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詞誰創造
①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宇宙有多大
《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屍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二字連用,始見於《莊子·齊物論》曰:「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
可見在中國古代先人創造宇宙這一詞彙的時候已經把時間和空間統一看待,並為宇宙。
公元100年左右的東漢時代,當時科學家張衡最早提出「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和「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觀點。明確提出由空間和時間構成的宇宙大小是無限的觀念。目前關於宇宙是否無限的問題還有爭議。如果整個宇宙的空間部分是有限的,那麼可以用一個距離來表示。對於均勻各向同性的宇宙來說,這就是三維空間的曲率半徑。但是,即使宇宙整體是無限的,宇宙的可觀測部分仍是有限的:由於相對論限定光速為宇宙中信息傳播的最高速度,如果一個光子從大爆炸開始傳播,到今天傳播的固有距離為930億光年,由於宇宙在膨脹,相應的共動距離約為其3倍,具體數值與宇宙學參數有關,這一距離稱為今天宇宙的粒子視界。
另一個在物理學數量級估計中常用來表示宇宙大小的距離稱為哈勃距離,是哈勃常數的倒數乘以光速,其數值約為1.29 x 1028厘米,也約為930億光年。科普和科技書籍中所指宇宙的大小常指這個數值。哈勃距離可理解為四維時空的曲率半徑。
現代物理宇宙學一般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即約137.3億(±1%)年前由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狀態膨脹而來。對於大爆炸以前的宇宙,目前只有一些猜測性的理論。而最新的研究則認為宇宙的年齡為156億年,但是這個說法還未得到公認。對於大爆炸以後的宇宙,則可以用較成熟的理論加以描述。一種典型的理論是:
10-43秒:宇宙從量子背景出現。
10-35秒:宇宙由誇克-膠子等離子體構成,強相互作用、引力與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開。
10-5秒:電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電子和中微子,溫度約1000億度。
10秒:質子和中子結合成氘、氦等原子核,溫度30億度。
35分鍾:形成原子核的過程停止,溫度3億度。
30萬年: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為原子。物質和輻射脫耦,大爆炸輻射的殘余成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輻射。
4億年:第一批恆星形成。
20億年:星系形成。
50億年:太陽系形成。
目前宇宙還在繼續膨脹之中,這在觀測上為哈勃定律所概括。
宇宙有可能具有多重連接的拓撲學結構。如果這些結構足夠小的話,人類,就如同在掛了多面鏡子的房間里,可能在不同方向看到同一天體的多個影像。而實際的天體數量就會比觀測所見少。從這個角度講,星體和星系應該稱作「所觀的影像」才合適。這個可能,至今沒有被徹底否定,但最近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結果認為是不可能的。
根據天文觀測和宇宙學理論,可以對可觀測宇宙未來的演化作出預言。均勻各向同性的宇宙的膨脹滿足弗里德曼方程。
多年來,人們認為,根據這一方程,物質的引力會導致宇宙的膨脹減速。宇宙的最終命運決定於物質的多少:如果物質密度超過臨界密度,宇宙的膨脹最後會停止,並逆轉為收縮,最終形成與大爆炸相對的一個「大坍縮」;如果物質密度等於或低於臨界密度,則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另外,宇宙的幾何形狀也與密度有關:如果密度大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應該是封閉的;如果密度等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是平直的;如果宇宙的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是開放的。並且,宇宙的膨脹總是減速的。
然而,根據近年來對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天文觀測,雖然物質的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卻是平直的,也即宇宙總密度應該等於臨界密度。並且,膨脹正在加速。這些現象說明宇宙中存在著暗能量。不同於普通所說的「物質」,暗能量產生的重力不是引力而是斥力。在存在暗能量的情況下,宇宙的命運取決於暗能量的密度和性質,宇宙的最終命運可能是無限膨脹,漸緩膨脹趨於穩定,或者是與大爆炸相對的一個「大坍縮」,或者也可能膨脹不斷加速,成為「大撕裂」。目前,由於對暗能量的性質缺乏了解,還難以對宇宙的命運做出肯定的預言。
