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創造的
⑴ 中國的象徵是什麼
1、瓷器
中國瓷器是精心挑選高嶺土或瓷石作為原材料,配以高超的工藝,如:配比、成型、乾燥和燒制。雖然瓷器是從陶器中發展而來的,但它們的原料,釉料和燒制溫度不同。
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更堅韌的質感,更透明的質感和更細膩的光澤。並且它在實用和藝術方面都優於陶器。這就是它取代了陶器的原因。英語中稱它為China,因為它最初產自中國,這充分說明了瓷質細膩的瓷器是中國的代表。
2、龍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
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3、武術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布關系,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國武術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巧、格鬥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術。當中又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范疇。
4、漢字
漢字從殷商甲骨文距今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也是注重審美形象的文字。漢字的信息量與某些不確定性和爭議性無與倫比。
在中華民族的整合與凝聚方面,在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身份方面,在源遠流長、一以貫之而又充滿機變以擺脫困境方面,漢字功莫大焉。沒有統一的漢字只有千差萬別的方言,維系一個統一的大國,抵抗列強的殖民化是困難的。
5、絲綢
中國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源地。華夏先民在六千年前左右開始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創造了早期的絲綢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絲綢文化。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前四、五世紀開始,絢麗的絲綢通過「絲綢之路」逐漸傳播到亞、歐、非各地,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絲綢之府,蘇城為先。唐宋而後,這里成為全國絲綢織造的重要中心,絲織工藝精湛。明清時期,蘇州民間絲織蓬勃發展,萬戶機聲,遍及城郊,官營織造領先全國。錦綉中華,衣被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戲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絲綢
⑵ 希臘神話中體現創造夢想的神或者人物有哪些
希臘神話中體現創造夢想的神或者人物有厄爾庇斯和普羅米修斯。
厄爾庇斯版(Elpis):「希望」女神,形權象為手持百合花的年輕女子。她在羅馬被叫作斯珀斯(Spes)。
當第一個女人潘多拉(Pandora)被大神宙斯(Zeus)送給人類時,她帶著一個裝滿「禮物」的罐子,並被「囑咐」不可以將它打開。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潘多拉終究還是打開了罐子,數不清的災難頃刻而出,驚慌失措的潘多拉趕忙蓋上蓋子,結果只有「希望」女神厄爾庇斯被關在了裡面。
普羅米修斯,地母該亞與烏拉諾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兒子。他聰慧而睿智,他幫助創造了人和物,教會人類用文字交換思想和用工具駕馭牲口和農耕,傳授醫葯知識等等。
⑶ 誰知道象徵的含義、象徵的作用和有關象徵的三個例子
象徵是藝術創作復的基制本藝術手法之一。指藉助於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徵,寄寓藝術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
象徵的本體意義和象徵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的聯系,但通過藝術家對本體事物特徵的突出描繪,會使藝術欣賞者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從而領悟到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含義。
運用象徵這種藝術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使復雜深刻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還可以延伸描寫的內蘊、創造一種藝術意境,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象徵可分為隱寓性象徵和暗示性象徵兩種。象徵不同於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內容更為深廣,有的作品的藝術形象,甚至全用象徵手法表現出來(摘自蓮蓬空間)
喜鵲象徵吉祥、烏鴉象徵厄運、鴿子象徵和平
⑷ 什麼是象徵意象化
營構文學象徵意象的原則和方法叫象徵意象化。它是象徵意象創造的必經回之途,即在答抽象思維的指導下追求意象應合,不惜以茺庭的象求得意念的真實。識記這個概念時,要注意它與典型創造、意境創造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徑。注意理解「意象應合的內涵。
⑸ 象徵詩派的創作特色
(一)創造感傷頹廢的情調,是象徵主義詩派的首要特點。
李金發(1900-1976)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出生於富商家庭,但生活節儉,使他自幼體弱多病,嚴父的管束讓他覺得生活乏味,母愛無瑕顧及眾多的子女,「我的童年是在無生趣中過去的。」----性情孤辟抑鬱。
