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教學法
㈠ 發現式教學法的優缺點
一、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
1、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力潛力。
2、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
3、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4、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責任心。
5、發現學習的結果有利於學生記憶的保持。
二、發現學習教學理論不足之處:
1、學習與教學理論完全放棄知識的系統講授,而以發現教學法來代替,誇大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忽視了知識學習活動的特殊性,忽視了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在生產過程與知識的生產過程的差異。
2、布魯納認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種正確的方式交給任何年齡的兒童」,這是無法實現的;
3、發現學習在當時雖然尤其積極作用,然而人們指出,發現教學法運用范圍有限。
4、發現教學法耗時過多,不經濟,不宜用於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傳授一定數量的知識和技能的機體教學活動。
(1)發明教學法擴展閱讀: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基本教學過程與基於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 相似可以概括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第三階段: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第四階段: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第五階段:最後反思與評價,為了幫助學生提煉所學到的東西,教師要有意的鼓勵學生反思問題解決的的過程,幫助學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境。
㈡ 發現式教學法與探究式教學法有什麼區別
通常課堂教學採用的方式是: 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二、問題探究式 1、定義: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⑴問題教學法 ⑵探究教學法 ⑶發現教學法 3、運用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境。 ⑵選擇和確定探究發現的問題(課題)與過程。 ⑶有序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 4、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的基本步驟: ⑴創設問題的情境 ⑵選擇與確定問題 ⑶討論與提出假設 ⑷實踐與尋求結果 ⑸驗證與得出結論三、訓練與實踐式 1、定義: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2、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示範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示範操作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在示範教學中,教師對實踐操作內容進行現場演示,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強調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學生邊做邊學,理論與技能並重,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程中示範教學主要應用於創造變異方法的教學中。如各種作物的雜交自交技術、人工誘變技術、原生質體的分離、雜交技術、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等。 2)、模擬教學法是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通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後,實踐操作前進行。本課程實踐教學嚴格受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項目實施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季節,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模擬教學法的應用。本課程模擬教學法主要應用於雜交親本的選擇、雜種後代的處理等實踐教學項目。 3)、項目教學法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實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步驟一般為: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項目,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既學習了課程,又學習了工作方法,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作物育種目標制定、雜種後代單株選擇、株系選擇、自交系配合力測定等均可應用項目教學法。
㈢ 發現教學的發現教學法案例
(此案例是否合適?請討論)
生物教學案例
完全由學生自已擬定過程,並親專自動手屬進行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活動基本由四個既連續又可反復的環節所組成。第一,明確所要發現的問題和過程:(1)確定目標;(2)確定路線、步驟和方法。第二,尋找、搜集和制備觀察實驗的生物材料,以便獲得觀察資料和數據;(3)獲得觀察實驗用的材料;(4)觀察和實驗;(5)記錄(包括繪圖);(6)分析;(7)進一步實驗;(8)記錄。第三,資料和數據的處理:(9)數據的處理(數學統計、表格化、線圖化);(10)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歸納概括。第四,得出結論:(l1)發現規律性;(12)提出結論;(13)驗證結論。上述13個項目是基本的項目,它們之間還有若干更小的細節。它們的順序也是模式的,實際會有某些變動,例如某些項目可以刪去,某幾項有時又需要幾經反復才能進入下一項等。總之,上述第一至第四是生物學科學研究在中學生可接受范圍內的縮影。從內容上看,它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一個具體過程。使學生理解這一過程,並能在實際中實行,那麼,培養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就算基本上達到了。
㈣ 發現教學法的步驟是什麼有6個!!~
發現教學法的步驟:
1、選擇某個或某些問題;(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探究與發回現技能,提出基答本要求,使學生懂得如何進行富有成效的探究與發現)
2、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探究與發現所必需的各種資料、材料和問題情境;還可提供思路、思維上的線索)
3、提供解決問題、質疑、操作等所必需的知識經驗;(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或由教師提出問題)
4、提供進行比較分析的知識經驗;(學生自行收集資料,嘗試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問老師,教師必須巧妙地點撥、「開爾弗達」;教師也可對有關問題向學生質疑;學生也可相互咨詢、討論)
5、得出並運用結論或概念;(反饋和評價發現結果)
㈤ 簡述發現教學法要經歷的四個階段
1、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和必須解版決的問題;
2、促使學生利用權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3、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4、根據實驗獲得的一些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基礎上引出結論.
㈥ 12條發明技法是什麼
和田十二法,又稱聰明十二法,是我國創造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在對奧斯本的檢核表法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創造發明,特別是上海和田小學創造教學的實際,與和田小學一起提出來的。1991年上海創造學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和田十二法」。具體內容為:
一、加一加: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可否在這件東西上添加些什麼?需要加上更多的時間或次數嗎?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這樣東西跟其它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有什麼結果?
