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發明據
㈠ 魯班發明鋸子
鋸子不是魯班發明的
據新華社沈陽10月18日專電 魯班發明鋸的傳說在中國幾乎家喻戶專曉。然而,記者屬今秋在遼河流域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采訪時發現,這一傳說並不可信。早在新石器時期,生活在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紅山人就發明了鋸。
據史籍記載,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人,中國古代建築工匠。相傳,魯班有一次上山砍木,被一種帶齒的草割傷了皮膚,於是他從中得到啟發,使發明了竹鋸。
這一傳說在中國流傳甚廣,以至於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記者沿遼河行進到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采訪時,親眼目睹了新石器時期紅山人發明的石鋸殘片,它長5厘米左右,寬1厘米左右,下面的鋸齒清晰可見。紅山人是指生活在紅山文化時期的北方古人類,而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古文化中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歷史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傅達認定,紅山文化至少出現在距今七千多年前。據此推算,石鋸的出現也應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比魯班生活的時代提前了兩三千年。
㈡ 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50字左右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他一摸,原來回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答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
123
㈢ 魯班發明據的故事
因為那傢伙被草葉劃破手指了根據這個靈感發明的
㈣ 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樑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准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裡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樑柱。
㈤ 魯班根據什麼發明了什麼
魯班根據一種鋸齒形的草發明了鋸子.
㈥ 魯班據的詳細發明
魯班是春秋時魯國的巧匠。據傳說,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宮殿,需用很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樹。當時還沒有鋸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樹,木料供應不上,他很著急,就親自上山去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時候,一隻手拉著絲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頭拉破了,流出血來。魯班非常驚奇,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厲害?一時也想不出道理來。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絲茅草,帶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發現絲茅草的兩邊有許多小細齒,這些小細齒很鋒利,用手指去扯,就劃破一個口子。這一下把魯班提醒了,他想,如果象絲茅草那樣,打成有齒的鐵片,不就可以鋸樹了嗎?於是,他就和鐵匠一起試制了一條帶齒的鐵片,拿去鋸樹,果然成功了。有了鋸子,木料供應問題就解決了。
從魯班發明鋸子的傳說來看,魯班在發明鋸子的過程中,主要是運用了類比推理這種推理形式。
從傳說中可以看出,魯班所以會想到製造鋸子來鋸大樹,主要是因為他從絲茅草劃破他的手指這件事中得到了啟發。既然象絲茅草這樣較薄脆弱的小草,由於兩邊有許多小細齒,就那樣鋒利,能輕易地把人的手指劃開一條口子,那末,如果將鐵片的邊上也刻成許多小細齒,自然會更加鋒利,可以用來更快地伐倒大樹了。很顯然,從思維的推論過程來說,魯班就是根據絲茅草與鐵片的共同點的類比,再由絲茅草因有小細齒而更加鋒利的事實推出結論:如果鐵片邊上刻上細齒,也將會更加鋒利。根據這樣的推理,魯班發明了鋸子。
㈦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有一天,魯班和他的徒弟們接受了一項建造皇家宮殿的任務。這個宮殿要求造的雄偉壯觀,因此工程相當浩大。採伐大量木材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開始的時候,魯班率領徒弟們帶上斧頭,到山上砍伐木料。可是,面對又高又粗的參天大樹,僅用手中的斧頭去砍,十分費力。幾天下來,他們師徒都累到了,可是,砍下的樹木卻遠遠不能滿足宮殿建築的需要。
魯班心裡開始焦急起來。有一天,魯班到一座險峻的高山上去物色用作棟梁的木料。在爬上一個小陡坡的時候,腳下等著一塊石頭突然搖動了,他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叢茅草。「哎呀」一聲,他的手被茅草劃破了,滲出血來。
怎麼這么不起眼的茅草這么鋒利呢?望著手掌上裂開的幾道小口子,魯班陷入了沉思。於是,他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結果發現小草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他用這些秘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又割開了一道口子。
正當他在琢磨其中道理的時候,忽然看見草叢中有幾只大蝗蟲,他們的大板牙一張一合,飛快的吞嚼著草葉。他把蝗蟲捉住,認真一看,原來蝗蟲的牙齒上也長著密密麻麻的小鋸齒。
他若有所思地店頭自語:「噢,原來它們是用這種鋸齒來咬斷草葉的,難怪吃得這么快!」想到這兒,他心念一閃:要是我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句樹木,不就可以很快的把木頭鋸開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
