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代表人物

創造代表人物

發布時間: 2020-12-27 14:49:31

㈠ 說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的文學研究會,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王統照、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他們有刊物《小說月報》,是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如果是文學研究會的簡答+(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田漢、穆木天,當時都是留日學生,出版有《創造季刊》.他們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他們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以感情為生命;他們崇天才,講神會,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梁實秋等,都是歐美留學生.開始時是聚餐會性質,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聞一多在《晨報副刊》上編《詩鐫》周刊.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的理論文章,提出詩歌」三美」的主張,即音樂的美(指音節)、繪畫的美(指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北京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孫伏園、章川島等.其主張和態度是:」想沖破一點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濁停滯的空氣」,」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魯迅說《語絲》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語絲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性散文和雜文的刊物.
【文學革命時期影響較大的文學社團還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飈社、淺草社、沉鍾社、彌灑社、湖畔詩社、南國社等.魯迅最早的散文詩集:《野草》,他創辦的社團有:莽草社、未名社、語絲社.先叫淺草社後叫沉鍾社.湖畔詩社是1922年成立於杭州的新詩團體,主要成員有應修人、潘謨華、馮雪峰、汪靜之等四人.李金發是象徵詩派.中國話劇運動開始於1907年,一批愛好戲劇的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陸鏡若、吳春柳社.】

中國詩歌會:在詩歌方面,1932年9月,左聯領導下的群眾性的詩歌團體中國詩歌會成立,發起人有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出版會刊《新詩歌》,提出」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這是一自覺地與無產階級革命取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創作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

自由主義文藝中有」京派」、」論語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等文學流派.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其主要成員有周作人、龐名(馮文炳)、沈從文、蕭乾、蘆焚(師陀)、李健吾、朱光潛.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高蹈於現實功利之上,強調藝術的獨立品格.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
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語堂,成員有陶亢德等.以1932年創辦《論語》半月刊而得名,提倡幽默、閑適、性靈,宣揚」世事看穿,心有所喜悅,用輕快筆調寫出……自然幽默」,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與各體別,所謂個人筆調是也.」內容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
1931~1933年,左聯又和」自由人」、」第三種人」展開了思想論爭.」自由人」指《文化評論》的胡秋原,」第三種人」指《現代》的蘇汶(杜衡).
東北作家群:蕭軍、蕭紅、端木蕼、駱賓其、李輝英、舒群、羅烽、白朗等,創作了一批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傾向的抗日救亡文學.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武漢成立.
孤島文學: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麵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七月詩派:因胡風主編的《七月》.1937年10月創刊,以抗戰現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的詩歌,以艾青、田間為首,並培育了綠原、亦門(阿壠)、曾卓、魯藜、鄒荻帆、牛漢、冀汸、彭燕郊等一批青年詩人,形成貫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七月詩派」.
戰國策派或戰國派:1940年,陳銓、林同濟等創辦《戰國策》半月刊,翌年,又在重慶《大公報》上編《戰國》周刊,稱為戰國策派或戰國派.他們自稱是抗戰文學思潮中的另一種聲音.他們雖然也主張和宣傳」抗戰」,但他們卻錯誤地稱當時的時代是」戰國時代的重演」.
戰國策派的思想觀點,適應了國民黨專制主義的需要.
【附】學衡派:吳宓主編的《學衡》雜志於南京創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驌等,主張」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反對白話文.
*李金發與象徵派詩
在中國現代文學上,象徵詩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發的詩集《微雨》為起點的,活躍在20年代中後期的詩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發。
特點: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
李金發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
內容:他的詩歌並不直接反映現實,而是直接表現自己的內心生活,內容往往是悲劇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絕望、孤獨。這實際是也是現代詩歌的一個主題,多表現人的「異化」。代表詩歌《棄婦》就傾訴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棄婦的悲慘象徵人生的悲慘。
藝術價值:
1、詩歌大量意象的使用。
2、詩歌意象新奇。
3、大量地選用了文言詞語 。
******
文學研究會: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
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
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
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
*創造社: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
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
理論主張: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徵。
*新月社:1923年成立
主要成員: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都是歐美留學生。
重要刊物:《晨報副刊》《詩鐫》《新月》(後期)
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的理論文章,提出詩歌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以聞一多、徐志摩為首的新格律詩的創作,稱為「新月詩派」
*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
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員: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
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
《語絲》多發表雜文、小品、隨筆,形成生動、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魯迅說《語絲》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於1930年3月
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沈端先、錢杏邨、魯迅、田漢等。
(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
主要成就: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
*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
發起人: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等。
會刊《新詩歌》
詩內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
主要成員: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等
(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
主要刊物:《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
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
「基本特徵: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風格。
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
*論語派: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林語堂。
主要刊物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閑適、性靈。
《論語》前期文章尚能觸及時弊、幽默中含諷刺。1934年後,諷刺鋒芒日益減弱,幽默也流於說笑話。
*戰國策派:活動於抗戰中期,因陳銓、林同濟等創辦的《戰國策》而得名。
主要成員:陳銓、林同濟。
文藝上:主張以「恐怖·狂歡·虔恪」為創作的「三道母題」。
代表作有陳銓的劇本《野玫瑰》,把國民黨間諜作為民族英雄歌頌。

