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誰發明了郵票

誰發明了郵票

發布時間: 2020-12-27 23:26:49

A. 郵票的發明者是誰

1840年的某一天,羅蘭·希爾爵士在鄉間的小路上散步,他看見一位郵差正與一位姑娘為一封信的郵費而爭執。原來,郵差把信送到姑娘手中時,姑娘只是看了一眼信封,便把信件退還給郵差,而拒付郵費。羅蘭·希爾看到這一情景,便為姑娘支付了昂貴的郵費,之後,他問起姑娘拒付郵費的原因。原來姑娘為了免付如此昂貴的郵費,又可與在外的丈夫互通音訊,便約定如果丈夫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畫個小圈,妻子只要看到這個標記就放心了,而不必把信留下。姑娘的一番話以及她的行動使羅蘭·希爾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經過認真思考,希爾覺得有必要向英國政府建議,廢除郵件與郵資付費分開郵寄的操作方式,應該發行一種郵票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英國政府採納了希爾的建議,實行了新郵政法。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誕生了,這枚郵票的圖案是維多利亞女王18歲時的側面頭像,它的底面為黑色,面值為一便士,是英國早期發行的著名的「黑便士」郵票。另一種是面值為兩便士的「藍便士」。希爾爵士雖然沒有直接設計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郵票,但因他的構想得到世人的認可,因而希爾被公認為是郵票的發明人。

黑便士

B. 郵票是誰發明的

17世紀,英國已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於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
羅蘭·希爾是一位傑出的改革家。他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為了宣傳他的郵政改革主張,他於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冊子:《郵局改革- -其重要性與現實性》。小冊子廣為散發,引起輿論界的注意。1839年8月,議會終於通過了著名的1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實行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此即在世界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便士均一郵資制。
英國對郵資已付憑證的圖稿進行了公開片集,當時收到的圖稿很多,介於勻不合用,後來羅蘭·希爾選定一種紀念章上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為票圖案。圖案頂部中間有郵資字樣,底部中間是面值1便士。國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稱黑便士,全張橫12枚,豎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當時沒有發明打孔機,所以郵票四周沒有齒孔。
黑便士郵票原定於1840年5月6日發行,但有的郵局在5月1日就開始發售,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這樣誕生了。為表彰羅蘭·希爾對郵政改革做出的傑出貢獻,英國女一賜他爵士稱號,人們尊稱他為郵票之父。
我國第一套郵票發行時間是1840年5月1日。圖案為蟠龍,俗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於1949年10月8日發行,郵票名稱為《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

