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創造史上
1. 地球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到這里http://..com/question/20078666.html看下 很詳細 地球是人類的發源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行星。詩人們常常親切地把大地比作自己的母親。的確,地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太密切了。地球不僅以它那無盡的寶藏養育著我們,為我們提供生殖繁衍的環境,而且可以說連人類本身也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探索著地球的奧秘。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復的,有著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間一切事物一樣,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時期、童年時期、現階段的青壯年時期,未來的地球也必將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地球總的歷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人類文明史卻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人類對漫長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觀測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周期系統,因而地球史呈現明顯的階段性,根據各種類型的岩石、化石、岩層變形的跡象、岩層或岩體之間關系等地質紀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測定法、氨基酸消旋測定法、古地磁法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探測研究,可把地球演變發展史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地球的誕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它跟太陽系的起源有密切的關系。這樣,要認識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變歷史,當然離不開探索整個太陽系的起源,而太陽系是眾多恆星中的一員,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恆星演變的一般規律推測太陽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顆恆星的演化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力收縮階段,即彌漫星雲間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團團星雲;第二階段為核反應階段,原始星雲間相互碰撞發熱,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第三階段是衰老階段,即作為核聚變燃料氫和氮等逐步耗盡。 根據恆星演化一般規律,可推測大約在距今50~60億年以前,一團星雲開始集中,在引力收縮的過程中,這團星雲的大部分物質進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陽,開始有了形體,並開始發光。之後,由內部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時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熱。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雲團集聚而成的,一般認為在距今47億年前它已經增長到現代地球質量相近了。這時候的地球還只是許多微星的集合體,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的作用下,不斷受熱,當原地球內部溫度達到足以使鐵、鎳等元素熔融時,鐵、鎳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億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殼初步分異作用。原始地殼比較薄弱,而地球內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頻繁活動,從火山噴出的許多氣體,構成原始大氣,如CH4、NH3、H2、H2O(水蒸氣)、H2S、HCH等,但無游離的氧(現在大氣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藍藻和綠色植物出現後長期積累起來的)。這種還原性大氣在閃電、紫外線、沖擊波、射線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這已被美國科學家米勒設計的模擬雷鳴閃電的火花放電裝置使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個實驗得到證實)。這些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經由湖泊、河流匯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層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進一步縮合成結構原始、功能不專一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積累,濃度不斷增加,凝聚成小滴狀,形成多分子體系。在一定的進化概率和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再經過長期不斷進化,大約在35億年前終於形成了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體。此為生命演化的第一階段,即非細胞生命階段,實現了從非生命到生命轉變的過程。 地球的童年,從距今46億年形成時期起,大約延續到距今30億年左右,一共15.16億年。當然,對於地球的童年,現在知道的還不多,仍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二、地球的少年時期 從距今30億年左右到5.7億年這段時間,地球進入了少年時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時期。雖然這個時期延續時間十分漫長,大氣、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發展,可是生物界的進化卻很緩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還只是有菌類、藻類和一些低等原生動物、腕足類動物等。這跟寒武紀以後生物界突飛猛進的發展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地球進入少年時期是以最早出現小塊陸核作為標志的,後來大陸就是由陸核逐漸擴大而形成的,地球上發現的有確鑿證據的小塊穩定陸核形成於距今28億年前,地點在非洲南部。直到25億年前,各大陸內相繼形成若干個小塊穩定陸地。後來在距今17億年左右,地球經歷了一次最有意義的穩定大陸形成事件,穩定大陸的面積在相對比較短的歷史階段里大大增加,大陸差不多接近了它現在的規模。但形成的大陸岩石圈(也稱原地台)還比較薄弱,保留有相當的活動性,沒有達到真正的穩定。
2. 地球是上帝創造的嗎
根據上帝的特來殊啟示,這個世源界是創造給人的,由於人聽從一個靈的話,順服了私慾,而私慾懷胎生出罪,罪長成生出死來,這就是死亡的奧秘;那個靈就做了這個世界的王,人也就成為了罪的奴僕,所以這個世界不會美好,不會有公義,不會有什麼幻想的未來,只會充滿罪惡,全地以及生物都有因罪而受到咒詛;因為那個靈起初就是說謊的,原來根本不存在謊言,所以跟從他的人也要說謊,因為他是驕傲的,所以跟他的人也驕傲;
告訴你一個奧秘,這個世界只是諸世界其中的一個,雖然如此,但上帝早在創立世界之前預定好了,新世界要成為諸世界之首、他所預定的兒女要成為新世界之首、而眾兒女之首就是那位諸世界之王、萬王之王、至高者的兒子耶穌,而他其實就是上帝
至於這個世界的神,也就是這個世界的王,迷惑天下的魔鬼以及他的跟隨者的結局可想而知
