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的發明人
『壹』 算盤的發明人及時間和地點
關於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徐岳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由於算盤製作簡單,價格便宜,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又簡便,所以在中國被普遍使用,並且陸續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一批打算盤的高手。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運算方便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現在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東漢數學家《數術紀遺》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雲:「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可見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於近日不同 。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即贈傳授珠算之法,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我國的算盤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已見籌算乘除法的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15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演算法統宗》。《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由於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用又簡單方便,因而在我國被普遍應用 ,同時也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電子計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演算法統宗》(1592)。
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電子計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 現在,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一批打算盤的高手。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運算方便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
『貳』 珠算是誰發明的
劉洪(約公元129~210),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縣(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東漢魯王劉興後裔,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珠算發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現者,被後世尊為「算聖」。
劉洪自幼聰慧好學,博覽六藝群書,學識淵博,尤精於天文、歷法;在年輕時即踏入仕途應太史令徵召赴京城洛陽,被授予郎中,後遷常山國長史。
劉洪撰成的《乾象歷》一書,是人類傳世的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的歷法。把日月食回歸年的長度定為365.2462日,並首次給出白道和黃道約成古度6°1′的交角。
測出的近點月的長度為27.55476日,和現在的測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發明了「正負數珠算」,因此被後人尊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2)算盤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劉洪是漢光武帝劉秀的侄子魯王劉興的後代,自幼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時期曾任校尉之職,對天文歷法有特殊的興趣。
約公元160年,由於他對天文歷法的素養漸為世人所知,遂被調到執掌天時、星歷的機構任職,為太史部郎中。在此後的10餘年中,他積極從事天文觀測與研究工作,這對劉洪後來在天文歷法方面的造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這期間,他與蔡邕等人一起測定了二十四節氣時太陽所在恆星間的位置、太陽距天球赤極的度距、午中太陽的影長、晝夜時間的長度以及昏旦時南中天所值的二十八宿度值等5種不同的天文數據。
這些觀測成果被列成表格收入東漢四分歷中,依據這一表格可以用一次差內插法分別計算任一時日的上述5種天文量。
從此,這些天文數據表格及其計算成為中國古代歷法的傳統內容之一。劉洪參與了開創這一新領域的重要工作,這也是他步入天文歷法界的最初貢獻。
文獻記載
一、原始文獻
1、(晉)司馬彪:後漢書·律歷志中,中華書局,1965。
2、(唐)房玄齡等:晉書·律歷志中,中華書局,1974。
二、研究文獻
1、錢寶琮:從春秋到明末的歷法沿革,見《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1983。
