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文字表

創造文字表

發布時間: 2020-12-28 14:51:00

① 應怎樣為粵語創造文字

無此必要。粵語原本就已經有文字,也就是說不需要再創建文字,無論是表音文字好還是表意文字都不會使它變得更方便學習與使用。所以,還是原來音意結合的好。

② 是誰創造了文字

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2)創造文字表擴展閱讀

倉頡造字的故事:

一天,倉頡路過一個三岔路口時,見幾個老獵人在為走哪條路而爭論不休。一個獵人堅持往東,說東邊有羚羊,一個獵人要往北,說北邊可以看到地上追到鹿群,一個獵人偏要往西,說西面有兩個老虎。倉頡一問,幾個獵人是看到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

倉頡靈機一動,既然野獸能代表腳印,那麼符號便能代表事物。他高興的跑回家,開始創造了各種符號。倉頡依照太陽圓圓的模樣造成了「日」字,仿照月牙的形態造了「月」字,按照人的測影創造了「人」字,這些符號被創造出來以後,大大方便了記事的管理。

就這樣,文字便漸漸產生了,各項知識和技術被記錄了下來,人類脫離了口傳身教的階段,逐漸過渡到了文明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倉頡

③ 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法:








④ 漢字是誰創造的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4)創造文字表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⑤ 漢字最早是由誰創造的

漢字抄的起源有種種傳襲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倉頡見到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 據說他創造文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當然文字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在短時間內創造的。現在研究表明:
1、象形是創造漢字的最早方法,如 日 月 等
2、會意字通過在象形字上加符號表達抽象含義,如 刃 本 等字
3、形聲字是把表達意義的形旁和表達聲音的聲旁加在一起造成的新字。比如 偏旁有「貝」的字都和錢有關 財 貪 賄 等等。
主要由上面三種方法逐漸發展構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漢字(另:假借和轉注有人也認為是造字法,實際上只是影響漢字意義的變化,不能算是造字的方法)。

⑥ 文字的創造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⑦ 漢字創造的三種方法

抄的人家的 慢慢看

"秀才讀字讀半邊"指的是形聲字,漢字造字法除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法。郝字為「會意」