郵票簡介:
郵票是指由國家郵政部門發行的郵資憑證。其最本質的含義有兩點:一、是國家(或地區)郵政部門發行的。在一般情況下,除郵政部門以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無權發行郵票;二、是郵資憑證。郵票的基本功能是郵資憑證,把它貼在郵件上,起到郵資已付的證明作用。由此派生出來的功能是:1、它的畫面具有廣泛的主要的宣傳作用。2、是國家主權的重要標志,成為權力的象徵。3、是智慧的結晶,加之構思.印刷精湛,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它進入集郵領域後,是知識的海洋,形象的網路全書,具有藝術品的收藏價值;4、進入集郵市場,又具有特殊商品的屬性,是國家發行的郵資憑證,成為有價證券。5、是歷史進程的記錄,人類社會發展的縮影,具有歷史文物、歷史研究資料的屬性。
【郵票的組成】
一是印有發行單位的銘記
郵票票面上用來表示發行該郵票的國家、地區和發行機構的標記。以文字、縮寫字母或特殊記號表示,如"中國郵政"。不同國家(地區)發行的郵票,除個別的未印銘記外,幾乎都有自己的郵票銘記。同一國家(地區)在不同時期發行的郵票可有不同的郵票銘記。如英國郵票一直以國王像為銘記,1966年起以女王側面頭像剪影為銘記。郵票銘記可為一種或2種以上。郵票銘記是用來判斷一枚郵票的發行國家或地區的重要依據。
二是印有或面值相應的文字
在郵票票面上用文字標明的郵資金額及其貨幣單位。世界各國(地區)郵票的貨幣單位多為該國(地區)的法定本位幣及其輔幣;面值數額多為常用的郵件資費。特例有:雙重幣制郵票,無面值郵票,以及附捐郵票,與印花稅票合用或兼用的郵票。改變的面值郵票稱"加蓋改值郵票"。改變郵票面值權屬郵政主管部門。郵票的面值與郵票的售價一般是相等的,郵局與郵票代售處無權高於或低於面值出售郵票。但有的郵票(包括小全張、無齒票、小型張等)在發售時,郵政主管部門就規定售價超出面值。郵票超過了規定的郵局出售時限,由郵商出售的郵票,其售價與郵票面值不同。
三是圖案
包括:
1、郵票票面上的圖文。泛指郵票票面上包括的全部印刷內容,其中主要有主圖、邊飾和邊框。此外,還有國名標記或地名標記、郵政票記、郵票面值和反映郵票發行目的的文字以及志號年份等。
2、印在郵資信封、郵資明信片、郵資郵簡上的郵資圖。 郵票圖案是專題集郵分類的研究的重要內容。 在特殊情況下,也有並不具備其中一種或兩種要素的郵票。需要指出的是,郵資封、郵筒、明信卡等上面的郵資圖,都不能稱作郵票,只能稱作"郵資符志"。
【郵票的種類】
普通郵票(regular stamp):
普通郵票是郵票的主要類別。它面值種類齊全,適用於各類郵件貼用。這種郵票發行量大、發售時間長、票幅較小、圖案基本固定,有些普票色彩不像紀特郵票那麼豐富,普通郵票往往多次印刷,因而有不同版別。世界各國的早期郵票大多數是普通郵票,如黑便士、藍便士,我國的大龍、小龍票等。世界上第一枚普通郵票是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的黑便士郵票英國的黑便士。我國第一枚普通郵票是1878年清代發行的大龍郵票。新中國第一組普通郵票是1950年2月10日發行的天安門圖案郵票。普通郵票是編織傳統郵集和郵政史郵集的主要郵品,又是版式研究的對象之一。
紀念郵票(commemorative stamp):
紀念郵票是為紀念國內外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而發行的一種郵票,大多以紀念的事件和人物為主圖,並附有相關的紀念文字,時間性很強。紀念郵票的特點一般是票幅較大,印製精美,發行數量較少,在郵局限期出售,不再重印。我國紀念郵票印有志號。紀念郵票("J"字頭),這類郵票是指從1974年5月5日發行的"J1"起的新紀念郵票。"J"是"紀"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世界上第一套紀念郵票是1893年美國發行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紀念郵票,共16枚。我國第一套紀念郵票是1894年11月為紀念慈禧太後六十壽辰發行的紀念郵票。新中國誕生後,於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是《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
特種郵票(special stamp):
