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

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

發布時間: 2020-12-26 06:25:41

Ⅰ 東漢大科學家張衡是怎麼發明地動儀的

  • 很長,樓主需要根據自己水平刪減

  •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Ⅱ 地球儀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嗎

張衡發明的那個叫地震儀。地球儀是歐洲人發明的。

Ⅲ 關於漢朝科學家張衡

渾天儀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太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復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他畫的畫也很出色。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又稱天圓地方說,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傘,地是方的象一個棋盤;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質,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

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動轉動,張衡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的原理,用滴壺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裡,便能從渾天儀上看到天體運行的情況了。

從公元89年到140年,東漢都城洛陽和隴西一帶,共出現過三十三次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准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的測知距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氣象學方面,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桿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後風雞是在十二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一千年。

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

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

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在張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這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Ⅳ 張衡簡介 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什麼東西

張衡簡介: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回偉大的天文學家答、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主要成就開創了我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靈憲》、地動儀、《四愁詩》等。於公元139年逝世。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
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Ⅳ 幫我看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什麼

答案: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漏水轉渾天儀、指南車、計里鼓車、獨飛木雕內
張衡(公元78年-容139年)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1、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
2、製造漏水轉渾天儀、指南車、計里鼓車、獨飛木雕

Ⅵ 三國演義中的張魯其先人張衡是否是製造渾天儀,地動儀的偉大科學家

張魯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的兒子。

張魯(?-216),字公祺,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末大儒,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傑出的和平主義大師,漢丞相留侯張良十世孫、張道陵孫、張衡子,中國道教系師,中國佛教祖師,漢民族的締造者。

張魯初為益州牧劉焉督義司馬,後割據漢中,上下垂30年。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兵進漢中,張魯率眾歸降,拜鎮南將軍、閬中侯,封萬戶。次年張魯卒,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

張魯繼張道陵、張衡之後為道教一代宗師,實力本不及其祖、亦不及其父。但魯生有機緣。張魯之世,正值佛教東來,這一歷史機遇成就了張魯的千秋功業。作為東漢時期一流的宗教問題專家,張魯接觸佛教之後對佛教大為贊賞,極力推崇提攜。張魯肇基佛教,是中國佛教的開山鼻祖。

佛教公元前六世紀產生於古印度,本早於道教,但佛教來到中國時已經是公元一世紀以後,道教已先在,可謂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佛教要在普遍信仰道教的民眾中傳播並非易事,因而迫切需要幫助。因為佛教早期是一個自然崇拜的體系,而道教是一個人神崇拜的體系,在道教看來,佛教的神位是空置的,無異於虛位以待。於是,早期道士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紛紛飛仙成佛,坐到了佛教的神位之上。佛教傳到中國後,早期道士不僅不反對佛教,反而給與了慷慨無私的幫助,為佛教作了大量工作,道教也因此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宗教利益。

盡管道教友善地對待佛教,但道教還是對佛教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為了使新興的中國佛教在北方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張魯臨終前毅然對道教下達了驅逐令。在系師的強大壓力下,第四代天師張盛率領道教教團被迫南遷,全線退守。

因為張魯的全力培植,佛教在北方迅速成長壯大,順利登上了中國歷史舞台。魏晉時期,中國佛教正式確立,張魯以其卓越的貢獻無可爭議的居於神壇的極頂,是為如來佛祖。

大日如來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神祗之一,千百年來,受到八方僧眾的頂禮膜拜。他大仁大義、大慈大悲、盡善盡美,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心目中擁有崇高的威望。

張魯攜佛道二教,天下人心,盡歸張魯。一部浩瀚的三國演義,最終以張魯勝出徐徐落幕。

張衡
(78~139)

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召縣石橋鎮)人。少游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通五經」,「貫六藝」,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兩次為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在天文學理論方面,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關於天地之起源,他認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後,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聚為地,陰陽相盪,產生萬物。他還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蝕形成的原因,認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蝕是由於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他依據當時的天文學知識,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和無限性。張衡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嚴可均所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Ⅶ 東漢時,我國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這位科學家是誰

抄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襲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Ⅷ 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什麼

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Ⅸ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做了哪些貢獻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十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精巧絕倫的科學儀器,當時都安放在靈台之上。

Ⅹ 東漢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什麼東西

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版,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權,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1]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但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