(時間問題,沒法一一細談,上面的一些有的也不太全面,是我自己備考的一部分參考資料,試著看看吧)

㈡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百家爭鳴」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和,道家的和法家的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百家爭鳴」,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莊子、法家的韓非子。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思想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到漢朝末年。



(2)創造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百家爭鳴的出現原因

1、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2、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3、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4、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㈢ 誰最有高創造力的代表人物

愛迪生

㈣ 中國現代象徵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誰

1、嘗試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白話詩八首》,它是新詩最初的嘗試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號推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三人的白話新詩,被稱為 「現代新詩的第一次出現」。

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發表了白話新詩。胡適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新詩集。此後,更多的詩人開始嘗試白話詩的創作,現代新詩的詩體範式開始形成。

代表作家:胡適、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劉半農、劉大白

2、人生派

「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作家:王統照、周作人、冰心、魯迅、朱自清、劉延陵

3、創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創造社叢書》,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創造周報》。同年7月在《中華新報》編輯文學副刊《創造日》)。

前期的創造社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具有濃重的唯美抒情傾向。後期創造社有馮乃超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其中,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後來加入了現代派陣營。

代表作家:郭沫若、宗白華、王獨清、馮乃超、穆木天

㈤ 文學上頹廢派代表人物有哪些請介紹

親,文學史上是沒有這個派別的~ 古代就不說了, 就說亞洲現當代文學流派主要有

荷花澱派──孫犁,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
山葯蛋派──趙樹理,馬烽,西戎,孫謙
傷痕文學——盧新華、劉心武、從維熙、馮驥才、周克芹
反思文學——茹志娟、張一弓
改革文學——蔣子龍、高曉聲、路遙、張潔
尋根文學——楊煉、張承志、阿城、王安憶
「痞子」文學——王朔、石康、李傻傻、張一一
荒誕文學——魏明倫、狂狷、高行健、寧財神
戰後派——野間宏(日本)
新興藝術派——川端康成(日本)
白樺派——武者小路實篤(日本)
新感覺派——橫光利一(日本)、施蜇存、劉吶鷗、穆時英
新思潮派——芥川龍之介、菊池寬
自由文學派——張賢亮、余華
青春偶像派——梁望峰、深雪、痞子蔡、何江波、韓寒、鞏鞏幻想者等
80後創作——郭敬明、張悅然、春樹、澤嬰、朱子夫等
90後寡文流——李雲鵬
春草派詩歌——陳昂
90後新銳星生派——原筱菲、陳昂、蘇笑嫣、張牧笛、柳香川、張培亮、金濤、許仕龍、陳思楷、李軍洋、李唐、高璨、老祥、蓑依、黃宇、李開濃、王永香等。
不過是有頹廢主義的,具體內涵網路上有。如果非要說作家個人風格表現出頹廢的話,那大概有張愛玲、蘇童、穆時英、郁達夫、安妮寶貝、三毛等,曹雪芹也是哦。一般都是作品表現出來頹廢的,像百年孤獨什麼的。