特種郵票也稱宣傳郵票。為宣傳和展現某一特定題材而印製發行。特種郵票的票幅較大,枚數較多,設計和印製精美,發行量較小,題材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不論古今中外、歷史地理、科學發明、文化藝術、著名人物、名山大川、土特產品、名勝古跡、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以及建設成就等無所不包。特種郵票的形式和發行情況與紀念郵票相仿只是無具體的紀念對象,無嚴格的時間限制。有些國家並不單獨列為一類。我國第一套特種郵票是1951年10月1日發行的《國徽》。特種郵票("T"字頭),這類郵票是指從1974年1月1日發行的"T1"起的新特種郵票。"T"是"特"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
專用郵票:
是指具有專門郵政用途的郵票,如航空郵票、欠資郵票、快遞郵票、掛號郵票等。
1、航空郵票(airmail stamp):專為郵寄航空信件而貼用的郵票。這種郵票一般都印有"航空郵票"字樣和飛機圖案。通常以飛機、飛禽或象徵飛行的飛神、飛馬、飛輪、飛艇等作郵票主圖。但也有其他圖案作主圖的,同時印有飛機等圖案的郵票不一定都是航空郵票。世界上最早發行航空郵票的國家是義大利1917年發行的。我國第一套航空郵票是1921年7月1日發行的飛機在長城上空飛翔圖案郵票,機尾為當時的五色旗。新中國成立後於1951年5月和1957年9月先後發行了兩套航空郵票,此後沒再發行。
2、欠資郵票(postage e stamp):是寄信人在寄信時未貼郵票或未貼足郵票,郵局發現後加貼的補收郵資的憑證,由收件人交納郵費。這種欠資郵票郵局不出售,也沒有預付郵資的功能,但集郵者有時能從集郵公司買到,只作為集郵品收藏。有的國家也作為集郵品出售。新中國在五十年代發行過兩套欠資郵票,此後沒有發行。最早的欠資票是1904年清代郵政發行的,在倫敦版蟠龍票上加蓋"欠資"字樣。新中國成立以後於1950年9月和1954年8月先後發行了兩套欠資郵票。目前我國郵政部門如發現欠資郵件,凡無寄件人地址的加蓋欠資戳,並填寫應補的郵資數額向收件人收取郵費,有寄件人地址的則貼一張退批條,由寄件人補足郵資後再寄出。
3、快信郵票:也稱快遞郵票,是專供在快遞郵伯上貼用的郵票。我國清代郵政於1905年開始發行這種郵票。淮南和蘇中解放區郵政也發行過這種郵票。
4、掛號郵票:是專供在掛號郵件上貼用的郵票。中華郵政於1941年發行過"國內掛號郵資已付"郵票,屬於未印面值的"單位郵票"。
5、軍用郵票(military stamps):也稱軍郵郵票,是專門供軍人寄信貼用的郵票,免費供給或收取較低的資費。我國最早的軍用郵票是1938年晉察冀邊區發行的"抗戰軍人"紀念郵票。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曾發行一套3枚軍人貼用郵票,後因使用范圍等問題,停止發行。1995年郵電部決定再次發行義務兵專用郵票,並自8月1日起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進行試點,試用范圍為三省駐軍義務兵戰士。
6、公事郵票:又稱公文郵票、官用郵票或公務郵票,是專供政府及各部門之間寄發公文貼用的郵票。中國最早的公事郵票是1915年中華郵政在新疆發行的鑿孔"公文貼用"。
7、附捐郵票(charity stamp):是在郵票的原有面值上另外增加一小部分捐款費,用來為社會公共福利事業籌集基金而發行的附加捐資郵票,也叫福利郵票或慈善郵票,在附捐郵票上,郵資面值和附捐金額的表示方法是:郵資面值+附捐金額 。附捐金額不能充作郵資,故又稱"半郵政郵票"。我國最早的附捐郵票是1920年北京一版帆船加蓋"附收賑捐" 郵票,所得捐款用於救濟黃河決口區的災民。新中國成立後,發行過多次附捐郵票。1984年2月16日我國發行的《兒童》和1985年3月15日發行的《中國殘疾人》兩套郵票是建國後發行的附捐郵票,每枚郵票由當時的8分郵資和2分捐資組成,捐資由郵電部門統一撥付給兒童福利和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8、新聞紙郵票: 專供寄遞報紙、期刊使用的郵票。最早是1851年奧地利發行的。
9、加字改值郵票(overprinted stamp): 這是一種在其他郵票上加蓋文字,改變面值後作為一種新郵票使用的郵資憑證。採用這種郵票,多半是因為新郵票印製不及而採用的一種應急措施。新中國成立後,選擇了中華郵政郵票中部分孫中山頭像郵票和以飛雁、火車、輪船、寶塔等為圖案的郵票,以及部分解放區郵票,加印"中國人民郵政"文字及新面值後,作為新中國郵票使用。這樣的加字改值郵票,從1950年發行的"改1"到1951年發行的"改10"一共發行了10套共38枚。
10、包裹郵票(parcel post stamps):這是一種專供寄件人郵寄包裹時貼用的郵票,世界上許多國家如比利時、伊朗、美國、義大利及羅馬尼亞等國家都發行過包裹郵票。我國解放區郵政和中華郵政也都發行過包裹郵票。新中國成立後,曾於1951年發行過一套包裹郵票4枚,只限東北地區貼用。
11、捲筒郵票(coil stamp):單行連枚印刷、製作成捲筒形、供自動售郵票機出售的郵資憑證。
特殊郵票:
1、小全張(mimiature sheet,souvenier sheet):是指全套郵票印在一張紙上的郵票,其面值、圖案、枚數與同時發行的郵票完全相同。一般在邊紙上飾以相關圖案、花紋或說明文字。在郵局出售時,一般按面值出售的。但也有高於面值出售的。按面值作郵資使用加價部分不能充作郵資。世界上第一枚小全張是1906年盧森堡發行的紀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小全張郵票。我國第一枚小全張是中華郵政於1941年發行的《節約建國》小全張郵票。建國後郵電部發行了許多小全張郵票,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關漢卿戲劇創作七百年》、《全國科學大會入《中國歷代名樓》《桂花》等。
2、小型張(mminiature sheet):在國外,小型張和小全張不分。但在我國為了與小全張有所區別,小型張是指將一枚或數枚郵票印在一張面積較大的紙上,在郵票四周的空白處一般印有相關文字和圖案的小開張郵票,其郵票圖案是另外設計的;也有在發行紀念郵票或特種郵票時,選取其中一枚郵票圖案,印在一張面幅較大的紙上,並在周圍印有文字說明和裝飾花紋的小型張郵票,有的小型張編有志號,單獨發行。小型張的面值一般比較高,既可在郵件上貼用,又可供集郵愛好者收藏,不是每套郵票都發行小型張。新中國第一枚小型張是1956年1月1日發行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一組)小型張。由於它票幅較大,印製精美,很受集郵愛好者歡迎。
3、小張票: 也叫小版票。四周留有較寬的白紙邊,邊紙上常有相關文字或邊飾圖案,是郵票發行部門專門印製的一種印張較小,郵票枚數較少的郵票。如1980年9月10日發行J59《中華人民共和國展覽會》郵票,整張枚數為50枚。為適應展覽會的要求另特印製了小張票,印張比整張小,小張枚數為12枚。
4、小本票(stamps published in pamplet form):為了便於攜帶,郵政部門將單一面值或多種面值的郵票印製成連票並裝訂成冊,配有封底稱為小本票。使用時按郵資撕下一枚或多枚即可。其上面郵票與原郵票的圖案、面值、刷色均相同,只是由於裝訂、裁切的需要往往有一邊、兩邊無齒孔或二、三邊無齒。世界上發行小本票最早的國家是盧森堡,時間在1895年。中華郵政發行過小本票。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個小本票是1980年6月1日發行的《童話-咕咚》。
5、連印票: 是將兩枚或兩枚以上不同圖案的郵票連在一起印刷的郵票。連印票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國發行的連印票有:四方連,即將四枚不同圖案的郵票組成四方形印在一起,如1979年9月15日發行的"J43"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運動會》四方連郵票。對於從整張郵票上撕下圖案相同的四枚郵票,習慣上也叫四方連,如猴票四方連。其實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四方連;橫連,將幾枚不同圖案的郵票橫在一起排印,有幾枚郵票就叫橫幾連。如紀10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郵票是橫三連,T25《化學纖維》是橫五連等;直連,將幾枚不同圖案的郵票直連在一起排印,有幾枚郵票,就叫直幾連。如J120《故宮博物院六十周年》郵票是直四連。這種郵票的優點是可以把幾枚郵票的圖案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例如J120直四連。看上去,故宮建築更加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加上排版印刷方法靈活多變,生動活潑,藝術性更強,所以特別受到群眾歡迎。
6、無齒孔郵票(imperforated stamp):指四周不打齒孔的郵票,世界上早期發行的郵票都沒有齒孔。1854年發明打孔機後,各國才開始發行有齒孔郵票,但此後有時因不具備打孔條件,有的郵票也沒有齒孔。此外,為了滿足集郵者的需要,有些國家也特地發行一些無齒孔郵票,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也發行了《梅蘭芳舞台藝術》、《兒童生活》、《熊貓》、《金絲猴》、《桂花》等多種無齒票、無齒小型張。
7、無面值郵票: 指各種未印面值的郵票。1941年中華郵政發行過"國內快遞"和"國內掛號" 兩種無面值單位郵票。
8、蓋銷票: 從廣義上講,凡是被郵戳蓋銷了的郵票都是蓋銷票。但是,郵票公司價目表上的蓋銷票,指的是將沒有使用過的新郵票有意地用郵戳蓋銷,用來供應集郵者,這種郵票叫蓋銷郵票。有一部分集郵者喜歡蓋銷郵票,把蓋銷票作為一個集郵品種。郵票公司為了滿足這部分集郵者的愛好,就供應蓋銷票。如五十年代的中國集郵公司就曾向國內外集郵者供應過蓋銷票。蓋銷票的價格一般低於新票,但有的蓋銷票價格相當於新票。
