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下糞耬種發明於宋代

下糞耬種發明於宋代

發布時間: 2021-01-03 12:27:06

A. 宋代時發明的性農具是( ) A耬車 B筒車 C曲轅犁 D秧馬

A耬車是西漢來發明的;B筒車亦自稱「水轉筒車」,發明於隋朝,但唐朝盛行;C曲轅犁是基於以前的基礎上改進的,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D秧馬發明時代不詳,但北宋大量使用。綜上所述,還是選擇D項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B. 15、宋代時發明的新農具是( )

插秧用的秧馬、中耕用的雲盪等是宋代創造的。犁刀、踏犁、鐵搭、秧馬、耘盪等

C. 北宋歷史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它於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趙匡胤即位後,仍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經過十餘年的南征北伐,趙匡胤消滅了後周藩鎮勢力的反抗,攻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宋太宗趙即位後,招降割據吳越的錢,平定北漢。於是自安史之亂以來,二百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北宋疆域東、南臨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壤,西北至今陝西白於山、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與西夏、吐蕃毗鄰,西南與越南接界。

北宋共歷九帝,前後一百六十八年。這長達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階段中,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治者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著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以確保宋朝統治長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軍制改革。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悉輦送京師」。經過改革,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權也帶來「強干弱枝」,地方權憲太小,軍隊戰鬥力削弱等消極後果。

中期(公元998年-公元1099年)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由於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經濟制度,從而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墾田面積的擴大,鐵制工具製作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種類和產量倍增等等。據統計,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戶籍上有523萬多戶,而到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戶數已逾1246萬多戶。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億多畝。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北宋的造船、礦冶、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上都超過了前代。商業市場打破了舊的格局,大小城鎮貿易盛況空前,紙幣的出現及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時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時期。尤其是聞名於世的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三大發明,開發和應用主要是在這個階段。然而,這一時期也是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時期。軍隊數量猛增,官僚機構龐大,土地兼並加劇,使國家財政連年虧空,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對此,宋朝政府也試圖進行改革,以扭轉危機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響最大的是宋仁宗時期的慶歷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結果,兩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後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7年)即宋徽宗、宋欽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階段。由於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眾多的農民傾家盪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內憂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長期與遼、夏、金爭戰不休。與西夏戰事剛止,金軍又大舉南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攻佔開封。次年二月六日,廢宋帝,北宋亡。

