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創造
❶ 中國的企業怎樣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中國製造」歷經30年風雨兼程,為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過去低成本、薄利潤、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結構升級和轉型是中國製造面臨的必然選擇。
在金融危機還未完全走出低谷的當下,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還需跨越哪些障礙?後危機時代,「中國製造」的機會又有哪些?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做客《22度觀察》,為我們評說中國製造。
❷ 中國企業創新:從哪裡開始
中國企業應該從何處著手創新?如何啟動創新?成功創新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這些問題是亟待回答和解決的。
一、拓寬思路,管理創新組合
中國企業需要拓展當前的創新戰略及其思路,把注意力從產品,服務創新延伸到運營和業務摸式領域的創新上來,在創新組合的關鍵要素——產品和服務領域,中國企業的創新重點放在改進或提升現有產品服務,擴大產品線,或者通過改進服務尋求邊際增長。而在經濟發達國家,企業更注重渠道創新,比如運用網路拓展新客戶。當然,重要的不是變革的范圍,而是變革所帶來的價值。
二、設計與眾不同的業務模式
亞太地區的業務模式與發達經濟體中的業務模式差距巨大。在發達經濟體中,大型垂直整合的企業比比皆是,這是由高額的交易成本所決定的,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企業的業務模式,則呈現出更明顯的網路模式特徵,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國的許多企業可以比較容易地在分布式的價值鏈中開展業務。在貿易壁壘日漸消除時,交易成本低和勞動力廉價便造就了中國企業的巨大優勢。而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有同樣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業務摸式時,中國國內市場的價格競爭自然會愈演愈烈。現在,中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其行業價值鏈,探尋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方式和領域,並在此基礎上考慮更加大膽的創新做法,如與競爭對手協作,以便在整個行業中建立起互利的格局,或者外包非核心運營業務,以創建戰略性價值。
三、融合業務與技術,激發創新
創新企業擁有技術驅動型業務戰略的共同特徵,並成功地融合了技術與業務。中國企業應該審慎評估技術項目"組合",以確定當前的技術投入與相關業務運營和產品服務的對應關系。這種評估工作有助於針對業務目標確定合適的技術。過去,許多中國企業都成功地採用了所謂的快速跟進戰略,然而,隨著技術周期越來越短,最佳投入回報期也隨之縮短,快速跟進戰略或許不再那麼有效了,這就要求中國企業必須更准確地預測技術趨勢和周期,但是,中國企業往往缺乏規范的機制來評估當前技術或新興技術對業務的影響,因此,中國企業應該盡快著手培養這種持續辨別新技術發展趨勢的能力,並調整業務戰略,使之適應技術對市場的影響。
四、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協同創新
成功的創新企業積極開展協作,以提高運營的靈活性、速度和競爭力。「一流的」協作企業致力於變革其文化和工作方式,不僅從企業內部推動價值創造,而且推動眾多的業務合作夥伴一起創造價值,並對整體業務策略和組織予以調整,以利於開展廣泛的合作。
中國企業應該首先確定需要實現內部資源互補的協作領域。一種方法是,首先確定行業價值鏈和企業的所有組成部分,然後分析哪些部分帶來了戰略價值,哪些部分沒有,並分析在哪些部分中,企業擁有戰略優勢,之後,從行業生態系統中,審慎遴選合適的合作夥伴,並通過規范的聯盟管理和流程,分配專門的資源,有效管理這些重要的合作夥伴,以便從協作中獲取最大價值。
五、積極培養創新的企業文化
創新文化的關鍵要素包括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異議並糾正錯誤的意願、探索新想法的自由及與他人協作的願望。許多中國企業已經認識到協作的重要性,並非常重視團隊文化的價值企業文化的創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企業高層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堅定承諾。擬定明確的企業願景、使命和價值觀,是創建企業文化的重要步驟。除此之外,高層管理者還應當考慮,這種企業文化是否能夠與整個公司的創新戰略相配合,反過來,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激勵機制是否能夠支持期望中的企業文化的形成。
六建立創新的績效管理機制
適當的獎勵與激勵措施是培養預期行為的有效手段。當然,前提條件是具備考核、跟蹤正確指標的能力。然而,這正是中國企業當前的劣勢所在。中國企業應該實行規范的創新計分卡制度,從多個維度對創新進行考核,並建立反饋機制,向高層領導提供信息,例如,美國康寧公司的創新指數機制就把提出建議、收入增長、專利申請三者結合在一起。這一指數機制是在CEO的領導下設計出來的,並引入常規的管理會議中,用於設定目標、跟蹤業績和發現差距。
❸ 為何說封鎖給中國企業創造新機會
自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多種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已歷時28天。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通信業是受益全球化、推動全球化發展最具影響力的行業之一,單個國家無法構建整個產業生態,全球化產業分工非常細致。本次美國制裁中興通訊,如無法妥善解決,將給中興通訊、給中國通信業、給全球通信產業鏈都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雖然封鎖的結果肯定不利於中興通訊,但是對中國產業可能是一件好事。「這次封鎖可能就是我們的機會,比如手機晶元,中國在3G時代用上了TD-SCDMA,全世界的晶元廠商都不支持,中國只能自己做手機晶元,因此展訊、聯芯等一批企業將會崛起,雖然很艱難,但能夠逼著這些企業成長。正好給中國企業留出市場空間,幾年的時間,中國的手機晶元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包括後面華為和海思的加入。現在每年有上億片中國自己的手機晶元在手機中運行,而且這個量還在不斷增加,這就是封鎖讓中國得到的機會。」資深通信專家項立剛坦言。因此大力發展創新產業,逐步彌補產業差距,才是應對此類風波的終極手段。
❹ 中國企業500強新鮮出爐,創造力第一的是哪個
在我看來,中國企業500強中,創造力第一的是華為。它的營業收入雖然排名只有第15,營業收入為7212.02億元,但它居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的榜首。這說明華為的創造力是排名第一的。
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但華為依然在奮力前行,而這個時候往往會有重大突破的可能。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華為雖然不是500強中營業額最高的企業,但是它是創造力第一的企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中的第一!
