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的檳榔
Ⅰ 是誰發明了煙,又是誰發明了檳榔,他們是兄弟嗎
據考古學家研究,早在公元前1800至2000年時就有人類吸煙的記載。 1492年哥倫布的兩個船員傑雷茲和托瑞斯發現古巴土人點燃干煙並吸其冒出的煙,傑雷茲試著吸了起來,他成為歐洲第一吸煙者。 1518年,西班牙探險家發現阿滋特克人和瑪雅人用空蘆葦吸煙草,西班牙人也學著吸起來,第一支卷煙就這樣產生了。 1612年,約翰·羅爾弗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種植了第一畝用於商業的煙草。 1843年,法國煙草經營商開始生產西班牙式煙卷,並以法文正式命名為「cigarette」,英文香煙一詞由此而來。 1881年,一種日生產120000支煙卷的卷煙機獲發明專利,在這之前煙卷都是用手工製作的。 1924年,美國《讀者文摘》第一次發表文章,提醒人們注意吸煙有害健康。 1966年,美國香煙包裝上開始印有新標志:當心!吸煙有害健康。 香煙業給美國人提供了230萬人次就業機會,這批人又給醫療、消防、洗衣、制葯等行業帶來更多的謀職機遇。 考古學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帕羅城發現,在公元650年,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寬大的煙葉和煙斗並列在一起,並有吸剩的煙灰。這些遺物,經儀器分析,含有煙鹼,推斷為煙草的葉子。 考古學家也曾在墨西哥馬德雷山中一個海拔4000英尺的山洞裡,發現一支空心草桿中塞有煙斗,經放射性測量, 證明是700年以前的產物。果真如此,不僅比哥倫布的發現要早200多年,而且真可以稱得上是現代卷煙的始祖了。不過,這一歷史奇跡還有待於考古學家的進一步考證。檳榔最早由印度傳入,從幾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即開始流行,鼎盛於太公王朝時代,當時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熱衷此道。在宮廷里,吃檳榔是一項高雅的活動,有專門的各種精緻器皿和「侍檳榔官」一職,服侍王公後妃吃檳榔。我想這有些類似於今天有錢人抽雪茄吧。 (附)--- 檳榔是棕櫚科植物,英文名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國主要生長在海南、台灣等熱帶近海的地方。檳榔的種子,有仁頻、賓門等多種稱謂。自古以來檳榔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因古時敬稱貴客為「賓」、為「郎」,「檳榔」的美譽由此得來。海南待客有 「茶,煙,酒,檳」等四種等級,檳榔只有在迎貴賓,婚慶等重大節日才擺上筵席,可見其地位。目前隨著檳榔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越來越多朋友的喜愛,檳榔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了。 檳榔也是我國四大南葯之一。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葯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葯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即使墨客騷人對檳榔也情有獨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就曾寫過「紅潮登頰醉檳榔」的佳句。鮮食檳榔有一種「飢能使人飽,飽可使人飢」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時則氣盛如飽,飯後食之則易於消化,可謂人間仙果。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檳榔有「下水腫、通關節、健脾調中、治心痛積聚」等諸多病症。不僅如此,檳榔還有治青光眼、 血壓增高、驅蟲等症的效果。 嚼檳榔的歷史亦應是相當悠久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紅潮登頰醉檳榔」之句。明代李時珍對檳榔則有詳盡的描述:「檳榔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但性不耐霜寒,故不得北植。」性不耐霜寒,不得北植,所以,海南及嶺南是檳榔的發源地。古書《山海經》中還曾有「黑齒國」的記載,即因檳榔的汁液呈紫紅色,嚼檳榔日久會使人牙齒變黑。檳榔西施。他們不是兄弟!
