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發明四
1. 京劇為何被稱為國粹
在現場看了一次京劇白蛇傳後 我有點明白為什麼京劇可以稱為國粹了,題主的問題應該針對的是已經對戲曲有些了解的受眾了。
我最先喜歡的是越劇,不可否認,越劇是很受年輕人歡迎的,看越劇現場時,我發現年輕觀眾達到了3至4成,畢竟才子佳人的故事久唱不衰,加之越劇扮相極美,旋律優雅,韻味悠長,我曾經一度認為越劇比京劇「好」。這個好是指個人認為越劇比京劇更容易讓人接受,唱腔不拖沓,故事情節也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口味。
但是事實證明,你大爺終究是你大爺,京劇被稱為國粹絕對是有理由的,我第一次看京劇,就是看的現場,牆裂建議看現場,可能有些小夥伴會說現場對於一些地方的人來說不太現實,但是還是有機會的,一些地方京劇院有時會巡演,想要了解的可以關注各大劇院的信息哦。看京劇現場,我最大感受就是一個字「正」,大扮的青衣簡直不要太美,我看著那青衣通身的打扮,不由得就蹦出來「中國傳統文化」這幾個字。還有唱腔,在現場聽真的不會覺得拖沓,錄像的聲音和現場的聲音是不能比的,現場的絲竹聲伴隨著百轉千回的行腔,彷彿要唱的你的心裡去。演的話我不發表感想,因為我也沒有入門,總之,去現場聽一場京劇吧,會驚艷到你的。
(p: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劇種,其實你只要get到她們的美,都可以成為心中的「國粹」)
2. 為什麼那麼多人罵京劇的,這明明是漢人發明
京劇雖然是國粹,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瑰寶,但是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回喜歡聽了,尤其年答輕人根本對這個不感興趣;可是有些人不喜歡就就算了,卻心裡嘴裡罵著,很多人如此,不喜歡什麼就罵什麼;其實每個人想法不同,可以不喜歡,可以提反對意見,但是謾罵就沒意義,也顯得其個人素質有問題
現在的一些流行歌曲也有人不喜歡,也招致了一些謾罵,反對聲音可以有,但不要謾罵
3. 京劇誰發明的呀
京劇不存在誰發明一說,它是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
京劇演變過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陸續來到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班」,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京劇釋義: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 找一部美國喜劇電影,劇情大概是美國和蘇聯爭奪一種新發明的超級燃料,裡面有一個女記者叫布蘭德
天使神差
5. 京劇的發明家是誰什麼時候有的
京劇創始人---程長庚
程長庚(-1880),字玉珊,安徽省潛山縣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活動家,京劇的創始人。他十幾歲時便入家班「四箴堂」學戲。初次登台,一鳴驚人。進京後譽滿京都。道光至光緒初年,長期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園公會「精忠廟」會首長達30餘年,名列同光十三絕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賞五品頂戴,慈禧、慈安太後也有過賞賜。他博採眾長,凝眾多優秀彈腔高手之心血,集彈腔藝術之精華,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熔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演變劇種——「京劇」。程長庚因此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伶聖」、「劇神」。
程長庚嗓音渾厚,唱腔高亢飽滿,字正腔圓。善於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崑曲、京腔、漢調的演唱技巧,演唱起來「聲情交融」,有「剛健沉雄,大氣磅礴」,「穿雲裂石」、「餘音繞梁」之勢。藝術上重視人物塑造,長於表現典雅庄嚴的風度。他擅演老生,與當時的餘三勝、張二奎並稱「老生三傑」。他所演的《文昭關》之伍員、《取成就》之劉璋、《群英會》之魯肅以及《戰長沙》之關羽均著名,後來演出大多宗程。
程長庚管理戲班嚴肅認真以身作則,曾為維護本班全體利益,堅持拒演「大老闆」。後代不少著名京劇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孫菊仙為其北子,譚鑫培為其義子,汪桂芬為其琴師,楊月樓則為其指定之三慶班班主繼承人。晚年創辦三慶科班,先叫「小榮椿科班」,後改為「四箴堂科班」,培養了陳德霖、錢金福等著演員。
程長庚站在中國豐厚的傳統戲曲的基礎上,推動了徽戲向京劇的嬗變。他以匠心獨運的唱腔藝術,聲容殊眾的老生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技藝超群的導演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在中國京劇史上鑄起了一座豐碑。
程長庚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是安徽人民的榮耀,更是潛山人民的驕傲。人民不會忘記這位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增添珍品的偉大藝術家。在1990年徽班晉京200周年之際,1991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5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紀念和學術研討活動。1996年5月潛山縣又建立了程長庚陳列館,展出有關程長庚實物、圖片等資料300餘件。1991年,程長庚故居遺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京劇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戲曲舞台上盛行崑曲與京腔(弋陽腔)。乾隆中葉後,崑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崑曲一統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徽班落腳京城後(班址位於韓家台胡同內),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春台班』進京時間,按漢調名家米應先於乾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台班』台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於『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於百順胡同。『四喜班』於嘉慶初來京。徽戲、崑曲兼演、尤以崑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於陝西巷內。『和春班』於嘉慶八年(1804年)於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採 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徽漢合流 漢劇流行於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後,道光年初(1821年),先後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餘三勝,小生龍德雲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雲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劇;餘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美,文武兼備,以演《定軍山》、《四郎探母》、《當鐧賣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後,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於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徽、漢合流後,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7. 京劇是誰發明的
京劇,曾稱平劇。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回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答,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8. 京劇是哪個皇帝在位時發明的
其實,京劇的形成有將近200多年的時間,起源是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獻藝交流,後又與其他地方劇種相互融合,以徽調,漢戲,崑曲,秦腔為基礎,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現方式,由於其形成於北京,故稱京劇.
9. 京劇臉譜誰發明的
京劇臉譜來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的揭示和生理特徵的表現,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臉譜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誇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誇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來源。如關羽的丹風眼、卧蠶眉,張飛的豹頭環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台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突出。京劇臉譜在創造與發展的過程中,來源眾多,除上述者外,還有如下幾種: 1、借鑒生活中血統遺傳的原理。如張飛之子張苞,盂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等,襲用其父臉譜,約定俗成,漸成定例。 2、依據劇中人物姓名,附會色調,確定臉譜。如齊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臉,膏面虎因「青」字勾綠臉,浪里白條張順因「白」字勾白臉,黑風利、烏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臉。 3、以訛傳訛;一些劇中人物的臉譜來源於「訛傳」(音訛、義訛),加以附舍。如文天祥因與聞太師之「聞」同音勾紅臉。鋼屬黑色,剛與鋼同膏,因此京劇舊例,凡性格猛烈剛強之人多勾黑臉,如《草橋關》劇中的銚剛,(徐策跑城9劇中的薛剛)《慶陽圖》劇中的李剛,均因名字中有「剛」字而勾黑臉(京劇界素有「三剛不見紅」之說)。《八蠟廟》劇中的關泰,《收關勝》劇中的關勝,僅因與關羽同姓而勾紅臉。 所以說應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