9、信銷票: 信銷票是指實寄信件上被郵戳蓋銷了的郵票。信銷票的出售價格一般低於新票和蓋銷票。但有的信銷票由於發行較早,存在數量稀少,價格昂貴,甚至成為無價之寶,最典型的例子是"紅印花小字當壹圓"舊票,這種實寄過的信銷票存世僅此一枚,已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原由我國著名集郵家刀任全先生收藏,後來刀老將這枚傳世孤品捐獻給國家,由集郵博物館收藏。由於信銷票容易得到,不用花錢或花錢很少,且有實寄意義,所以對初集郵者提倡從收集信銷票開始。
10、對剖票: 因某種面值郵票暫時缺售,為應急將另一種郵票豎向或橫向或對角剖開當兩枚郵票貼用,其面值按被剖郵票的面值等分出售使用,稱為對剖票。如1903年福州郵局因1分票短缺,為了應急就把庫存的蟠龍無水印紅色2分票斜角對剖當1分票使用。對剖票都是在郵局當面出售貼用,不預售,有的加蓋特殊戳記,收集時最好連同實寄封一起收集、保存。
11、"文"字票: 文化大革命發生後,郵票發行工作受到極大幹擾,正常工作包括郵票志號的編列工作無法進行,因此,從1967年4月20日發行的《毛主席語錄》郵票開始,郵票上原編列的"紀"、"待"、志號被取消,郵票上沒有編列志號,但在郵票發行內部仍有編號,從"文1"編起,一直編到"文19",這19套郵票,通稱"文"字郵票,共80枚。
12、發光郵票(lumineacent stamps): 指在暗室內經紫外線照射後會發出亮光的郵票,便於信函自動分揀機識別、蓋銷。這是在紙或油墨里加入發光材料的一種新型郵票。根據發光物質的種類又可以分為熒光郵票和磷光郵票。我國第一套磷光郵票是1980年發行的T.49"郵政運輸"。
13、生肖郵票:生肖郵票就是根據我國農歷以天乾地支記年方法確定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而每年發行的生肖圖案的特種郵票。我國從 1980年開始發行庚申年(猴年)郵票開始,目前已經發行第二輪生肖票,每年一月五日開始發行,深受群眾歡迎,人們爭相購買,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每年也發行這類生肖郵票。
14、有害郵票:有害郵票是違反《適用於萬國郵政聯盟會員國的集郵准則》而發行的郵資憑證。為抵制各國郵政部門在郵票發行中有損害集郵的健康發展的不道德行為,萬國郵政聯盟、國際集郵聯合會、國際郵票商協會聯合會曾於1983年11月聯合舉行集郵圓桌會議,會議通過了《集郵道德標准》,要求各國(地區)郵政部門共同遵守。但是鑒於有些國家仍在發行違反准則的有害郵票,因此決定每月公布一批有害郵品。並決定這些有害郵品不準參加國際集郵聯合會贊助的集郵展覽,郵票目錄也不得刊登這些有害郵品,迄今已公布了2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的數百種有害郵品名單。
15、編號郵票:在我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從1970年8月1日發行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郵票開始改變了1967年以來郵票不編號的作法,恢復郵票編號,但沒有按原規定分紀、特號編列,而是每枚郵票一個號,不分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第一枚編為 (1)號,以後順序編列,這種郵票叫"編號郵票",共發行21 套95枚。
16、名貴郵票:名貴郵票就是著名的或珍貴的郵票。著名郵票是在郵政史或郵票發行史上具有突出的文物價值或者經歷曲折、膾灸人口的郵票,例如"黑便士"郵票、"大龍"郵票等。珍貴郵票是存世量較少,而又有較多集郵者追求、價格較昂貴的郵票,例如"紅印花加蓋小字當壹元"郵票、"梅蘭芳舞台藝術"小型張等。
17、票中票:票中票就是設計某套新郵票時,將早期珍貴的或具有特殊紀念、宣傳意義的郵票作為主圖印製成的郵票。票中票在許多國家都有發行,我國最早發行的票中票是1948年發行的 "郵政紀念郵票展覽"紀念郵票。近年來我國1983年11月發行的"中華全國集郵展覽1983·北京"兩枚紀念郵票都是票中票,一枚是"國徽"郵票,一枚是陝甘寧邊區發行的"延安寶塔山"郵票。我國1988年7月發行的大龍郵票小型張和 1996年3月發行的中國郵政開辦100周年小型張都屬於票中票。
18、電子郵票: 又叫自動化郵票。是為適應郵政現代化的需要而產生的。這種郵票與一般郵票不同,這不是整張郵票撕開後出售,而是根據郵資需要由電腦控制的自動售票機加蓋面值出售的。這種郵票無齒、無膠,一般是上下兩端印有兩個半圓的凹槽。為在自動出售機中固定位置,電子郵票1981年由當時的聯邦德國首次試驗發行。投入硬幣後,按一下所需面值的按鍵,電腦控制的號碼機即在空值郵票上加蓋面值吐出。

