1947年二戰剛剛結束後不久,為了平息「電話之父」的爭論,英國標准電話電報公司(stc)的工程師們就對一系列古老的電話機進行了測試,其中一些電話機的發明時間遠在「電話之父」貝爾發明第一台電話之前。實驗結果顯示,一部由德國科學教師菲利浦·雷斯發明的電話設備完全可以使用,而這部電話機發明於1863年,比貝爾的第一部電話問世還要早13年。科學家們發現,盡管這部電話傳遞的語音非常微弱,但它能夠工作。 所以,最早的電話發明者不是貝爾,也不是愛迪生!
3.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4.電話,電腦 ,郵件,信件,傳真,郵箱,手機,對講機,廣告,捎口信,貼廣告,登報紙,發傳單,電視台,收音機,。。。。。。。。。 語言 手勢 眼神 靈犀。。。。。|
Ⅶ 你知道最早的郵政是在哪兒出現的嗎郵票又是誰發明的現在的郵政除了傳遞信件還有什麼其他服務
郵政,是由國家管理或直接經營寄遞各類郵件(信件或物品)的通訊部門。
郵驛,中國古代官府設置驛站,利用馬、車、船等傳遞官方文書和軍情,可上溯到三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郵政雛形。
現代郵政,英國於19世紀前期在主要城市設置郵政機構,採用郵票形式作為郵資(寄遞費用)已付的憑證,為大眾寄遞各種郵件,是現代郵政的開始。
郵票的發明者是英國貴族羅蘭·希爾。
有一天,他在鄉間散步,看到一位姑娘從郵遞員手中接過一封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眼就說:「 我沒錢收信。」 便把信退給郵遞員。於是雙方發生了爭執。希爾走上前去,慷慨解囊為姑娘付了郵費。姑娘很感動,笑著對他說:「這是我未婚夫的來信,他知道我沒錢收信,便在信封上做記號。這角落上的十字,表示他平安;這里的圓卷,表示他已找到工作。」姑娘的話給希爾很大啟發,經過幾年的反復考慮,終於想出了辦法:降低郵費,一便士交寄一封信,並由寄信人在信封上貼上「郵票」,以示郵資付。
英國政府採納了希爾的建議,於一八四!年五月六日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上印有英國女王的頭像,面值一便士,無齒孔,黑色,被人們稱為「 黑色便士」。不準貼的郵票:英國最初發行的郵票,因為有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女王的寵臣認為,在她的背後塗膠水有損尊嚴。於是便通令全國,不準粘貼,只能用回形針把郵票別在信封上。但這種方法行不通,最後還是恢復用膠水貼郵票,並一直沿用到現在。我國的第一套郵票。一八七八年,清政府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郵票。這套郵票共三枚,中間以象徵封建帝王的圖騰———龍———為主圖,並襯以祥雲,主圖上方是英文「中國」,下方是英文的「分銀」 字樣。中國郵票為什麼印有文字?這是因為當時成立的大清國郵政局,是附設在帝國主義控制的海關之內的,因此,這套郵票又被稱為「海關大龍」郵票。有聲郵票。不丹發行了一套有聲郵票,不但可以寄信,還可以當作唱片欣賞。這套郵票共七枚,分別錄制不丹國歌、民歌以及有關不丹歷史的解說詞,最大的一枚直徑達十厘米。磷光郵票。這種郵票的圖案上有磷光條杠,它是由一種無毒無味的磷光物質印製的,條杠的數目因郵票的面額不同而異。當貼有這種郵票的信件進入自動理信機時,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磷光郵票立即發光,機上的控測器便根據磷光條杠的數目,把大批雜亂的信件整理好,區分本出本市、外埠或航空信件,然後自動加蓋郵戳,再分別送到相應書信格中去。
現在郵政除了傳遞信件外還有包裹和快遞業務,當然還有郵票公司專門印製「集郵郵票」供收藏者收集而圈大錢。郵件大分類就是信件、包裹、特快專遞。信件又分平信、掛號信(也可以用『快遞』,航空信國內已經取消,因快遞頂了它,但國際信件還是有航空信的)、印刷品(也分平寄、掛號)等。平信沒什麼保障,沒有記錄,丟失了就丟失了,不包賠,也沒法查詢,只能靠郵政人員的素質。掛號有記錄,並給一張小條給據,可以查出信件所走路途,若丟失,要按信件所用資費的兩倍賠償,但比平信要慢一些。特快專遞速度較快,一般幾千里路程最多4天,丟失賠償也比掛號多得多,若裡面的東西按保價郵寄,丟失了是全額賠償的。
Ⅷ 中國最先是誰發明的信
不清楚。