於是,他就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來來回回的鋸了起來,果然好使,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個名字,叫做「鋸」。後來,他又給鋸安上了一個「共」字形的把手,用起來可就方便多了。有了據,砍伐木頭就快多了,宏偉的宮殿也如期竣工了。
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7)魯班發明據擴展閱讀:
其他發明
1、曲尺
曲尺最早的名稱是「矩」,又名魯班尺,傳說是魯班發明。
《墨子-天志上》說:「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規矩,即圓規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較短為一尺,主要為量度之用;尺翼長短不定,最長為尺柄一倍,主要為量直角、平衡線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長短甚至平衡線。
2、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來粉碎的工具,它是由魯班發明的。該工具使用桶型盒來存儲墨水。繩索的一端通過墨孔染色。染色繩子的末端是一個叫做「班母」的小木鉤,由魯班的母親發明。班級母親通常距離地面約一英尺。
固定後,染色的繩索彈回地面,施工現場用作水平直線標准。另外,班級母親可以固定在高處,墨斗懸掛,墨斗的重量用作迫使染色鋼絲繩到牆面的力,這是直線標准。門面。石匠大師固定了由鏟斗線收集的岩石的形狀,然後用其他工具敲掉不需要的部分,形成所需板塊,長石等形狀的石頭。
3、古代兵器
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魯問》記魯班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用此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越船後退就鉤住它,越船進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輸》則記他將梯改製成可以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攻城。
4、雲梯
雲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傳說是魯班發明。以下是相關記載:《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戰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寫到墨子往見公輸般時說:「聞公為雲梯」。《淮南子》曰:魯班即公輸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雲梯。
《淮南子·兵略訓》許慎註:「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
5、鉤強
「鉤強」也稱「鉤拒」、「鉤巨」。是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可鉤住或阻礙敵方戰船。傳說是魯班發明。以下是各種相關記載。《墨子·魯問》:「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
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敗楚人。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量其鉤強之長,而制為之兵,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埶,亟敗越人。」
6、石磨
根據「世本」,魯班也發明了石磨。據說魯班使用了兩塊相對堅硬的圓形寶石,每塊寶石被切成緻密的淺槽。它們一起被人或動物旋轉,並將米粉磨成粉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削。在此之前,人們通過將穀物放入石鏟中來加工穀物,並且研磨的發明將蠍子的上下運動改變為旋轉運動。
將間歇性工作轉化為連續工作,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㈧ 魯班是怎麼發明鋸子的
魯班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十分偉大的⒚骷搖4
㈨ 魯班是怎麼發明據的
魯班是春秋時魯國的巧匠。據傳說,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宮殿,需用很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樹。當時還沒有鋸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樹,木料供應不上,他很著急,就親自上山去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時候,一隻手拉著絲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頭拉破了,流出血來。魯班非常驚奇,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厲害?一時也想不出道理來。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絲茅草,帶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發現絲茅草的兩邊有許多小細齒,這些小細齒很鋒利,用手指去扯,就劃破一個口子。這一下把魯班提醒了,他想,如果象絲茅草那樣,打成有齒的鐵片,不就可以鋸樹了嗎?於是,他就和鐵匠一起試制了一條帶齒的鐵片,拿去鋸樹,果然成功了。有了鋸子,木料供應問題就解決了。 從魯班發明鋸子的傳說來看,魯班在發明鋸子的過程中,主要是運用了類比推理這種推理形式。 從傳說中可以看出,魯班所以會想到製造鋸子來鋸大樹,主要是因為他從絲茅草劃破他的手指這件事中得到了啟發。既然象絲茅草這樣較薄脆弱的小草,由於兩邊有許多小細齒,就那樣鋒利,能輕易地把人的手指劃開一條口子,那末,如果將鐵片的邊上也刻成許多小細齒,自然會更加鋒利,可以用來更快地伐倒大樹了。很顯然,從思維的推論過程來說,魯班就是根據絲茅草與鐵片的共同點的類比,再由絲茅草因有小細齒而更加鋒利的事實推出結論:如果鐵片邊上刻上細齒,也將會更加鋒利。根據這樣的推理,魯班發明了鋸子。
滿意請採納
㈩ 魯班是怎麼發明鋸子的
以下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近代有人以這傳說認為魯班是運用「仿生學」的先驅: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