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發明
1. 誰發明的鞭炮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抄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襲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百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度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2. 鞭炮是誰發明的
由於歷史久遠,鞭炮的發明者已無法考證,只知道鞭炮發明於北宋時期。
古時,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2)鞭炮的發明擴展閱讀:
關於鞭炮的傳說:
孫隱崖和煉丹台中國隋末唐初,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孫思邈。孫思邈才學超群,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煉丹技藝清湛,多次拒絕朝廷的賜封。據傳,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
在瀏陽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岩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葯家和煉丹家,就把這個岩洞叫孫隱崖。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動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制出了火葯,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人們為了銘記孫思邈對煙花、鞭炮的偉大貢獻,將他煉丹的地方尊稱為煉丹台,洗葯的井和泉分別尊稱為洗葯井和洗葯泉。
歷史的巨輪已飛轉了一千多個年頭,但孫隱崖、煉丹台、洗葯井、洗葯泉仍保存完好,彷彿在悠悠地敘述著這古老的傳說,真令人古思飛揚。傳統的鞭炮製作過程分為三部分:炮身製作,火葯製作和引線製作。
3. 爆竹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是最早發明抄火 葯的國家,黑色火 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 葯 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 葯的配方。
其實是在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 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炮土之鼓】瓦制的鼓。《周禮·秋官·壺琢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毆之,以焚石投之。」 鄭玄 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4. 古人為什麼發明了鞭炮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以放鞭炮來慶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會放鞭炮,但不是為了慶祝。各地的習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為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漢族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習俗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艷,為佳節譜寫了快樂的篇章。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神異經》上說:「西方山中有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年驚憚,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葯為之。」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為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現未解除。
傳說
據說鞭炮起源於爆竹。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就在家門口燃燒竹節(或者用紅色的物品貼在房外),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隨著火葯的發明,火葯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
放鞭炮3
放鞭炮3
,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不信,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