對於多重宇宙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位於可觀測宇宙之外的時空,構成其它的宇宙。例如,在宇宙暴脹中形成的其它大量時空,或者我們宇宙中黑洞奇點內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時空。這些不同的時空部分總體構成了多重宇宙。另一種理解則強調這些不同的宇宙不僅僅是時空區的獨立,而且其中的表現的物理規律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粒子也許具有不同的電荷或質量,其物理常數也各不相同。
有時人們也把平行宇宙與多重宇宙當作同義詞。不過,平行宇宙還有一種理解,即量子力學中的多世界解釋。這種解釋認為,在量子力學中,存在多個平行的世界,在每個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學測量的結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歷史發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
佛經中,大的空間叫佛剎、虛空,小的叫微塵,統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系有無數個世界。集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華嚴經》稱:「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總計十七天。初禪天三天, 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第二禪天三天, 有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第三禪天三天, 有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第四禪天為九天, 有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在無色界, 還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等四無色天。
《藝文類聚》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9]。這是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也是關於宇宙起源的最初描述:宇宙最初是混沌的,外形像雞蛋,盤古生於其中。據某個國外研究小組的計算機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宇宙大爆炸之初就是「橢圓形」的。而「盤古」可以理解為一種能量,像某些地區的古人會把火山爆發看作是某個神一樣。很多很多年後(「萬八千歲」,有時被生硬理解為18000年,但中國文化的「萬千」多指「非常大、非常長、非常多」,無法計算),盤古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陰濁」可以理解為形成星球的物質,「陽清」則是那些游離於星球之外的物質。
按照貼近大爆炸理論理解中華古代宇宙開創理論:不知道原因,盤古(即奇點產生的爆炸能量)誕生,盤古撐開了宇宙,開天闢地,陽清為天(宇宙空間、真空、暗物質等),陰濁為地(星體等)。盤古化為日月山川河流,即大爆炸由純能量,部分轉化為質量。
② 最早提出宇宙一詞的是誰
《淮南子來原道訓》註:"四方上自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宇宙,一般當作天地萬物的總稱。
這是最早的了,也就是說是淮南子最早提出來的
簡單地說,宇宙是由各種形態的天體物質組成,有「有限」和「無限」之說。宇宙有限,依據是一種「宇宙大爆炸」的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所以是有限的;宇宙無限,依據的是一種哲學觀,它告訴我們:天外有天,宇宙之大是難以窮盡的。由於人們對宇宙認識的局限,這個問題的探討已延續了幾個世紀,看來還會繼續下去。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空間稱為「宇」,把時間稱為「宙」。一般來說,我們提到的宇宙則是指目前觀測條件下所能觀測到的范圍,即距離地球約200億光年的范圍——總星系的范圍,與哲學理念上所說的無邊無際的宇宙是有所區別的。
③ 宇宙這個詞最早是誰發明的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等,是無始無終的。
採納哦
④ 宇宙一詞出自哪裡
「宇宙」一詞出於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屍佼的《屍子》:「四方上下曰宇,往版古來今曰宙。」宇宙乃「權天地萬物」之總稱。現代哲學界把宇宙定義為「普遍、永恆的物質世界」。把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作為整體來看待,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在自然科學上則有「我們的宇宙」和「物理宇宙」之說,實指總星系,是人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空間,即能從物理現象上進行解釋的宇宙。「宇宙」號衛星
國際宇宙計劃用前蘇聯運載火箭發射的科學衛星系列。這些衛星由東歐各國研製探測儀器,前蘇聯提供衛星保障系統。用於研究太陽、地球大氣和行星際空間發生的物理現象,1969—1981年共發射22顆。
⑤ 宇宙這個詞是誰起的 什麼時間出現的這個詞啊