1919年11月,「男兒當志在四方」,赴法學雕塑,巴黎美院,節儉清苦。孤獨寂寞「沒有女朋友,沒有中外諸色人的交際,沒有物質的享受…所謂花都的紙醉金迷,於我沒有份,我是門外漢」
雕塑之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象徵派詩歌,視魏爾倫、波德萊爾為「名譽老師」,對《惡之花》手不釋卷。①性格氣質上的孤僻抑鬱,對人世的悲觀認識②遊子的凄苦、孤單,弱國子民的自卑、憤懣③進步書籍使他覺得人類社會罪惡太多,但沒有反抗。改造社會的朋友圈子,遂沉醉於憤世嫉谷、頹廢感傷的象徵派詩作中。
1920年開始寫詩,直到1925年回國後才出版。回國後為生計而奔波,詩興其少,所作之詩「已非當年氣概」
《微雨》現實風雨之下作者悲哀的呻吟。
《食客與凶年》是游學德國柏林期間所寫。當時一戰德國經濟極為困難,此這謂「凶年」,而他們卻是一群「享受低價馬克之福」的遊人,被李自嘲為「凶年的食客」。共100首,幾乎作一首,感嘆時光、生命之易逝,歌吟感情、希望之幻來。
《為幸福而歌》可說是李與德國畫家之女履妲浪漫之戀的情感記錄。人生觀忽然改變,遇事樂觀,詩作一掃頹廢絕望的調子,而充滿愛的絮語和幸福的憧憬。《阿育王》
(1)對自我生命的認識,《棄婦》《琴的哀》《有感》《時之表現》
《時之表現》詛咒生命「我們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踐踏之稻田」
1、《有感》如殘葉濺/血在我們/腳上,生命偈是/死神唇邊/的笑。
秋天蕭殺,紅葉如血,飄落地上,這一自然現象被詩人用做明喻,想像它如生命的凋零,濺於腳上的是殷紅的鮮血。又一暗喻,暗示了詩人的徹悟:人的生命和死神之間的距離是近在咫尺,生命是多麼的短暫啊!
《琴的哀》微雨濺濕簾幕/正是濺濕我的心。…P6
以秋、冬、寒夜、病態、死亡、墳墓、漂泊等意象表達對生命的悲觀性認識。
王獨清(1898-1940):陝西長安人,出生於沒落官僚家庭,家境令其更多感受到人生的悲傷。性情怪僻孤獨。1920年赴法留學,生活放盪,沉醉於「花都」的酒吧咖啡館,在芳烈的醇酒和情婦的柔情中聊度時光,心態是看破紅塵、玩世不恭。《聖母像前》
2、《我從CAPE中出來…》
3、石民《無題》,通過與短暫的愛情與對比,表達死亡的永恆的主題。
(波特萊爾的主題:資—文明藉以炫耀的愛、美、幸福和榮譽都是虛偽和暫時的,只有殘廢才是唯一的真實)
創作此時是北大英文系學生,曾譯波作《巴黎的憂郁》,詩集《良夜與惡夢》
4、於賡虞,歌頌地獄、墳墓、骷髏,譏咒人世,悲漢希望的破滅、青春的消逝和漂泊的孤獨,「惡魔詩人」,從詩集名《髓髏上的薔薇》、《魔鬼的舞蹈》、《孤靈》、《微笑之屍》、《惡魂》、《春屍》、《又走出鬼的天堂》、《靈與肉的災禍》等,以上即可看出。
(2)愛情詩
李金發,《微雨》中大約一半《為幸福---》最多,他最喜歡歌唱女性和愛情。他認為「能夠崇拜女性美的人,是有生命統一之快感的;能夠崇拜女性美的社會就是較進化的社會。」他將詩分為哲理詩、愛情詩和革命詩,「但我結果還是願永久作愛情詩,因為女性美,是可永久歌詠而不倦的。」
多表現對女性的新生和對純潔愛情的期待、陶醉與痛苦,寫盡了愛情的魅力、溫柔、細膩、清新、健康,但仍然籠罩著悲觀頹廢的陰影。國為詩人始終將愛情和命運無常、人生苦難的內容交織在一起。《溫柔》(1-4)P116/《在談死的灰里…》
1你明澈的笑來往在微風里,/並燦爛在園里的花枝上。
4我奏盡音樂之聲,/無以悅你耳;/染了一切顏色,/無以描你的美麗
3蕭索的秋/接著又這冰冷的冬。/僵死的四肢,/唯我們之靈能暖之。
《在淡死的灰里…》對愛的執著和失戀後痛苦。
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1918年報科學救國之幻想留學日本,1919年棄數學改文學,1921年加入創造社,1923年春進東京大學法國文學科學習,象徵派詩人。《落花》
姚蓬子(1891-1969)《銀玲》集,詛咒愛情《在你面上》 1、通過象徵性形象和意境去暗示詩人心靈世界的某種感受。
象徵派詩人認為客觀外物能與人的心靈相互感應契合,是能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森林」。象徵就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與之相對應的思想情感。
象徵詩里的形象既是它們本身,又不僅是它們本身,具有內涵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
《棄婦》詩的前兩節以棄婦自述的口吻訴說自己的悲慘命運,被逐出家門後只能露宿荒野,在斷壁殘垣間苟且棲身,已完全厭倦人世。後兩節突然改變了人稱,以旁觀者的視角寫棄婦的「隱憂」與「哀吟」。作為一個具體的形象,「棄婦」表現婦女孩子不幸的命運和痛苦的內心,但同時具有「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表達了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許許多多被不公道的社會所遺棄的人的悲哀、惶恐、孤獨與厭世的情緒,是一支人生命運的悲歌/
意念象徵、色彩象徵、情調象徵、哲理象徵等。
馮乃超(1901-1984)原籍廣東南海,生於日本橫濱華商家庭。1923年入京都帝國大學哲學系—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美學與美術史。20年代中期開始寫詩,1928年出版《紅紗燈》唯美。1927年回國轉向現實主義。
幾乎都是愛情與人生的詠嘆。「輕紗詩人」
色彩象徵:以某種色彩來暗示某一有形的事物或無形的情感意緒。馮、姚塗抹「蒼白」、「灰白」、「漆黑、青紫、幽黯」等冷色調色彩。按照光譜色調與人們對其心理呼應的互感關系來看,這種冷色調所引發的感官司感受和情緒律動,是壓抑、憂傷、慘淡的。
《紅紗燈》那漆黑的殿堂、蛋白色的月亮,如屍僵的河流、黑衣的尼姑等斑駁色彩形象,組成一幅凄涼而陰森的畫面。畫面中央是一盞紅而黃的小燈,在孤獨微弱地燃燒,卻映不亮、沖不破周圍無限彌漫的死寂而沉鬱的黑暗。這一盞以色彩和光調為核心的「紅紗燈」難道不正是苦悶壓抑而又孤芳自賞、不甘淪落的主體心靈的象徵?這大片籠罩的黑暗的強烈反差,難道不正是個體與社會二者對立弱強懸殊的象徵?
2、奇特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
象徵詩派以表現內心世界為創作的唯一任務,那麼想像就極為重要,波特萊爾說:「想像力是真理的皇後。」《棄婦》《紅紗燈》