文字知識,在文言文中首先應掌握的是六書知識。這和現代漢語基礎知識中的文字內容基本相同。掌握六書知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准字形,防止發現錯別字,同時,還有助於我們根據字形,推知字的本義,了解該字字義的引申規律,從而掌握這個字的多種義項。從這個角度說,在文言文中,掌握六書知識的意義更大,用途更廣,更應該引起重視。
下面談談「六書」的來源、名目和次第。我國古代把六種造字方法稱作「六書」,這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加以分析歸類後,定下的六個名稱,並非古人事先製造出六種造字法,然後再按這些方法造字。由於各研究者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加之流傳日久,所以「六書」的名稱和次第也各不相同。
「六書」的名稱究竟起源於何時,一時很難確定,就目前現有的文獻來年,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其名稱和次第如下:
一、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班因《漢書.藝文志》)
二、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潛聲(鄭以注《周禮.地官》)
三、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
雖然名稱和次序略有參差,但基本還是一致的,因為這三個人實際是出自一個學派,即漢朝著名學者劉歆,其淵源關系如下圖所示:
┌——> 傳弟子鄭興——> 傳兒子鄭以
劉歆├——> 傳弟子賈徽——> 傳兒子賈逵——> 傳弟子許慎
└——> 班固於劉歆《七略》中直接采錄。
現在我們通常彩採用許慎的名稱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基本上符合漢字發展的規律。最早對「六書」加以說明的是許慎,只是過於簡單,每一書只用八個字來解釋,只舉兩個字來證明,以至後來的學者們對此有許多種不同的認識。下面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解釋: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風,上下是也;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 ,武倍是也;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義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大多數學者對「六書」持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應當是四體二用,即前四書屬造字法,而後二書只能算用字法,尤其是假借,並不產生新字,只是借用現存字,對於轉注則更是從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最初的造字法應該是象形和指事,這種方法產生的字大多是獨體字,當然比合體字要早。古人要用文字元號來記事、來表意、來交流,最簡便的就是把所要說的話中涉及的具體事物的形象畫下來,或用一個記號來表示。象形字大多用來表示具體的有形可象的事物,如:日、月、山、川、牛、羊、魚、鳥、人、手、木、石等等;有些較抽象的概念就只好藉助抽象符號來表示,即指事字,如:上、下,各畫一橫成作標准,在上面點一點表示「上」,在下面點一點表示「下」,再如:本、末,在木字下部點一下表示樹根,在木字上部點一下表示樹梢,但這兩種造字法畢竟手段有限,許多事物沒有具體形象,或無法描繪,而抽象符號用得太多也會產生混亂,於是人們又想出用會意和形聲來造字。會意和形聲都是合體字,這種將獨體字組合成新字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生產力,尤其是形聲字,佔了全部漢字的80%以上。會意字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在一起,再組成一個新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武」字由「止」「戈」二字組成,「信」由「人」「言」二字組成,等等。會意字不像象形字那樣一眼就可看出是指什麼,往往要仔細揣摩才能推想出其意義。形聲字也是將兩個或更多的字組合成新字,只是其中總有一部分是用來表聲的其餘則是用來表意的。如:江是小形工聲,河是小形可聲,這些都是左形右聲,即左半邊表示這個字的意義,右半邊表示這個字的聲音,這種結構在形聲字中占的比例最大,其他還有右形左聲如鴿視,上形下聲如:草簡,下形上聲如:婆娑,外形內聲如:圃圓,內形外聲如:問聞等等。但形聲字的聲旁表音並不一定十分准確,有時只是聲母相同,如:江、工,古代聲母都是[k],有的只是韻母相同,如:河、可。同時,形聲字的形旁表意也不那麼精確,一般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意義范圍,如:推、拉、招、扔,都是用手作形旁,表示這些字的意義都與手的動作有關,但不能指出具體是什麼動作。盡管如此,形聲,不僅是古代,而且在現代也是最重要的造字法,如氫、氧、氨、鎄、鐨、鍆、鑥、砷、砹、硅、硒等,都是近現代新造的形聲字。象形、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法的區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字依照事物本身的屈曲描摹而成。日就是畫成一個太陽,是圓的;月即畫成一個月亮,是半圓的,因月亮常是半闕的圓形。象聲字有它自己的特點,唐蘭先生說得很正確,它「一定是獨體字」,獨體字指的是它不能再行分析,是相對合體字而言的。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析言之,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統言之,則文字可互稱。」俗稱「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是指文和字是有區別的。唐蘭先生說,象形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之外不含別的意義。」因為造字之始,一般都有所指,而對事物的命名則是陽基本的,這基本詞又多是名詞,絕大部分都是象形字,如:山水去雨,人鳥蟲魚之類,都與唐先生所說相合。「指事」又叫「象事」,「處事」。《說文解字.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憑直覺,就可辨其字,知其意了。它和象形字相近,只是在獨體字上增加了表意的符號,如:上、下,又如:「刀」字,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刀口,即是「刃」字。又如:「木」字,一短劃加在木上,為「末」字;在木下為「本」字,在木中為「朱」字。這點和短劃只是表意的「指事」符號,並不象任何具體的事物,因此它不是文字。而會意字,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字組成的。會意也叫「象意」。《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比類」是將兩個字拼合在一起,「合誼」即會意。利用已有的象形字,依據事理加以組合,表示一個新的意義,這就成了會意字,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以及日月為明,山高為嵩等等。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占很大比例,可見它也是漢字造字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簡言之,象形指獨體象形造字法,指事指在獨體象形字上加一不成文字的表意符號或全用抽象符號組成的造字法,而會意一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象形字組成的造字法。文字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語文現象。所謂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學語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為通假字來看待。
通假字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書寫或傳抄是筆誤,或為圖省事有意寫了筆畫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別字,後人沿用下來,約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閱讀文言文時,如果遇到某個字在句中用它的本義、引申義都解釋不通時,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如:「且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鴻門宴》)一句中,如果把「蚤」解釋為「跳蚤」,這句話的意思就不可理解了。這時,如果從同音字角度找答案,把「蚤」看成「早」,全句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因此,我們就可以說,在這一句中,「蚤」通「早」。如上所說,古書中的通假字是同音(或近音)代替的產物,但這並不是說所有同音字都可以互相借用。這里的借用是有條件的。一般地說,以下三種情形可以通假:
(1)、聲旁字和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戰》)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聲旁字。
(2)、聲旁相同的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輸》)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為聲旁的形聲字。
(3)、有時候,形聲字還可以和它的聲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內狼於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聲旁字。
另外,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可以通假。如前面所列舉的「蚤」通「早」就是一例。了解和掌握相當數量的通假字,學會通假字的辨認方法,對於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⑧ 是誰創造了文字

