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火箭誰發明的
㈠ 中國古代火箭的火箭發明
准確地說,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科學家最專早運用火葯燃氣反屬作用力原理創制的火箭,在當代科學精英的手中發展成為運載飛船升空的大力神,這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引以為自豪的輝煌成就。
㈡ 火箭起源於什麼國家
火箭起源於中國。
火箭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公元969年,中國已經發明了火葯(火葯是在唐朝發明的)。北宋軍官岳義方、馮繼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葯為動力的飛行兵器——-火箭。
這種火箭由箭身和葯筒組成,其中葯筒用竹、厚紙製成,內充火葯,前端封死,後端引出導火繩,點燃後,火葯燃燒產生的氣體向後噴出,以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飛行中殺傷敵兵。這種最早的原始火箭在工作原理上與現代火箭沒有什麼不同。
(2)古代火箭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公元12世紀中葉,原始的火箭經過改進後,廣泛地用於戰爭。如公元1161年宋軍與金兵的「採石之戰」中所使用的「霹靂炮」,其實就是一種火箭兵器。當時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的能高飛的「火流星」(亦稱「起火」),實際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觀賞性火箭。
元、明之後,即公元13世紀以後,中國的火箭兵器在戰爭中有了很大發展,涌現了許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形式。13世紀中葉,蒙古人入侵中亞、西亞和歐洲,阿拉伯人侵略西班牙,他們把中國的火箭技術傳入了歐洲及世界其它地區。
到了這時,德意志的艾伯特斯·麥格諾才在歐洲首次記述了關於製作火箭的技術。歐洲人最早使用火箭兵器,是在1379年義大利的帕多亞戰爭和1380年的威尼斯之戰中。
㈢ 我國古代火箭的發展和起源是怎樣的
可以發現,明代的火箭,不僅用於放火,還能用於殺敵。而到了清代,火箭基本原地踏步了,雖有所發展,但終究沒有更大進步。
從《水滸傳》來看,書中提到的「火箭」,應是宋代火箭,威力不甚大,所以使用不多,規模也不大,多是一筆帶過。
㈣ 我國古代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什麼樣子的
公元969年,古代中國人利用火葯製成了第一支火箭。這種火箭就是一個簡單的葯筒內,在筒內裝上容火葯,點燃葯筒中的火葯,火箭筒就飛起來了。在火箭筒的基礎上,宋朝人製成了帶有32支火箭齊射的「一窩蜂」火箭、有49根火箭齊射的「飛簾箭」,還有100支火箭齊射的「百虎齊奔箭」。這種火箭其實是在火葯筒上面綁上箭頭,點燃火葯筒後,箭頭隨著葯筒一起飛向目標。
㈤ 中國古代關於火箭有哪些記載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又因公輸般是魯國人,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魯班不僅僅是我國古代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位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先後發明了刨木的刨子、鏨子、鋸子等一批木工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些順手的工具,不僅大大提高了手工製品的速度,而且大大提高了製品的質量,特別是用它們製造的木榫結構,極大地提高了建築和傢具等木製結構的質量,魯班是個能工巧匠,他蓋了無數古代的房屋,建造了無數精巧的橋梁。成為中國木匠和建築業的祖師爺。他發明了無數靈巧的機械。魯班根據楚國與別國進行水戰的需要,製造了一種叫「鉤鉅」的水戰工具;又適應楚國攻城的需要,製造了「雲梯」。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69特別在古代航空史上,魯班更有重大貢獻,我國許多古籍中都有他製造過會飛的木鳥的記載,他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製造成功會飛的機械木鳥的第一人,史書《墨子·魯問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木鳥是比風箏還重的人造飛行器,魯班在2500年前,就把他們送上天空,這是人類征服宇宙空間的初次嘗試。人們還把魯班的這一發明披上了神話色彩,說:魯班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他的家繫纍代為工,而他更是擅於創造的技師,技術精巧,鬼斧神工,魯班不只擅於造屋,更能造船、造車,甚至於創造了木製飛機(木鳶),魯班因離開家鄉千多里,常常想念妻子,有一次他就乘了這種「木鳶」返家會妻,而且一日之間就可以來回。這顯然是誇大神話了魯班的發明,但他反映了人民對魯班的崇拜和對天空的嚮往,期待有人能為他們製造會飛的鳥兒,帶他們飛向遠方。不僅魯班,史書記載:墨子、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張衡、韓志和、唐朝的高駢等都曾製造出會飛的木鳥,反映我國古代探索航空科技光輝的一頁。
古代中國人能夠第一個製造出會飛的木鳥;今天發展了的中國,定能製造出遠程火箭,征服太空。
㈥ 古代第一個發明火箭的人是誰他的介紹加圖片。
我國明朝人:萬戶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火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體燃料火箭是一樣的,以火葯燃燒產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約在7世紀)火葯就出現了,南宋時代火葯用來製造煙火。大約在13世紀製成火箭。我國古代製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葯。
英國人康格里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科的,由於其父經管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便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並且開始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採用新型火葯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桿,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里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里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穩定方式上都作了改進,其性能已經近乎達到了火葯火箭的極限。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後,戰爭火箭的另一項重大進步就是穩定性的提高。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火葯火箭的發展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裝有火葯的火箭筒,中間裝有發射葯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葯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採用尾部穩定翼起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採用發射架或發射筒。比較著名的就是蘇聯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葯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這樣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者腦中逐步醞釀。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航天先驅者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早期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得到證實,最終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橋梁。
