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缺乏創造力
㈠ 關於為什麼我們覺得中國人缺乏創造力
假如某人經常出現燈泡一閃的情況,旁人自然就可以稱贊他為「充滿創造力」的人。但我以為這種理解過於膚淺,因為作出「中國人缺乏創造力」這個判斷,顯然並不是通過統計或考察中國人的idea,而是通過最知名的那些工業產品,科學發現,藝術作品,公共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私人生活等等各種加在一起統稱為「文化」的東西留給我們的印象。因此,就語境來說,創造力在此處並非個人的,思考的能力,而是群體的,行動的能力。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提出,正義(justice)作為一種個人品質是難以言說或定義的,不如考察何為城邦的正義。城邦的政體決定了它是否正義以及正義的程度。就我對正義的理解而言,不存在正義的法官,只存在保證法官根據正義來判決的制度。按照同樣的思路,考察作為個人的中國人的創造力是缺乏統計意義的,但檢討那個扼殺創造力的社會土壤卻對我們了解問題有著積極的價值。
談到這里,感覺話題被偷換了。 是的,開始我說:創造力意味著產生新主意的能力。後來又說,其實不如討論創造文化成品的行動力和協作力。前者是想,後者是做。我的意見是,在做的方面,我們基本沒有什麼能力。因為行動需要個人的獻身,協作需要人對人的誠實。想要創造出好東西來,需要個人全身心的投入和團隊成員之間的通力協作,還有制度保障他們不會被其他團隊通過作弊的手段淘汰出局。這種團隊作為公司也好,政黨也好,在當下,個個都如同中國足球一樣,你懂的。
有志於討論這個問題的各位同學,我建議大家深入了解當前中國的各行各業的具體狀況,比如,醫療,制葯,輕工,廣告,地產,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電影,娛樂等等,甚至反政治的政治領域,反法治的法律領域。抽象的思考,輕易的建模,對於解決社會問題來說,最多也止於誇誇其談。
據我所知,多數同學的最大生活理想是賺足錢,買一座小島,與自己的家人整天吹海風曬太陽。稍微勤快一點的,就是環游世界,吹不同的風,在不同的地方曬太陽。再虛榮一點,就是賺點錢讓傻逼們都知道。所以也別整天說什麼中國人缺乏創造力這種沒有意義的話。都從自我做起,培養點更具創造力的愛好,豐富自己的想像力,增強些把理想實現的行動力,才是最迫切實際的。
㈡ 中國人缺少創造力了嗎
確實,?這個話題,錢學森先生臨死前的質問,中國教育界、科技界的迷惘,整個國民教育序列的反思、吶喊,現在想想,錯了,哪缺呀?!中國人從來不缺創造力!!! 君不見多少國產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宇宙,稱為「made in china 」,有的說這哪是創造呀,不就是仿造嗎?呵呵,這些粗糙的創造力,姑且叫做仿造吧。 你再看,假豆種、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大米、毒奶粉、牛肉膏,這可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創呀,這些個民間的中國公民,關起門來做科研,閉起關來搞創造,廢寢忘食,茶飯不思,設備簡陋,工具原始,窮盡手段,一個猛子紮下去,深鑽三個月後那出來都是暴利呀,讓多少所謂的科學家、教育家糾結無語、汗顏想死,他們在搞假學術,假論文,人家呢卻在真實踐,真創造,全為發家致富,全為自私自利,毫不含糊,只不知坑害了多少國人。我勒個去,這貨真是「富了他一個,坑死多少人」呀! 眾位看官,說到這,中國人哪缺什麼創造力呀,這創造力海了去了,只不過竟是些為己為私的創造力,全無那為公為民的創造力罷了。前日溫總理怒斥那些個道德缺失的「彩饅頭」、「地溝油」之類的創造力,如與那些所謂科學家之流的假論文相比,還是少些去事! 所以說,中國人從來不缺自信力,更不缺創造力,缺失的是民族素養,社會責任和浩然正氣!