2、陳美東:論我國古代年、月長度的測定,見《科技史文集》第12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3、陳美東:劉洪的生平、天文學成就和思想,自然科學史研究,5(1986),2,第129—142頁。
4、陳美東、張培瑜:月離表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6(1987),2,第135—146頁。
5、陳美東:中國古代月亮極黃緯計演算法,自然科學史研究,7(1988),1,第16—23頁。(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叄』 算盤是哪國人發明的
年代實在太久遠了,估計沒有知道是誰發明的,只知道是中國人而不是日本人。
隨著回對陜西歧山出土文答物西周陶丸的研究,中國算盤的發明時間已經提前到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陝西岐山縣西周宮室遺址中出土的90粒青黃兩色陶丸,青色20粒,黃色70粒。
早在漢代的《數術記遺》一書中,就曾記載了十四種上古演算法,其中有一種便是,「珠算」。據南北朝時數學家甄鴛的描述,這種「珠算」,,每一位有五顆可以移動的珠子,上面一顆相當於五個單位,下面四顆,每一顆相當於一個單位。這是關於珠算的最早記載,與後來流行的算盤並不相同,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普及流傳。
『肆』 誰發明了算盤發明人的生卒年
中文名:算盤
拼音:suànpán
發源地:中國
用途:算術運算
使用歷史:2600多年
形狀:長方形
別稱:內祘盤
算盤種類:容沙盤類,算板類,穿珠算盤類
發明者:關羽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伍』 算盤的發明者是誰
徐岳(?~220)字抄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陸』 算盤的發明者是誰,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發明的
算盤是隸首發明的,隸首是黃帝時代的人。隸首為何發明算盤?事情還得從黃帝說起。
黃帝打敗了炎帝,天下的產權都歸黃帝所有。黃宮的財物越來越多,算帳成了大問題。那時候算帳方式是結繩記事、刻木為號。就是在繩子上打結或在木板上刻上記號。比如張三借給李四穀子十斤,張三就得在繩子上打十個結,或者在木板上用刀刻上十個記號。百姓之間的小帳用結繩刻木還能對付,黃宮財產收入若用結繩刻號來計算,估計每年算帳累死的人和現在的礦難有一拼。負責黃宮財務的官員們嫌結繩刻號太麻煩,集體偷懶發明了一句成語:「不計其數」。每年秋後向黃帝報帳時,都在帳本上寫上「不計其數」。這些人的小聰明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心中有數,集聖明英明於一體的黃帝。
黃帝每天和素女研究、探索房中術之餘,也研究「不計其數」是個什麼數?雖說天下都歸了黃帝,可黃帝的心眼還是很小的,對「不計其數」疑心大起。難怪黃帝起疑心,那些記帳的官員們打著「不計其數」的幌子,做貪污腐敗的勾當。老百姓看在眼裡,怒在心裡,罵在嘴裡。也只是罵罵而已,誰也想不出對付「不計其數」的辦法來。黃帝下詔,普天之下徵集能工巧匠製造算數工具。隸首的機會來了。
隸首不是人名,是個職稱。炎帝敗於黃帝,手下的人不是戰死就是做了黃帝的俘虜。那時候對俘虜沒有優待這一說,凡是俘虜都當作奴隸對待。隸首,奴隸之首也,說白了是奴隸的頭頭,說學術了是以奴制奴,與後世的「以夷制夷」異曲同工。
隸首的聰明,是公認的。別人在繩子上記事打結打的是死結,隸首卻能打出蝴蝶結。後來,蝴蝶結的技術傳到了西方,與西裝搭配引導了服裝新潮流。隸首是蝴蝶結之父。
當然,發明算盤可不像打蝴蝶結那麼簡單。蝴蝶結起碼有蝴蝶作參照物。算盤沒有,只能憑空想像。隸首絞盡腦汁,天天想、夜夜想、時時想、刻刻想;吃飯想、拉屎想,終於在上廁所的時候想出了算盤的載體(形狀)。
那天,隸首胡亂吃了些發餿的飯菜。片刻之間,腹內疼痛,隸首直奔茅房。叉腿解帶,脫褲蹲身,括約肌動;潑刺作響,便溲俱下;腹內輕松,通體舒泰。隸首無意中看見兩膝之間的長方形茅坑,大喊一聲,「TMD」!
隸首無師自通,首開「TMD」之先河,是國罵之父。
二
就像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見水壺蓋振動發明了蒸汽機、阿基米德在浴缸泡澡泡出了浮力定律一樣,隸首在茅房發現了算盤的載體。古代的民間茅坑大都是長方體,其形狀一直延用至今。隸首是這樣想的,長方形的茅坑能夠載屎載尿,我設計的這個東西也應該像茅坑一樣方便實用。
算盤的載體有了,往裡面添加什麼內容又成了隸首頭疼的問題。隸首有個毛病,心裡有事,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食慾不振。這天隸首在屋裡憋得頭暈目眩,來到街上轉悠。恰巧有個買糖葫蘆的小販吆喝著從隸首身邊經過。隸首一下子有了胃口,買了一串糖葫蘆。吃到第五個也就是最後一個糖葫蘆的時候,隸首大喊了一聲「TMD!」賣糖葫蘆的小販誤解了,大聲回敬隸首,「你TMD!」
隸首吃糖葫蘆找到了算盤檔和算盤珠,天下第一個算盤伴著「TMD」粗口誕生了。隸首一鼓作氣,大喊N聲「TMD」,發明了珠算加減法口訣。
幾乎與隸首發明算盤的同時,黃帝和素女搞出了中國特色的性學名著《素女經》。黃帝號召天下的百姓學習。隸首買了一本《素女經》反復學習、揣摩N遍,寫了讀經感,然後帶著算盤拜見黃帝。
三
黃帝見到隸首,問他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隸首說是算盤。帝曰,何為算盤?隸曰,算乃數矣,盤則盤古,兩者合一,夫算盤焉。帝報數試之,首念念有詞,雙手撥珠,噼啪作響,其算神速,令帝驚之。黃帝問隸首算盤是怎麼搞出來的?隸首拿出筆記,侃侃而談。我看見陛下冠冕上的長方形版(也叫延),發現了算盤的載體;看見冕延掛著一串串的玉珠,想出了算盤珠;讀完《素女經》,找出了隱藏其中的加減法口訣。如「一上一」來自「令女正偃卧向上,男伏其上」。「九去一進一」,實為「九淺一深」。雲雲。黃帝聽罷,龍顏大悅。加封隸首為宮廷會計師,每月享受黃家津貼。
明眼人一看便知,隸首是在扯淡。那麼隸首為何在黃帝面前扯淡吶?他不怕掉腦袋嗎?
