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電磁
❶ 電磁鐵發明者
1822年,抄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戈和呂薩克發現,當電流通過其中有鐵塊的繞線時,它能使繞線中的鐵塊磁化。這實際上是電磁鐵原理的最初發現。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在一根並非是磁鐵棒的U型鐵棒上繞了18圈銅裸線,當銅線與伏打電池接通時,繞在U型鐵棒上的銅線圈即產生了密集的磁場,這樣就使U型鐵棒變成了一塊「電磁鐵」。這種電磁鐵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鐵塊,而當電源切斷後,U型鐵棒就什麼鐵塊也吸不住,重新成為一根普通的鐵棒。
❷ 誰發明電磁學
靜磁現象和靜電現象很早就受到人類注意。公元前6、7世紀發現了磁石吸鐵、磁石指南以及摩擦生電等現象。系統地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則始於16世紀。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WilliamGilbert,1544—1603)發表了《論磁、磁體和地球作為一個巨大的磁體》(De magnete, 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mag nete tellure)。他總結了前人對磁的研究,周密地討論了地磁的性質,記載了大量實驗,使磁學從經驗轉變為科學。書中他也記載了電學方面的研究。
靜電現象的研究要困難得多,因為一直沒有找到恰當的方式來產生穩定的靜電和對靜電進行測量。只有等到發明了摩擦起電機,才有可能對電現象進行系統的研究,這時人類才開始對電有初步認識。
1750年米切爾(John Michell,1724[?]—1793)提出磁極之間的作用力服從平方反比定律,1785年庫侖(Charles Augustin Coulomb,1736—1806)公布了用扭秤實驗得到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使電學和磁學進入了定量研究的階段。
1780年,伽伐尼(Aloisio Galvani, 1737—1798)發現動物電,1800年伏打(Alessandro Volta,1745—1827)發明電堆,使穩恆電流的產生有了可能,電學由靜電走向動電,導致1820年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於是,電學與磁學彼此隔絕的情況有了突破,開始了電磁學的新階段。
在這以後,電磁學的發展勢如破竹。19世紀二、三十年代成了電磁學大發展的時期。
首先對電磁作用力進行研究的是法國科學家安培(AndréMarie mperè,1775—1836),他在得知奧斯特發現之後,重復了奧斯特的實驗,提出了右手定則,並用電流繞地球內部流動解釋地磁的起因。接著他研究了載流導線之間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安培定律。與此同時,比奧 沙伐定律也得到發現。
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對電磁學的貢獻尤為突出。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進一步證實了電現象與磁現象的統一性。法拉第堅信電磁的近距作用,認為物質之間的電力和磁力都需要由媒介傳遞,媒介就是電場和磁場。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使電流的測量成為可能。1826年歐姆(Georg Simon Ohm,1784—1854)因而確定了電路的基本規律——歐姆定律。
及至1865年,麥克斯韋把法拉第的電磁近距作用思想和安培開創的電動力學規律結合在一起,用一套方程組概括電磁規律,建立了電磁場理論,預測了光的電磁性質,終於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第二次大綜合。
❸ 是哪幾位科學家發明的電磁鐵
822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戈和呂薩克發現,當電流通過其中有鐵塊的繞線時,它能使繞線中的鐵塊磁化。這實際上是電磁鐵原理的最初發現。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在一根並非是磁鐵棒的U型鐵棒上繞了18圈銅裸線,當銅線與伏打電池接通時,繞在U型鐵棒上的銅線圈即產生了密集的磁場,這樣就使U型鐵棒變成了一塊「電磁鐵」。這種電磁鐵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鐵塊,而當電源切斷後,U型鐵棒就什麼鐵塊也吸不住,重新成為一根普通的鐵棒。
斯特金的電磁鐵發明,使人們看到了把電能轉化為磁能的光明前景,這一發明很快在英國、美國以及西歐一些沿海國家傳播開來。