5. 鞭炮誰發明的
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葯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回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答瘟神。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鞭炮。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6. 煙花是中國發明的嗎,什麼時候發明的
煙花於10世紀已有記載在中國發明,主要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譯文: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在江邊點放五種顏色的煙炮,灑滿了江邊、等到煙花收滅、炮聲終止以後,各個船隻都隱匿起來 一個也看不見了
宋理宗(1225年至1264年)時,周密在《齊東野語》〈御宴煙火〉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火的故事:「穆陵初年,嘗於上元日清燕殿排當,恭請恭聖太後。既而燒煙火於庭。(譯文:穆陵第一年,曾經在正月十五日清閑殿排在,恭請聖太後求。然後在庭院燃放煙火)」
(6)鞭炮的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煙花發明在中唐時期,最開始是只有皇家才能享受的娛樂項目,後來漸漸傳入民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衍生出了更多的花樣玩法,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煙火藝人進行表演。相比簡單爆炸的爆竹,一支煙花需要具備聲、色、光、煙四個元素,可是復雜多了。
到了宋朝以後,煙花的發展進入了系列期。明清時期各種名目繁多的煙花品種層出不窮,從元代的「月光」、「日光」、「流星」、「白睡蓮」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倒垂蓮」、「小葉梨」,各式各樣的煙花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而葯發傀儡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再是之前簡單的噴火吐煙,而是真正有了今天葯發傀儡劇目的樣子,排演出諸如《牛郎織女》一般的劇目來,鮮活生動,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今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煙花
7. 鞭炮是誰發明的
鞭炮第一個是誰發明的估計誰也說不清了 因為不是"偉大"的發明 不過火葯的發明到實有完整的記載 火葯的發明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它的起源和煉丹術,本草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黑火葯是硝石、硫黃、木炭以及輔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未狀均勻混和物,這些成分都是中國煉丹家的常用配料.把這種混和物叫做葯,也揭示著它和祖國醫學的淵源關系。 中國火葯史的研究,首先由 進行了開創性工作(1) ,他揭示了唐代煉丹家的原火葯配方的意義,又研究了五代、宋、元的火葯和火器,特別是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中國的火葯先 傳入阿拉伯國家再傳入歐洲,這正是中國煉丹術西傳的路線,也是國瓷器和造紙術的西傳類似的。中國歷史上的重大發明,為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 自 五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起,關於火葯的研究歷三十年一直保持著這個認識程度。王奎克、朱晟、鄭同、袁書玉[2] 在探討葛洪《抱朴子內篇 》中以硝石、松脂、豬大腸、雄黃共煉可以製取單質砷的實驗中發現:共煉過程在350 ~400℃起火爆炸,溫度是關鍵(也就是中國煉丹術家經常強調的「火候」之一)。因此原火葯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四世紀,《抱朴子內篇·仙葯》應是原火葯成分最早記錄。王氏等的研究是火葯史研究的一個新階段。 火葯之所以成為火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硝石(硝酸鉀)的引入。據唐·李等《太平御覽》,公元前六世紀的「范子計然曰:消石出隴道」 ,以及「石硫黃出漢中」。可見中國使用硝石和硫黃是很早的。 一種看法認為,地名「隴道」「漢中」不見於秦以前。那麼《史記·扁鵲公列傳》,漢·劉向《列仙傳》,推測年代部分為漢代的 《三十六水法》都提到了硝石;漢代使用硝石,更有依據。《淮南子·天文訓》說:「日夏至而流黃譯」,《說文》有「留黃」出產之記載等,《神農本草經》中硝和硫黃分別為上品和中品葯。 東漢《周易參同契》說:「挺除武都,八石棄捐」,「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千舉必萬敗」,都說明包括硝石在內的五石或八石[3] ,由於其強氧化性使火法反應進行激烈,在當時還沒有很好地馴服它、掌握它。