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人數據
A. 計算機理論之父是誰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1903年12月28日,在布達佩斯誕生了一位神童,這不僅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喜悅,也值得整個計算機界去紀念。正是他,開創了現代計算機理論,其體系結構沿用至今,而且他早在40年代就已預見到計算機建模和模擬技術對當代計算機將產生的意義深遠的影響。他,就是約翰·馮·諾依曼(JohnvonNewmann)。
出生於猶太家庭的馮·諾依曼聰明絕頂,優秀的天資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6歲時就已能心算8位除法,18歲時發表了論文,獲得了化學工程學位。1931年時,他由於政治原因離開了歐洲來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成為該校著名的IAS研究院的最早的6位數學家之一。正是對數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使他嘗試利用電子設備進行科學運算。早在E?NIAC產生之前,馮·諾依曼就對艾肯的MarkⅠ(ASCC)等電子計算設備有所研究。但他並沒有局限於其中,而是有獨創性的意識到計算機構建和並行等問題。1945年,他在關於EDVAC(與莫爾小組合作研製)的報告中首次把存儲程序概念引入計算機領域,EDVAC也成為世界上首台能夠運行、產生結果、具有存儲程序的計算機
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
另外,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艾倫·圖靈被視為計算機之父。
現代電子計算機之父--巴貝奇
1871年,年逾古稀的巴貝奇離開自己畢生為之努力奮斗卻未竟的事業辭世,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幾百張繪有幾萬個零件的圖紙、30多種不同的計算機設計方案和一大堆工作筆記。作為計算機的發明人之-,誰也無法磨滅他的卓越貢獻。
1812年,巴貝奇首先設計出了差分機,隨後開始了製造工作。在1822年製成了機器的一小部分。開機計算後,其工作的准確性達到了計劃的要求。後來政府明確表示不可能再給予他資助了,差分機就這樣中途夭折了。今天,我們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院里,還能見到巴貝奇的設計圖紙和未完成的差分機。
1834年,巴貝奇在研製差分機的工作中,看到了製造一種新的、在性能上大大超過差分機的計算機的可能性。他把這個未來的機器稱為分析機。巴貝奇的分析機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保存數據的齒輪式寄存器,巴貝奇把它稱為「堆棧」,它與差分機中的相類似,但運算不在寄存器內進行,而是由新的機構來實現。第二部分是對數據進行各種運算的裝置,巴貝奇把它命名為「工場」。
第三部分是對操作順序進行控制,並對所要處理的數據及輸出結果加以選擇的裝置。它相當於現代計算機的控制器。為了加快運算的速度,巴貝奇設計了先進的進位機構。他估計使用分析機完成一次50位數的加減只要1秒鍾,相乘則要1分鍾。計算時間約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100倍。同時,在多年的研究製造實踐中,巴貝奇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計算機程序的專著。
盡管成功總是從巴貝奇的身邊擦肩而過,但在計算機的發展史上,巴貝奇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設計思想為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結構設計奠定了基礎。眾所周知,現代電子計算機的中心結構部分恰好包括了巴貝奇提出的解析機的3個部分,可以這樣說,巴貝奇的解析機是現代電子計算機的雛形。
B. 麻將牌的由來發明人是誰共多少張牌面上圖案的叫法玩法有哪些
一種可能是你系統安裝失敗藍屏了,另一種可能是你硬體問題導致藍屏和系統無關
電腦藍屏解決方法:
軟體修復:
1、開機馬上按F8不動到高級選項出現再鬆手,選「最近一次的正確配置」回車修復。
2、如果不行按F8進入安全模式還原一下系統或重裝系統,或者用【u啟動u盤啟動盤】安裝就可以了。
硬體修復:
1、首先檢測硬碟壞道情況,如果硬碟出現大量壞道,建議備份數據更換硬碟。如果出現壞到比較少,建議備份數據,重新格式化分區磁碟,懂電腦硬碟的朋友還可以將壞到硬碟區進行隔離操作。之後再重新安裝系統即可。
2、錯誤安裝或更新顯卡驅動後導致電腦藍屏故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重啟電腦按 F8 進入安全模式,在安全模式的控制面板添加刪除中把顯卡驅動刪除干凈:然後重啟正常進入系統,重新安裝顯卡驅動或換另一個版本的顯卡驅動。
