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工筆畫創造

工筆畫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1-03 20:38:23

A. 工筆畫與水墨畫的區別是什麼

工筆畫與水墨畫都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區別如下:

1、線條

工筆畫以線造型是工筆畫的基礎和骨幹,工筆畫對線的要求是工整、細膩、嚴謹。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層次。

2、色彩

工筆畫顏色以固有色為主,一般設色艷麗、沉著、明快、高雅,有統一的色調。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

3、歷史演變

在中國畫中,先有工筆畫而後出現水墨畫。如果沒有工筆畫是不可能出現水墨畫的,工筆畫是水墨畫孕育、形成和得以產生的基礎。而水墨畫是工筆畫的延伸和發展。

(1)工筆畫創造擴展閱讀:

工筆畫和水墨畫用筆的差異

一、工筆畫

1、勾線筆。工筆畫多用中鋒勾勒細而勻的線條。一般選用狼毫類細而尖的筆。常用的筆有衣紋筆、葉筋筆、大紅毛、小紅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板刷類。工筆畫經常需要塗底色,或做大面積的平塗和渲染,因此需備有各種寬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筆。

二、水墨畫

1、毛筆。毛筆分硬毫,軟毫和兼毫,硬毫以狼毫(黃鼠狼尾)為代表,軟毫以羊毫(山羊須)為代表,根據寫字繪畫,種類,以及個人習慣的不同,用筆也不一樣,羊毫柔軟,狼毫剛健,兼毫柔中帶剛。