「挺除武都」,尤其值得注意,說明當時已經有人試煉了武都雄黃[4] ,和八石之一的硝石,大概沒有成功,至少對《參同契》作者是這樣。 由二世紀的魏伯陽到四世紀的葛洪,煉丹術方興來艾,煉丹著作由"火記六百篇」(《參同契》)到「披涉篇卷,以千計矣」"(《 抱朴子內篇·金丹》)。這一段時間內,可能有許多煉丹家在進行八石煉雄的試驗[5] 。硝石煉雄黃,應該得到氧化砷。葛洪記載的三物煉雄黃的成功之例,引入了松脂、豬大腸等有機物,可使氧化砷還原為砷單質.。但仍然要控制溫度,超過一定溫度,就起火爆炸。古代沒有溫度計,必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制煉單質砷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後一情況正是原火葯產生的萌芽。後來火葯成分也是積極利用這一實驗現象的結果。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參證: (1)早期軍事火葯的配方,多以硝石、三黃(雄黃、雌黃、硫黃)、松脂(香)和各種油脂為主。如宋代《武經總要》和明代 火龍經》的火葯方,都是如此。 (2)中國煉丹術西傳和中國火葯的西傳是有聯系的。阿拉伯和西歐煉丹術很多具體操作和使用葯品與中國煉丹術相同。曾被歸屬首先發現砷的馬格努斯,恰恰也是常常被歸屬發現火葯之人(另一著名被歸屬者是羅哲爾·培根)。葛洪之三物煉雄黃由於溫度不同而有制砷和火葯性質之別,集兩種功能於一配方之中,馬格努斯曾做過砷和火葯實驗和記述,也不應純屬偶然。由葛洪經過中、阿(拉伯)許多煉丹家之手而到馬格努斯,本來是有淵源關系的。 由於硝石、硫黃、雄黃的揮發和易燃性和毒性以及某種合煉易於起火爆炸性質,因此常要在煉丹過程中進行「伏火」這一步驟。唐宋煉丹著作中著火和「伏火」 的記載,也是原火葯成分擬定的歷史過程的重要環節。 託名晉代鄭思遠,可能為中唐著作的《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了原火葯成分的劇烈燃燒和爆炸的性質,並提出了「伏火」的必要性: 「有以雄黃、硫黃合硝石並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者。」蜜中含糖類,加熱後灰化,與硫黃、硝石、雄黃(?),火葯成分均備,故燃燒劇烈,使煉丹家被的傷,甚至燒毀他們的實驗室。 總結多次失火事故,得出:「石硫黃宜服養諸葯。硝石宜佐諸葯,多則敗葯,生者不可合三黃等燒,立見禍事。 因諸成分合煉易起火,故提出「伏火」的要求:「硝石伏火了,赤炭火上 試,成油,入火不動者,即伏矣。若瓶內燒成汁者,即未可知生熟何為〔二字誤乙〕耳,蓋緣硝石戀櫃,火炭上試之。不伏者才入炭上,即便成焰。」可見伏火後的「硝石」,不再有劇烈的氧化性和燃燒性。 《諸家神品丹法》卷五的「伏火硫黃法」,不是避開包含原火葯成分的諸葯在一起煉,而恰恰通過合煉來達到「伏火」目的,只是加葯次序不同,操作謹慎,予有防護而已. 原文是: 「伏火硫黃法 硫黃、硝石各二兩,今研。右用銷銀鍋,或砂罐子,人上件葯在內。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內,與地平,四面卻以土填實。將皂角子不蛀者三個,燒令存性,以鈐逐個入之。候出盡焰,即就口上著生熟炭三斤簇煅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燒令有性』』是中葯傳統飽炙法之一,是中溫炭化而不是高溫炭化,炭化程度也不完全,還含沸點較高即「油性」較大的有機物質。此法只混合硫黃和硝酸鉀,把炭化的皂角子點著,引起整個混合物燃燒,最後以較多量的炭繼續加熱燃燒。 唐元和三年(808年)清虛子編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那一部分有: 「伏火礬法: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二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面,煙漸漸起,以濕紙四、五重蓋,用方磚兩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其硫黃住,每白礬三兩,入伏火硫黃二兩,為末,大甘鍋一個,以葯在內,成汁,傾石器中,其色如玉也。」 二種丹法相同成相似則可能有傳授關系。此法同樣採用了硝硫各二兩,只把三個皂角子換成三錢五分馬兜鈴。「鈐」〔鉗]演變為「馬兜玲」(中國煉丹術往往如此)。重要的是《諸家神品丹法》不敢於把含碳物質直接與硫硝混合,這里卻可以混合了,而以「彈子大」的赤炭引火,也比「燒令存性」後的皂角子大。因此這是對劇烈反應的控制,是一種進步。但本法用炭較前法為少。本法目的在於以「伏火硫黃」再處理白礬成「伏火礬」(如配方標題) 總之,從《真元妙道要略》之不能控制原火葯之燃燒而戒用,到《諸家神品丹法》伏火硫黃法,再到《鉛汞甲庚至寶集成》伏火礬法,已經接近早早期火葯配方成分,只是目的不同,操作不同,如改為利用其劇烈燃燒和爆炸性質則演變成早期火葯。 練丹書的年代難於考證,因可做本證的材料太少。《真元妙道要略》准確問世時間即是如此。《諸家神品丹法》為宋代孟要甫輯錄,但收載內容從晉代《抱朴子內篇》和著名孫思邈的《太清丹經要決》以及大量今佚的煉丹書及配方。其中「伏火硫黃法」應為無名氏配方。 早年當作《孫真人丹經》配方引用,顯系疏誤;已經李約瑟[6] ,郭正誼[7] ,王奎克等[8] 指出。但結合以上三種引文內容,從問題、要求 、任務的提出,到確定了伏火硫黃法,到伏火硫黃更有控制並把產物再運用於「伏火礬」,這個邏輯順序(歷史順序與之一致)還是可以成立的。 煉丹家把火葯配方獻給軍事家。