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石油能源
❶ 有新能源代替石油嗎
現在新能源有頁岩油和貝岩氣,還有以前的煤制油這些都能替代石油,但是就是轉化成本高,如果說能替代的話,是可以替代的。
❷ 煤,石油之後,代替的能源是什麼
在我國的能源安全策略中,發展替代能源是未來戰略的重中之重。 在更大的時空視野中,這其實是一場科技研究的競賽,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由於較早進行研發投入,在研究替代燃料及推廣新能源方面已有一批新成果。 對核心技術的追求,是我國長期不懈的重要堅持。中國是一個大國,必然尋求對未來國家能源安全的主導能力,並且為全球未來能源做出貢獻。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替代能源技術已逐步成熟,部分產業化示範工程即將投入使用,乙醇汽油等替代燃料試點進展順利,為進一步發展替代能源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我國現有能源供給的約束條件下,我國面臨著能源供需結構性矛盾,能源自給安全壓力以及巨大的環保壓力。
發展替代能源,實現傳統能源之間、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替代是解決我國能源供需瓶頸,供需結構性矛盾以及減輕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
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格局中,決定不同形式能源的應用及發展前景的決定因素有兩點,一是能源使用過程中的內外部成本,二是後繼儲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可再生能源再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達到16%。
水能
水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水能或稱為水力發電,是運用水的勢能和動能轉換成電能來發電的方式。以水力發電的工廠稱為水力發電廠,簡稱水電廠,又稱水電站。水能主要用於水力發電,其優點是成本低、可連續再生、無
污染。缺點是分布受水文、氣候、地貌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大。水容易受到污染,也容易被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影響。我國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有6.78億千瓦,年發電量5.92萬億千瓦時,居世界第一位,有美好的開發前景。我國著名的水電站有:三峽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小浪底水電站。其中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風電
風電是目前最具成本優勢的可再生能源,風力資源較好的地區的風力發電成本與燃油發電或燃氣發電相比,已經具備成本競爭力。目前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僅占我國可利用風力資源的0.1%。風電到2020年很可能超越核電,成為我國第三大發電形式。2006年到2015年風機設備市場容量總計達到1000億元以上,目前我國風機設備的國產化率僅有25%,對風電場招標有70%國產化率的要求,本土風機製造商面臨巨大市場空間。
太陽能
太陽能是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形式,是所有化石能源及多種可再生能源的源頭。多晶硅價格上漲對於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行業的影響並非完全負面,行業內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廠商的電池片產能和組件產能成為無效產能,避免了電池片和組件價格的惡性競爭,行業優勝劣汰得以更快的實現。高價多晶硅的壓力下,優勢企業也會有極強的動力削減成本,比如應用更先進的矽片切割技術,提高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等,以求獲得成本優勢和競爭力。多晶硅太陽能行業極有可能08-09年重新進入黃金發展期。
其他替代能源
在我國能源消費新格局中,中國富煤少油的能源稟賦格局決定了煤變油,煤代油具備比較成本優勢。生物質能油品具有清潔環保,可再生的特點,中長期將成為重要的交通用能源。醇醚燃料是潛力巨大的替代能源,尤其是二甲醚是替代LPG的最佳選擇。當油價高於35美元/桶的時候,煤液化和煤制醇醚燃料具有競爭優勢;對煤頭和氣頭醇醚燃料作經濟分析的結果是,每立方米1元的天然氣價格生產的醇醚燃料成本對應的約是400元/噸的煤炭價格;原油價格跌倒40美元/桶,煤制烯烴仍有競爭優勢。甲醇作為燃料和原料,其需求必將大幅增長;而煤液化由於投資大和技術風險,國家對此仍持謹慎的態度;而甲醇制烯烴由於其成本低,是較有前景的煤化工發展方向。