C. 郵票的來歷第一張郵票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

17世紀,英國已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於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

羅蘭·希爾是一位傑出的改革家。他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為了宣傳他的郵政改革主張,他於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冊子:《郵局改革- -其重要性與現實性》。小冊子廣為散發,引起輿論界的注意。1839年8月,議會終於通過了著名的1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實行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此即在世界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便士均一郵資制。

英國對郵資已付憑證的圖稿進行了公開片集,當時收到的圖稿很多,介於勻不合用,後來羅蘭·希爾選定一種紀念章上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為票圖案。圖案頂部中間有郵資字樣,底部中間是面值1便士。國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稱黑便士,全張橫12枚,豎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當時沒有發明打孔機,所以郵票四周沒有齒孔。

黑便士郵票原定於1840年5月6日發行,但有的郵局在5月1日就開始發售,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這樣誕生了。為表彰羅蘭·希爾對郵政改革做出的傑出貢獻,英國女一賜他爵士稱號,人們尊稱他為郵票之父。

我國第一套郵票發行時間是1840年5月1日。圖案為蟠龍,俗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於1949年10月8日發行,郵票名稱為《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

D. 郵票的發明人是誰

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郵票。郵票是黑色的,上面印有維多利亞女王的浮雕像。郵票的發明者是英國的教師羅蘭.希爾。他後來擔任了英國的郵政大臣。
郵票的創始人是羅蘭·希爾(Rowland Hill ,1795-1879),英國人。19世紀初,英國的郵政收費方式非常復雜,而且很不合理。羅蘭·希爾在1837年寫了一本題為《郵政制度改革——其重要性和實用性》的小冊子,提出一系列改革郵政制度的建議。圖案為維多利亞女王十八歲登基時的側面頭像,郵票背面刷有背膠,但沒有齒孔,面值一便士(ONE PENNY),采黑色印製,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正式郵票——黑便士郵票,希爾參與設計了這套郵票,因此世人稱羅蘭· 希爾為「郵票之父」。
郵票發明人羅蘭希爾逝世百年紀念郵票
發行日期:民國68年08月27日
台灣地區郵政發行的

