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張衡發明了什麼
⑴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哪些代表人物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不是
荀子,張衡,王充,范縝等。是
⑵ 古時候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會自動飛翔的木鳥,真的有嗎
是的,歷史書來上確實是自說張衡做出了會飛的木鳥,但要是說是自動會飛的那是不可能的,歷史流傳下來的好多東西都被誇大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能做出來的可能也就是能滑翔時間比較長,形象逼真,或者是身體的某些部分可以動,用以增加滑翔距離的設計。這些東西在一個人嘴裡說出可能還符合原來特點,但是要是從許多人嘴利說出來就要打折扣了。
所以說老師說的對,也不完全對,他應該在說的時候加上:「據說」這個詞
⑶ 我國古代著名發明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有什麼構造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⑷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家是誰他們又發明了什麼
1、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
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2、蔡倫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
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
3、畢升
發明創造: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4、杜詩
杜詩 ,(?-38)東漢機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縣(今河南)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
(4)古代張衡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個指出,中國對世界所具有影響的「三大發明」:是司南(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
162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到:「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而後,在1861~186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將這些發明的意義推到了一個高峰,馬克思在《機械、自然力和科學的運用》中寫道:「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恩格斯則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明確指出:「一系列的發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的歷史意義的就是火葯。
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司南),印刷術,火葯),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⑸ 除了魯班和張衡,中國古代發明家的故事還有那些
活字印刷術——畢升
織布機——黃道婆
水力鼓風機——杜詩
紙張——蔡倫
⑹ 古代的張衡發明了什麼呢看看圖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主要成就開創了我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靈憲》、地動儀、《四愁詩》等。於公元139年逝世。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張衡利用當時的機械技術,巧妙地把計量時間用的壺漏與渾象聯系起來,即以漏水為原動力,並利用漏壺的等時性,採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表示時間的壺漏結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帶動齒輪,通過齒輪的轉動帶動渾象每日均勻地繞軸旋轉一周,達到可自動地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水平,自然而然地把天象演示出來。
水運渾象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是世界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它在天文儀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宋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更完善的改進,發展成更復雜的天象表演儀器和世界最早的天文鍾。
地動儀是世界第一架觀測地震的儀器,於公元132年製成。張衡把它放置在洛陽的靈台,同渾象、渾儀、圭表、刻漏等天文儀器一起,供觀測天文之用。
《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著候風地動儀製造的情況及其形狀、構造和功能等情況。
候風地動儀用青銅鑄成,圓徑8尺,通高約11尺5寸,頂上有個凸起的可以啟閉的蓋子,外形像個酒壇子。地動儀的周圍按八方附設八條垂龍,八條龍口中各銜銅珠,地上並設八個向上張口的銅蟾蜍,與龍頭上下對應,候風地動儀利用慣性原理,在儀器內部中央,立有一根「都柱」,即倒立狀的慣性震擺。圍繞都柱設有八條滑道,滑道上面裝有八組「牙機」,即傳動杠桿,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樞軸,通出儀器外面與龍頭上頜接合。
一旦發生較強烈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中的銅球失控而掉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用以報警。觀測人員根據銅球「振聲激盪」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和時間。
候風地動儀靈敏度很高,最低可測地震烈度為三度左右的地震。據記載,曾接收到震中在隴西、而洛陽人未曾感受到的地震情況,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為後人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知識和經驗。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是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的偉大發明,它的基本構造附合物理學的原理,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
⑺ 張衡古代的身份是什麼
古代史上有名復的張衡有好幾個,最著制名的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
科學家張衡出身名門,其祖父在漢光武帝時任漁陽太守,張衡本人於和帝永元十二年任南陽太守的主薄;於永初五年徵召進京,拜為郎中;元初元年升遷尚書郎;次年升遷為太史令,其間曾調任他職,但五年後仍任太史令,先後任職14年,張衡的許多重大科學研究活動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陽嘉二年升任侍中,後遭排擠於永和元年調任河間王的相;三年後張衡請辭退休卻被朝廷封為尚書,但尚未應征便於當年(永和四年)逝世。
張衡為後世所敬仰並非其官宦政績,而是其對科學研究的傑出貢獻,尤其是在天文學領域里的巨大成就,至今為全球科學界所公認。此外,張衡在數學、地理、機械製造技術、繪圖學、地震學甚至文學領域里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因此張衡最恰當的身份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科學家。
⑻ 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些什麼東西
渾天儀、多級刻漏、地動儀……
⑼ 古代張行發明的什麼
古代張行發明了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學習地理知識,了解世界,學習世界文化。
⑽ 張衡為什麼會發明地動儀,因為古代有很多地震嗎
地動儀是一項很偉大的發明,那麼張衡為什麼要發明地動儀呢?絕對不是因為他心血來潮,而是因為河南是第一個記載地震的地方,同時地動儀的發明也是為了通訊。
張衡的地動儀設計很非常的巧妙精密,它能夠在地震的第一時間來預測地震的方向。但是它並不能用來測震級,所以它的實用性有限,它還用來通訊,尤其是邊關打仗的時候,送信的效率太低了,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測地震和通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