朱自清「象徵詩派要表現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們的生命;但是『遠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謂遠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們能在普通人以為不同的事物中間看出同來。」)
通常的比喻是以事物間相似的屬性為基礎為,如: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爐中煤叫我如何不想她?但李的比喻主觀隨意性很強,以自己的獨特的感覺將相互疏遠,幾乎毫無聯系的事物構成比喻關系。
例:《時之表現》我們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踐踏之稻田
《巴黎之囈語》「女人的心,已成野獸之蹄,/沒有勾留之一刻」
《涼夜如---》涼夜如溫和乳嫗,/徐吻吾蒼白之頰。
《有感》生命偈是/死神唇也,/的笑
3、廣泛運用通感手法
打通視、嗅、觸、味、聽覺等感覺的界限,讓它們彼此溝通,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例:《寒夜之幻覺》窗外之夜色,/染藍了孤客之心
《夜之歌》粉紅之記憶,/如道旁朽獸,發出奇臭
《律》月兒裝上面幕/桐葉帶了愁容,/我張耳細聽,/知道來的是秋天。
4、「觀念聯絡的奇特」:將一些表面上並不相關的觀念或事物組織在一想,抽掉使之聯系的關系詞語,形成意象的跳躍性,加強詩的刺激性。 李與其它人的不同
1、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浪漫主義
2、食洋不化
深受古典詩詞影響
⑹ 屈原在《離騷》中所創造的象徵手法是什麼
象徵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在屈原的《離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詩人運用了大量原始的楚地民間文化的文學意象,使自己進入到古代神話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達到了對現實的超越。象徵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美國學者勞·坡林指出:象徵的定義可以粗略地說成是某種東西的含義大於其本身。象徵意味著既是它所說的,同時也是超過它所說的。[1]而象徵作為一種抒情話語常見的修辭方式,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就已經源遠流長,《詩經》中的《碩鼠》即是其中的一例。
《離騷》中香草、美人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比喻系統,使詩歌形象生動鮮明。而香草、美人作為詩歌的意象,是屈原的創造,但它們又是與楚國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它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產生新的元素。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發生發展的過程,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2]屈原生活過的楚地,一度有「地方五千里」的廣袤疆域,在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在習俗和審美趣味上則為後人概括成「信巫鬼,重淫祀」[3]。濃烈的巫風培養了楚人對於神靈的膜拜,同時也培育了他們善於想像的浪漫情懷。當中原地區的神話文化或者宗教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時,楚地的這種巫風傳統卻繼續存在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一些邊遠地區,仍然可以看到巫風所留下的文化痕跡,由此,巫文化在楚文化中的影響力就可見一斑了。屈原在這種環境中著成的《離騷》卻又有另一番風味。在內外交困的政治環境下,屈原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將他高潔的治世情懷和對君王的一片赤誠表現得非常強烈和感人。《離騷》中雖然有大量的神話傳說,但是這些傳說中的事物大多是詩人自比,在整篇詩歌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來達到詩人忠君愛國的理想和抱負。例如「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世渾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在這里,作者以托媒求女比喻通君側的賢人,以「鴆」、「鳩」來比喻媒人的不可靠。詩人憤世嫉俗,對君王身邊的奸佞嗤之以鼻,同時又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自憐自傷。通過比喻烘托比較完整的形象,便於去領悟其中蘊含的深意。而這種象徵手法往往與比喻相聯系,它們往往圍繞一個中心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比喻是借用他物來表現事物的修辭方法,而象徵是以具體事物間接表現思想感情。[4]象徵往往包含了很多比喻。屈原以「美人」象徵君王,以「香草」象徵賢人,同時與「香草」象徵的美好事物對比,以惡禽、臭物(如鴆、鳩)象徵奸佞,表現詩人在逆境中敢於堅持真理,敢於反抗黑暗勢力的不屈精神,這種象徵性還為文人所尊奉。如曹植在《洛神賦》中「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蒲松齡一生懷才不遇作《聊齋志異》渲染花妖,自雲:「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顯然也是受到了《楚辭》香草、美人傳統的影響。[5]由於屈原卓越的創造力,使得這種「香草」、「美人」的象徵意象結合著他本人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經歷,從而更富有現實感,也更加充實,贏得了後世文人的認同,並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香草美人的文學傳統。[6]