四
黃帝一統天下,對奴隸從來沒有放心過。這一點隸首心知肚明。雖說自己貴為隸首,在奴隸眼裡像個人似的,在黃帝眼裡其實還是個奴隸,人家只不過是利用你的聰明而已。隸首發明算盤,除了想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之外,更想在黃帝面前提高身份。前面說過,隸首的算盤與黃帝的《素女經》幾乎同時問世。隸首想證明算盤實用好用,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必須得到黃帝的認可。中國古代很多發明沒有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皇帝們的認可。不是失傳就是流傳到西方,讓洋鬼子們佔了便宜。隸首有先見之明,買了一本《素女經》活學活用,為算盤尋找黃家理論依據。假如隸首不在黃帝面前扯淡,實話實說。我這算盤是上茅房、吃糖葫蘆發明的,黃帝會怎麼想?朕冒著陽萎的風險,奮不顧身翻雲覆雨地和素女搞房中術,好不容易搞出了《素女經》,你小子上趟茅房拉泡屎、吃個糖葫蘆就發明了算盤,天下人知道了,豈不是說你小子比朕還聰明?一般來講,凡是被人稱作聖明或英明的人都不喜歡比自己聰明的人。隸首要想得到黃帝認可,不扯淡是不行的。
扯淡,不能瞎扯。尤其在黃帝面前不能瞎扯,得一本正經地扯,推陳出新地扯、古為今用地扯、投其所好地扯。隸首天才地運用了四扯淡經,扯得黃帝心悅誠服。「盤則盤古也」,隸首就扯的深得帝心。黃帝說他的先祖是開天劈地的盤古,坐天下根紅苗正天經地義。其實黃帝的說法更是扯淡,假如炎帝坐了天下也可以說自己是盤古之後,這句話的強權在於誰也不敢去證明其真偽。
隸首靠扯淡當上了黃宮會計師,總算出人頭地。但他並不快樂。算盤並沒有按照他原來的設想,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黃帝打算讓天下的男人女人都來學習《素女經》,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推廣,隸首正好派上了用場。黃帝愛聽扯淡可並不傻,命隸首寫算盤和《素女經》之辯證關系,以其人之扯淡,還治其人之扯淡。隸首不敢違抗黃帝的命令,埋頭論證扯淡。
五
算盤和《素女經》到了百姓手裡,反響卻出乎黃帝和隸首的預料之外。百姓對算盤和《素女經》的熱情並不高,覺得太麻煩。想學算盤的人對《素女經》不感冒,喜歡《素女經》的人覺得背口訣不如「九淺一深」來得痛快。要命的是算盤和《素女經》是黃帝指定的必修課,二者缺一不可。老百姓每天幹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哪有閑心學這玩意。結繩記事用了多年,雖說麻煩可也習慣了。做愛不是數數,只要老婆能把孩子生出來,誰還在乎九淺一深?
