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飯發明
『壹』 筷子被發明出來之前,中國人都是手抓飯的嗎
其實抄人類吃飯所用工具是有一個襲發展過程的,在筷子被發明出來並不是一直都是手抓飯。而一般可以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們都是習慣於手抓飯,不過那個時候大家都是一起吃飯,所以通常都會在吃飯前洗個手,吃的食物也不是很精緻,一般都是熟了就行。
『貳』 我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什麼禁忌
民族風俗禁忌——自駕游必備手冊之一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全國總人口的91.6%),習慣上把其餘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55個少數民族中,100萬人口以上的有壯、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瑤、朝鮮、白、哈尼、黎、哈薩克、傣18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達1800萬人;10萬至100萬人口的有畲、傈僳、仡佬、拉祜、東鄉、佤、水、納西、羌、土、錫伯、仫佬、柯爾克孜、達斡爾、景頗15個民族;不足1萬至10萬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溫克、京、基諾、德昂、烏孜別克、俄羅斯、裕固、保安、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不含台灣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個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東北平原。55個少數民族雖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區卻很廣,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4.3%,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的邊疆地區。雲南省居住著20多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一個省份。由於歷史上多次的民族遷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國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雜居又聚居、互相交錯居住的狀況。這種局面,為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以及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觀條件。
『叄』 抓飯是哪個民族的發明的
據考證抓飯最早始於北宋(公元960-1127)年間,是一種游牧民族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據說有位叫阿希艾里依比西的醫生晚年身體虛弱多病,吃了很多葯都無濟於事,後來他發明了一種用胡蘿卜、大米、羊肉、皮芽子作為原料,加油燜制的飯,稱為抓飯,食用一段時間後,身體很快恢復了健康,於是他把抓飯介紹給周圍的親戚朋友,抓飯也就開始慢慢流行起來。
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許多民族都有吃抓飯的習俗。抓飯的做法依地區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其中極富盛名的是烏孜別克式抓飯,據說做法有二十餘種之多。它們是能乾的烏孜別克巧婦們在普通抓飯的做法基礎上,變換填加食品和調味品的種類而製成,同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抓飯相比,頗具獨特的風味特色。
抓飯,維吾爾語叫「波糯」,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等兄弟民族執行賓客的風味食品之一。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干凈餐布。隨後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凈手,並遞給干凈毛巾擦乾。待客人們全部洗凈手坐好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飲」。現在多數家庭吃抓飯時,一般都備有小勺。
『肆』 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
筷子長,能夾到遠處的菜
據說,世界上共有三種吃東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東西吃的佔百分之四十,用刀叉的佔百分之三十,還有百分之三十則用筷子。
筷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就開始命名用筷子,不過最初並不叫「筷」。據古文獻記載,那時人們把筷子稱為「箸」或「夾(上加竹旁)」。在公元六、七世紀時,筷子也被稱為「筋」。「筷」這個稱呼是怎麼出現的呢?據文獻記載說,中國東部江南一帶的人認為「箸」和「住」的發音是一樣的,在江邊行船的人很忌諱「停住」,就取反意叫「箸」為「快」。到公元10世紀的宋朝,人們又在「快」上加了「竹」頭,因為筷子大都用竹子做成的緣故。於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件食具就有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名字「筷」。
筷子是如何發明的呢?有人推測,遠古人烤東西吃時,隨手摺兩根樹枝或竹枝,用來夾著吃,這樣既不燙手,又能趁熱吃到美味,於是就演變成了筷子。筷子的結構極為簡單。從形狀來說,是兩根小細棍,中國的筷子是上粗下細,上方下賀,這種造型的優點是拿起來方便,不容易滑,也不容易轉動放在桌子上不會滾,夾菜入口的一端光滑圓潤不會傷著唇吞。筷子傳到日本後,日本人將筷子做成圓錐形,這是因為日本多食生冷食物,如生魚片之類,用這種筷子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