1829年,美國電學家亨利對斯特金電磁鐵裝置進行了一些革新,絕緣導線代替裸銅導線,因此不必擔心被銅導線過分靠近而短路。由於導線有了絕緣層,就可以將它們一圈圈地緊緊地繞在一起,由於線圈越密集,產生的磁場就越強,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把電能轉化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試制出了一塊更新的電磁鐵,雖然它的體積並不大,但它能吸起1噸重的鐵塊。
這段轉引我覺得不錯,很符合你的問題,按照歷史年代發生的次序來敘述電磁鐵的發展史,兼有部分科學家在內,應該對你有用。
❹ 是誰發明的電磁場
不是他發明的,是他發現的
❺ 電是由誰發明的
電本來就存在,不是發明的,應該用發現。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了電的現象,如摩擦起靜電,自然界的雷電等,發現雷電和靜電是同一種現象的是富蘭克林,發明發電機和電動機的是法拉第。
1、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人發現在琥珀(化石樹脂)上摩擦毛皮引起了兩者之間的吸引力 - 所以希臘人發現的實際上是靜電。
2、在1600年,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用拉丁語「電」來描述某些物質相互摩擦時所施加的力量。幾年後,另一位英國科學家托馬斯·布朗(ThomasBrowne)寫了幾本書,他用「電」這個詞來描述他根據吉爾伯特的工作進行的調查。
3、1752年,本·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用兩根木條、一塊絲綢手帕和一根繩子做了一個風箏。在繩子的末端的萊恩罐中,他栓了一枚金屬鑰匙以收集電荷。風箏被閃電擊中了,電流通過鑰匙擊中了富蘭克林。這證實了其閃電與電本源的想法。
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是誰發明的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
4、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沃爾(Alessandro Volta)發現,特定的化學反應可以產生電力,1800年他建立了能產生穩定電流的伏打電池(早期的電池),所以他是第一個創造穩定電荷的人。Volta還通過連接帶正電和帶負電的連接器並通過它們驅動電荷或電壓,創造了第一次電力傳輸。
5、1831年,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創造了電動發電機(一種原始發電機),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變得可行,從而解決了持續和實用的發電問題。法拉第相當粗糙的發明使用了一個在銅線圈內移動的磁鐵,產生了一個流過電線的微小的電流。
(5)誰發明電磁擴展閱讀:
富蘭克林說明各種電現象的理論,最早提出電荷守恆定律。
1、他讓A、B兩人分別站在木箱上,用萊頓瓶分別使他們帶上玻璃電和松香電,又讓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個人C放電,結果都有火花閃現。但是如果A、B帶電後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電,結果都沒有火花閃現。
2、富蘭克林由此發現玻璃電和松香電可以互相抵消,於是總結出電荷有兩類,他把玻璃電叫做正電,把松香電叫做負電,分別用「+」、「-」符號來表示。並提出了電的單流體學說,他認為:每個物體都有一定量的電,電只有一種。摩擦不能創造出電,只是使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它們的總電量不變。
3、物體上帶過量電的稱為帶正電,不足的稱為帶負電。由於這些概念的引入,使電成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❻ 電磁爐是誰發明的
1957年德國人發明的,具體是誰就不知道了!
電磁爐產生的「磁」絕大部分分布在鍋底,形成閉合磁場。 當鍋具放在電磁爐上「工作」時,電磁爐所產生的閉合磁場強度在電磁爐邊緣的最高強度為160毫高斯,而使用手機時所產生的信號磁場接近1600毫高斯,是電磁爐爐面邊緣磁場的10倍,由此可見,電磁爐所產生的磁場對人體影響遠不如手機。當鍋具垂直離開電磁爐面板3-5cm時,鍋具超出了閉合磁場范圍不會再生熱,同時電磁爐自動停止工作;閉合磁場范圍之外的水平磁場非常微弱,大約占整個磁場能量的百分之零點零幾,甚至基本接近於地球的磁場。當鍋具的最小直徑小於8cm時,電磁爐也不能工作。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電磁爐的「磁」對人體的影響
❼ 電磁理論是誰發明的
法拉第
❽ 電磁爐誰發明的
1957年德國人發明的。
電磁爐民用化的最早記載是從1957年德國公司開始的,而後在1972年美國也開始了電磁爐的研發,而到上世紀年代初,電磁爐已經在西方普及開來了。美國研究電磁爐歷史悠久,100多年前已研製出電磁爐,由於該種電磁爐熱效率不是很高,並且易產生工頻雜訊,所以沒有大量推廣。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率先研製出高頻電磁爐(工作頻率20一50KHz),緊接著日本也研製出高頻電磁爐。