E. 郵票的齒孔是誰發明的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在英國誕生時,郵票是沒有齒孔的。郵局工作人員是用剪刀將幾十枚連成整張的郵票一張一張地剪開,出售給用戶。這樣既麻煩,又不容易裁剪整齊。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國倫敦下著大雪,一位記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飯店裡,把當天的新聞寫成稿件,分裝在幾個大信封里,准備寄往外地的幾家報館。當他取出剛剛從郵局買來的一大張郵票,准備剪開,貼在信封上。可是到處找不到剪刀。怎麼辦?他靈機一動,從衣襟上取下別在西裝領帶上的一根別針,用針尖在郵票空隙間,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後輕輕一撕就拉開了。
這時,一個在鐵路上工作的名叫享利·阿察爾的愛爾蘭青年,目睹了這個情景,他聯想起車票票根上的齒孔就自言自語道:如果能製作一架打孔機,把每張郵票的空隙間都打上齒孔,使用起來該多方便啊!
於是,他就憑著新聞記者的啟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聯想在1847年10月1日向郵政總長提出了他的申請,經郵局技術師認可,推薦給郵票稅票總監批准,終於製造了兩台打孔機。第1台裝有兩個滾輪切刀,用來打出由短切口組成的橫向和縱向齒孔。第2台裝有雙刃刀,用以在紙上沖出許多行切口。
打孔機經阿察爾進一步改進後,在1850年1月轉讓給薩默塞特印刷廠,1850年8月,由郵票稅票總監批准,1852年5月21日,調查委員會認可並批准購進。阿察爾型的新打孔機由戴維·納皮爾父子公司製造,安裝在薩默塞特印刷廠,1854年1月28日,有齒郵票正式使用。
第一個發行通用有齒郵票的國家是英國,隨後是瑞典。接著挪威、美國、加拿大也在1856、1857、1858年相繼使用打孔機。
郵票上的齒孔度是法國巴黎的雅克·阿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發明的。這是測量在2厘米長的線段內齒孔數的簡單方法,一直沿用到至今,並且能使集郵家精確地表述齒孔的各種變異。一枚標有「齒孔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四邊上每2厘米(0.787英寸)有14個孔。標記「齒孔15×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上下邊線每厘米有15個孔,它的兩側邊每2厘米有14個孔。

F. 中國郵票誰發明的

1. 中國的第一郵票是大龍郵票,由此要問「中國郵票誰發明的」,其時就版是問大龍郵票的權設計者;
2. 但大龍郵票的設計者至今沒有定論(是個未知數)。
3. 目前有這樣三種猜測:
猜測1:費拉爾(上海海關造冊處德籍職員);
猜測2:馬士(上海海關美籍職員,曾任稅務司);
猜測3: 中國藝術家。

G. 郵票是誰發明的

郵票的雛形最復早出現於17世紀中制葉。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葉採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出信給用戶。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取信件以後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後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 資付訖證的標簽,可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簽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的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Lovrenc Ko

H. 郵票是誰發明的

集郵愛好者可能都熟悉羅蘭·希爾這位「郵票的發明者」。其實關於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問世,曾流傳有一則小故事:
一天,羅蘭·希爾在鄉間散步,看到一個郵遞員正在把一封信交給一個年輕姑娘,那姑娘接過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給郵遞員,執意不肯收下。希爾走到跟前,問她為何不收下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訴他,這是她遠方的未婚夫的來信,因郵資昂貴,她付不出這筆錢,只好原信退回。
這一偶然的事件,使希爾下決心要改革郵政制度,於是他向英國政府建議:今後凡寄信,須由寄信人購買郵票,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
1840年1月10日英國政府決定採取希爾的建議,實施新郵政法。信函基價規定為每半盎司(相當於14克)收費1便士。所謂「1便士郵政」就此開始。
1840年5月1日,在羅蘭·希爾的提議和促進下,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正式發行,5月6日開始使用。郵票的圖案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們稱為「黑便士郵票」。這枚郵票,除不具齒孔外,已經大體上具有今天郵票的特徵,選用帶水印的紙張印刷,塗有背膠,並標有「郵政」字樣。第一枚郵票發行後,由於使用方便,郵資低廉,深受歡迎,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萬枚。爾後,或改變印色,或增添齒孔,但圖案和印刷方法基本不變,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這在郵票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由於希爾一生為改革和發展郵政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近代郵政之父」。1850年被任命為英國郵政大臣,1860年獲爵士稱號,1879年被授於倫敦市名譽市民稱號,同年在倫敦逝世,享年85歲。