B. 急求!中國工筆畫的發展史

工筆,就是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塗顏色。白描本來大抵是用來打草稿的,宋代畫家李公麟把它發展成獨立的畫種,他的白描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他畫的《五馬圖》,人和馬都用單線勾出,比例准確,肌肉骨骼的結構清楚,甚至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澤也細致地表現出來,動態極為生動,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佔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都是道地的工筆重彩,特別是軑妃墓的T形「非衣」,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達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繪畫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綠之類的重彩顏料,因此稱繪畫為「丹青」,由此可見工筆重彩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了。學習、練習方法都能學好的~照著樣子臨摹就是了~當然一些基本功還是要學會的,在畫工筆之前要先畫一些白描的作業,練習一下手感和筆觸,剛開始畫白描的時候,最好挑一些名家的花卉白描稿,比如《芥子園畫譜》,把畫畫用的宣紙蒙在上面,也用鉛筆描摹,注意,用鉛筆描摹也是對線條的練習,不可以馬虎,而且要一次描好,因為宣紙是不能擦的。描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用紅豆之類的勾線筆沾墨汁勾了。多加練習之後,就可以直接用勾線筆描摹了。等白描練習一陣子之後,就可以臨摹一些工筆畫作品了,最好先挑選一些簡單的花卉開始,然後是花鳥魚蟲,最後人物。當然不能一味的練習,其實閱覽一些書還是有幫助的,很多工筆的書裡面都會教授一些畫畫的特殊技法,很有意思的,我以前就是這樣看學會這些技法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技法,只有博採眾長才能學到更多。至於一些基本的東西,我想石榴石頭已經說的挺具體了:買熟宣紙,開始是拿頁筋筆勾線,然後是手握住2隻筆,一隻小紅毛筆,一隻大白雲,小紅毛上色,大白雲是白水,勻染使,然後買本書臨摹。還要補充一點,也是我自己的心得,再暈染的時候,寧可先淡一點,如果不夠深度,可以再染,若是一下子染太深,就不能漸淡了~特別是一些花卉和人物的臉。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紙上談兵而已,關鍵還是要實踐,多畫畫一定行的。以前我們班級很多人都不會畫的,手也很抖,不過1個月下來就能出成果了,只要靜心。畫工筆就是要靜心。另外,臨摹了一陣子之後,就可以去寫生一些東西,回家自己創作了!(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也是最為復雜的畫種,內部分類則更是復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其根據筆墨技法可分為工筆畫、大寫意畫和小寫意畫(即兼工帶寫),根據設色又可分為白描畫、水墨畫、著色畫三類,按功能和用途,可分為寺觀殿堂壁畫、架上繪畫、民間繪畫、工藝裝飾畫幾類;依作品的主題思想分為釋道畫、風俗畫、歷史畫、民間年畫、文人畫等;按工具材料分為白描、著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題材內容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山水畫簡稱「山水」。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人物畫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造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花鳥畫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技法形式有工筆、寫意、勾勒、設色、水墨等技法,設色又可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勾、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國畫發展史六朝前:水墨與重彩畫法之萌芽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的岩畫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裝飾紋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是以天然礦物質在陶坯上描繪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等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的高度統一,達到美化裝飾效果。商周戰國及春秋時期繪畫已有相當的進步。除壁畫的流行外,這時繪畫技巧的發展也可從青銅器及玉器的裝飾紋樣、戰國漆畫上看出已達到相當水平。特別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帛畫成為這一時期繪畫技法發展的傑出代表。此時繪畫已逐漸脫離附屬於工藝美術品的裝飾地位而獨立,成為後世卷軸畫的先聲。秦漢繪畫技法發展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的情況除求諸石、畫像磚外,各地出土的帛畫對了解當時繪畫技法發了最有力的資料。戰國展的狀況提供帛畫「跡簡意淡」,突出線條作用的水墨畫法和西漢以高純度裝飾性色彩依線描塗染的勾勒著色畫法,奠定了後來卷軸畫的兩種基本畫法風貌。六朝:勾線漸趨成熟與凹凸法之出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繪畫技法發展中的重要階段。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知名畫家,畫史上第一批為後世崇奉的百代宗師和第一批有摹本流傳的巨跡都產生於這一時期,並產生了第一批論畫名著。人物畫法從完成變略為精,由「跡簡意淡而雅正」走向「細密精緻而臻麗」之後又出現「筆不周而意周」的疏體,鮮明顯示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時代風貌。源於人物畫背景和古地圖的山水畫在這一時期開始獨立登上歷史舞台。大約在東晉劉宋時代,已有獨立的山水畫。這時期已有為數不少的善畫花鳥的畫家出現,也有獨幅作品的記載,但未流傳下來。隋唐:線描、水墨的高度發展與金碧設色的完善 隋唐時代的繪畫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在表現技法上取得高度成就。人物畫在隋唐仍居主要地位,在繼承本土漢魏傳統以外,也吸收西域畫法,藝術上的發展更加成熟。隋唐山水畫日漸成熟,有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和墨分五色的水墨山水等,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青綠山水日益走向成熟與興盛。其畫法風格,也像人物畫一樣屬於勾勒設色,所不同者在於形象勾勒的簡括和賦色的強烈濃麗。