北宋經濟狀況
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非常發達,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北宋社會經濟生產總值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農業發展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置斗門,引淀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清明上河圖局部1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采礦冶煉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采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采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冶煉的規模。在開采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的數量大有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推知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量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采礦冶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
漕運造船
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隻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之海外貿易興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 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為主,同時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製造商船及遊船。以漕船為例,真宗時,年產量達2900多艘。北宋船隻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浪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桿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工人的首創。 更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指南針已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時,舟師在航行中,夜觀星,晝觀日,遇陰晦天,則看指南針。
城市發展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採取集中的方式。 清明上河圖局部3
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百貨,也有來自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規模很大。市內還出現了「瓦子」(或稱「瓦肆」),裡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成為娛樂的中心。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 北宋時期,由於舊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業分區性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組織更加嚴密。唐朝時,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時更加發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趕場。在草市或集、墟的貿易中,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佔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換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固定的市鎮。市鎮是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它的發展,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
金錢交易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餘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883900多兩,到1120年(宣和二年)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佔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貨幣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借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准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於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於是成為人民的一大禍害。
商稅專賣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置場、務等機構,專門征稅。 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只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北宋政府為了搜刮更多錢財,對鹽、茶、酒、礬等實行專賣,即由官府控制這些物品的生產並壟斷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行,使得封建政府大獲其利,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政治徭役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 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文學藝術
北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而宋朝的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方面中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科學技術
北宋年間,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我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揚的。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葯被首次應用於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葯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印刷造紙
雕板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為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書被稱為坊本。都城開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北宋紙的種類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有名的品種。歙州出產一種長紙,製作甚精,一幅長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絲質產業
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 絲織品的種類繁多,絹有五十多種,綾有二十七種。河北定州的緙(刻)絲,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織出美麗逼真的花草鳥獸。京東單州的薄縑,每匹只有百株(四兩)重,望之如霧。這些都是絲織珍品。麻織業集中在東南地區。淮南、江南、荊湖、福建、廣南等路,都產麻織布。其中黃、宜、袁、吉等州的紵布,虔州的白攽,都是當時市場上的暢銷產品。
對外關系
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遼國保持了長期威脅宋朝統治的優勢地位。而且在陝甘一帶這時又新興起了夏國。北宋政府對於遼和西夏只是屈膝求和。當時,宋軍和遼軍、西夏軍經常作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無作為,帶來政治、外交上的軟弱,只能靠割地賠款以求和平。宋真宋景德元年,宋戰勝了遼,反而訂立了「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仁宗慶歷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今山西省)地七百里。北宋王朝的這種方針政策跟戰國時代六國對待秦國的方針路線很相似。 趙匡胤通過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他鑒於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便實行一系列防範武將軍權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這些措施不但大大降低了宋朝軍隊的戰斗作用 范仲淹大力推行新政
,而且嚴重削弱了抵禦外來侵略的國防力量。 北宋中期,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宋神宗趙頊和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一○六九年以後陸續實行,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斗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斗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公元十二世紀初,在契丹背後新興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金兵在公元一一二五年滅遼後,開始南下,北宋朝廷無意抵抗,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破了開封,擄走徽宗欽宗,開封被搶掠一空,這一中古時期作為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的第一大城市遭到徹底的破壞。
北宋歷史有一個顯著特點,叫做「君明臣良而國弱」。北宋自太祖、太宗開國定製後,中間歷經真宗、仁宗、神宗等,直至徽宗以前,沒有一個昏君,哪一個皇帝都是聰穎絕慧,勤於政事。按理說,北宋君明臣良,應該使國家充滿活力,走向富強,卻為什麼事與願違,導致「國弱」了呢?究其原因,實與當時的具體國情有關。
北宋自太祖建國,到了仁宗時代,官僚機構大,吃皇糧的人繁多,土地兼並嚴重,社會財富越來越往少數人的手裡集中。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國家好比是一駕馬車,君主好比是車夫,臣子好比是拉車的馬。耐人尋味的是,北宋臣子坐車的積極性遠遠高於拉車的積極性,雖然其中也涌現一些肯拉車的賢良臣子,車夫的趕車技術挺不錯,也很希望車子跑得更快些,很遺憾,屬於良馬拉破車———車太破了,國家體制出了毛病,以致越來越多的馬都擠到了車上,變了清一色的「乘車族」。其間縱有車夫揚鞭催進,怎禁拉車良馬不堪重負,即便累死,也前進不了多遠。有鑒於此,北宋自仁宗以來,一直致力於「修車減員」事業,尤其是到了宋神宗年代,皇帝為了支持王安石變法,更是傾注了全部力量。當時朝廷之中,不管是誰,凡是阻礙改革變法的,通通拿掉,即使像韓琦、富弼、司馬光這樣的貴重名臣,也不例外,決心不能說不大,力度不能說不強。但社會之弊積重難返,大夥都願坐車,使得改革阻力重重,難以推廣。王安石變法圖強的主張,得不到權貴階層的理解,因為這,他不知得罪了多少親朋好友,包括當年引薦過他、把他帶入政壇的文學領袖歐陽修。
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中,如韓琦、富弼、司馬光等,他們的治政能力、文化修養和個人品德,勿庸置疑,在歷史上都是屬一數二的。然而,他們所代表的那個上層集團,實在是太吝嗇了,捨不得犧牲一點既得特權,哪怕稍微讓利一些給下層,以維持整個社會的平衡發展。他們的這種吝嗇,使得當時世上貧者愈貧,社會的畸型傾斜愈演愈烈,失去控制,從而導致國家負擔沉重,活力衰竭,民不堪苦,政亡人息。
北宋這台破車,王安石試圖通過修修補補,裁減乘客,使它能夠繼續使用,而眾多上層權貴都不願下車,又為了不出或少出修車費,堅決拒絕修車,使王安石的修車計劃幾經挫折,終歸流產。公元1127年,完顏兀術帶著金兵南下,俘獲徽、欽二帝,滅掉北宋,等於金兀術掄起大錘,把這台破車擊得粉碎。雖然說趕車的和拉車的不再是當年的原班人馬,但誰能不說這不是北宋歷史的悲劇呢?
研究歷史,是為了昭示未來。北宋歷史告訴我們:任何社會改革,都要求每一個參與階層具備相應的承受力,如果只讓老百姓做出犧牲,權勢階層的特權一點都不願觸及,那麼,這場改革是註定沒有前途的,不管改革者的決心和魄力有多大,最終只能像莊子所說的喝酒一樣,一本正經開始,稀里糊塗結束。北宋歷史的悲劇,足以說明這一點。

D. 北宋的北方政權的關系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給你什麼啟示

北宋和北方的契丹、西夏之間,初期戰爭不斷,最後都走向了和平和共存。版說明中國一直是一權個多民族關系,眾多民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民族關系是國家興亡的一個重要方面。
北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另一方面是出現了民族政權的對立。
首先由於各民族政權的建立,各民族政權之間相互發生了戰爭,遼,西夏,宋朝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
其次隨著戰爭的爆發,各民族之間相互遷徙,還有戰爭結束之後,各民族之間開始經濟,文化交流。邊境貿易的發展。相對於和平時期的相對封閉。對立反而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E. 宋代時發明的性農具是( ) A耬車 B筒車 C曲轅犁 D秧馬

A耬車是西漢發明的;B筒車亦稱「水轉筒車」,發明於隋朝,但唐朝盛行;C曲轅犁是基於以回前的基礎上改進的答,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D秧馬發明時代不詳,但北宋大量使用。綜上所述,還是選擇D項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F. 請闡述一下宋代農業的發展