公元904年(唐天佑元年),鄭用「飛火」攻豫章,975年(宋開寶元年)宋滅南唐用 「火炮」 、「火箭」 。宋敏求(1019—1079)在《東京記》里說,京城開封有制火葯工場,叫「火葯窯子作」。以後就更大規模用於軍事。 曾公亮(998~1078)等編《武經總要》記載三種火葯配方: 焰硝(%) 硫黃(%) 炭未(%)松脂 其他配方 毒葯煙 30 15 5 竹茹,麻茹,小油,桐油,瀝青,黃脂,巴豆,砒霜,狼毒,草鳥頭 蒺藜火 40 20 5 至黃脂同上,乾漆 大40 14 14 至黃脂同上,(無小油),乾漆,砒黃,黃丹,定粉,濃油 明代茅元儀《武備志》(1621年)說,以硝石5斤,硫黃1斤,茄桿灰1斤,配成火葯。其組成比例硝石約佔71.4%,它是一種爆破用的火葯配方(近代標准配方,硝石佔71.4%) 《武備志》卷一百二十八「軍資乘·火·火器圖說七·十八」原文如下: 「制火葯方 制火葯,每料用硝五斤,黃一斤,茄桿灰一斤。以上硝、黃、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葯三斤,用好燒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內,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黃米大,或綠豆大,須入人手心然之不覺熱,方可。尋常用葯一斤,此葯止用半斤,因葯力大迅,不可多用。如無茄灰,柳條亦可,去皮去節,南方如無柳、前,杉、槁俱可。」其時代先進性,已不釋自明。 從《周易參同契》的「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到葛洪的「三物煉之(雄黃)」,由反應難控制到得到單質砷,是第一回合(否定肯定),從三物煉雄黃成分的易燃易爆和(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之「燒手面及燼屋舍」、「立見禍事」,到《諸家神品丹法》的伏火硫黃法,再由原火葯成分已具備而已能控制到《鉛汞甲庚至寶巢成》繼續提高控制能力,是第二個回 合;這種硫、硝、炭具備而有破壞力,到軍事家手裡成為攻城克敵的得心應手的工具, 到《武備志》製法趨於成熟,完成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發明,是第三個回合。前後歷時一千五百餘年,是人類認識由低到高,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發展史的,一個側面(恩格斯論述化學能到熱能的利用幾個階段;以及對原子能的利用,莫不如此)。它正是中國化學史上的光輝篇頁。
8. 鞭炮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內要為了表示容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記得採納啊
9. 魯迅那句中國人發明火葯去做鞭炮的出處是哪裡
出自魯迅的雜文《電的利弊》: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同是一種東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蓋不但電氣而已。
《電的利弊》寫的是中國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愚昧問題,反映了當時整個中國麻木、盲目、愚昧的社會現象。魯迅的《電的利弊》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後收入雜文集《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寫的是中國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愚昧問題。類似的事情有很多。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9)鞭炮的發明擴展閱讀:
給《自由談》投稿最多、影響最大的左翼作家是魯迅。他從1933年 1月起用「何家干」、「丁萌」、「干」、「游光」等許多筆名為《自由談》寫稿;《偽自由書》、《准風月談》集中的全部雜文和《花邊文學》中的大部分雜文都是在《自由談》上發表的。
正因為魯迅,《自由談》在現代文化史、文學史、報刊史上才有著重要的地位。魯迅之外,茅盾也經常給《自由談》投稿,他用的筆名是「玄」、「珠」、「郎損」、「仲方」等。郁達夫、徐懋庸也給《自由談》寫了不少雜文。
在《自由談》上發表文章較多的還有陳望道、夏丐尊、葉聖陶、鄭振鐸、老舍、巴金、風子(唐弢)、陳子展、臧克家、田間、張天翼、靳以、柯靈、李輝英、鄭伯奇等。瞿秋白在上海時,也曾借用魯迅的筆名,在《自由談》上發表了十餘篇雜文。
一些在政界有影響的文人如柳亞子、章太炎、吳稚暉、林語堂,也先後在《自由談》上發表過短文。
10. 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為什麼卻用來放鞭炮
這都是胡說。中國在北宋中後期就大量在軍事中使用火葯,與宋朝對敵的版金、元兩國權同樣很重視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直到明初,中國的火器都領先於世界。明朝中期一度缺乏創新,但自嘉靖年間仿造和引進火繩槍、佛郎機、紅夷炮,又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後金能夠入主中原,大力使用火器也是重要原因。而在清朝統一之後,才開始忽視火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