使用的顏色以青、綠、赭石、白粉等石色(覆蓋色)為主,甚至輔以金粉,鮮明奪目,純度極高,頗有金碧輝煌之感,宋人稱之為「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這種以裝飾手法進行寫實的著色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最早的風格形態。水墨山水畫的出現,主要是在中晚唐以後。在青綠山水至盛唐發展成熟之際,水墨山水的前身「破墨山水」開始萌生。中晚唐以來,山水畫的題材范圍進一步擴大。技法上更出現「不依墨蹤」的狂放畫風。這時,部分畫家在盛唐的破墨技法之外,又發展了「潑墨」。中晚唐的山水畫家,由講求用筆進而又重視了用墨,而用墨方法的豐富變異,回過頭來又解放了筆法。水墨作用引起了廣泛注意,為五代水墨山水畫的勃興創造了條件。唐代也出現了一批花鳥畫名家。花鳥畫題材多流行於宮廷及上流社會,用以裝飾環境及欣賞需要,大都以工筆設色的畫法,寫生逼真。五代:雙鉤填彩與落墨畫法之定格 五代十國的繪畫,無論中原、西蜀還是南唐,也無論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有新的發展。在山水畫方面,這時突出發展了唐人水墨風格。「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及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的出現,成為山水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兩派畫家筆下,用以呈現山水紋理質感與結構的「皴法」得到很大發展,墨法豐富起來,有筆有墨成了畫家的自覺要求,水墨及水墨淡著色山水畫至此已發展成熟。花鳥畫領域五代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技法風格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花鳥畫走向成熟。五代,勾勒設色的青綠山水仍在延續。兩宋:工筆的極致與兼工帶寫的初創及章法的突破 宋代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風格形制日趨多樣,技法更加完備。文人畫的興起與宮廷繪畫的繁盛成為這一時期的新特徵。在藝術上自覺追求有別於畫工的「文人畫」是在北宋中葉興起的。風俗畫、歷史故事與現實題材的人物畫都成為畫家感興趣的題材並有傑作出現。北宋畫壇上,山水畫成就最為突出,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畫史所稱「宋人格法」主要指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南宋山水畫的主流是水墨蒼勁筆法所顯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風貌。這一時期隨著卷軸畫的大量產生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宗教畫開始退出畫壇的主要位置,畫家與畫工明顯分開來。宋代花鳥畫在藝術技巧上大大超過了唐代。繼五代之後,北宋初期的花鳥畫隨著朝野需要的變化而蓬勃發展,躍居於人物畫之上,與山水畫並駕齊驅。宋代花鳥畫家觀察的精細入微和描繪的一絲不苟使他們的寫生刻畫水平已經達到「和生者逼肖」的程度。元代:筆法墨法的拓展與豐富 元代繪畫在繼承唐宋五代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其顯著特點是文人畫的盛興,人物畫相對減少,山水、花鳥畫成為主要題材。繪畫藝術上強調有「士氣」和「古意」,反對有「作家氣」,擯棄南宋院體傳統,主張師法唐、五代、北宋。創作上遺貌求神,尚主觀意興抒發,講變化而輕刻畫,喜平淡而棄絢爛,紙本上運用干筆皴擦的水墨技法得到極大發展。元代繪畫以山水最盛。在花鳥畫中,隨著墨竹與木石的盛行,墨蘭、墨梅也同時並舉。元代墨卉墨戲盛行,在工筆花鳥畫中也出現了全部以墨代色的現象。中國花鳥畫技法經過宋代全面發展後,元代又向著水墨領域深入。明代:水墨大寫意的繁興 明代繪畫風格迭變、畫派繁興。山水、人物、花鳥均有發展,畫法方面以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的勃興,成就最為顯著。明代繪畫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明早期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作風的時代風尚。正德後在蘇州地區崛起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波瀾日壯,成為畫壇主流,明代中期以後,有成就的花鳥畫家主要是在野的文人畫家。萬曆以後的晚期繪畫出現新轉機,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另闢蹊徑,力倡南北宗論,影響很大,成為畫壇主導。除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外,晚明還出現不少地區性山水畫派。花鳥畫領域青藤、白陽的水墨寫意畫法,人物畫領域南陳北崔的變形人物畫法,均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人物畫技法多樣,有質朴典雅的白描,也有濃麗細密的院體工筆,有粗放豪邁的水墨寫意,也有變形奇古饒有裝飾意味的人物畫新體。清代:水墨寫意畫法之盛及與西法之初融 清代繪畫繼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康、乾時期宮廷繪畫有新的發展並出現中西融會的畫法。技法上總體講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早期畫壇因畫家不同的追求而在文人畫領域出現以「四王」、吳惲(吳歷、惲壽平)為代表的崇古和以「四僧」等為代表的創新兩種趨向。清代早期的山水畫,畫家更追求筆情墨趣,風格技巧爭奇斗艷。在西畫影響下,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的新探索。清代人物畫雖在藝術性上並未有多大的提高,但比明代繁榮,在寫意人物畫方面有所開拓。清代畫院盛於康、乾兩朝,院畫家與文人布衣畫家的技法區別十分明顯,工整重彩是宮廷院畫家之能事,然意境較平乏。在野的文人布衣畫家以水墨寫意為主,亦兼帶工筆人物,比較善於追求筆墨意境。清初畫壇興起一種用手指代替毛筆在宣紙、絹上作畫的「指畫」技法。清代的花鳥畫在技法上,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沒骨法均有大家,既承傳統,又創新意。清代宮廷花鳥畫以康、乾兩朝最為興盛,花鳥畫主要用於裝飾。 20世紀:金石書法入畫與中體西用 將書法篆刻的筆法章法融入畫中,具有金石味。在色彩的運用上突破古人的傳統,並且吸收民間用色的特點,色彩鮮麗,對比強烈。現代中國畫是在近百年來西方美術潮流沖擊的文化環境中發展的,受西方美術的影響和沖擊,中國畫技法突破傳統模式,出現新的局面。按照繪畫主張的不同,技法探索基本沿著兩條路進行:一是「借古以開今」的傳統型道路,較少受西方影響,從傳統自身求變革。突破文人畫的局限,擴大師承面,從金石碑版、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實現現代中國畫在傳統技法圖式基礎上的復興與開拓。這類畫家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最為傑出。另一條是在西方美術影響下形成的結合中西型道路,以高劍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可染為代表。)

