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新型考試
A. 民國時期怎麼考駕駛證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們學開車、考駕照、開私家車已經是尋常事。1901年,一個匈牙利人將兩輛美國轎車帶進上海,第二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才批准這兩輛外國車上路。也是1901年,袁世凱花重金送給慈禧太後一輛敞篷座駕,該車被認為「中國第一車」。汽車進入中國,也開啟了國人的汽車夢想。起初汽車乃稀罕之物,人們在照相館與紙板或木板做的汽車模型合影便是一種前衛和時尚?在民國時期的上海灘已經豪車遍地,別克、林肯、凱迪拉克、賓士、福特、雪佛蘭等各國品牌汽車穿梭於街頭。在當時汽車還全靠進口,普及率不高,車價非常之貴。據說,當年一輛普通的福特T型轎車在中國大陸售價是12000塊大洋。而當時普通工薪階層的年收入約為30塊大洋,想買一輛車不吃不喝得400年。但在70年前的舊中國,對普通人來說,考駕照還是一件新鮮事。
你知道嗎?中國的駕照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民國的時候那些土豪要開車,也必須經過考駕照才能持證駕駛。只是那時候由於汽車是奢侈品,普通民眾消費不起,那謝民國土豪是怎麼考駕照的呢?上世紀30年代以前,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考取機動車駕駛執照的規定是非常「地方化」的。例如,在上海考取的駕照只能在上海用,在北平考取的駕照只能在北平用。相應的,每個地區考取駕照的流程也不盡相同。比如對駕駛員的要求:北平要求駕駛員年齡二十歲以上,而上海要求年齡在十七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健康人即可申請駕照。北平的駕照考試先要經歷類似現在「科目一」的口試,簡單說來就是考官提問,學員回答。主要是一些車輛構造、原理及維修,還有駕駛規則。對於汽車性能尚不可靠的當時來說,會一些簡單修車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上世紀30年代以前,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考取機動車駕駛執照的規定是非常「地方化」的。例如,在上海考取的駕照只能在上海用,在北平考取的駕照只能在北平用。相應的,每個地區考取駕照的流程也不盡相同。比如對駕駛員的要求:北平要求駕駛員年齡二十歲以上,而上海要求年齡在十七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健康人即可申請駕照。北平的駕照考試先要經歷類似現在「科目一」的口試,簡單說來就是考官提問,學員回答。主要是一些車輛構造、原理及維修,還有駕駛規則。對於汽車性能尚不可靠的當時來說,會一些簡單修車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接下來是實測。分為場地考試和道路考試(不就是科目二、科目三嘛)。場地考試沒有現在「單邊橋」什麼復雜項目的,主要就是車輛啟動、換擋、換擋等基礎操作。路試則是車輛在路上的轉向、倒車、上下坡等基礎項目。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考試比較「簡單」。
由於上海在政治方面的特殊性,各大租界有著自己一套考試規則。所以,上海有公共租界、法租界及上海市政府三個「交管局」,而且三個「交管局」頒發的駕照相互認可並在上海通用。但是考試流程略有區別。公共租界按照美式流程考駕照,法租界按照法國規定考試,至於上海市政府的規定,雖然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但是相信會與前兩者相似。不過,上海的駕照考試沒有「科目一」,直接上來就是實操,但是項目比較豐富。例如公共租界的駕照考試要通過大路、小路、彎道、土坡、停車場、燈光等等項目的考試。法租界的考試里還有在光滑玻璃上駕駛的項目,用來模擬雨雪等低附著力時,駕駛員對車輛的控制。
到了1934年,面對越來越多的汽車,國民政府內政部公布了《陸上交通管理規則》,這是第一個全國性的交通管理規則,對「考駕照」有了明確的規定。由於地域的關系,這個駕照在蘇浙皖京(南京)滬是統一樣式的,也被稱為五省市統一駕照。部分要求如下:1.駕駛執照由首都警察廳保安科辦理駕駛員登記手續,經考驗合格後發放。2.申請人年齡18-50周歲,並且不得患有妨礙駕駛的疾病及精神失常。3.駕駛執照有效期1年,1年後須再次進行考試方可駕駛上路。4.駕照須隨身攜帶。