3. 地球歷史的地球起源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一類認為太陽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變而產生的,即災變說觀點;另一類則認為太陽系是有條不紊地逐漸演變成的,即演化說觀點。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一個太陽系形成的假說,認為太陽系中的太陽、行星和衛星等是由星雲——一種稀薄的雲霧狀微粒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的。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與康德類似的星雲說,後人常把兩者合起來,統稱「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這個假說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占統治地位。
星雲說認為:恆星的形成是銀河彌漫的原始星雲的某一個球狀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斷收縮,產生旋渦,旋渦使星雲碎裂成大量碎片,每個碎片又逐漸轉化為恆星。太陽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斷收縮、旋轉,在長期的運動中形成原始太陽。周圍的物體不斷聚合、碰撞,越轉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也是這樣漸漸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太陽系形成的一個主要假說。
唯心主義認為,地球和整個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創造出來的。18世紀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紀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遠古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宇宙間只有一團氣,在一萬八千年前,有位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們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個龐大的旋轉著的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是由氣體和固體微粒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斷收縮。星雲體中的大部分物質聚集成質量很大的原始太陽。
與此同時,環繞在原始太陽周圍的稀疏物質微粒旋轉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陽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漸增大,在物質微粒間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漸漸形成團快,大團快再吸引小團快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按同樣的過程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
關於地球和太陽系起源還有許多假說,如碰撞說、潮汐說、大爆炸宇宙說等等。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些假說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星雲說又躍居統治地位。國內外的許多天文學家對地球和太陽系的起源不僅進行了一般理論上的定性分析,還定量地、較詳細論述了行星的形成過程,他們都認為地球和太陽系的起源是原始星雲演化的結果。
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認為,在50億年之前,宇宙中有一個比太陽大幾倍的大星雲。這個大星雲一方面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逐漸收縮,另外在星雲內部出現許多湍渦流。於是大星雲逐漸碎裂為許多小星雲,其中之一就是太陽系前身,稱之為「原始星雲」,也叫「太陽星雲」。由於原始星雲是在湍渦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開始就不停地旋轉。
原始星雲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同時旋轉加快,形狀變得越來越扁,逐漸在赤道面上形成一個「星雲盤」。組成星雲盤的物質可分為「土物質」、「水物質」、「氣物質」。這些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又不斷收縮和聚集,形成許多「星子」。星子又不斷吸積、吞並,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太陽,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了「行星胎」。原始太陽和行星胎進一步演化,而形成太陽和九大行星,進而形成整個太陽系。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4. 地球形成至今,經過了多少個紀元
地球紀元』這個紀元是什麼意思?
紀元:歷史紀年的起算年代.
如:歷史上各國有不同的紀元.希臘人以公元前776年(即第一次奧林匹亞競技會)為紀元,羅馬人以公元前754年至前753年(建羅馬城)為紀元,阿拉伯人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由麥加遷麥地那)為紀元.中國紀元始於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自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後,歷朝皇帝都立年號紀元,也有的皇帝中途改元的.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公元紀元.
紀元列表
古生代
前寒武代:600—564
寒武系前期:564—535 中期:535—515 後期:515—500
奧陶系500—436
志留系436—409
泥盆系前期:409—389 中期:389—378 後期:378—360
石炭系前期:360—335 後期:335—284
二疊系284—250
中生代
三疊系前期:242—237 中期:237—229 後期:229—208
侏羅系前期—中期:208—159 後期:159—140
白堊系前期:140—94 後期:94—64
【地球從古至今經歷了多少個紀元?】————五大時代十一紀元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又分為:第三紀、第四紀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古生代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
寒武紀(5億7千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三葉蟲時代
寒武紀(Cambrian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5.4億年,延續了4000萬年.寒武紀是生物界第一次大發展的時期,當時出現了豐富多樣且比較高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從而有可能研究當時生物界的狀況,並能夠利用生物地層學方法來劃分和對比地層,進而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比較完整的發展歷史.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
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統的鴨鱗魚.
奧陶紀(5億1千萬年前到4億3千8百萬年前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
奧陶紀(Ordovician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紀的生物界較寒武紀更為繁盛,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發展,其中以筆石、三葉蟲、鸚鵡螺類和腕足類最為重要,腔腸動物中的珊瑚、層孔蟲,棘皮動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節肢動物中的介形蟲,苔蘚動物等也開始大量出現.
