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巴比倫的創造

巴比倫的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1-03 17:40:33

⑴ 巴比倫的建立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羅伯遜指出,在巴比倫和在埃及相同,這個國度經過起初在一個城邦內之下統一,後來又在容另一個城邦之下統一,便引起祭司們企圖把各城市的神排列在一個分別等級的眾神殿中。當巴比倫城成了統治的城市之後,它的神馬爾杜克便合並了其他諸神的儀式和神話。確實,巴比倫是從蘇美爾一阿卡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且經歷了兩度繁榮後才衰落。

⑵ 古巴比倫文明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哪些世界之最

古巴比倫文明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27個世界之最:

1、最早的學校

2、最早的獻媚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

4、最早的「神經戰」

5、最早的兩院制議會

6、最早的減稅事件

7、最早的史學家

8、最早的法典和立法者-漢謨拉比法典

9、最早的判例

10、最早的葯典

11、最早的宇宙進化論和宇宙論

12、最早的林蔭園藝實驗

13、最早的農歷

14、最早的倫理標准

15、最早的動物寓言

16、最早的格言和諺語

17、最早的「約伯」(古代猶太民族的族長)

18、最早的文學辯論

19、最早的聖經故事

20、最早的復活故事

21、最早的「挪亞」

22、最早的「聖喬治」(英國保護神)

23、最早的文學作品的移植:吉爾加美什的故事

24、史詩文學:人類最早的英雄時代

25、最早的情歌

26、最早的圖書館目錄

27、人類最早的黃金時代:世界和平

(2)巴比倫的創造擴展閱讀:

古巴比倫文明作為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產生於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

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約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為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而且發明了用於書寫文字的「泥板書」。公元前3500年以後,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蘇美爾衰落後,古巴比倫城邦興起。

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倫城邦文明產生較早,偉大的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標志著古巴比倫文明達到巔峰,同期的中國剛剛到達夏朝的奴隸制社會。

古巴比倫文明滅亡於亞述人之後,其發源和興起的兩河流域被異族反復征服和殖民統治。波斯帝國吞並新巴比倫王國後,距離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時代只有二百年。

⑶ 古巴比倫創造出( )文字

楔形文字

⑷ 古巴比倫王國的建造者是

建造者是阿摩利人的首領之一蘇姆·阿布

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建造的,空中花園的主人——塞米拉米斯王後,是尼布甲尼撒從米太國娶回來的皇後。

一.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

烏爾第三王朝的滅亡標志著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政治舞台上的終結。此後相當一段時間里,美索不達米亞處於多國林立的列國時期。在這些國家中,最重要的有南部的伊新和拉爾薩,北部的埃什努那、馬里和亞述,它們共存達二個世紀之久。伊新王朝建於公元前2017年,創立者是伊什比·伊拉;拉爾薩王朝建於公元前2025年,創立者納波拉努,是第一個在巴比倫尼亞建立統治的阿摩利人。

在拉爾薩國王蘇姆·埃爾統治的第一年即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的首領之一蘇姆·阿布建立了另一個重要王國。他選擇位於基什以西幾英里、幼發拉底河左岸的一個城市作為都城,該城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巴比倫城。①他建立的王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或稱巴比倫第一王朝。伊新和拉爾薩的長期征戰,客觀上為古巴比倫王國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巴比倫的前五位國王花了將近六十年的時光積蓄力量,逐漸地控制了整個阿卡德地區。公元前1792年,巴比倫出現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

漢謨拉比從他父親辛·穆巴里特手中接過的只是大約80英里長、20英里寬的小國,領土只限於西帕爾和馬拉德之間,周圍強敵林立。他首先致力於鞏固內部、發展經濟,積蓄了一定的力量後,才開始對外擴張。他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承認亞述的統治,而與北方的馬里和南方的拉爾薩結盟,滅亡了南方的近鄰伊新。隨後繼續與馬里修好,准備進攻拉爾薩。他幫助馬里擺脫了亞述的控制,又於公元前1764年擊敗了馬里的勁敵、經常入侵馬里的埃什努那。次年,漢謨拉比打敗了拉爾薩,之後,他立即揮師北上,征服馬里,並於公元前1757年把馬里這座一度繁榮的城市夷為平地。此時漢謨拉比的強敵只剩下亞述和埃什努那。他多次戰勝亞述及其盟軍,並佔領其南部疆土,但未能征服之。在他統治的第38年,滅亡了埃什努那。至此,漢謨拉比創建了一個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奴隸制大國,兩河流域得到了空前的統一。漢謨拉比自稱「強大之王,巴比倫之王,阿穆魯全國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