3、超頻過度是導致藍屏的一個主要硬體問題。只有做好散熱措施了,換個強力風扇,再加上一些硅膠之類的散熱材料會好許多。另外,適量超頻或乾脆不超頻也是解決的辦法之一。對於多數用戶來說一般都不會進行超頻操作,所以這點一般不實用。
4、在實際的工作中筆者遇見最多的電腦藍屏現象就是內存條接觸不良(主要是由於電腦內部灰塵太多導致,老電腦常發生) 以及硬碟故障導致的電腦藍屏居多。可嘗試打開電腦機箱,將內存條拔出,清理下插槽以及搽干凈內存條金手指後再裝回去即可。如果問題沒解決,確定是內存故障,更換內存條即可。
5、硬體兼容有問題:請對照最新硬體兼容性列表, 查看所有硬體是否包含在該列表中。或者使用相應的Windows升級助手來檢查硬體的要求。
C. 貴陽大數據的發明人是誰
首先來,大數據不是在貴自陽才發明的。
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 「大數據」在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領域以及軍事、金融、通訊等行業存在已有時日,卻因為近年來互聯網和信息行業的發展而引起人們關注。
其次,貴陽只是深度試水大數據經濟的一個實驗區,而不是發明大數據。
第三,引進大數據經濟到貴陽的,是時任書記陳剛。
D. 諸葛亮的十大發明有哪些
一、木牛流馬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曹魏,由於征途崎嶇,軍隊不便運輸糧食,五齣祁山時為了便發明了這種運量工具,稱為:木牛流馬。其構造極其像牛、馬。腿由粗木製成。
E. 全能健康監測系統發明人是誰
發明(設計)人 龔紹祖
申請專利號 CN00108306.6
專利申請日 2000.05.11
名稱 個人降監測系統
公開(公告)號 CN1322516
公開(公告)日 2001.11.21
類別 人類生活必需(農、輕、醫)
頒證日
優先權
申請(專利權)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台灣省台北市
國際申請
國際公布
進入國家日期
專利代理機構 柳沈知識產權律師事務所
代理人 黃敏
摘要
一種個人降監測系統,包含有一無線電手機與一可攜式數據收集裝置。無線電手機包含有一輸出入埠,一控制電路,一顯示面板,一存儲器,以及存儲於存儲器中的個人降監測程序,而可攜式數據收集裝置,用來量測並收集有關使用者各種生理數據。由可攜式數據收集裝置所收集的使用者生理數據傳送至控制電路後即存儲於存儲器,然後可由無線電手機的個人降監測程序直接加以處理,或再傳送至一計算機監測系統以為後續監測分析,最後將處理或分析結果由顯示面板顯示。
主權項
權利要求書 1.一種個人降監測系統,以監測使用者目前的個人降狀況,其包含有:一無線電手機,包含有:一殼體;一控制電路,設置於該殼體內以控制該無線電手機的操作,該控制電路並包含一存儲器以存儲數據及程序,其中並包含一個人降監測程序;一鍵盤,包含有多個按鍵設置於該殼體上,該鍵盤電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殼體上,該顯示面板電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並經由該控制電路的控制以顯示文字或圖像;一天線,設置於該殼體上,用來與一無線電話網路及其基地台進行無線電信號的收發;一射頻電路,設置於該殼體內,該射頻電路電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以及該天線;一麥克風,電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以用來將語音轉換為一聲音信號;以及一揚聲器,電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以用來將一聲音信號轉換為相對應的語音;以及一輸出入埠,電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以用來傳輸數據;以及一可攜式數據收集裝置,以可外接並可插拔的方式經由該輸出入埠而電連接至該無線電手機,該可攜式數據收集裝置並可收集有關使用者的生理數據;其中該個人降監測程序會經由該可攜式數據收集裝置收集並處理來自使用者的生理數據,以產生一相對應的生理狀態信息,並將該生理狀態信息顯示於該顯示面板,以使使用者可隨時得知個人目前的降狀況。
F. 電腦的發明者是誰
人們普遍認同計算機理論的最重要奠基人是圖靈與馮·諾依曼。圖靈建立了理論模型,發展了可計算理論;馮·諾依曼確定了現在計算機的基本機構。不過,計算機的發展很難簡單地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
(6)發明人數據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