書信是相隔較遠,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書信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有使用。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Ⅸ 漢代造紙發明以前,書信的形式有
在竹簡上刻字,在羊皮上寫,寫在絲上
Ⅹ 發明隨便果的官德成信耶穌嗎
基督教里的「阿門」一詞用英語的寫法:Amen「阿們」一詞,希伯來語譯為「就是如此」或「願其如此」,原出於一個動詞,表示肯定,此語有時譯為「實在」,有時譯為「阿們」。由於舊約中常用,在以後基督徒宗教生活中,一直也被廣大基督徒所使用。下面就「阿們」在聖經中的用法,與弟兄姐妹分享。一、舊約中的用法 ,表示同意(民 :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人的妻若有邪行得罪她丈夫,有人與她行淫,事情嚴密瞞過她丈夫,而且她被玷污沒有作見證的人,當她行淫的時候也沒有被捉住;她丈夫生了疑恨的心,疑恨她,她是被玷污,或是她丈夫生了疑恨的心,疑恨她,她並沒有被玷污。這人就要將妻送到祭司那裡,又為她帶著大麥面伊法十分之一作供物,不可澆上油,也不可加上乳香;因為這是疑恨的素祭,是思念的素祭,使人思念罪孽。祭司要使那婦人近前來,站在耶和華面前。祭司要把聖水盛在瓦器里,又從帳幕的地上取點塵土放在水中。祭司要叫那婦人蓬頭散發,站在耶和華面前,把思念的素祭,就是疑恨的素祭,放在她手中。祭司手裡拿著致咒詛的苦水,要叫婦人起誓,對她說:若沒有人與你行淫,也未曾背著丈夫作污穢的事,你就免受這致咒詛苦水的災。你若背著丈夫,行了污穢的事,在你丈夫以外有人與你行淫,(祭司叫婦人發咒起誓),願耶和華叫你大腿消瘦,肚腹發脹,使你在你民中被人咒詛,成了誓語。並且這致咒詛的水入你的腸中,要叫你的肚腹發脹,大腿消瘦。婦人要回答說:阿們,阿們。當祭司把這樣的處理方式告訴婦人時,婦人回答說:阿們,阿們。表明婦人同意祭司的方法,她們同意以此方式證明自己對丈夫的忠誠,或因自己對丈夫不忠,寧願接受律法的咒詛。 ,頌贊的結束語(代上 : )大衛作了以色列的王之後,他把上帝的約櫃請入耶路撒冷,並放入他所搭的帳幕里。此時大衛作歌歌頌上帝,他說上帝是一位信實的上帝,他信守了他與以色列民所立的約,他是唯一的主,也是全地的主,更是統管萬有的主,亞伯拉罕的後裔雖在埃及歷經苦難,上帝還是藉摩西把他們從為奴之地拯救出來,叫以色列人親眼目睹了上帝榮耀的作為,甚至外邦都歸榮耀與上帝。上帝所作的一切,都證明了他是一位信實、可靠,給人心靈安慰的上帝。大衛頌贊結束時說,眾民都說「阿們」並且贊美耶和華.。大衛的頌贊,不只是對神恩典的傾訴,更是一種贊美,這種頌贊是從大衛的內心發出來的感恩與贊美,他的頌贊也代表了眾民的心聲,使眾民在說阿們的同時,也都在贊美耶和華,榮耀歸上帝。 ,確定所許的願(尼 : )耶路撒冷聖殿重建後,尼希米帶領回歸的以色列民修建耶路撒冷城牆,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後,他發現以色列民中的貴胄、官長放債取利,他們明知這樣作是上帝所不允許的,他們還是向弟兄取了不當取的利息,他們把弟兄賣與外邦,叫以色列民用銀兩再把他們贖回來,自己賺錢,讓弟兄受損失。尼希米勸他們歸還弟兄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房屋,並向他們所取的銀錢、糧食、新酒、和油,百分之一的利息都歸還他們,凡不成就這應許的,願上帝照樣抖他離開家產和他勞碌得來的,直到抖空了.會眾都許願說「阿們」。尼希米的一番話,使以色列的貴胄、官長聽了,都說阿們。這個阿們是在他們答應一定要償還所欠弟兄的東西時所說的,這是一種願,是在上帝面前所許的願意,也是必須償還的願,表明他們一定要把所欠弟兄的還清,方蒙上帝的悅納。 ,對律法表示認可(申 : - )在這段聖經中,摩西每講一句話,會眾都說阿們,說明以色列民對上帝話語的認可。摩西所講的每一句話都來自上帝直接的啟示,在以色列人看來,上帝藉摩西所講的聖言是不容置疑的,上帝的聖言都是對他們有益的。以色列眾人說阿們,也是在上帝面前表明自己不僅在口頭上承認上帝的話,還要在實際生活中把上帝的話語給見證出來,耶穌也告訴我們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 : )雅各也告訴我們:「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 : )。以色列人說的每一個阿們,都是在上帝面前的一種堅信與承諾。他們堅信上帝所啟示的話語是於他們有利的,要叫他們分別為聖,要叫他們蒙福;他們承諾自己要聽從上帝的話語,遵行上帝的話語,見證上帝的話語。