黃帝倒是「九淺一深」了,素女生出的兒子一個比一個白痴。有一次,黃帝對老兒子說,你去把門關上。結果連城門都關上了。大兒子跟蒼頡學字,學到「三」就不學了。黃帝問他為何不學。大兒子說,一是一橫,二是二橫,三是三橫,後面的不用學了,我都知道了,當老師太簡單了。黃帝半信半疑,找個小孩當大兒子的學生。那時候學生識字,先從名字開始。大兒子提筆在手,問小孩叫什麼名字。小孩說我叫萬百千。大兒子開始一橫一橫地寫萬字,從宮內橫到宮外。黃帝問你這是幹啥?大兒子說,我在寫萬字,才畫了一千橫。差點把黃帝氣死。兒子們不中用,黃帝只好把天下交給了學習《素女經》的積極分子,堯。
一些游手好閑的人添枝加葉把《素女經》改編成色情讀物,老百姓稱之為「黃書」,一時間暢銷天下。黃帝知道了非常生氣,命隸首清除精神污染。隸首帶人搜查,燒了一批「黃書」,殺了一些人。老百姓害怕,紛紛拿起掃帚將「黃書」掃地出門,史稱「掃黃」。隸首郁悶終生,算盤也沒有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直到後世的孔子和董仲舒出現,算盤才起了變化。
六
春秋之際,諸子百家爭鳴。孔子是聖人,一眼看出,所謂的百家爭鳴爭的只是王權這一家。孔子不甘心當子路等人的老師,要當帝王之大師。孔子看見算盤,悟出「以聖為王」之道。小小的算盤好比天下,臣民如同算珠。只要帝王們掌握了運算口訣,治理天下如撥算珠。即便那個帝王用錯了口訣,撥亂了算珠。後來者只需搖晃一下算盤,撥亂反正,一切如初,天下久也。孔子為自己的新發現激動不已,周遊列國推銷聖王之道。遺憾的是,那些打打殺殺的霸主們目光短淺,誰也不在乎什麼聖王之道。孔子懷才不遇,逝者如斯夫,嗟嘆長已矣。
孔子失敗的原因是不識人間煙火。霸主們奉行的是刀把子裡面出政權,孔子偏偏強調「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你說周王文武哥倆好,等於說現在的王不好。既然看不起現在的王,人家也沒必要接受你的理論當你的學生。
又過了N年,西漢的董仲舒領悟了孔子學說的真諦,向漢武帝講解聖王之道的種種好處。漢武帝覺得此道有利可圖,罷黜了百家,全盤儒化。漢武之後的皇帝們紛紛效仿。算盤傍著聖王之道,打遍天下無敵手。直到遇見洋鬼子的PC。
洋鬼子們先用大炮打開了算盤的天下,後用PC搶佔了天下的算盤。久經歷史考驗的算盤成了雞肋。
七
天下人的思維逃脫不了算盤的桎梏。什麼東西一旦成了天下思維的產物,也就成了思維天下的犧牲品。儒術如此,算盤亦如此。 「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孔子這盞明燈照亮千年,油枯耗盡。遇見火力強大的電燈豈有不暗之理?算盤打了數千年,依舊是九去一進一,一下五去四,怎能與日奔月騰的PC相比?
算老珠黃,隸首在天之靈,嘆息之餘,吟詩一首。
算盤裡面有扯淡
扯淡裡面有算盤
算盤裡面的扯談是算盤
扯淡裡面的算盤是扯淡
扯淡裡面有多少算盤
算盤裡面有多少扯淡
算盤裡面的扯淡不是扯淡
扯淡裡面的算盤不是算盤
扯淡成算盤
算盤成扯淡
其實算盤就是算盤
扯淡就是扯淡
『柒』 中國最早算盤的發明者是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與現今版不同 。不過,中梁權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 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捌』 發明算盤的人是誰
傳說,算盤和算數復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制首的人發明創造的 中國算盤是從算籌發展而來的。隨著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數學計算日益復雜,撥珠的速度遠比擺算籌方便快捷多了,於是人們發明了珠算。漢末三國時期徐岳撰的《數術記遺》中有述:「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是對珠算的最早的文字記載。明朝人吳敬《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記載了有關珠算的演算法。 1573年徐心魯所校訂的《盤珠演算法》一書中就已有類似現在使用的算盤的圖形樣式,在當時,珠算已廣泛地運用了。珠算不是一個人創造,應該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珠算盤應該說是中國首創的,並流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後來又經一此商旅傳到了西方。 算盤一類的計算工具很多文明古國都出現過,例如古羅馬算盤沒有位值概念,被淘汰,俄羅斯算每柱十個算珠,計算麻煩。現在很多國家流行的是中國式的算盤。
『玖』 算盤是誰發明的
算盤 算盤(abacus) 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 現存的算盤形狀不一、材質各異。一般的算盤多為木製(或塑料製品),算盤由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橫梁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9檔、11檔或15檔。檔中橫以梁,樑上2珠(財會用為1珠,每珠為5;梁下5珠(財會用為4珠),每珠為1。用算盤計算稱珠算,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演算法則。相對一般運算來看,熟練的珠算不遜於計算器,尤其在加減法方面。用時,可依口廖,上下撥動算珠,進行計算。珠算計算簡便迅捷,為我國商店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算盤的起源與普及 算盤是由早在春秋時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籌算逐漸演變而來的。珠算最早見於文獻的當推東漢《數術記遺》一書,可見漢代已出現用珠子計算的珠算方法及理論。算盤名稱之見於算書者以宋代《謝察微算經》為最早,可以確定至遲在宋代,有橫梁的穿檔的大珠算盤已經出現。至元代,算盤的使用已十分流行。宋元之間的劉因就寫有《算盤》詩。明代記載更多,如《瀛涯勝覽》、《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諸書都有關於算盤的記載。明初時,中國算盤流傳到日本,其後又流傳到俄國,又從俄國傳至西歐各國,對近代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5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算盤材料有木、竹、銅、鐵、玉、景泰藍、象牙、骨等等。小的可以藏入口袋,大的要人抬。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演算法統宗》 (1592)。 《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 算盤的種類 值得注意的是,算盤一詞並不專指中國算盤。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許多文明古國都有過各自的算盤。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沙盤類,算板類,穿珠算盤類。 ①沙盤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鋪上細沙,人們用木棍等在細沙上寫字、畫圖和計算。