屈原《離騷》中象徵手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同樣值得研究。首先,就表現內容來說,對君王的懷念和怨懟,對先賢的崇敬和欽佩,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鞭撻,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和追求,以及激昂、沉鬱、痛恨、憐憫等等情感,詩人都能得心應手地使用象徵手法,而抒發得淋漓盡致。[7]如「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抑志而彌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娛樂。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歸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表現了屈原對祖國的拳拳之情;又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充分體現了一個剛直不阿忠心耿耿的賢臣形象;再如「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唯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表現了詩人期待一位有著高尚品德的理想中的君王。詩人稱贊商湯夏禹「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並列舉了呂望、百里奚等身處賤位得遇明君的事例,藉以諷諫國君。王國維這樣評價屈原:「屈子之自贊曰廉貞。余謂屈子之性格,此二字盡之矣。」[8]詩人始終保持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於物外的胸襟和理想,在濁世之中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獨自開放。這種在長期流放生活中積蓄的悲痛與孤獨,屈原情不自禁地藉助詩歌傾瀉出來。
其次,《離騷》中象徵手法的多樣性也令人驚羨。如直接象徵:「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間接象徵:「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塑造了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詩人通過這些感人至深的象徵來自喻,使得《離騷》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後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屈原滿腔熱忱追求「美政」而最終失敗的失望和孤獨,也激勵了各個時代的仁人志士致力於社會的進步、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強。
象徵手法在《離騷》中的成功運用,不僅使得詩歌大放異彩,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李澤厚在談到屈原《楚辭》的審美特徵時說: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亦即感情的抒發爽快淋漓,想像豐富奇異,還沒有受到嚴格束縛,尚未承受儒家實踐理性的洗禮,從而不像所謂「詩教」之類有那麼多的道德規范和理智約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像在這里表現得更為自由和充分。[9]這種豐富的想像、浪漫的精神以及屈原的砥礪不懈、特立高潔的情操都使得後世文人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繼承。
參考文獻: 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
⑺ 象徵是什麼意思
象徵,英文為symbolize,有以下幾種含義:
1、用具體事物表現某些抽象意義。
2、用部分事物代表全體。
3、用來表示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
4、文藝創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5、跡象;特徵。
藝術上或修辭手法上的象徵: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征事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的表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象徵」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文中,意為「一剖為二,各執一半的木製信物」,但隨著詞意的不斷衍生,如今的「象徵」的意義漸漸的演變為以一種形式代表一種抽象事物。
(7)象徵創造的擴展閱讀:
象徵是人類文化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它通過採取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以某些客觀存在或想像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東西,來反映特定社會人們的觀念意識、心理狀態、抽象概念和各種社會文化現象。藉助於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徵,寄寓藝術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
象徵的本體意義和象徵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的聯系,但通過藝術家對本體事物特徵的突出描繪,會使藝術欣賞者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從而領悟到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含義。