國內電磁爐市場最初的啟動時間是上世紀年代末,在年代初期,由於技術不過關,難以適應國內電網質量不穩定以及中國人大火爆炒的飲食需求,曾經一度出現過空檔期,直到世紀末才出現起色,並引起國內家電行業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眾多家電品牌以及新品的誕生。
國內電磁爐市場比西方發達國家至少晚了5-10年的時間。隨著技術的進步,元器件質量的提高,國產電磁爐己走向成熟。
(8)誰發明電磁擴展閱讀:
第一代產品有環保牌(包括雅達)電磁爐等,其特點為採用獨立振盪單元,多個功率管並聯、驅動放大電路採用分立元件,電路可靠性較好,工作穩定,缺點是電路復雜,維修不太方便。
第二代產品有上海德興和富士寶電磁爐、控制電路用3片LM339、採用大回環振盪工作原理,保溫功能用硬體電路實現(用74Lsl45),功率管用IGBT,可靠性尚可,缺點是電路較復雜,返修率略高。
第三代產品有美的PSD系列產品和浙江永康公司電磁爐產品等。美的PSD系列產品採用大回環振盪原理,其保護電路做得非常完善,重點解決了工作過程突然拔電燒機等長期困擾國內其他廠家的難題,是國內第一款較成熟的採用IGBT的電磁爐產品。其缺點是電路偏復雜,維修不太方便。
佳玲電磁爐由深圳拓邦公司開發生產控制板部分,採用獨立振盪單元,其可靠性很好。缺點是電路較復雜,生產測試不方便,第四代產品有美的PD系列產品和廣東南海威利寶電磁爐等。
❾ 電磁爐是誰發明的
電磁來爐又被稱為電磁灶,第一台家源用電磁爐1957年誕生於德國。1972年,美國開始生產電磁爐,20互單皋竿薤放鴿虱龔僵世紀80年代初電磁爐在歐美及日本開始熱銷。電磁爐的原理是磁場感應渦流加熱。即利用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磁場,當磁場內磁力線通過鐵質鍋的底部時,磁力線被切割,從而產生無數小渦流,使鐵質鍋自身的鐵分子高速旋轉並產生碰撞磨擦生熱而直接加熱於鍋內的食物。
據悉,他已經去見帝哥了
❿ 電磁感應是誰發現的
法拉第定律最初是一條基於觀察的實驗定律。後來被正式化,其偏導數的限製版本,跟其他的電磁學定律一塊被列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現代赫維賽德版本。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是基於法拉第於1831年所作的實驗。這個效應被約瑟·亨利於大約同時發現,但法拉第的發表時間較早。[3]
見麥克斯韋討論電動勢的原著。
於1834年由波羅的海德國科學家海因里希·楞次發現的楞次定律,提供了感應電動勢的方向,及生成感應電動勢的電流方向。
提出問題
1820年H.C.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後,有許多物理學家便試圖尋找它的逆效應,提出了磁能否產生電,磁能否對電作用的問題。
研究
1822年D.F.J.阿喇戈和A.von洪堡在測量地磁強度時,偶然發現金屬對附近磁針的振盪有阻尼作用。
1824年,阿喇戈根據這個現象做了銅盤實驗,發現轉動的銅盤會帶動上方自由懸掛的磁針旋轉,但磁針的旋轉與銅盤不同步。稍滯後,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是最早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但由於沒有直接表現為感應電流,當時未能予以說明。
定律提出
1831年8月,法拉第在軟鐵環兩側分別繞兩個線圈,其一為閉合迴路,在導線下端附近平行放置一磁針,另一與電池組相連,接開關,形成有電源的閉合迴路。實驗發現,合上開關,磁針偏轉;切斷開關,磁針反向偏轉,這表明在無電池組的線圈中出現了感應電流。法拉第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種非恆定的暫態效應。緊接著他做了幾十個實驗,把產生感應電流的情形概括為5 類:變化的電流 ,變化的磁場,運動的恆定電流,運動的磁鐵,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並把這些現象正式定名為電磁感應。進而,法拉第發現,在相同條件下不同金屬導體迴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與導體的導電能力成正比,他由此認識到,感應電流是由與導體性質無關的感應電動勢產生的,即使沒有迴路沒有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依然存在。
電磁感應定律
後來,給出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以及描述電磁感應定量規律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其公式並非法拉第親自給出)並按產生原因的不同,把感應電動勢分為動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動勢兩種,前者起源於洛倫茲力,後者起源於變化磁場產生的有旋電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