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誰發明的
⑴ 鹽是什麼年代發明的
很早以前,一些動物就會時不時地去鹽鹼地里舔舔地上的白粉末。後來,居住在海邊的人們發現,那些白色的晶體吃了會讓人精神煥發。於是,鹽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了。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置了鹽官管理鹽稅。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准,只要干凈,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鹵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煉制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鹵,它的原料是鹵水,分為黃鹵和黑鹵兩種,黃鹵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鹵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制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鹵中的鋇離子和黑鹵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鹵和黑鹵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鹵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鹵水,這樣可以使鹵水渣凈水澄。由於鹵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高價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高價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高價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制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鹵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添加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添加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⑵ 第一個發現鹽的人是誰
中國歷史上對鹽的發現,最早聞名的是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在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一帶,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個人名叫夙沙,他聰明能幹,膂力過人,善使一條用繩子結的網,每次外出打獵,都能捕獲很多的禽獸魚鱉。有一天夙沙在海邊煮魚吃,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里打半罐水回來,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見了豈能放過,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死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缶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點放到嘴裡嘗嘗,味道又咸又鮮。夙沙用它就著烤熟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好極了。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
夙沙氏的傳說自戰國漢、唐至宋流傳很普遍。古籍《世本》一書記有「夙沙氏煮海為鹽」、「宿沙氏始煮海為鹽」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麼人?一種說法是「黃帝臣」,一種說法是炎帝的諸侯,一種說法是「夙沙瞿子」。《呂氏春秋·用民篇》載:「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神農即炎帝。
據考證,夙沙氏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古老部落,和傳說中的洪荒時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關系。可以推論,夙沙部落長期與海為鄰,不僅首創了煮海為鹽,而且大約在商、周之際就已在當地推廣和普及用海水煮鹽。《中國鹽政史》謂:「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當地已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⑶ 最早的制鹽法是誰發現的
我國人民很早就懂得制鹽和用鹽調味。相傳在夏朝(前2140~前1711),我們的祖先就會用海水煮鹽。20世紀6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中發現有古代熬鹽器皿,據考證是殷商時期的遺物,可見福建沿海居民在3700年前就已經會利用海水來煮鹽了。周朝(前1066~前256)制鹽規模更大,並設有專職的鹽官叫作「鹽人」的來管理制鹽事業。這時已能用鹽湖的鹹水來煮鹽,開創了湖鹽的生產。這種湖鹽當時用作向統治階層繳稅的實物。
春秋時(前722~前481),齊國宰相管仲大力發展鹽業,鹽稅成為國家一筆巨大收入。在這段時期,勞動人民不但利用鹽池(如山西運城的解池)的鹹水,借著太陽的熱來曬鹽,而且也能開鑿鹽井(如四川的鹽井)把地下的成鹵水汲取上來煎熬成鹽。
漢朝制鹽事業更加發達,從事鹽業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知識和經驗。他們趁著天晴乾燥時日,把含有鹽質的土堆積起來,用水淋出較濃的咸鹵水來煎熬成鹽。制鹽在漢朝初期已成為國家的三大工藝(冶鐵、制鹽、鑄錢)之一。著名的《鹽鐵論》就反映鹽在國家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唐朝的制鹽方法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人們已能把土地開辟成「畦」(音其,即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開辟成一塊塊的小區),並開溝引進咸鹵水,讓太陽來曬成鹽。宋、元以來,制鹽技術更有提高,也更成熟。
關於古代制鹽工藝的記載,以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作咸篇》所敘述的最為詳細。宋應星所述的制鹽工藝過程,雖然是從宋元或更早以前傳留下來的方法,但至今基本上仍在沿用。
⑷ 鹽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人最早何來時開始食用鹽,自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
最早使用和制鹽的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 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最晚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⑸ 鹽最早是誰發現或發明的
中國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亞有康納瓦舐鹽地,都說明了這一點。
炎黃二帝為鹽而戰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歷史時期。
⑹ 人類歷史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鹽」
20世紀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代版中國人已權學會煎煮海鹽。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食鹽。相傳在炎帝時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夙沙氏,發明了用海水煮鹽的方法。先秦時期,齊國煮海為鹽,國富民強。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中國是最早食用和人工生產食鹽的國家,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6)鹽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人類食用鹽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獲得鹽分:早在鐵器時代,英國人就開始將海水裝入粘土罐中,在火上加熱,通過蒸發來提取其中的鹽分。羅馬人則開始用襯鉛的大鍋煮海水來生產鹽。
中國人則採用曬鹵法制鹽。在海灘邊就地取材,將沙子攤曬在地面上,灑上海水,太陽把海水蒸發之後鹽分附著在沙子上,再收集這些沙子用海水澆灌,成為濃鹵。最後,注鹵子鍋,煎熬成鹽。而甲骨文的鹵字,就是高空俯視人工鹽田曬鹵制鹽得到的象形文字。
⑺ 鹽最早是誰發現或發明的
⑻ 是誰發明了吃鹽
不是誰發明的,是復逐漸制發現並使用的。 早在遠古時候人類就已懂得用鹽來保存食物、充當調味料,甚至做一些簡單的醫療。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最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⑼ 你知道是誰發明了鹽嗎
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專。最早使屬用和制鹽的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 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最晚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⑽ 誰發明的鹽
食鹽不能說是誰發明的,而只能探討是誰把食鹽提煉出來。
據史書記載,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