二、漢謨拉比的統治

在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國王具有絕對的權威,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過問。在享有一定程度自治權的城市,國王則通過城市行政機關貫徹自己的意志,中央政府通過與地方行政長官的書信往來及派遣王室官員或國王的私人代表與城市保持聯系。漢謨拉比擁有一套高效率的官僚體系,各種官吏由國王本人任免。各行省和城市總督(現存材料較多的是涉及拉爾薩總督沙馬什·哈西爾和另一職位比他高的名叫辛·伊丁納姆的人的書信)的重要職責之一是管理王室土地;對合法佔有的土地給予保護,對非法佔有的土地予以沒收;①出租王室土地,徵收各種租稅。例如在給沙馬什·哈西爾的一封信中,漢謨拉比這樣寫道:「你先前獲取的、現在仍在你手中的恩利爾·沙杜舒的土地……如果你尚未全部出租,請記錄下他先前的俸祿田20布爾,並通知我……如果你已全部出租出去,記錄下你手中現有的20布爾灌溉田,並通知我。」又如,漢謨拉比命令辛·伊丁納姆把兩個商人頭領送到巴比倫,每個帶去所欠的1000庫爾大麥和若干銀子。另外,他們還負責挖掘、修復和疏通運河,以確保灌溉順利進行。漢謨拉比和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實行嚴密的監督和控制,國王的信使遍及全國,及時把各地情況上報國王和中央政府。地方官員如有不軌之舉,受害者可直接上訴中央政府甚至國王本人。例如,一位叫伊什米阿尼的人寫信給漢謨拉比,狀告沙馬什·哈西爾剝奪了他傳自父親的田產,並給了另一人。漢謨拉比立即寫信責問沙馬什·哈西爾:「曾幾何時可以沒收永久性財產?核查此事,如田產確系伊什米阿尼得自其父,應把土地還給他!」漢謨拉比的中央政府組織情況,目前所知甚少。從材料看,漢謨拉比身邊有一些官居要職(具體職位不詳)之人,他們構成中央政府的核心。其中較著名的是魯·尼努爾塔。他不僅掌管王室事務,也負責公社事務,不單單是執行國王的命令,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獨立決定權。如果有人在地方蒙冤,可直接上書魯·尼努爾塔,他有時直接做出最後裁決,有時移交給地方行政機關,後者根據他的指示進行處理,並把處理結果報告給他。地方總督直接聽命於他(例如,他經常寫信批評沙馬什·哈西爾工作中的過失);他參與國王政策的制定,漢謨拉比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經常徵求並採納他的意見。無論是王室依附民還是自由的公社成員,如遭受不公,都可直接上書國王或中央政府(如魯·尼努爾塔),求得公正解決。上訴到國王的案子通過三種途徑解決:其一,國王(或國王的法官)親自審理並做出最後裁決,一般情況下證人要前往巴比倫出庭;其二,國王做出指示,然後移交地方當局執行,國王要聽取最後的處理結果;其三,國王將整個案子全權交由地方法官辦理,最後聽取結果。國王或中央政府對地方法庭實行監督和控制。

漢謨拉比建立了嚴格的軍事制度,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稱將軍(VGVLA.MARTU),由國王任命。阿摩利人是其軍隊的核心。漢謨拉比實行份地與軍事義務相關聯的兵役制度,即王室為所有服兵役之人提供相應的土地(包括田園、房屋等),軍人的財產受到保護。漢謨拉比親自掌管軍隊大權,他可以任意調撥軍隊。例如,他曾命令辛·伊丁那姆把他所控制的一支240人的軍隊並入另一人統領的軍隊,不得延誤。」在另一封給辛·伊丁那姆的信中,漢謨拉比命令他「從烏爾城一帶的部隊中抽出90人」,派到一隻船上去。

漢謨拉比還加強對國內經濟的控制。他把神廟經濟完全納入王室經濟,使其成為王室經濟的一部分。在漢謨拉比以前,神廟官員自稱為「神廟仆從」,或某位神人仆從。從漢謨拉比開始,他們改稱「國王的仆從」。漢謨拉比還控制地方神廟的收入。例如,他曾命令辛·伊丁那姆催促一些神廟官員迅速到巴比倫向國王報帳。灌溉農業在兩河流域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漢謨拉比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漢謨拉比在位的第8、9、24、33年都是開鑿運河之年、興修水利之年,尤其是第33年重鑿的「安努與恩利爾所寵愛的漢謨拉比」運河。漢謨拉比控制著大量勞動力,從事公共工程的建設,他經常寫信給辛·伊丁那姆,讓他組織勞動力。