Ⅱ 古人是怎麼發現檳榔的作用
古人發現檳郎的作用有一個逐漸深入的歷程:
1 在生活里認識到檳榔可以食用,味道不錯。
2 由最初的好奇可以吃到逐步認識到檳榔對口腔的凈化作用和葯用價值。
3 理論總結升華,固定經驗,後人喜歡吃檳榔。
4 最終發現了全部作用。檳榔,棕櫚科檳榔屬常綠喬木,莖直立,喬木狀,高10多米,最高可達30米,有明顯的環狀葉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長圓形,果實長圓形或卵球形,種子卵形,花果期3-4月。
檳榔原產馬來西亞, 中國主要分布雲南、海南及台灣等熱帶地區。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
檳榔是重要的中葯材,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還有將果實作為一種咀嚼嗜好品。漢代已有此俗。嚼食時,用放有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變紅。明·王佐《詠檳榔》描繪了南方婦女嚼檳榔的情形:「綠玉嚼來風味別,紅潮登頰日華勻。心含湛露滋寒齒,色轉丹脂已上唇。」檳榔能入葯,古人認為嚼檳榔有益健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檳榔)與扶留葉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癘,去胸中惡氣。」,但現代研究表明,口腔癌發生很可能是由於長期嚼檳榔引起。專家介紹,台灣民眾熱愛吃檳榔,而當地衛生署報告指出,台灣口腔癌患者10年內增加近3倍,其中九成是長期嚼食檳榔的。
檳榔中含大量檳榔素,具有細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檳榔中所含生物鹼等物發生反應,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和白斑病。這些都是口腔癌前期病變,臨床表現為張口困難、麻木感、發生潰瘍。除檳榔外,煙酒等也與口腔癌密不可分,同時嚼檳榔、吸煙及飲酒者,患口腔癌危險大增。
檳榔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 檳榔原果的主要成分為31.1%的酚類、18.7%的多糖、14.0%的脂肪、10.8%的粗纖維、9.9%的水分、3.0%的灰分和0.5%的生物鹼。檳榔還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11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檳榔種子含總生物鹼0.3%-0.6%,主要為檳榔鹼,並含有少量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及高檳榔鹼等,均與鞣酸集合存在。還有鞣質、脂肪、甘露醇、半乳糖、蔗糖、兒茶精、表二茶精、無色花青素、檳榔紅色素、皂苷及多種原矢車菊素的二聚體、三聚體、四聚體等。所含脂肪酸的組成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櫚酸12.7%硬脂酸1.6%、油酸6.2%、亞油酸5.4%、十二碳酸0.3%、十四碳烯酸7.2%,又含氨基酸。其中脯氨酸佔15%以上。
葯用
據葯監部門透露,目前我國有225個葯品含有檳榔。統醫學認為,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的功效,曾被用來治療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寄生蟲感染。由檳榔與烏葯、人參、沉香組成的四磨湯主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民間有在嬰兒出生一周後服用四磨湯的傳統,據說有利於孩子腸胃,以後不鬧肚子。
經濟
檳榔經濟價值高,每公頃可種植1500-2000株左右。中國檳榔品種產量高,單株產量可達30kg左右,經濟價值高。中國海南、台灣、湖南等地群眾自古就有消費檳榔的習慣,是主要的咀嚼食品。目前僅加工產值就達3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萬個.市場潛力大,隨著科學技術的注入,深加工產品種類豐富,消費市場逐漸擴大,市場前景更好。
Ⅲ 檳榔是誰發明的啊
檳榔最早由印度傳入,從幾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即開始流行,鼎盛於太公王朝時代,當時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熱衷此道。在宮廷里,吃檳榔是一項高雅的活動,有專門的各種精緻器皿和「侍檳榔官」一職,服侍王公後妃吃檳榔。我想這有些類似於今天有錢人抽雪茄吧。(附)---檳榔是棕櫚科植物,英文名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國主要生長在海南、台灣等熱帶近海的地方。檳榔的種子,有仁頻、賓門等多種稱謂。自古以來檳榔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因古時敬稱貴客為「賓」、為「郎」,「檳榔」的美譽由此得來。海南待客有 「茶,煙,酒,檳」等四種等級,檳榔只有在迎貴賓,婚慶等重大節日才擺上筵席,可見其地位。目前隨著檳榔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越來越多朋友的喜愛,檳榔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了。檳榔也是我國四大南葯之一。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葯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葯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即使墨客騷人對檳榔也情有獨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就曾寫過「紅潮登頰醉檳榔」的佳句。鮮食檳榔有一種「飢能使人飽,飽可使人飢」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時則氣盛如飽,飯後食之則易於消化,可謂人間仙果。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檳榔有「下水腫、通關節、健脾調中、治心痛積聚」等諸多病症。不僅如此,檳榔還有治青光眼、 血壓增高、驅蟲等症的效果。嚼檳榔的歷史亦應是相當悠久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紅潮登頰醉檳榔」之句。明代李時珍對檳榔則有詳盡的描述:「檳榔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但性不耐霜寒,故不得北植。」性不耐霜寒,不得北植,所以,海南及嶺南是檳榔的發源地。古書《山海經》中還曾有「黑齒國」的記載,即因檳榔的汁液呈紫紅色,嚼檳榔日久會使人牙齒變黑。
Ⅳ 誰發明的吃檳榔啊快噎死哥了
食用檳榔誕生於1779年(乾隆44年)最早食用檳榔是為了治病救人!我估計您嚼的是黑果(煙果),初食著建議青果!少吃怡情,多吃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