❸ 什麼能源能代替石油
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盡量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以後的汽車將會以清潔能源發的電能來作為動力。短期內還是以石油為主。
❹ 資源廣泛、燃燒放熱多、無污染的新型能源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氣 D.氫
煤、石油和天然氣屬於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 而氫氣燃燒產物為水,不污染環境; 故選D. |
❺ 未來的新能源,會是什麼…能取代石油的…新能源
最有抄可能代替石油的新能源:襲
1、煤炭液化
將煤炭液化成醇類、烴類,代替石油。也可以直接發電給電網和電動車充電。
2、秸稈、落葉
秸稈落葉液化成酒精、甲醇等液體燃料,代替目前的石油。另外也可以直接燃燒轉化成電能,給電電網供電、動車充電。
3、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發電供電網、電動車充電。
4、核能
人類對核聚變實現控制,利用核聚變發電供電網。
5、質能轉換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質能轉換方程,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後,有能力進行質能轉換,則能量取之不盡。
同時,太陽完成其壽命後,通過質能轉換使其重新發光發熱。稱為永不熄滅的陽光。
❻ 有哪些未開發能源可代替石油(全世界)
據報道,美國有能力種植大量的二代生物燃料給料,製成的燃料能夠滿足目前美國一半的燃油需求,並且不會影響糧食供應。目前各國都在全力發展新技術煉油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用纖維質植物製成的生物燃料成為在技術上已有突破,有可能短期內成為石油的最佳替代品。 第一代VS第二代生物燃料 所有的植物都可以製成生物燃料。「第一代生物燃料」採用糧食作物為原料,製造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生產也已經形成了一定商業規模。但它卻並不能解燃油危機,其中的理由不言自明。 「第二代」生物燃料由含纖維質的材料製成,人們口頭上稱其為「Grassoline」。第二代生物燃油解決了糧食制油所遇到的問題。Grassoline原材料來源十分廣泛。截止目前,不說科學家已經找到了成百上千種,也至少已經找到了幾十種合適的材料,如鋸木、建築殘余、玉米稈、麥稈、牧草等。這些生物材料成本低廉、產量大並且對食品生產毫無威脅。美國農業部和能源部的一份研究表明, 在不影響糧食供應、糧食出口以及動物飼料生產的情況下,美國每年能生產至少13億噸干纖維質生物給料。如此大量的生物材料每年能製成1000億桶「草制燃油」——大約是美國目前汽油、柴油年消耗總量的一半。 最近科學家們在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產技術上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如最近發明的定量化學計算方法讓化學家能夠將生物給料的化學反應控制在原子級。盡管該領域才剛剛起步,但是許多實驗工廠都已經開始運行,而且首個商業規模的精煉廠計劃將於2011年問世。科學家預計,「Grassoline」的時代即將到來。 能源枷鎖 第二代生物能源技術發展為何舉步維艱?科學家開玩笑地將大自然說成是「罪魁禍首」。因為隨著生物的進化,大自然巧妙地設計出令科學家十分頭疼的細胞膜來保護植物的內部結構。細胞膜由相互聯系的韌性極佳的分子構成。因此,要想釋放細胞內所含能量,科學家們首先得解開這道能源枷鎖——由自然進化創造出的「分子結」。 總的來說,生產生物燃料的第一步是將結實的生物給料「解構」成小分子;第二步才是將小分子精煉成燃油。工程師們一般將不同的解構方法按溫度分級,用需要溫度較低的(50℃至200℃)方法生產可以發酵成乙醇的糖類。這一方法與目前人們處理玉米或糖類作物的方式基本一致。需要溫度較高的解構(300℃至600℃)可以用來生產生物質原油。生物質原油最終可被精煉成石油或柴油。而需要溫度極高的解構(700℃以上)則被用來生產製造液態燃料的合成氣。 目前仍然沒有人知道哪種方法能最經濟、有效地將生物給料中所含的能量轉化成液態燃料。也許不同的生物材料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如高溫度處理木材,而較低溫度處理草等。但要想進一步證實,則需要不斷的實踐。 二代生物燃料生產技術之一 高溫合成氣 截止目前,高溫合成氣方法在技術上最為成熟。合成氣是由一氧化碳和氫氣組成的混合氣體,能由任何含碳元素的原料製得。合成氣一般通過「費——托合成法」(FTS)被轉化成柴油、汽油或者乙醇。