奧陶紀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脈地區出現了原始脊椎動物異甲魚類——星甲魚和顯褶魚,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異甲魚類.植物仍以海生藻類為主.
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
志留紀(4.38億年前到4.1億年前)筆石的時代,陸生植物和有頜類出現
志留紀(Silurian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
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志留紀的生物面貌與奧陶紀相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海生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時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門類的種屬更替和內部組分都有所變化.如筆石動物保留了雙筆石類,新興的單筆石類也很繁盛;腕足動物內部的構造變得比較復雜,如五房貝目、石燕貝目、小嘴貝目得到了發展;軟體動物中頭足綱、鸚鵡螺類顯著減少,而雙殼綱、腹足綱則逐步發展;三葉蟲開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發展;節肢動物中的板足鱟,也稱「海蠍」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廣泛分布;珊瑚綱進一步繁盛;棘皮動物中海林檎類大減,海百合類在志留紀大量出現.
脊椎動物中,無頜類進一步發展,有頜的盾皮魚類和棘魚類出現,這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魚類開始征服水域,為泥盆紀魚類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類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陸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現,植物終於從水中開始向陸地發展,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紀: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發展壯大.在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態,熱鬧非凡,植物已發展到大海藻,動物發展到低等的脊椎動物魚類.而陸地上的生命卻十分罕見,幾乎到處是童山禿嶺,一片荒涼.末期,由於地殼劇烈運動,地球表面普遍出現了海退現象,不少水域變成了陸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滄海巨變,對水中的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圓口類很象魚,但缺乏成對的胸、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古代的無頜類,都是些體外披著硬骨片的"甲胄魚".古代的無頜類,從奧陶紀出現以後,在志留紀很繁盛.但因為無頜,生活方式落後,僅能以流入中內的水中夾雜的食物為食,所以在生存斗爭中,它們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而日趨衰落了.
泥盆紀(4.1億年前到3.6億年前)魚類的時代
泥盆紀(Devonian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4.1億年,延續了約5500萬年.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腕足類在泥盆紀發展迅速,志留紀開始出現的石燕貝目成為泥盆紀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在劃分和對比泥盆紀地層中也極為重要.
泡沫型和雙帶型四射珊瑚相當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泥盆世以雙帶型珊瑚佔主要地位.
鸚鵡螺類大大減少,菊石中的棱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起來.
正筆石類大部分絕滅,早泥盆世殘存少量單筆石科的代表.
竹節石類始於奧陶紀,泥盆紀一度達到最盛,泥盆紀末期絕滅.其中以薄殼型的塔節石類最繁盛,光殼節石類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紀又進入一個發展高峰,這個時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現為特徵.
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早泥盆世以無頜類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魚相當繁盛,它們已具有原始的顎,偶鰭發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較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類植物,多為形態簡單、個體不大的草本類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優勢,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發達,出現了原始的楔葉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來時,裸蕨植物瀕於滅亡,石松類繼續繁盛,節蕨類、原始楔葉植物獲得發展,新的真蕨類和種子蕨類開始出現.
石炭紀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Carboniferousperiod)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石炭紀又是地殼運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著極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氣候分異現象又十分明顯,北方古大陸為溫暖潮濕的聚煤區,岡瓦納大陸卻為寒冷的大陸冰川沉積環境.氣候分帶導致了動、植物地理分區的形成.
石炭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與泥盆紀比較起來,有了顯著的變化.淺海底棲動物中仍以珊瑚、腕足類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動物中,出現了新興的筳類,菊石類仍然繁盛,三葉蟲到石炭紀已經大部分絕滅,只剩下幾個屬種.
最早發現於泥盆紀的昆蟲類,在石炭紀得到進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疊紀的昆蟲就達1300種以上.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早石炭世一開始,兩棲動物蓬勃發展,主要出現了堅頭類(也稱迷齒類),同時繁盛的還有殼椎類.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與晚泥盆世相似,古蕨類植物延續生長,但只能適應於濱海低地的環境;晚石炭世植物進一步發展,除了節蕨類和石松類外,真蕨類和種子蕨類也開始迅速發展.裸子植物中的苛達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成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疊紀重要的成煤期
二疊紀(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筳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
脊椎動物在二疊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發展,軟骨魚類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中龍類游泳於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於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世界各地皆有發現.
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帶的面貌.