㈢ 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創造力了呢
中國社會的大環境決定的,不僅因為沒有創新教育。社會太急功近利,教育太行政化,經濟也行政化,家長也很實際,多方因素。
㈣ 為什麼說中國人缺少創造力
這個觀點並不正確
中國人口多,並不缺少創造力的人才
㈤ 為什麼說中國人缺少創造力
缺乏創造力直接表現為中國沒有偉大的科學家。
我國在宋朝以前有很多偉大的版方術家。四大發明其中權的三個就是宋朝研究出來的。明朝雖然沒有大的文字獄,但在精神生活的壓迫使知識份子缺乏了最重要的創造性。這在清朝的文字獄時期及以後的階段顯得猶為突出一些。鴉片戰爭之後國破家亡,風雨飄搖 ,還談什麼創造性,能吃飽就算不錯了。建國以後,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斷層問題所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已在現在顯露無遺。基本上可以這么說吧,上述原因是造成中國缺乏偉大的科學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二。
㈥ 中國人缺乏創造力以及藝術解讀能力
我發覺你就像個2B1樣,語無倫次,「我個人覺得我國的歷史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及三國亂世、民國軍閥混戰! 按照內地人的觀點就是亂世!可我認為這是諸子百家、群雄爭霸的時代!求同存異!可是卻被我們有些人給否定了,說這多亂啊,統一多好啊!這就是從秦王統一中原後的僵化思維
」 1會談創造 1會談歷史「歐洲哲學文化思想科技等這么發達就是我所提到 」哲學能叫發達? 2B1個本來不想罵你,別丟臉啦滾回去多讀幾年書吧。
㈦ 老外看中國:為什麼中國人缺乏創造力
此言差異,中國從來都不缺乏創造力,要不經濟有發展那麼快,撇開古代各種發明創造不說,而且現在我國專利申請也是位居世界前例。
㈧ 現代中國人為什麼普遍缺乏創造力 古代中國人為什麼創造力那麼強 難道是人種不同
(1)現行的應試教育,扼殺了中國人的創造力.
首先,「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已經實行了幾十年,影響了幾代人.這種教育模式,使學生總是按照常規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標准答案更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們問「為什麼」的權利!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們逐漸形成了思維學上所說的「思維定勢」.也就是說你處理某件事情,只會想到一個辦法來解決,而不會去想出其他的辦法,再從這些辦法中選出一個最合適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記得有一個故事:在小學里,試卷上有一道這樣的題:彎彎的月亮象什麼?有一個小朋友這樣回答:「象香蕉!」結果被老師毫不留情的打了一個紅紅的「大差」,怎麼會是香蕉呢?應該是象「彎彎的小船」,這是標准答案!嗚呼!這等教育方式怎能培養出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才來?
其次,不論是家庭,社會還是學校,片面看重學生們的個人分數,都特別看重名次.正如有句話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充分表達出現在的人對分數的追求,這使得學生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把分數拔高,這樣才能在學校里得到老師們的「疼愛」,在家裡得到家長們的「寵愛」;在社會上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學生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根本.所以他們的時間都在向分數看齊,無奈的做著「分數」的奴隸.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去談發明創造.記得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參加奧數,奧物是世界第一,實踐創造力是倒數第一」的話,可能這句話有些絕對,但我們不得不為此而汗顏,為此而感到慚愧!
最後,「一刀切」的應試教育,根本沒有按照學生們的個性,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引導教育,而是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優劣!在一個學校,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是100分,這是很正常的,所以就不能用分數來區分學生的好壞.只有注重培養他們的個性發展,才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再來看一則故事:如果中國的家長們在碰面時首先肯定會問「你的孩子在學校考了多少分?第幾名?的問題;而在西方家長則會問孩子:「你在學校過得快樂嗎?」前者不僅打擊了成績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還助長了成績好的學生的驕傲感和自滿感!到頭來是害人害已;而後一種教育方式則從心靈上關懷孩子,只要覺得快樂,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更符合孩子們心靈的發展,更有利於其成長.
(2)缺乏自信.
(3) 仿製能力強
中國人的仿製能力,堪稱世界一絕!世界上某種新產品剛上市幾天,中國人就會製造了,因此,出現了許多針對中國的侵犯「知識產權」的訴訟,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後這種訴訟更是接踵而至.。仿製能力雖然能夠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但從長遠來講,這種聰明反而會被聰明誤!因為仿製能力強不僅侵犯了別國的知識產權,侵害了他們的智慧,而且損害了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對我們創造力的開發更是一種致命性的打擊,我們永遠只能跟著別人的腳步走,永遠也走不出屬於自己的路.這種盲目的仿製,使我們只局限於所擁有別人的東西,會慢慢的消磨掉我們僅有的那些創造力,最後就會被這個世界所淘汰!
(4) 缺乏危機意識.