宋朝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相當驚人。據蒙文通先生考證,唐時平均每畝產量約1.5石(唐比漢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畝產量約2石,比唐代高約30%。經濟作物無論種茶、種棉、種植甘蔗、栽桑養蠶均產量高於唐。生產分工也很仔細,其主要表現在經濟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葉生產,在秦嶺兩淮以南的地區出現了以專門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的園戶,而且產量頗豐。而農產品種類也有明顯增多的跡象。
宋朝對傳統農作物也是大為推廣,尤其是小麥在南方的推廣尤為顯著。而水稻在北宋時的淮河黃河流域也進行了推廣。同時,棉花種植也普遍推廣了。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從兩廣和福建擴展到了長江流域(甚至北宋時期還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之說),南方農業生產水平已超過北方。
而農業發達原因主要無外乎兩點:
一、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為。比如有獎勵農耕的政策,對廣大農民進行激勵提高了其勞動生產的積極性,還科學的推廣農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比如著力推廣占城稻等)……
二、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直接受影響者也隨之迅猛發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員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設施的維護和興建的。這就使宋朝的農業發展有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同時,高產糧食作物的廣泛播種使單位面積的糧食作物產量大大增加,也促進了經濟作物種植和發展。因此,使得小農經濟內部產業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形成了農副業生產彼此促進的經濟格局,農業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宋代南方農民培育了許多優良稻種,並引進外來的優良品種。引進的外來優良稻種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黃粒稻(高麗)。當然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它原產於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傳入我國福建地區。占城稻有很多優點,以耐旱生長期短適應性強著稱。
關於占城稻還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兩浙大旱,水田無糧可產,宋真宗便遣使於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舊量器單位容量為10斗)分給江淮兩浙地區播種。不久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了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也成為了廣大農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宋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發生了變革,出現了專門除草用的彎鋤,碎土疏土用的鐵耙,安裝在耬車上的鐵鏵……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現了龍骨翻車等工具。由此可見,宋朝的農業技術比隋唐時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畝制度也是很先進的。宋代由門閥私有制和國家分配土地制轉變為土地自由買賣和契約化,導致世族門閥的消失,使魏晉以來盛行的"庄園制度"為地主制度與小農耕作所取代,佃農從此更加自由了。至於國家方面以減輕土地兼並調節貧富不均來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惡性循環。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並」,國有土地雖仍存在,佔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的,國家只收登記費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隨之徹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漸發展已成為主要的土地佔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於租佃的契約則多半由私人之間決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發展,這種情況和體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見其先進性。
由於均田制的廢除,國家對社會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權,而是對小農作出貸款。即是提高生產發展國民經濟,而不是搞平均主義。這些是王安石的主張。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他把百姓對國家的服役用現錢折算價值,地方對中央的進貢改為比較市價後進行采購,這都是市場和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的政策。
在賦稅方面宋代可以說是繼承了並發展了唐代「兩稅制」(務實的逐步實現私有制和貨幣經濟),租庸調制度廢除改進後為「二稅」(把稅制簡單化只收戶稅和地稅分攤夏秋兩季徵收地稅徵收穀物戶稅則全以現錢計算),因此在整個封建社會中也是很先進的賦稅制度。
宋代的佃農地位也有所提高,雖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殘存,但政府基於財政的考慮把全國居民分為「主戶」與「客戶」。也就是說,只看財產不看身份。擁有財產的主戶直接承擔各種賦稅,沒有產業的客戶則不直接承擔。在農村客戶是指佃農一類的人,他們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屬」,而是直接編入國家的戶籍,在城市主戶身份並不以房地產之有無為唯一標准,也包括有無店鋪庫房以及從事經營的資本等等為標准。可見,是相當內容細致的。客戶則是雇員或房客。
由於農業的高度繁榮,不少農戶直接進入市場進行謀生或合夥從事買賣活動,其他經濟領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臨著中國有史以來最為顯著的進步!

北宋時期南北農作物品種得到交流,北方的粟、麥、豆等傳到南方,南方的優良稻種傳到北方;越南引入的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淮流域。耕地面積擴大,梯田、圩田、沙田大量開辟。
宋金對峙時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他們和南方人民共同勞動,促進南方經濟發展,完成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的農業生產超過北方,水稻成為南宋第一位的糧食作物,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稻米生產居全國首位,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的種植已擴展到長江流域。

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南方,長江流域,特別是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一,五代十國北方戰亂不斷,而南方相對安定,大量人口向南方遷移,既帶去了勞動力又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二,南方地區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均好於北方,作物可一年兩熟至三熟,更有利於農業生產。
三,北方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政權崛起,侵佔了黃河流域,進而將游牧生產方式強制在這一地區推行,使北方農業遭破壞。
四,南宋建都臨安,即今杭州,並在其附近大量駐兵,為解決軍需,推行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
五,長江流域歷史上開發較早,具有一定的農業基礎。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