C. 中國工筆畫中的大師級人物

本人在大學里學習此類,就說說個人想法了。不知道您說的是工筆花鳥還是人物 ,不過我都說說把~~~
工筆花鳥比較有權威和參考價值的是 :
陳之佛:畫風典雅而不俗 ,構圖多變而險~開創沖墨法,前期可練習~感悟其中構圖奧妙和基本技法:如分染 層染 罩染等 多種基本染法~~和綜合應用。陳師傅,經歷多變,寫生由顯精彩~~對學習早期的創作過程有很重要的典範。其代表作有:《松林鶴壽》
喻繼高 :代表新作有~《瑞鶴頌》~~在去年的金陵畫展中展出~~驚嘆!!
賈廣健和江宏偉:畫風個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就是 多了很多復雜的物像與情~~~不同的地方在前者側重與典雅 後者側重與浪漫主義情懷,所以多了幾分 感傷與空靈。

工筆人物比較起來就少點 了,
何家英 為大眾首選 主要是因為 何師傅借鑒了日本浮世繪的技法,創造出現代人物的 秀美與典雅 詩意與情懷的 風格。與您說的藏少麗不同的是,何師傅更側重與情感的表達,也就是畫意的表達,個人認為更勝一籌。

傅愛國 出眾的地方是夢境與現實的結合 表達出 蒙朧的現代人的情懷。
以上均是個人學習中的感受~另外您也可以關注下每年的金陵畫展~~那是會聚當代名畫的展覽~~可以說是風向標~~不知道我這樣說是不是約顯俗套了~~好了~~祝您學業有成~~~

D. 怎樣寫工筆畫畢業作品說明性論文就是創作說明。誰可以列個提綱啊。

捉急嗎?若不是,就推薦--京東--藝術理論一項中找找顧平的一本書,關於怎樣寫藝術論文的……這本書的目錄我看過,但內容沒看過,若有興趣可以看看--
去當代工筆人論壇--中找找,應該會有些幫助的……