由於固有的「報喜不報憂」的心態,而且課本上總是講的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地域遼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還有就是近年來中國的GDP又增長了很多等等!這的確能讓每個中國人都能感到自豪和驕傲.但我們有沒有想過,中國有14億人口,如果是平均的話,我們還能這樣驕傲嗎?我們的祖先孟子先生早就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難道我們忘了嗎?正是由於我們缺乏危機意識,才會安於現狀,沒有了改造時代的激情,更談不上用創造性的思維去,改變生活,改造世界,探索未來!相比之下,我們的近鄰日本則是一個有著很強危機意識的國家,它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小,資源貧乏,使得他不得不完全依賴於自己的創造力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來求得生存.根據資料統計:到目前為止,日本共有12位人士獲得諾貝爾獎;有兩所世界頂級大學;有67家企業上了世界500強名單.豐田,松下,索尼這些都是響譽世界的名牌企業.
(5) 人們對科學的關注度極低.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GDP強勁增長,人民的收入不斷提高.但伴隨而來的問題就是人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前是以科學家,發明家為自己的理想,而現在則更多的追求當官,做大老闆.所以,物質生活的提高必然會促使人們的觀念轉變.其次,學生們對科學知識極不了解.筆者曾參加學校里的「知榮辱,樹新風」的演講比賽,當我提到在場的同學,有誰知道我國現在有幾位航天員時,在場的兩百多人只有一人知道是三位!而當我問到香港的四大天王是那些明星時,全場頓時沸騰起來!可能只有一個人不知道(就是我)!這些能說明什麼?說明了現在的學生們的價值觀嚴重錯位,對科學發明持以冷漠的態度.最後,社會輿論對科學發明的關注度少.社會輿論作為當今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對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有深刻影響.尤其是電視節目,可以說中國當今的電視劇都是「復古戲」,而歐美的影視劇都有超前意識.如病毒入侵,外星人入侵,異形變種等等,都是在認識世界,探索未來!
(6)歷史的創傷.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陷入了長達100多年的戰亂年代.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時期中,根本談不上發明創造.這使得中國失去了100多年的科技創新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力發展的良好環境等.但這些都是客觀原因,然而主要是因為清政府的閉關鎖國的愚昧政策,在世界處於重大變革時期仍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後來,人們總結出了「落後就挨打」的警句,但「落後」絕不是經濟落後,文化落後,軍事落後,而是「創造力的落後」,導致了中國近代社會動亂的真正原因.
㈨ 中國孩子為什麼缺少創造力
一個第一和一個倒數第五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普通教育的教育結果,也讓人們可以看出中國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麼。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強,這是世界許多教育發達國家所羨慕的。但這只表明,中國孩子接受知識的能力強,多做練習、多背數學公式,多摳數學習題,結果自然會好。中國的普通教育培養了很多具有數學天分的人才,但在現實中數學在各領域的應用卻很狹窄,所謂的數學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類的高端數學命題去了。中國的孩子缺少想像力嗎?不缺!中國的孩子沒有創造力嗎?有!但為什麼中國孩子的創造力發揮不出來或是體現不出來。為什麼中國的學生會被人們視為書獃子,大學畢了業,還會被人認為是無用之人。在學校,孩子們要做個好學生,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圖書館一樣,只要能把知識裝進去,這「圖書館」就是一流的,裝的越多,說明「圖書館」的質量越高。但人大腦這個「圖書館」的功能不僅僅是「知識的寶藏」,它的真正效能應是一個「知識的噴泉」。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要想培養人才的創造力, 就需在教育的過程中完成人們大腦從知識的寶庫到知識的噴泉的轉變。一個人吸收的知識再多,如果不能在實踐中應用,那是典型的書獃子。 一個人的知識再學高八斗,如果沒有創造力,也只能算是個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窮酸秀才。在這里,應當反思的是中國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應當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的心態。讀書好的學生未必就要有創造力,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也不要求有創造力。在這種環境下,還會有人覺得孩子們有創造力重要嗎?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學階段,這種現象更突出。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這幾年這么突出,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沒到市場上人才已飽和的階段。大學生就業難,從深層上講是大學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需求變化。換言之,市場上需要的人才,大學培養的不多,市場上飽和的人才,大學卻培養出一大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教育的真諦又是什麼?人們會說,教育是為了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也有人會認為,教育是進入精英階層的階梯。有的人會說,上了大學好當官,也有的人講,只有讀書好才能有前途。至於古人雲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都被人們背得發酸了。但這一切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嗎?對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創造力。在21世紀,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將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走向,不論是新的產品的研發、新行業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識,這一切離不開人的創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專業化、職業化。而這一切,都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人才戰略的角度觀察,21世紀的競爭將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競爭上,有人將此比喻為「人才戰爭」。人才競爭的基礎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教育體制、高質量的的大學、具有遠見的教育理念、人才的素質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都體現著教育的功能。面對21世紀,教育的地平線也是人才的地平線,因為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現實和未來發展最關鍵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