二、新約中的用法 ,表示同意(太 : — )在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禱告中,禱告的結束用阿們,我們說阿們就已表明我們同意主耶穌所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的,主禱文中所祈求的內容正是我們所求的,主禱文中所願望的,也正是我們所願望的,因此,主禱文代替了我們的所有心願。當我們背主禱文時,我們對主禱文中的話不僅僅是背誦一下,更是我們在上帝面前對上帝話語的贊同,我們同意其中的每一句話,所以我們說阿們,我們每一次背主禱文說阿們時,不是隨隨便便,要從內心裡去真誠地說阿們。主禱文代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表達了每個人的心願,其中包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使我們在禱告中以此為依據,以此為動力,在上帝的面前表達我們的美好心願,以至有些信徒以常背主禱文作為自己的禱告。有一個信徒每讀一句、一段、或一章聖經時,他都要說阿們,因為他把上帝的話當作自己屬靈生命的糧食,上帝的每一句話對他都有幫助,所以他要說阿們。 ,頌贊的結束語(羅 : )舊約的偉人、詩人、先知,常常在稱頌上帝後說阿們,在新約中,保羅也常常以阿們作為他稱頌的結束語。例如,在羅馬書第 章中,保羅稱頌耶穌基督是從猶太人出來的,他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上帝之後,他就是以阿們作為結束語的。保羅也常以阿們作為他書信的結束語,保羅這樣作的目的,是要叫收信的人或教會知道,他所講的話都是聖靈的感動寫出來的,不僅是保羅的真心話,更是上帝藉他給人類的啟示,句句都是真實的。我們從保羅的書信、乃至他的頌贊中,讓我們看到我們無論作什麼都應當出自內心,因為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上帝的眼目中,他不希望我們作有口無心的事,他希望他的兒女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阿們的,即實實在在的。有一個信徒,他禱告時很令人感動,既有贊美、歌頌、又有代求、感恩,可禱告一結束,他就開始說犯罪的話,他所說的阿們就失去了意義。 ,禱告的時候(林前 : )聖經說:「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我們在禱告的過程中,用別人所能聽懂的語言,與上帝交通,使人們可以在我們禱告的時候說阿們,這叫靈里相通,心靈合一。有時,別人禱告,我們說阿們,說明別人所禱告的正是我們所要說的,他們在上帝面前替我們作了代禱;有時,代禱者禱告結束時,會眾一起說阿們,說明代禱者的禱告表達了會眾的心聲,我們只有同被一個聖靈所感動,才能從心裡發出阿們。我們在禱告中說阿們,說明我們的禱告是真心真意的,是實在的,因為上帝讓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拜他,更要我們用心靈和誠實向他祈求,心懷二意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到什麼,惟有真誠愛主,才能經歷主恩的奇妙,主的恩也述說不盡。 ,說明基督的信實(林後 : )根據聖經原文,「實在」就是阿們的意思。基督是一位信實的基督,他從不背乎自己,凡他所作的,都是實在的。這位基督以他的實際行動,向人們證實了他的信實,當他和尼哥底母談重生之道時,他幾次用了加重的語氣「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證明他的話都是真實的,都是從上帝而來的,他不是憑自己講的,是上帝啟示他講的。主是信實的,他的話也句句是阿們的,給人以依靠、平安、穩妥。主所應許的,從不落空,句句都要實現的,就如聖經所說:「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耶穌基督以他的信實向世人證明了他對人類的愛,他以自己生命的代價把我們救贖出來,使我們得著上帝兒子的名分,從而也讓我們看到上帝對人類的救贖計劃實現了,上帝沒有違背他的應許,用他的信實向我們證明了他是一位永不改變的上帝。無論從舊約、還是新約,阿們這兩個字不是輕易、隨便說的,阿們,是要從內心去說,也要從實際去作;阿們,也是一種責任,要在上帝面前實現自己的諾言,用行動去見證;唯願我們都能從內心來說:「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