漢謨拉比竭力神化自己。他自稱為「天神安努與地神恩利爾所寵愛之人」,「恩利爾所任命的牧者」,「戰神薩巴巴的堂兄弟」及「眾神之王」,其權力得自享有統治全人類大權的馬爾都克的神授。為適應中央集權制的需要,他將巴比倫城主神馬爾都克的地位提高到眾神之上,同時為各城之神修建或重建廟宇,以求得被征服地區居民在精神上的歸附。

三.漢謨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會

法典概況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很早就有立法傳統,漢謨拉比在統一了兩河流域之後,便效仿其前輩,制定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的石碑是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丁·摩爾根率領的法國考古隊在埃蘭古都蘇薩遺址發現的。石碑由三塊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米,上部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石碑上部刻有太陽神、正義之神沙馬什授予漢謨拉比王權標的浮雕,下部是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共3500行,石碑現存巴黎盧浮宮。

漢謨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前言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其一,神化王權,宣揚其權力來自神授;其二,炫耀他的偉大業績,其三,表明他的立法目的,即「發揚正義於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強不凌弱。」在結語中,漢謨拉比主要宣揚他的法典之「公平」與「正義」,希望垂之後世,並詛咒敢於破壞其法典之人。正文共282條,內容涉及訴訟程序、盜竊處理、土地管理、租佃、僱傭、高利貸、債務、買賣奴隸、合夥經商、婚姻家庭、繼承以及行醫、建築等技術性勞動。

土地制度 漢謨拉比時代土地制度的最基本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佔有土地並存。漢謨拉比在征服過程中,不斷地把被征服地區的土地劃歸王室所有,因此王室佔有大量的土地。王室土地大體上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類是王室直接享用的土地(eqlut ekallim或eqlumsaresekallim ukallu),包括王室庄園和皇家牧場、花園等。

第二類是分配給為王室服務的人員的土地,稱為「服役田」(ilkum—land)或「供養田」(eqlum Kurumatum或sukūsum)。凡為王室負擔某種義務之人,均可享有與其所負義務相當的一份土地,作為其報酬。這些人包括祭司、商人、軍人、官吏和各種以技能為王室服務之人,如書吏、占卜者、歌手、金銀細工、碑銘刻工、寶石工、木工、石工、紡織工、轎夫、漁人、牧人和廚師等。這類土地的所有權歸王室,服役之人具有使用權和支配權。一般說來,服役的內容和期限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享有土地的份額,均有明確規定。只要堅持負擔義務,服役者可長期享用其份地,甚至20年或40年。這類土地又分兩種情況。一種土地可以有條件地轉讓和出賣,包括祭司和商人等的份地,條件是買者在買得土地的同時,必須承擔附著在土地上的相應的義務(見法典第40條)。另一種禁止買賣和轉讓的土地是士兵(red um和』rum)的份地。士兵不得將與其所負義務相關的田園房屋出賣、遺贈給其妻女及抵償債務,但自行買得的田園房屋不受此限制(參見法典第36—39條)。如果士兵在戰爭中被俘,其子能代父服役,他就可以繼承其父的那塊土地;如其子年幼不能代父服兵役,就只留三分之一的土地給其妻,讓她養育幼子。接替被俘者服役之人可以享用其土地,被俘者回來後仍可領回土地;如果士兵自己離開職守而放棄土地,他人佔用其地並代其服役超過3年,即使他再回來也不能領回原來的土地(見法典27—31條)。

第三類為出租地(eqel biltim)。王室將這類土地出租出去,以收取租稅,這是王室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領取和租種這類土地之人被稱為納貢人(nā i biltim)。這類土地同樣不能買賣和轉讓。通常納貢人要將所租種土地收成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交給王室,自己則留下另一半或剩餘的三分之二。這類土地直接歸王室管理,王室負責組織和安排這類土地的耕種。

古巴比倫時期私人佔有土地的現象比較普遍。從漢謨拉比法典中可以看出,一般的公民(城市公社成員)都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轉讓、抵押和買賣(參見法典第39、49、50、137、150、165、198等)。這時期有關買賣土地的文書相當多,反映出私有經濟比較活躍。國家承認私人土地的買賣和轉讓,並給予保護。例如,在一件土地糾紛中,一人聲稱從另一人手中買得了一塊土地,漢謨拉比命令沙馬什·哈西爾調查此事,把土地判給買者。