㈥ 創造社的歷史及其成員

又稱「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新文學團體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國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創造月刊第28期發表國學運動之我見,斥責整理國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論國故學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主張,提倡從訓詁、校勘、引導人們理頭於故紙堆中,說「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對此,成仿吾指出:國學運動的實質「只不過是要在死灰中尋出火燼來滿足他們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諸,他們是想利用盲目的愛國的心理實行他們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詩作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麥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11期發表麥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是沒有偉大性的」。

作者認為:「我們的文學家假如有無產階級的精神,那我們的文壇一定會有進步」。「我們的目的是要消滅布爾喬亞階級,乃至消滅階級的,這點便是普羅列塔利亞文藝的精神」。

彭康談「健康」和「尊嚴」

1928年7月10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了創造社成員彭康的文章《什麼是「健康」和「尊嚴」 ——〈新月的態度〉底批評》。

彭康在文章中針對《新月》雜志的發發刊詞,回擊了新月派的挑戰,他指出:「折辱了他們的『尊嚴』,即是新興階級獲得了尊嚴。『妨礙』了他們的『健康』,即是新興階級增進了健康」。

創造社要求戰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6)創造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創造社的成果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㈦ 馬蒂斯的作品以富有創造性著稱,請問他是哪個畫派的代表人物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回,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答。
馬蒂斯與畢加索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出生在法國北部皮卡第地區勒卡托一個葯商兼糧商家庭。

㈧ 歷史上最具創新精神的人物及其事例

我只有愛國事例:
岳飛、文天祥、林則徐、屈原愛國事跡
一、岳飛
岳飛幼年喪父,由母親養育成人。傳說其母透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1]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曾經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
1124年21歲從軍為宗澤部下,屢建戰功,嘗以八百岳家軍大破萬五金兵,聲名大噪。歷官御前忠武統軍、鄂州駐答諸軍都統制使、河陽等三鎮節度使。
1126年靖康之變,金兵攻破開封,北宋覆亡。1134年(紹興四年)
,岳飛首次伐金,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1136年(紹興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寫下《滿江紅》。
1140年(紹興十年)春,金兀術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兵臨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南20公里),直迫金國首府汴京。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主和派秦檜向宋高宗獻計,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結果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之後岳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於紹興十一年(1142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被賜死。。
至紹興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准備北伐,便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謚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並立廟祀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修宋史列志傳記
二、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於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㈨ 美國四個創造性哲學代表人物是誰主要理論是什麼

說美國不重視哲學,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而只能說:美國因其移民國家這個歷史背景,其哲學上的形而上學傳統不像歐洲大陸那樣久遠。只是「形而上學」比較邊緣化,而不是籠而統之的「哲學」。把哲學僅僅看作是「形而上學」,顯然是不妥當的。 就總體而論,美國哲學是最少「教條主義」的哲學。

美國在科學哲學、分析哲學、宗教哲學、政治哲學、哲學邏輯、語言哲學、教育哲學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
至於說創造性,「四個」也許太武斷了一點。大致比較有影響的有:

1、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
2、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13,一般公認他是美國現存的首屈一指的哲學家。
3、卡爾納普 卡爾納普(1891~1970)Carnap,Rudolf 美國哲學家。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
4、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 1908-2000)美國邏輯學家、分析哲學家。其哲學思想與邏輯理論包括:批判作為現代經驗論理論基礎的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嚴格區分的...等等

另還有:
1、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代表作為《哥白尼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結構》。
2、羅爾斯-約翰·羅爾斯,美國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哈佛大學教授,寫過《正義論》、《政治自由主義》、《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等、

具體的理論,網上均可查。

㈩ 貝多芬是什麼(國家)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和《》。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和《c小調第五交響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10)創造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代表作品

1、《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

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斗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偉壯闊。

2、《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它主導了第一樂章,並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沖突與斗爭,發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3、d小調第九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號),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因其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後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這部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