另外,根據傳統習慣和一定的社會習俗,選擇人民群眾熟知的象徵物作為本體,也可表達一種特定的意蘊。如紅色象徵喜慶、白色象徵哀悼、喜鵲象徵吉祥、烏鴉象徵厄運、鴿子象徵和平,鴛鴦象徵愛情等。運用象徵這種藝術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使復雜深刻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還可以延伸描寫的內蘊、創造一種藝術意境,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
象徵可分為隱寓性象徵和暗示性象徵兩種。象徵不同於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內容更為深廣,有的作品的藝術形象,甚至全用象徵手法表現出來。
例句:
① 《長江大橋紀念碑碑文》:「它象徵著和平,它象徵著幸福,象徵著勞動的光輝。」
② 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正如中國戲上用四個兵卒來象徵十萬大軍一樣。」
③冰心《寄小讀者·山中雜記(十)》:「在此卻是雪未化盡,鳥兒已成群的來了。最先的便是青鳥。西方人以青鳥為快樂的象徵,我看最恰當不過。」
④魯迅的小說《葯》的結尾:以夏瑜墳上的花圈象徵革命的前景或希望。
⑤冰心《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渾身上下,最帶著藝術家的象徵的,是她那對永遠如在夢中的迷茫的眼光。」
⑻ 用哪個字可以代表爭取,或創造的意思呢
拼,博
⑼ 中國幾個事物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龍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 。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是多種動物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
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人們普遍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具有強大能力的精神象徵,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標志,是信仰載體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紐帶。
中國結
中國結由於年代久遠,其歷史貫穿於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沉澱使得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據文字記載:「 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 」諧 音,「吉」 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於吉的范疇。
長城
對於中國人來說,長城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已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文人名士,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黃河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⑽ 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
梅蘭竹菊」四君子,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高潔的象徵。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國傳統名花,也與松、竹合稱為歲寒三友。她象徵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
蘭花,是花、香、葉「三美俱全」的花卉。它與菊花、水仙、菖蒲,並稱「花草四雅」,也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古時,把好的文章稱為蘭章,把情深意厚的好友稱為蘭友或者蘭宜。因此,蘭花成了人間美好事物的象徵。
竹,中國傳統中,竹子象徵著生命的彈力、長壽,竹子與松樹、梅樹合稱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竹子清峻阿、高風亮節的品格形象,為人師表、令人崇拜。
菊,又名延年、壽客等。菊花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名花,有著三千多年栽培的歷史。經過嚴霜後,才能等到花開,被稱為傲骨。
松樹是長壽的象徵,夏代和周代分別以松樹 和栗樹代表社神。鶴與松樹和梅樹同屬一個系統,因為它也是隱士的象徵。向下舒展的枝葉還有迎客的意義.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有人馬上會想到與月亮相關的詩詞:「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這些詩詞雖然寫的是同一個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詩詞中其象徵意義是各不相同的。月亮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是非常豐富的,關於它的諸多象徵意義,已有許多人從文化原型、詩詞鑒賞等角度作過許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則想以中國的古典詩詞為基礎,粗略談談中國古詩詞中月亮意象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