等級制度從漢謨拉比法典中可以看出,古巴比倫社會的居民明顯地劃分為三個等級:阿維魯(Awilum)、穆什欽努(Mu kēnum)和奴隸(男奴為Warm,女奴為Amatum)。一般認為,①阿維魯是在公社中佔有土地並享有全部權利、處於公社司法管轄之下的全權公民。在公社中擁有土地是保持公民身份和地位的必要前提,一旦喪失公社土地,也就喪失了阿維魯身份或公民地位。阿維魯中的上層為少數的王族、大官吏、高級祭司和大商人等,下層主要為擁有小塊土地的小土地所有者、自耕農以及自由的小手工業者。商人塔木卡和高級祭司無疑屬於阿維魯,在許多材料中,塔木卡被直接稱為「某某城市的阿維魯」,如「西帕爾城的阿維魯」等。

穆什欽努是沒有公民權的自由民,他們自己沒有土地、靠為王室服務獲得王室不是一個統一的階級,他們內部也有貧富之別。穆什欽努中的少數富有者有一定的私人經濟,甚至擁有奴隸,大部分人則很貧窮,地位不斷惡化。阿維魯的上層和穆什欽努的上層構成統治階級,下層則成為被統治、被剝削階級。奴隸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同牲畜一樣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任意買賣、轉讓、交換、租借和贈送。據漢謨拉比法典,奴隸的價格一般為20舍克勒。奴隸大多數控制在王室、神廟、大官吏和大商人手中,一般自由民擁有的數量在三、五個左右,不超過十幾個。三個等級的人的法律地位顯然不同。例如,傷害了阿維魯的眼睛或骨頭,必須受到同樣的懲罰;傷害了穆什欽努的眼睛或骨頭,只需賠償一明那銀子(合505克);傷害了奴隸的眼睛或骨頭則只需向奴隸主賠償奴隸身價的一半。

社會經濟的發展 古巴比倫時期的社會經濟與以前相比,得到了巨大發展。在農業方面,青銅工具已廣泛使用,農業工具除巴狄勒犁和淑金犁以外,還有修整土地的窄斧、鎬及平整土地的耙等。灌溉技術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灌溉網的管理和使用納入國家的立法之中。這時期,農人已懂得總結長期以來的農耕經驗,出現了一部用蘇美爾語寫成的農人歷書,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農人歷書。歷書記述了從灌溉、耕作到收獲的過程,並提出了各環節應注意的問題。王室的手工工場和私人手工作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僅漢謨拉比法典中提及的工匠就達十幾種,例如制磚工、織麻工、刻石工、珠寶匠、冶金工、皮革工、木工、造船工和建築工等。

這時期商品經濟比較發達,除國家和神廟控制和組織的商業貿易外,私人的商業活動也十分活躍。出現了一些商業中心,如巴比倫、烏爾、西帕爾,和拉爾薩等,其中以巴比倫和烏爾最為著名。許多商船雲集在巴比倫的碼頭,這里成為商貿的集散地,這些商業活動多半是屬於私人性質的。古巴比倫時期的對外貿易具有如下特點:其一,商人在生意結束後往往向神廟和國家交稅;其二,商人常常採用合夥經營的方式。①其三,商業資本多半來自私人,一般的借貸契約都有5—8位證人,並有證人的印章;最後,這時期出現了專營某種商品的大商人。

漢謨拉比法典中提到了兩種主要商人,一是「大商人」( AB.GAL)塔木卡(Tamkārum),一是「小商人」( AB.TUR)沙馬魯( arnall m)。塔木卡的活動包括:從事商業貿易、高利貸(法典中有30多條涉及到塔木卡的借貸活動)、販賣奴隸、為國家徵收租稅,塔木卡因此享有王室份地。①沙馬魯既是塔木卡的代理人,也是其商業夥伴(參見法典第100—107條),他所從事的商業活動有的是為塔木卡推銷商品,塔木卡付給其工資;有的則是與塔木卡合夥經營,參加分成。沙馬魯在社會經濟地位上雖比不上塔木卡,但也可能比較富有,基本是獨立的私商,而不是王室官員。

漢謨拉比法典是現知古代世界一部相當完備的法典。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以來兩河流域在社會經濟方面出現的新秩序,從而有利於鞏固奴隸制經濟的基礎,促進私有制和奴隸制經濟的迅速發展。