早在十七世紀,法國有一位科學家叫布萊士·帕斯卡。1642年,帕斯卡設計並製作了一台只要旋緊發條就能自動進行簡單加減計算的裝置,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台數字計算器,為以後的計算機設計提供了基本原理。
後來,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造出來一台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
1936年,英國數學家圖靈首先提出了一種以程序和輸入數據相互作用產生輸出的計算機構想,後人將這種機器命名為通用圖靈計算機。
1938年出現了首台採用繼電器進行工作的計算機「Z-1」,但是繼電器有機械機構,並不是完全的電子器材。
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貝利發明了首台採用真空管的計算機,這台計算機命名為ABC。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
盡管ENIAC在1946年才誕生,但它擁有了今天計算機的主要結構和功能,是通用計算機。
G. 錢是誰發明的
錢即貨幣,貨幣是誰發明的?恐怕在歷史或政治經濟學中都難以找到具體發明人的記載或闡述,有人說是北宋名臣張詠發明的,這是與社會進程和歷實不相符的(如果說信用貨幣的產生還差不多),在北宋之前的若干年就存在了貨幣交換或交易了。准確的說錢(貨幣)不應該是某一個人發明的(至少沒有歷史記載),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
在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
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貨幣自誕生以來,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等數次轉變。貨幣的「祖先」脫胎於一般的商品。某些一般的商品由於其特殊的性能,適合用做交易媒介,於是就搖身一變成了商品家族的新貴——貨幣。比如貝殼,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像它曾經是叱吒風雲的「錢」。除了貝殼,還有龜殼、布帛、可可豆、鯨魚牙,甚至玉米等,都曾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時代充當過貨幣。後來,取代實物貨幣的是金屬,比如金、銀、銅、鐵等,它們都曾長時間扮演過貨幣的角色。在金屬貨幣之後誕生了紙幣,也就是所謂的信用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中國最古老的金屬貨幣是銅鑄幣。一是「布」,是鏟形農具的縮影。二是「刀」,是刀的縮影。三是銅貝,是在南方楚國流通,通常稱之為「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到了漢武帝時期,中央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
信用貨幣以紙幣為主要表現形式。中國在10世紀末的北宋年間,已有大量用紙印製的貨幣——「交子」成為經濟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元代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紙鈔流通的制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時發行的「中統元寶鈔」。銀行券是隨著資本主義銀行的發展而首先在歐洲出現於流通中的一種用紙印刷的貨幣。最初,一般商業銀行都可以發行銀行券,發行銀行券的銀行保證隨時可按面額兌付金幣、銀幣。到了19世紀,在工業化國家中,紙幣的發行權逐漸集中於中央銀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銀行券廣泛流通的同時,事實上貴金屬鑄幣的流通數量日益減少,表現出紙制鈔票的流通終將取代鑄幣流通的趨勢。
最近幾十年,一些新的貨幣形式正在出現,比如現在流行的電子貨幣。電子貨幣無形無影,它依託金融電子化網路,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手段,以電子數據形式儲存在計算機系統中,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的形式實現貨幣流通和支付的功能。銀行卡就是我們常見的電子貨幣載體之一,電子貨幣的產生是貨幣史上的一次飛躍。現在,電子貨幣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現代生活中,它在完成交易支付時比紙幣更加便利和快捷。使用電子貨幣,可以存款取款;可以代替現金實現轉賬支付,直接用於消費結算;也可以向銀行辦理消費信貸。此外,與紙幣相比,電子貨幣更不易被偽造,使用起來更加安全、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