宇yǔ ,宙 zhòu ,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新華字典》 在漢語中,「宇專」代表上下四方,即所屬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宇:無限空間,宙:無限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宇」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等,是無始無終的。 "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在空間上無邊無際,時間上無始無終的,按客觀規律運動的物質世界. 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宇宙是多樣又統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沒有時間和空間就沒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⑥ 「宇宙」這個詞是誰最先提出的人名,還有
宇宙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屍校(shī jiǎo )的《屍子》一書中。
屍佼認為:「上下四方曰內宇,往古來今曰宙。」容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宇」是表示空間,「宙」是表示時間。空間和時間的概念,隨著歷史的演進而逐漸發展。宇宙的界限,隨著天文學的進步而逐漸擴大。
⑦ 宇宙這個詞什麼時候出現的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
天地四方為宇 古往今來為宙
「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等,是無始無終的。
⑧ 宇宙一詞出自哪裡
「宇宙」一詞出於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屍佼的《屍子》:「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版」宇宙乃「權天地萬物」之總稱。現代哲學界把宇宙定義為「普遍、永恆的物質世界」。把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作為整體來看待,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在自然科學上則有「我們的宇宙」和「物理宇宙」之說,實指總星系,是人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空間,即能從物理現象上進行解釋的宇宙。「宇宙」號衛星
國際宇宙計劃用前蘇聯運載火箭發射的科學衛星系列。這些衛星由東歐各國研製探測儀器,前蘇聯提供衛星保障系統。用於研究太陽、地球大氣和行星際空間發生的物理現象,1969—1981年共發射22顆。
⑨ 「宇宙」這個詞是誰最先提出的
宇宙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屍校的《屍子》一書中。屍佼認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宇」是表示空間,「宙」是表示時間。空間和時間的概念,隨著歷史的演進而逐漸發展。宇宙的界限,隨著天文學的進步而逐漸擴大。
我們的祖先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只能用眼睛觀測大地萬物,因而錯誤地認為宇宙是有邊界的,所以人們常說「近在眼前,遠在天邊」。雖然先祖關於宇宙邊界的認識有失偏頗,但他們在2300多年前就巧妙地把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而歐洲在中古以前,還是把空間與時間割裂開來的。關於宇宙的思想,我們的祖先要比當時的西方人豐富得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觀測工具日益先進,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逐步加深,從太陽到太陽系,再擴展到銀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團、總星系。現已能觀測到200多億光年的宇宙深處,這個范圍內包含了10億個以上的星系。「物理宇宙」即從物理現象上進行解釋的宇宙。它在空間上是無邊無沿的,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部分為人們所見,即「觀測到的宇宙」,大部分是人們的觀測所不能及的。
宇宙分為凝聚結構宇宙與耗散結構宇宙,凝聚結構的宇宙是無生命的宇宙,那時的宇宙是一個巨大的黑洞,所有的物質能量都向宇宙的核心收縮,慢慢的凝聚成一個巨大的物質能量團。這時的宇宙中的物質(質量體)轉化成能量的速度遠遠的小於能量轉化成物質的速度,所以宇宙便凝聚成一個超巨物質能量團。宇宙的這種狀態並不能長久維持,當宇宙收縮到一定的程度後,由於其內部的溫度與壓強的升高,物質轉化成能量的速度慢慢的變快,而能量轉化成物質的速度慢慢的變慢,當這種變化到了一個臨界點後,整個宇宙便發生逆轉,逐漸物質轉化成能量的速度遠遠的大於能量的速度,整個宇宙開始急劇澎漲,達到一定的程度後,宇宙便發生大爆炸,於是宇宙便開始釋放與輻射能量,這便是耗散宇宙的開始,耗散宇宙便是生命宇宙。因此,宇宙是散則生,聚則死;而生命是聚則生,散則死。宇宙與生命是如此的辨證統一的。
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沒有第二個可供人類生存的星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