㈦ 火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專,為火箭的發屬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㈧ 古代火箭製作的原理是什麼
火箭其實不是現代的產物,大約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初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利用反版作用力的古代火箭。後來,權古代火箭被廣泛地用做作戰武器。最原始的古代火箭,箭桿前端是傷人的箭頭,後端是羽毛做的箭尾,它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箭桿上綁黑色火葯筒,點燃黑色火葯,就可推動火箭前進。
到六七百年前的元、明時代,中國的火箭技術進一步發展,不僅火箭的樣式增多,而且能多箭齊射。如「二虎追羊」,以及一次能發射2~100枚火箭的裝置,其射程可達200~400步。這些火箭威力很大,既可以由士兵拿在手裡發射,也可以裝在戰車、戰船上發射。
大約在13世紀,中國的火箭傳入阿拉伯國家,又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雖然中國古代的火箭並沒有能打開天門之鎖,但是全世界都承認,火箭的故鄉是中國,中國的火箭是打開天門的第一把鑰匙。後來終於有人在20世紀40年代從中國古代的火箭中得到啟發,製造出了真正的火箭。它首先被法西斯德國用做作戰武器,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布勞恩等人製造的V-2火箭(導彈)。
㈨ 中國古代火箭發明人叫什麼
古代火箭發明人並沒有詳細記載,最早的記載出現在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從而有了「火箭」之名。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是我國火箭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軍事技術家製成多種利用火葯反作用力推進的火箭,用於軍事戰爭。
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奪取政權的「靖難之役」中,於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部隊作戰時,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此後各種單級噴氣火箭日益增多,有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9)古代火箭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火箭運用:
載人飛行:
明代時火箭不但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還出現了火箭載人飛行的嘗試。中國明代學者萬虎(也有稱作「萬戶」)被認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萬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物體上升能力的基礎上,製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
他在座椅背後安裝了當時最大的47支火箭,同時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人把47支火箭同時點燃,想要藉助火箭向前推進和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
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為了紀念萬虎,人們已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環形山。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葯與火箭等火器技術傳到了印度、阿拉伯,並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引發了阿拉伯與歐洲國家對火箭技術的引用,推動了火箭技術的發展。到1805年,英國炮兵軍官W·康格里夫創製成脫胎於中國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為近代火箭的肇端。
射程達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火箭技術逐漸用於空間探測和開發。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第一艘「東方」號飛船發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
有翼火箭: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
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葯,火葯中有火葯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葯筒中的火葯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葯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葯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
二級火箭:
明代後期還創制了「火龍出水」等二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是為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的箭身,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龍口昂張,利於火箭射出。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箭身頭尾下部兩側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飛火箭。
箭身內部安置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一起。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葯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
兩種火箭之間有火線相聯。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當起飛火箭的火葯線燃盡時,龍身內的神機火箭即被引燃,從龍口射向目標。
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葯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於水戰。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
這是最早問世的二級火箭,比現代的二級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當時還創制三種可返還可回收的二級火箭「飛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術推進到高級階段,為近代火箭的研製啟發了思路。這是中華民族對火箭技術的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火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火箭
㈩ 火箭在哪個朝代發明的
火箭是在三國年來間發明的。
中國是源古代火葯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軍事家最早運用火葯創制的火箭,方法是將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或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使用。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