二、減一減: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可否在這件東西上減去些什麼?可以減去些時間或次數嗎?把它降低一些,減輕一些,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一些什麼嗎?
三、擴一擴:是指針對某些東西,考慮將其擴大、擴展,會怎麼樣?
四、縮一縮: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將其壓縮、縮小,會怎麼樣?
五、變一變: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將其改變一下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會怎麼樣?或改變一下次序會怎麼樣?
六、改一改: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其還存在什麼缺點?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需要加以改進?它在使用時是否給人帶來不便和麻煩?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嗎?
七、聯一聯:是指針對某個事物(即某件東西或事情)的結果,跟它的起因有什麼聯系?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把某些東西或事情聯系起來,能幫助我們達到什麼目的嗎?
八、學一學:有什麼事物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的嗎?模仿它的形狀、結構,會有什麼結果?學習它的原理、技術,又會有什麼結果?
九、代一代:是指考慮一下,還有什麼東西能代替另一樣東西?如果用別的材料、零件、方法,代替另一種材料、零件、方法,行不行?
十、搬一搬:是指把這件東西搬到別的地方,還能有別的用處嗎?這個想法、道理、技術搬到別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嗎?
十一、反一反;是指把一件東西或一個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後、橫豎里外顛倒一下,會有什麼結果?
十二、定一定:是指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改進某件東西,為了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規定些什麼嗎?
(來源:蘆溪教育科研網 | http://www.lxjyw.net/Blog.asp?BlogUserName=%CE%D2%CA%C7%D2%BB%B4%BA%C4%E0&menu=ShowBlog&BlogID=2761 | www.LXJYW.NET)
㈦ 什麼是發現教學法
發現教學法亦稱假設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師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只是給學生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獨立實現認識過程。即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這種情境發問並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基本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第二階段: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第三階段: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第四階段: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教師在應用發現法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把教材劃分為一個個的發現過程,制定出具體要求。關鍵在於恰當地確定學生獨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發展區」。只有教師結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最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只要跳一跳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時,學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會得到發展。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第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力潛力;第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 第三,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第四.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責任心;第五,發現學習的結果有利於學生記憶的保持。
㈧ 發現教學法在中國的發展
它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獨立實現認識過程。即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這種情境發問並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
發現學習是指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一些事實和問題,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原理的一種學習教學方式,包括用自己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因此,教師的作用在於幫助學生形成一種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促進學生自己思考並幫助知識獲得的過程。
發展歷程
發現教學法的思想淵源可上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學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盧梭、第斯多惠、斯賓塞等人的教學思想,然而當代各國教師廣泛採用此法乃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積極倡導的結果。
布魯納提出的上述著名論斷構成了發現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布魯納認為學習、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則固然重要,但尤為重要的是發展一種態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態度,做出假設,推測關系,並應用自己的能力,以解決新問題或發現新事物的態度。布魯納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以表徵系統發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rning)。所謂發現,當然不只限於發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動,還包括用自己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例如,他根據兒童踩蹺蹺板的經驗,設計了一個天平,讓兒童調節砝碼的數量和砝碼離支點的距離,以此讓兒童發現學習乘法的交換律,如3*6=6*3。他先讓兒童動手,然後使用想想,最後用數字來表示。[1] 由此進一步衍生出發現教學法的基本宗旨。
優越性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
第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力潛力;
第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
第三,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第四.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責任心;
第五,發現學習的結果有利於學生記憶的保持。[1]
但是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教學理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他的學習與教學理論完全放棄知識的系統講授,而以發現教學法來代替,誇大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忽視了知識學習活動的特殊性,忽視了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在生產過程與知識的生產過程的差異;第二,布魯納認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種正確的方式交給任何年齡的兒童」,這是無法實現的;第三,發現學習在當時雖然有其積極作用,然而人們指出,發現教學法運用范圍有限,從學習主體來看,真正能夠用發現法學習的知識少數學生;從學科領域來看,發現教學法只適合自然科學的某些知識的教學,對於文學、藝術等以情感為基礎的學科是不適用的;從執教人員來看,發現教學法沒有現成的方案,過於靈活,對教師知識素養和教學機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師很難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第四,發現教學法耗時過多,不經濟,不宜用於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傳授一定數量的知識和技能的機體教學活動。
㈨ 教學方法的創新算不算發明創新
不是專利法意義上的創新,也就是不能申請專利。但是為實現該方法所發明的教具、實驗器材等實物作品如果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是可以申請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