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造的價值
Ⅰ 在商品價值中,新創造的價值是
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之和
解析: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部分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統稱為新價值。
Ⅱ 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商品所創造的新價值是
答案:d、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之和
解析: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回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答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部分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統稱為新價值,故選擇D。
商品的價值則包括不變資本的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所以,答案B錯誤的。
(不變資本的價值叫做舊價值,即生產資料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是指勞動力價值,它與剩餘價值之和叫做新價值。)
Ⅲ 在這偉大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創造怎麼樣的價值人生
人生價值是人生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價值「具體」在人生觀領域中表現。在一定意義上,人生的價值是人生的意義,評估人生「價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義如何,理解人生意義大小。關鍵詞: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人生實踐。1 人生價值在社會關系中確定人生總是社會的人生,人生受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制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由個人評估,而是由社會關系衡量的。個人主觀上,也許能夠按人生意願去演化自己的人生歷程,但客觀上,個人的這些人生意願多大程度能夠遂願,不是個人一廂情願,受社會關系諸多因素制約。2 人生價值的價值量大小,由人生價值目標的境界及實現程度來決定。是否與社會總理想目標相一致,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了多大貢獻決定了社會成員個體的人生價值,價值量的大小,社會成員個人人生價值與社會佔主導地位的價值目標格格不入。如果態度上對實現社會總價值目標採取消極不合作或背道而馳。勢必造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被主流社會評價為低價值,無價值、甚至負價值,自己的人生理想,要麼喪失實現條件,要麼備嘗人生的艱辛和苦難,經過艱苦卓越的奮斗之後才能實現。3 人生價值的確定及價值量的增減,也是個人人生拼搏的結果。社會關系和社會總價值目標對社會成員個體人生價值的制約,不應理解為個人人生的「宿命」。人生價值觀上的宿命論是神秘的力量主宰與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唯物史觀強調社會關系對人生價值制約,強調人生的受動性,十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生價值的創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沒有人的積極拼搏,進取有為精神,就不能獲得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人生。人生價值包含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一個人要從社會中得到滿足,才能獲得自我生存的有利基礎。人生價值取向:選擇,從最一般的定義看,適者取之,不適者舍之。人生價值的選擇標准:1 個人的標准。2 社會的標准。要麼以個人坐標去衡量人生,要麼是以社會坐標衡量。1 個人的標准。個人價值是真、善、美的標准,在人生領域,以個人價值為中心,去衡量一切事物是非、善惡、美醜。本質是個人主義。2 社會的標准。以社會價值為中心,社會價值是真、善、美的標准,去衡量一切事物是非、善惡、美醜。本質是集體主義。
Ⅳ 什麼是價值以及怎麼創造價值
價值屬於關系范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系的哲學范疇。價值作為哲學范疇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如果是政治課的商品價值的話,指的是他的使用價值,取決於勞動時間,理論上說,勞動時間越長,商品價值越高。
Ⅳ 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商品所創造的新價值是什麼
答案:d、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之和
解析: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值內,而且能容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部分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統稱為新價值,故選擇D。
商品的價值則包括不變資本的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所以,答案B錯誤的。
(不變資本的價值叫做舊價值,即生產資料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是指勞動力價值,它與剩餘價值之和叫做新價值。)
Ⅵ 為什麼說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工人新創造的價值是v+m
馬克思《資本論》中那個著名的公式:商品價值=c+v+m即商品價值 = 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C+V+M可以表示社會總產值,也可以表示某個商品的價值,或某一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總價值。簡單的說c表示的是生產資料價值,v表示的是勞動力的價值,m表示的是剩餘價值如果以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價格,以p代表利潤,那末,隨著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則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就進一步變成W=k+p,亦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 剩餘價值這個范疇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同勞動的對立,因為它是可變資本的增殖額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而利潤這個范疇,似乎意味著資本自身就能夠創造出一個新價值來。這種顛倒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首先,因為資本家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格,從而掩蓋了不變資本(c)同可變資本(v)之間的本質區別;其次,因為勞動力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報酬,所以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表現為似乎同雇傭工人的勞動無關,而只是預付總資本的產物;最後,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為前提,即藉助於利潤率,才把已轉化為成本價格超過額的剩餘價值,進一步轉化為預付總資本在一定周轉期間內超過它自身價值的余額。在現實生活中,產業資本家通常也是從既定的利潤率水平出發,然後以利潤率乘預付總資本得出預期的利潤量,而它並非主觀幻覺之物,而是客觀上完全有可能實現的東西。科學的論證和實踐表明:這個利潤量其實是由可變資本所帶來的增殖額。總之,剩餘價值是內在的本質或實體,而利潤則是外在的現象或形式。
Ⅶ 在商品價值構成中,新創造的價值表示為在書本哪一頁
且看勞動的二重性。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將生產資料中包含的舊的價值轉移到生產的商品中(c)。而抽象勞動創造新的價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補償勞動力的損耗,即勞動力價值(v);另一部分是剩餘價值(m)。商品的總價值就是c+v+m。
Ⅷ 《政治經濟學》 在商品價值中,新創作的價值是() A c B v C m Dv+m
明顯是D。新創造的價值是m+v。勞動者勞動所創造的總價值是C+v+m,C是消耗的資本所轉移回的價值。V和M是勞動者新答創造的價值,本來是一體的。不過因為勞動者只能獲得補償自身勞動消耗的那部分價值,即V,而M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所以我們才把V和M區別開。
希望能幫到你~~
Ⅸ 增值額即哪些行為屬於新創造的價值,舉兩個例子
A公司4月份抄購買甲產品支付貨款10000元,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銷售甲產品含稅銷售額為23400元。
進項稅額=1700元
銷項稅額=23400/(1+17%)×17%=3400元
應納稅額=3400-1700=1700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9)新創造的價值擴展閱讀:
從2017年7月1日起,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取消13%的稅率。目前,一般納稅人適用的稅率為:13%、9%、6%、0%等。
適用稅率為13%: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更換服務和進口貨物。提供有形動產租賃服務。
適用稅率9%:提供運輸服務。
農產品(含糧食)、自來水、集中供暖、石油液化氣、天然氣、食用植物油、空調、熱水、煤氣、家用煤製品、食用鹽、農機、飼料、農葯、農膜、化肥、沼氣、二甲醚、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適用6%稅率
提供現代服務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除外)。適用稅率為0%
Ⅹ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工人新創造的價值是什麼意思
商品的價值來自勞動力, 創造商品價值 (匯率) 的是工人, 即商品的價格。但商品的價格部分用於支付工人的工資, 其餘的歸資本家所有。因此, 勞動者勞動創造的價值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作為等價交換 (指的是所售勞動力的價格), 另一部分是資本家自由佔有的剩餘價值。
(10)新創造的價值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階段下資本主義與工人的關系
1、商品生產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
2、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無產者,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3、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
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