中生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三疊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疊紀(Triassic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生物變革方面,陸生爬行動物比二疊紀有了明顯的發展.古老類型的代表(如無孔亞綱和下孔亞綱)基本絕滅,新類型大量出現,並有一部分轉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動物在三疊紀末期也出現了.由於陸地面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面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典型的早期槽齒類表現出許多原始的特點,且僅限於三疊紀,其總體結構是後來主要的爬行動物以至於鳥類的祖先模式;恐龍類最早出現於晚三疊世,有兩個主要類型:較古老的蜥臀類和較進化的鳥臀類.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由於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於陸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於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
三疊紀時,晚二疊世倖存的齒菊石類大量繁盛起來,中、晚三疊世的大部分菊石有發達的紋飾,有許多科是三疊紀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為劃分和對比地層創造了極重要的條件.
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繼續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並且數量相當繁多.尤其在晚三疊世,一些種屬的結構類型變得復雜,個體也往往比較大.由於三疊紀的環境與古生代不同,非海相雙殼類逐漸繁盛起來.
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於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開始有了發展,但並不佔重要地位.二疊紀的乾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朱羅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侏羅紀(Jurassic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始於距今2.03億年,結束於1.35億年,共經歷了6800萬年.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佔領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復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松柏類也佔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堊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由極盛走向衰滅
白堊紀(Cretaceus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5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
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導致了白堊紀生物界的巨大變化,中生代許多盛行和占優勢的門類(如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菊石和箭石等)後相繼衰落和絕滅,新興的被子植物、鳥類、哺乳動物及腹足類、雙殼類等都有所發展,預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階段——新生代的來臨.
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繼續佔領著海、陸、空.鳥類繼續進化,其特徵不斷接近現代鳥類.哺乳類略有發展,出現了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的真獸類.魚類已完全的以真骨魚類為主.
白堊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最重要的門類仍為菊石綱,菊石在殼體大小、殼形、殼飾和縫合線類型上遠較侏羅紀多樣.海生的雙殼類、六射珊瑚、有孔蟲等也比較繁盛.淡水無脊椎動物以軟體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和節肢動物的介形類、葉肢介類為主.
早白堊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本內蘇鐵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為主,真蕨類仍然繁盛.從早白堊世晚期興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堊世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新生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的時代
第三紀被子植物的時代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第四紀勞動創造了人類
第四紀(Quaternaryperiod)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始於距今175萬年.第四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兩個階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為標志,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
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於現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現與進化則更是第四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動物在第四紀期間的進化主要表現在屬種而不是大的類別更新上.第四紀前一階段——更新世早期哺乳類仍以偶蹄類、長鼻類與新食肉類等的繁盛、發展為特徵,與第三紀的區別在於出現了真象、真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的一些類別和不少屬種相繼衰亡或滅絕.到了第四紀的後一階段——全新世,哺乳動物的面貌已和現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資料證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與最早的人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製造工具,特別是製造石器.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勞動使人類根本區別於其它一切動物,勞動創造了人類.另一個主要特點是人能直立行走.從古猿開始向人的方向發展的時間,一般認為至少在1000?萬年以前.
第四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小型有孔蟲、六射珊瑚等佔主要地位.陸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其它脊椎動物中真骨魚類和鳥類繼續繁盛,兩棲類和爬行類變化不大.
高等陸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紀中期以後已與現代基本一致.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變化,逐漸形成今天的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群.微體和超微的浮游鈣藻對海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萬年以來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圖的時期,哺乳動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發展,其中就有大量發展起來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質基礎.最早的有胎盤哺乳動物是食蟲類.它們大都是些以昆蟲為食的小動物,現代的刺蝟是它們的後裔.它們在不同的自然環境里曾先後幾次"趨異"進化,發展成20多個不同的類群,形成了有胎盤哺乳動物的大繁榮.
新生代詳細劃分(單位:百萬年)
第三紀古新世65―53
始新世53—36.5
漸新世36.5―23
中新世23―5.3
上新世5.3―1.8
第四紀更新世1.8―0.01
全新世0.01―現代
地球上的地殼發展階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殼薄弱活動;海洋沉積占絕對優勢;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塊.
2
震旦紀
海洋沉積占優勢;古地台形成.