❺ 中國企業為國外創造上萬億價值,卻為什麼頻頻遭到歧視
在別國中國企業受到了國外的尊敬與榮譽,可是在另一個國家卻大相徑庭!
2013年12月15日,美國艾奕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EI)在與中國工程企業共同投標建設瓜地馬拉的電站項目。當項目接近尾聲時,AEI為了賴掉對中國企業的2億美元欠款。武裝攻擊了正在進行施工的瓜地馬拉電站項目現場的工作人員,一百多名正在進行工作的中國員工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被暴力分子團團包圍,他們對於手無寸鐵並沒有反抗能力的中國員工開槍。一聲聲槍響就在耳邊,那一瞬彷彿是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倉皇無助,絲毫沒有反抗能力。可即便如此,喪心病狂的暴力分子依舊沒有手軟,他們持槍向施工現場的中國員工進行瘋狂的掃射。不僅如此他們還使用化學毒氣,致使數十名的中國企業員工同事受傷,兩人重傷,命在旦夕。
同樣是中國企業在外做項目,為什麼差距就這么大?面對AEI這樣的暴行,我們中國人還能容忍么?就在我們憤怒咆哮的時候,又一消息更讓人氣憤:
中國企業在與國外AEI進行法律維權時,與中國企業打官司的竟然是國內知名律所君合律師事務所,並且律師團隊代表是國內知名大律師肖微,並且AEI承諾如果打贏官司則給予1.5億的報酬。
因為利益喪失道德底線,因為利益扭曲自己的正義之心,對於這樣喪失人性的行為我們將給予最嚴厲的抨擊。
❻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眾多的跡象表明,中國正逐漸正為世界經濟的焦點,也是整個亞太經濟的中心。以美國為首的科技企業近幾年來通過不斷的資本入股、技術置換等方式,與中國企業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博奕。世界級企業懼怕中國的崛起,同時也需要中國在人力、物力、技術方面的資源,聰明的企業不會為了爭奪市場而將對手強硬的擠垮,而是與對手共同將市場做大,然後才取得自己應得的那一份市場份額。歷史賦予中國創造的溫床條件已經越來越成熟。
在被記者問及德意科技是如何在SOA研發這一全球高端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和國內軟體業業如何才能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時,顧濤說:德意科技成立之初就定位於解決過去和未來的問題,過去是指在這之前很多產品和所謂的解決方案解決不了或是解決不徹底的現象或是問題,未來是指循著IT技術發展的軌跡將來可能會遇到的技術節點和應用層面的主要問題,那麼我們在針對SOA異構(不同的結構)數據整合領域的著眼點就沒有完全放在現有市場產品上,因為我們做的是趨勢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軌跡才是我們的著眼點。而對於經營思路德意科技也是研發和服務外包兩條腿走路,我們的研發走的是高端技術研發,研發層面和全球頂尖的IT實驗室的課題是同步的。而服務外包也不是簡單的非技術層面勞動力重復,我們的服務外包路線是高端的核心技術服務外包。另外顧濤認為,想要實現「中國創造」的因素有很多,外部的環境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領導幹部的理念提升,相關政策的配套,內部因素包括:企業決策層的定位,企業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經營理念,具體執行的各項因素和團隊實力。
而德意科技目前取得的成績除了內部決策等因素影響,和外部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無錫市委市政府對於整個高新科技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為了中小企業的成長環境的優化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無錫市委市政府創新的服務理念和誘人的投資政策的支持下,致使了IBM全球首個商用「雲計算」中心在無錫落戶,北京大學軟體和微電子學院也在無錫安家。其背後是和無錫各級領導的高瞻遠矚和審時度勢的決策分不開的,所以做為本土科技型企業,德意科技在無錫發展到今天,也是和整個周邊環境有著直接關系的。盡管眾多省市國家級科技園區最近紛紛向德意科技拋出橄欖枝,但是經過再三考慮,顧濤還是最終決定把德意的全球研發中心設在無錫。
環顧全球經濟,近幾年來中國一直作為一顆璀燦的明珠亮於世界貿易之叢林,中國政府的一舉一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家們的舉手投足,都足以讓世界列強們為之曙目。曾有經濟學家說過,從21世紀開始,世界性的創新焦點便會逐漸由西方轉移到東方,而中國將是東方世界裡的焦點。
IBM在90年代初經歷的企業重組、流程再造的非凡改革,如今,也即將成為全球企業進行內部管理「開刀」的範本,面對著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寒冬,沒有一家企業敢拍著胸膛說自己活得很好,不用靜下心來思考明天將走向哪裡。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中國製造」必將走向「中國創造」,其中滿足中國創造的先提條件,即如何有效地整合人力及智力資源,如何利用新技術「革」企業的命,自然成為中國企業家們的必修課之一。
❼ 為什麼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原因為: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版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權智慧和腦力。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轉發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價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7)中國企業創造擴展閱讀:
以蘋果公司為例,我國的富士康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里,只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蘋果手機的利潤分配就說明了一切,中國人製造了蘋果手機,但沒有創造蘋果手機,大量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有毒物質,但最後我們分配利潤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