該方法由德國科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發明。 生產合成氣的第一步是氣化。科學家將生物給料放入反應器中,並將反應器加熱到700℃以上。氣化的生物給料與水蒸氣、氧氣混合,產生含有一氧化碳、氫氣、焦油的混合氣體。隨後,科學家們清理掉其中的焦油並將剩餘的氣體壓縮至20至70個大氣壓強。經過壓縮的合成氣接著流過經特別設計的催化劑,加快化學反應。 雖然技術原理很容易理解,但反應器卻造價昂貴。卡達2006年修建的一座FTS工廠共花費16億美元,每天能生產3.4萬桶液態燃料。有人計算過,如此規模的生物燃料廠必須每天消耗5000噸的生物給料才能在15至30年內賺回成本。巨大的經濟上的挑戰讓科學家將技術的重點放在了降低成本上。 二代生物燃料生產技術之二 生物質原油 幾億年來的地底壓力及熱量將寒武紀的浮游動物以及水藻轉化成了今天的油田。科學家們用相似的原理在極短的時間內也能將纖維質生物給料轉化成生物質原油。精煉廠內,生物給料在無氧的環境下被加熱至300℃至600℃。熱量將生物給料分解成類似木炭的生物質原油,並產生一定量的混氣體。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生物質原油是目前市上最便宜的,大約為0.5美元/加侖。 較小的工廠也可利用這一方法生產原油,降低生物給料的運輸成本。然而,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生物質原油有強酸性,不能與現在的汽油燃料相溶,同時能量也較低,僅相當於汽油能量的一半。不過石油加工廠也能將這種生物質燃料轉化成可用的燃油,而且已經有許多工廠正在研究如何用現有的硬體設施來完成這一任務。一些工廠已用生物質原油製造出了清潔、綠色的柴油,從而證明了精煉廠處理纖維質原油的可能性。 有的研究人員則想得更遠,他們正在試圖發明一種新型反應器,使「生物給料——生物燃料」的兩步轉化在同一個反應器中進行(兩步轉化即「生物給料——纖維質原油」及「纖維質原油——生物燃料」)。有科學家已經發明了一種名為「快速接觸高溫分解」的方法。之所以稱其為快速是因為當生物給料被放入反應器之後,在一秒鍾之內便被加熱到500度以上的高溫,從而將生物給料中的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這些小分子體積適中,正好可以與催化劑的表面完美結合,從而大大提高反應效率。當附在催化劑表面之後,小分子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最終變成價值極高的辛烷。整個過程僅僅只持續10秒鍾。該技術有望在2014年投入商業生產。 二代生物燃料生產技術之三 糖類轉化 雖然上兩種處理纖維質給料的方法科技含量及效率更高,但目前為止,最受公眾及投資商關注的還是更為傳統的方法:纖維質給料——糖類——乙醇以及其他生物燃料。科學家已經研究出了多種能夠分解纖維素或半纖維素的方法,如加熱、伽馬射線照射、高溫蒸汽處理、濃酸或濃鹼浸泡、微生物降解等等。 這些方法中最有前途的是使用濃酸或濃鹼浸泡以及高溫處理。其中實驗室內最常選擇的強酸或強鹼便是氨水(一種強鹼)。在氨水處理纖維的過程中,纖維質生物給料在加壓的情況下被加熱到100℃。當反應器降壓,氨水氣化之後,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在酶的作用下被轉化成糖類。這一過程轉化率很高,大約為90%左右。而且整個過程中因為沒有用到水,生產的乙醇純度極高。最近有經濟研究表明,這一方法也能很好地控制生產成本,大約能將成本控制在1美元/加侖左右。
❼ 隨著石油的一天天枯竭,未來的主要能源是什麼投資方向在哪
煤層氣,頁岩氣,可燃冰還可以研究50年,有發展空間
❽ 新能源替代石油
現在可以替代的能源種類很多,如水能、風能、太陽能、核能、氫、地熱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生物質能、中國正在進行的煤轉油的開發等。還有蘊藏量巨大的可燃冰都將會成為新能源。
❾ 目前最有希望替代石油的能源
灑精
❿ 近年來,有科學家提出硅是「21世紀的能源」、「未來的石油」的觀點.假如硅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
A.硅常溫下為來固體,性自質較穩定,便於貯存,較為安全,故A正確;
B.硅在自然界中含量豐富,主要以硅酸鹽和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且可再生,故B正確;
C.硅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開發利用說明燃燒放出的熱量大,硅燃燒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固體,容易得至有效控制,故C正確;
D.催化劑只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不改變反應熱,故D錯誤.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