四 古巴比倫王國的衰亡

古巴比倫王國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漢謨拉比的強權,其內部根基並不穩固。公元前1750年漢謨拉比死後,其子薩姆蘇伊魯納繼位(公元前1749—1712年),王國開始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在其統治早期,埃蘭邊界地區發生暴動,領導者自稱里姆辛(拉爾薩王朝末代王之名),堅持戰鬥了兩年多,最後被鎮壓。公元前1740年左右,一位名叫伊魯瑪·伊魯的人在蘇美爾舉起獨立的旗幟,他假稱伊新王朝末代國王之後代,成為尼普爾以南整個地區的主人,建立了所謂的巴比倫第三王朝或海國王朝。薩姆蘇伊魯納在應付內部反叛的同時,還面臨著外敵入侵的壓力。在其統治的第九年,東北部山區的喀喜特人開始入侵巴比倫,這一次雖然被打退,但他們以後逐漸對巴比倫構成威脅。在他統治末年,其父所開拓的疆土已喪失殆盡,王國的領土又縮回到漢謨拉比以前的疆域,即僅限於阿卡德地區。

薩姆蘇伊魯納的四位後繼者又勉強維持了約一個世紀。在這時期,巴比倫社會內部矛盾異常尖銳,抗租抗債問題非常嚴重。巴比倫國王不得不經常寫信給地方城市官員,命令他們催交拖欠的租稅,包括穀物、牲畜和稅銀等;與此同時,不斷發布「米沙魯姆」法令(mi arum),即所謂的「巴比倫解負令」,宣布減免債務。

外部威脅也有增無已。薩姆蘇伊魯納之子阿比舒統治時期(公元前1711—1684年),喀喜特人向巴比倫發動了第二次進攻。這次進攻雖然和第一次進攻一樣遭到了失敗,但許多喀喜特人卻在巴比倫尼亞定居下來,成為耕種土地的農民。不僅如此,喀喜特人的首領卡什提利什一世還在僅距巴比倫城200英里遠的幼發拉底河畔的哈納建立了立腳點。阿比舒還試圖趕走統治蘇美爾的海國王朝,但遭到了失敗。公元前1595年,赫梯入侵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城慘遭洗劫,主神馬爾都克及其妻子的雕像作為戰利品被入侵者帶走,古巴比倫王國滅亡。赫梯人退去後,喀喜特人開始統治美索不達米亞。

⑸ 古巴比倫創造了什麼文字

大約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世界的東方的蘇美爾人創造了先進的文明,不專僅發明了文字屬即楔形文字,使兩河流域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還發明了適合書寫的工具—「泥板書」。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顛覆了烏爾第王朝,建立了巴比倫王國,在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安了家

⑹ 古巴比倫創造了什麼文明

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回卡德文明、亞述等重要組成部答分。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產生於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約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為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而且發明了用於書寫文字的《泥板書》。公元前3500年以後,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蘇美爾衰落後,古巴比倫城邦興起。

⑺ 巴比倫的起源

http://ke..com/view/18421.htm

⑻ 古巴比倫人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

古巴比倫人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 script),由蘇美爾人於西元前三十一世紀左右所創,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
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英語的cuneiform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釘頭文字」)
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 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學科—亞述學。

⑼ 巴比倫帝國創造了哪三件事從未做過

古巴比倫文明創抄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27個世界之最:

1、最早的學校

2、最早的獻媚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

4、最早的「神經戰」

5、最早的兩院制議會

6、最早的減稅事件

7、最早的史學家

8、最早的法典和立法者-漢謨拉比法典

9、最早的判例

10、最早的葯典

11、最早的宇宙進化論和宇宙論

12、最早的林蔭園藝實驗

13、最早的農歷

14、最早的倫理標准

15、最早的動物寓言

16、最早的格言和諺語

17、最早的「約伯」(古代猶太民族的族長)

18、最早的文學辯論

19、最早的聖經故事

20、最早的復活故事

21、最早的「挪亞」

22、最早的「聖喬治」(英國保護神)

23、最早的文學作品的移植:吉爾加美什的故事

24、史詩文學:人類最早的英雄時代

25、最早的情歌

26、最早的圖書館目錄

27、人類最早的黃金時代:世界和平

⑽ 古巴比倫是由什麼人建立的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這座花園傳說是當時的國王為公主而建的。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整個中世紀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世代網》

古巴比倫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兩河之間的地方)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下朝的時候)就孕育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這個地區由於沒有天然的屏障,所以產生了古巴比倫多樣化的文化發展趨勢。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挪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挪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挪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里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裡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沖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里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里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面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歷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賓士。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裡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裡,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面,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裡,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准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沖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然而令人們始終憂慮不已的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與文明相生相伴,戰爭也從來沒有休止過。這塊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據說就是《聖經》中伊甸園的原型地。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斷成為政治和戰爭的舞台。當巴格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精妙絕倫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綜觀數千年來的兩河流域興衰史,哪一場戰爭不是對文明的破壞呢?

註:古巴比倫是對文明發源地的稱謂;而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則是現今古巴比倫的位置。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