I. 誰發明了郵票

十八世紀初葉,英國郵政制度極其復雜,郵資也

很昂貴,郵政事業落後於經濟的發展內,

要求郵政容進行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1824年,英

國的一位下院議員曾提交一份文件,建議以一

便士作為郵寄普通信件的郵資。1827年,英

國人羅蘭·希爾在報刊上發表了題為《郵政制度的



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的文章,建議在英

國本土對重量在二分之一盎司以內的普通信件

收取一便士的預付郵資。

希爾的文章受到廣泛好評和重視,英國議會的郵

政改革特別委員會對此進行了討論,並於

1939年通過了以羅蘭·希爾的建議為主要內容

的郵政改革提案。

羅蘭·希爾的方案規定,信件必須裝在帶有面值的

特製信封內寄出。該方案雖然解決了郵

資問題,但給使用者帶來許多不便,於是有人建

議在普通信封上使用粘貼式的郵票,即方便又

表示已付郵資,希爾採納了這項建議。隨後,他

親自動手設計了郵票。他以維多利亞女王的肖

像為基礎,畫了兩副郵票的畫稿交給查爾斯和弗

雷得利克父子雕刻,並由帕金斯·培根公司承

印。

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誕生了,當時的郵

票是無齒的。直至1847年發明了齒孔機,才

有今天這樣帶齒的郵票

J. 郵票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是怎樣誕生的?

《精彩紛呈的郵票世界——青少年集郵知識600題》 林衡夫編著

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規定郵資費由收信人支付,錢的多少按路程的遠近和重量計算。一封遠方的來信,收信人就得付出昂貴的郵費,使一些平民百姓望而生畏。有一天,在一個偏僻的鄉村,美國的艾麗絲·布朗姑娘,突然收到了郵遞員送來的一封遠方親人的來信。她滿面羞紅地匆匆從郵遞員手中拿過信件,看了片刻,沒有將信拆開,又立即還給郵遞員。她靦腆地說:「對不起,我沒有那麼多錢付郵費,請你把信退回去吧?」說完就要回走,郵遞員不同意,兩人發生爭執。於是,許多人圍了上來,大家都很同情這位美麗而貧窮的姑娘。當時正巧有一個叫羅蘭·希爾的國會議員經過這里,見此情景,好奇心頓生,趕忙走上前去,打聽發生了什麼事情。當羅蘭·希爾明白這位姑娘是由於付不起郵資而拒收信件時,便主動要代姑娘交付郵費,但艾麗絲姑娘卻說:「先生,謝謝你的好意,我不需要這封信。」姑娘自己交不起郵資,又拒絕別人的幫助,郵遞員只好收回信件走了。這時,羅蘭·希爾好奇地問道:「姑娘,遠方親人的來信,字字千金,為何拒絕收下?」艾麗絲嫣然一笑,不好意思地說:「信雖沒有收下,但是我看見信封上畫有一個小小的圓圈,便知道了親人的近況很好。」「為什麼?」希爾又追問了一句。姑娘接著答道:「是這樣的,事先我們已經約好,通信時,只在信封上作一種暗號——劃個圈,表明親人在遠方平安健康。其實信封內什麼內容也沒有,這樣,既可以不付郵資,又可以互通音訊了」。「哦,」羅蘭·希爾感觸很深地點了點頭,同時也引起了他久久的回憶:當他還是孩提時,一天,媽媽收到一封郵資很高的信,因沒有錢,媽媽叫他去賣掉了一包舊衣服來付清郵資。昂貴的郵資對人們確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他強烈要求改革現行的郵政制度。於是,他及時向國會提出:將郵費由收信人支付,改為寄信人購買憑證,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在這項建議中,他還主張郵資應當低廉,不論路程遠近,信件郵資一律為一便士(一英鎊合240便士)。他認為這一改革的實施,就不會發生收信人拒收信件的現象,增加郵政收入。英國政府採納了他的建議,並委託他付諸實施。1840年1月10日,政府規定信函每重半盎司收費1便士。1840年5月6日,由羅蘭·希爾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枚郵資憑證——郵票,就這樣在英國誕生了。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王18歲時的側面像為圖案,面值為1便士,黑色,所以通稱「黑便士」郵票。

有關希爾的情況請看
http://ke..com/view/962792.htm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