此外,從1935年起,如果駕駛人沒有駕照,或不是五省市統一駕照的(外省市駕照),需先領一個實習期為6個月的實習駕照(沒有駕照的要參加一個簡單的培訓及考試),之後才能參加正式考試。正式考試項目有六項:1.體格檢驗;2.交通規則;3.汽車常識;4.本市地理;5.椿考(樁考);6.路考。其中,除了第一項由衛生事務所代辦以外,其餘都由當時的工務局(類似車管所)考驗。考試通過後,頒發統一的汽車駕駛人執照,也就是駕照。
就算是在那個年代,想如此瀟灑的駕駛汽車,也是要經過系統培訓及考試的總結:從上文可以看出,雖然民國時期政局比較動盪,但是政府對待汽車駕駛人的管理上還是比較嚴格的。不僅要參加比較系統和復雜的考試及培訓,還會對汽車維修及特殊路況駕駛等做出考察。相比現在為了應付考試的駕校,這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兒。
B. 民國的「國考」是什麼樣的
民國「國考」保薦免試關系戶占盡半壁江山。
每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競爭都異常激烈,可謂是萬里挑一選人尖。而在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為選拔基層官員,也舉行過類似的考試,稱為縣知事試驗。縣知事試驗具體如何產生,如何運行,是否如今天的國考般競爭激烈呢?下文將一探究竟。
四屆知事考試,報名總人數突破了3萬人,最終錄取的人數為六千餘人,其中保薦免試的卻接近3500人。縣知事試驗的競爭似乎沒有今天國考激烈。但是這一考試的社會關注度絕不亞於國考。從規章制度的出台到具體每一次考試的實行,都引起了或大或小的社會討論。比如針對應試資格問題,比如口試中所存在的隨意性和不公平,等等。社會輿論有助於促使知事考試不斷完善。
不過,由於全國縣知事崗位的缺余逐漸減少,1915年,袁世凱不得不下令停止考試。
北洋政府時期的四屆縣知事試驗,盡管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甚至有舊式科舉制度的痕跡。但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它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官考試的一個重要嘗試,從它的部分考試內容來看,其現代性和科學性是顯而易見的。
C.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意義及影響,越詳細越好,考試用的。。。謝謝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後不久,由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之臨時管治機構,也版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權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1],簡稱臨政。其存在時間約3個月。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又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或「南京臨時政府」。
D. 國民政府時期的"考試院"是干什麼的
考試院是國民政府五院(加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和監察院)之一,是國民政府最高人事管理機構。
E. 中華民國時期如何考取駕照
大家都知道,只要開車上路,就得把駕照帶上,無照駕駛是會受到觸發的。那麼民國時有沒有這個規矩呢?看過這幾份文件就知道了。
1928年,北平市政府出台《交通守則》:若須在北平市內駕駛汽車,須持有駕駛執照,無執照者罰銀十元。沒有駕駛照就上路,罰你十塊大洋、有駕照沒帶,罰你4塊大洋。
由此可見,在民國開車一樣要駕照,不帶駕照一樣會受罰。
現在的駕照是考出來的,在民國駕照需不需要要經過考試呢?
同樣需要、只是民國時四分五裂,政令不一,自始至終沒有搞過統一的駕照考試。
以上海為例,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這座城市有三個部門可以頒發駕照:一、公共租界工部局;二、法租界工部局;三、上海市政府公安局。想拿英美駕照,去公共租界工部局考試;想拿法國駕照,去法租界工部局參加考試;想拿中國駕照,去上海公安局參加考試。好在這三種駕照都能通用。
但是上海的駕照只能在上海用,到了北京就不一定好使了,因為北平市政府有規定:「持外地執照者若需在北平市內駕駛汽車,須到公安局呈驗執照,經過考試合格後,放可駕駛汽車。」也就是說,當你從上海開車到北京的時候,必須把車停到郊區,然後搭車去北京公安局去參加一場臨時考試,考試通過了才能開車入市。
這一點跟我們現在的大不一樣,現在不管是哪個地方頒發的駕照,在大陸每座城市都是通用的,除非你拿的是港澳台駕照或者外國駕照。
為什麼民國時期的駕照在國內不能通行無阻呢?