5. 多個難以想像的發明,真的是人類在地球創造的
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發明,都讓人難以置信,比如世界三大奇特建築之一,土耳其地下宮殿。這個宮殿佔地1000多平方米,中間由三百多根大理石做成支柱,是世界三大奇特宮殿之一了。其實除了這個宮殿,還有很多讓人難以置信的發明,全部出自人類之手,特別是一些古代的建築,根本讓人難以理解,為什麼在古代這些東西,就能建成。
就算不提不說這些石柱的龐大,搬運起來極為的困難,就說地下宮殿的挖掘和設計,這在整個土耳其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絕對是一項難以想像的存在。如果你身臨其中,一定會完全被震撼,畢竟這歷經幾千年的宮殿,如今卻還能保持如此宏偉高昂的氣勢,讓人很驚嘆了。
6. 地球是誰創造的·
地球起源問題自18世紀中葉以來同樣存在多種學說。目前較流行的看法是,大約在46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開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溫度較低,輕重元素渾然一體,並無分層結構。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於繼續吸積太陽星雲物質是體積和質量不斷增大,同時因重力分異和放射性元素蛻變而增加溫度。當原始地球內部物質增溫達到熔融狀態時,比重大的親鐵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為鐵鎳地核,比重小的親石元素上浮組成地幔和地殼,更輕的液態和氣態成分,通過火山噴發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氣圈。從此,行星地球開始了不同圈層之間相互作用,以及頻繁發生物質—能量交換的演化歷史。
參考資料:劉本培、蔡運龍主編.地球科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佛經中有沒有說地球是誰創造的
佛經中的很多論述與現代科學驚人地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陽系及銀河系的構造,小到寄生蟲、微生物的觀察;甚至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尖端科學等,無一不在證明佛教的真實性。下面略舉數例:
三千大千世界與宇宙
佛陀在《起世經》中對我們這個宇宙的狀況作出過准確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佛陀以一千個太陽、一千個月亮組成的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形成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慶宏居士在《佛教起信與入門》一書中分析認為:小千世界對應的三維空間即為銀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講,並且說明了此小千世界「猶如周羅(盤起的頭發)」,即不僅圓,還帶螺旋狀,這正是銀河系的形狀;而且指出銀河系有上千個有人的星球。佛並未把無數沒生命的星球放進去,因為人是正報,物是依報。
三千大千世界對應的三維空間即我們當前觀察到的整個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為三千個大千世界,算下來就是30億個星系(目前天文學家已觀察到約10億個星系),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時成住壞空的,這就符合當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這種三千大千世界有無數個,也就是說目前人類觀測到的宇宙還沒有超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經》還提到我們這個小千世界(即銀河系)中有閻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單越這四個大洲,地球屬閻浮提洲之一,其它三個大洲應指銀河系其它類型的外星人。佛陀對他們作過詳細描述,包括臉型、壽命、生活狀態等。四大洲外還有「八萬小洲」,應是其他類型還沒進化出高級生命的星球。
《瑜伽師地論》卷二記載:「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據部分佛教典籍的論述,一小劫為1,680,000年。每20小劫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為一大劫,即268.8億年。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壽命。我們目前測定的宇宙年齡是137億年,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現在是中年。
我們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億年,生命僅在「成」和「成已住」的階段出現。太陽系已形成46億年,約形成十幾億年後開始產生最簡單的生命;太陽系還有47億年的壽命,後面若干億年地球上已不適合生存,算下來剛好。
8. 地球是誰創造的
史前太陽,也就是超新星大爆炸,爆炸過程中形成了諸多元素,由於恆星自旋,所以爆炸沿著自旋方向,拋射物質,而後大部分物質重新積聚向恆星重新點燃核聚變,而少量的物質積聚成行星,這也是太陽系行星多在同一平面與太陽旋轉軸向垂直的原因。
9. 地球是誰創造的
史前太陽,也就是超新星大爆炸,爆炸過程中形成了諸多元素,由於恆星自旋,所專以爆炸沿著自旋方向,屬拋射物質,而後大部分物質重新積聚向恆星重新點燃核聚變,而少量的物質積聚成行星,這也是太陽系行星多在同一平面與太陽旋轉軸向垂直的原因。
10. 天上的星球都是誰的地球又是誰的創造的呢
其實關於這所有的一切,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說過了,人類的誕生,動物的出現,人類的進化問題,我們地球上所有一切包括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大自然導致,但是大自然是什麼,我們還無法研究清楚,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研究出,因為我們人類的層次在哪裡,可能在出現個愛因斯坦也是如此。
然而,在啟示錄的宗教中,上帝他其實是知道一切,因為他無所不知,而且擁有全部權力,創造世界上一切,自然法則等等的創造者,他們其實是擁有自己永恆的世界的終極存在,所以到現在為止,我說如果在出現一個愛因斯旦依然無法得到我們滿意的定義,可能我們人類就是大自然培養的小白鼠,一切還存在著更可怕的秘密。
關於天上的星球都是誰的地球又是誰的創造的呢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