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文字 人類字元或文字的演變(是指每一個最基本的原始字元,不是指後世的人們,根據字根和筆劃所造出來的文字,也不是指拼音文字領域里直接用字母編造新詞的過程。但大多數字元在人類的原始時期已經創造出來的,故把這種思維理解為原始文明的發展過程,也不是沒有道理),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只有視覺意義的圖畫文字。這種圖畫文字或符號,通常會比較完整的描述物象。這一階段,人們根據自己所能見到的物象,直接在地上或其他材質上,用十分簡單的工具,描述物象實景,以便使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人能夠看到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無論作什麼努力,這些符號的痕跡肯定是無法「考證」的。因為那時的人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當時的意思,並沒有想到給後人留下「物證」,更不可能有照相、錄相、記錄技術。如果有人非要尋找這類證據,看看幼兒塗鴉、繪畫寫生也就能夠理解了。 第二步:有視覺意義和簡單發音訊號的象形符號。它僅描述物象的主要特徵,現在還能看到的納西文字,以及在美洲發現的瑪雅文字,就帶有這個特徵。比如,畫羊,只畫羊角;畫手,只畫五指;畫腳,只畫腳趾;畫房子,只畫輪廓;畫人,只畫站立張開四肢的樣子等。這時的人們,通常會用不十分確切的「讀音」稱呼這個符號,直到多數人能夠發出差不多的「音」時,這個符號便有了自己的「稱呼」了,也就具備了原始的形聲字特徵了。 第三步:同時兼有視覺效果和明確讀音的形聲字。最初是以不規則、不穩定的線條或粗糙符號,抽象描述物象,並且按照約定的發音或讀音在人群中進行交流與使用。後來,所使用的線條或符號越來越趨於規范與統一。早期的岩畫文字、楔形文字,以及現代還在使用的雲南麗江「納西文字」、湘西南的「江永女書」等,都屬於這個階段的文字。在漢字領域,因為發展的迅速與快速,直到目前,人們能發現最早的方塊字史料,也只有甲骨文、或陶文、或金文了。但甲骨文、陶文、金文已經遠遠先進於這一階段的文字。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只管拚命生活與生產,努力使自己盡量適應大自然,故沒有為後人留下可以考證的「字元記錄材料」。其實,從歷史發展來看,有無「字元歷史材料」都不能否認這樣的史實: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為著能夠使用「規范、容易使他人辨識的符號」,肯定經歷了漫長的摸索與思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與努力,也展示了祖先們的偉大聰明才智。 第四步:規範字元時期的「大分裂」。即是說,在字元走向比較規范的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先後形成了兩個差異很大的發展方向:一個方向以原始字元為字根,繼續沿著「視覺特徵為主」的象形文字方向發展,形成以漢字(方塊字)為主體的視覺文字體系;另一個方向是從原始字元中抽象出一些比較有特色、有明確代表意義的有限字元,作為基本字元,開辟出一條以讀音和聽覺為主要特徵的「字元拼寫」道路,形成了以拉丁字母等為主要特色的「拼音文字」。 曾經一些有意沿著「象形文字發展」的古老民族,因為外來勢力的徹底入侵而徹底消亡了,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印第安人、古美洲(中美洲的瑪雅圖畫文字,只是近現在發現了一些痕跡,其實早已滅絕了)等。同時,正因為華夏文明、中原文化、黃河文明的崛起與強大,漢字即方塊字才得以完全的保留下來,並且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字根與筆劃的組合過程中,已經發展為十分龐大的「漢字世界」,也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得以順利、持續走向今天,並且依舊保持著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難預測,因為漢字的視覺特徵、單音節、延續思維等特點,必將承擔著未來人類主體文字的歷史重任!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