因為各地的駕照考試區別太大,對駕駛員的要求千差萬別。比如北京市是這樣規定的:年齡在二十歲以上、四肢健全、耳目聰明、無神經病者,方可考取駕駛執照。而上海的條件比較寬松:年齡在十七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經考驗合格,即可領取駕駛執照。
再說考試,北京的駕照考試包括兩部分,先是口試,再是實地考驗。口試相當於現在的「科目一」,主要是汽車構造和駕駛規則,只是我們今天全是電腦答題,而民國的北京卻是口頭答題。考官發問,考生回答,答得好,讓你通過;答得不好,下回再考。
實地考驗又分兩個環節。先是場考,考啟動、掛擋、換擋、轉向和熄火;然後上路,考轉向、倒車。上坡和下坡。和現在的考試頗有相似之處。
上海的駕照考試一般沒有口試環節,直接考你的實戰技術。具體怎麼考,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又有區別。公共租界按美國辦法考,場地先進,無需上路,考場里寬道、窄道、彎道、坡道全部都有。法租界也是這樣,只不過考場里又加了一段特別光滑的玻璃路面,這段路面專門用來測試考生的雪地技術。
至於,我們當時的民國時怎麼考試的,沒有確切的相關記載。
從1935年,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難度核發五省統一駕駛執照的統計數據看,725人報考,391人通過,可見當時的通過率還是蠻高的。
F. 啥是考試院長我指的是民國時期的那種
考試院是民國政府的最高人事管理機構,不是教育部。
考試院是民國憲法的五權分立的內構架,掌握事容務官(現在叫公務員)的詮用、升遷、養老等,這是表示文官政府脫離黨派的一種姿態。
考試院是管理「考試、任用、銓敘、考績、級俸、升遷、保險、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的最高機構。
1928年10月20日,國民政府公布「考試院組織法」。1930年1月6日,考試院與所屬機關正式成立。1948年7月10日,第一屆考試院成立。1949年,「考試院」隨國民黨政權遷台。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以院長為主席。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所屬機關還有考選部、銓敘部。「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特任;考試委員若幹人,特任;秘書長一人,特任;秘書處主任秘書一人,簡任;人事室、會計室、統計室主任各一人,均簡任;參事六至九人;編纂、專門委員、編譯、專員各若幹人。
G. 民國時期怎麼進行高考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考(廢除科舉考試),是在1902年10月14日進行的。當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之後,京師大學堂准備正式舉行招生考試。京師大學堂為了招到最好的學生,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他們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督撫們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進行選拔,擇優錄取。這相當於初試。初試之後,把優秀學生送到北京,參加京師大學堂組織的統一考試,這就算復試了。這次考試就全面向西方靠攏,採用百分制評定考生成績,以60分為及格,100分為滿分。中國以60分為及格分數,是在1902年開始的。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大家現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民國統一的全國性高校招生考試,跟現在的高考大同小異,也是按計劃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過時間比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1938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一高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錄取標准;制定及頒布試題;復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同時還負責研究招生制度的改進及其它相關事宜。同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
但是在戰爭時期,全國統一高考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安全的考場。所以到了1942年,全國統一高考就暫時中止了。民國進行全國統一高考時,也曾經採取「靈活」的招生辦法,其中有一種叫「保送免試」,跟現在的保送生差不多,把那些平時成績很優秀的學生直接保送上大學。區別就在於,現在是少數重點中學才有資格推薦保送生,而那時候幾乎所有的中學都可以進行推薦。
H. 民國時期的大學國文歷史
(1)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編:《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高等考試試題匯刊》,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印行;
(2)北平師大附中編:《二十四年度全國各大學入學試題解答》,北京出版社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印行;
(3)徐詠平編著:《到大學之路》,列為《學生之友叢刊》第一種,學生之友出版社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再版;
(4)王省吾主編:《大學投考指南》,新文化出版社民國三十年印行;
(5)於澄編著:《大學投考指南》,上海新生書局印行,出版年不詳;
(6)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所編印之歷屆公費留英生考試試題冊;
(7)《清華周刊》、《北京大學日刊》等期刊。
民國時期大學考試試題,特別是入學考試試題,在今天能基本比較完整地看到。不僅當時有大量公開出版發行的試題冊、試題解答,各校的檔案內也極有可能存有極為豐富的資料,流散於民間的恐亦不在少數。這批材料很可以作為研究民國社會變遷的一個角度,可惜今人尚沒有系統地整理利用。
又,「國學常識」一科,就個人瀏覽所及,在當時入學考試中只有少數學校考到,且皆附於國文試題之後,並無像聞先生所出試題那樣全面的考察。各院校「國學常識」試題之分類匯編,可參看姚蘊、儲禕:《國學試題總解》,上海東方書店民國二十五年一月印行。此書可以稍見當時國故學教育的總體水平。
由於個人興趣所在,所搜集的僅限於國文、國史題目,以下按時間順序排列。
I. 民國時期中學實行什麼考試
民國時期的中學考試跟當今類似,具體的考試科目包括公民,國文,英語,數學,地理,物理,化學,自然等十數個科目,另外還有一些專業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