②後來逐漸不鋪沙子,而是在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線紋,上面放置小石子(稱為「運算元」)來記數和計算,這就是算板。19世紀中葉在希臘薩拉米斯發現的一塊1米多長的大理石算板,就是古希臘算板,現存在雅典博物館中。算板一直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要計算工具,不過形式上差異很大,線紋有直有橫,運算元有圓有扁,有時又造成圓錐形(類似現在的跳棋子),上面還標有數碼。③穿珠算盤指中國算盤、日本算盤和俄羅斯算盤。日本算盤叫「十露盤」,和中國算盤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縱截面不是扁圓形而是菱形,尺寸較小而檔數較多。俄羅斯算盤有若干弧形木條,橫鑲在木框內,每條穿著10顆算珠。在世界各種古算盤中,中國的算盤是最先進的珠算工具。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帳先生,或者說,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 、夕、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 」二斗四升寫法是「‖×」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 ,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於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於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里的隸首上山采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里,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里的一切財物帳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里總「會計」後,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帳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這下記帳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里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帳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說:「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 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 數。從此,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帳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摺了幾枝,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後、力牧三個人上山采草葯,發現隸首手裡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呆。風後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帳,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風後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說:「我看今後記帳,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後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並插在地上。風後說:「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說:「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後說:「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說:「當然是11個!」風後說:「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說,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演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後,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說:「這好辦,進位後,應劃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劃個圈(10);100個數後邊劃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劃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劃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後,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
『拾』 中國古代算盤是誰發明的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10)算盤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16世紀,珠算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計算方法,無論是小規模的商鋪,還是國家掌控的建築、天文、金融、運輸、海外貿易,珠算都是不可或缺的。
公元1281年,中國開始使用一種新的歷法,測定地球公轉周期為365.2425天,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現在音樂中使用的十二平均律,早在16世紀中期的中國就已出現了記載,這是一項等比數列,要開12次方根獲得,中國古代科學家能夠完成這些精確計算,都利用了珠算。
18世紀,中國珠算和西方數學有了第一次記錄。歐洲的筆算、計算尺開始陸續傳入中國,由於算盤攜帶方便,計算簡單准確,所以中國人仍然鍾情於算盤,不僅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算盤,而且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了珠算的課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珠算協助計算機完成了中國當時許多重大科研課題的精確計算。上世紀60年代,我國研發第一顆原子彈,由於只有一台計算機,為了應付龐大的計算工作,出現了許多算盤高手在原子彈基地的食堂大廳演算原子彈數據的場面,最後的計算結果准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