E. 工筆畫的傳統和藝術特點

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傑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光色艷發,妙窮毫釐。仔細觀賞並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於《聖朝名畫評》 :「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於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 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艷圖。中國的工筆畫歷史悠久,從戰國到兩宋,工筆畫的創作從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在工筆畫中,無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是力求於形似,「形」在工筆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水墨寫意畫不同,工筆畫更多地關注「細節」,注重寫實,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都是現實生活,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富有詩意。明末以後,隨著西洋繪畫技法傳入中國,中西繪畫開始相互借鑒,從而使工筆畫的創作在造型更加准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動和內容的詩情畫意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後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後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後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石濤、李鱓、吳昌碩、齊白石等發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 寫意畫主張神似。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明代徐渭題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 寫意畫注重用墨。如徐渭畫墨牡丹,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現手法,以撥墨法寫之。元代吳鎮論畫有雲:「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與夫評畫者流,大有寥廓。嘗觀陳簡齋墨梅詩雲:'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此真知畫者也。」 寫意畫強調作者的個性發揮。揚州八怪以"怪"名世,作畫不拘常規,肆意塗寫,並以一個「亂」字來表露他們的叛逆精神。鄭板橋曾表白:"近代白丁(民道人)、清湘(石濤)或渾成或奇縱,皆脫古維新特立。近日禹鴻臚(之鼎)畫竹,頗能亂,甚妙。亂之一字,甚當體任,甚當體任。"(《鄭板橋集補遣》)金冬心畫竹也是喜"亂",曾言:"用焦墨竿大葉,葉葉皆亂。"寫意畫多以書法的筆法作畫,同時寫意車的用筆也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形式,所以寫意畫家多半是書法學。如鄭板橋擅長書法和繪畫,相互參融,以畫法作書,創隸書間於行楷之中;六分半書",又以書法的筆法作蘭竹,風格明快勁峭。清人蔣士銓評曰:"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蔬花見姿致。" 寫意畫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喜在畫上作題跋,長長短短,錯落有致,使畫面更加充實,也使氣韻更加酣暢。"畫不足而題足之,畫無聲而詩聲之,互相為用"(葛金《愛日吟廬書畫錄》),既反映了李繪畫的實際,也體現了寫意畫的基本特點。近代吳昌碩、齊白石也是兼此四絕的藝術大家

F. 工筆畫四個步驟是什麼

一、構思立意

深入生活、觀察體驗、寫生記錄、收集素材等活動,只是為了創作打好基礎或是准備條件,並不等於創作過程。而進入創作的第一步,則是如何將在生活或大自然中的發現、感受和體驗等,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和手段反映出來,這就是構思和立意的過程。

二、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首先應該考慮採用何種幅式以及幅式的尺寸大小。中國畫的幅式多種多樣,如中堂、橫披、立軸、條屏、手卷、斗方和扇面等,待幅式確定後則主要考慮如何將要表現的各種物象(包括題款與用印的位置)巧妙地安排在畫面上,並能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三、定稿製作

構圖的過程也是一個邊思考邊打草稿的過程(先打小草稿),一旦小草稿確定之後,便須根據預定的尺幅的進行放大。如畫工筆畫,則需要先放大草圖,草圖確定後再行拷貝正稿,然後勾線、賦色、三礬九染等;如畫寫意畫時,除較大尺幅需用木炭條根據小草圖的安排大體確定位置後即可落墨繪制。如一次失敗,還要進行兩次、三次,直到成功為止。

四、收拾整理

一幅作品大體完成後,還要掛在牆上反復審視,上牆後的效果往往是和在畫案或地面觀察不一樣的,如有不足之處,則需進一步收拾和調整。

(6)工筆畫創造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工筆畫在勾線時行筆不要太快,要有節奏。勾畫短線時執筆以腕肘著桌面,以手指活動為主;勾稍長一些的線應懸腕而肘著桌面,以腕部活動為主,手指執筆要實,使腕部活動靈活;勾更長一些的線應腕部著桌面而肘部懸起,線隨腕動(不要隨著手指動)。

無論勾哪一種線,在行筆的過程中,都要摒住呼吸,不要太快,一氣呵成。總之無論哪一種執筆方法,都應保持線條的圓渾與流暢。 例如:白描勾線不是用細線沿著輪廓去「描」,而是書法中講究的用筆去「寫」出形象。

工筆白描不只是講究工細,更重要的是追求線條的力感和美感,所謂「工細兼力」,反對纖細柔弱的線條。 勾線之初,先練習使用中鋒,避免側鋒。

G. 什麼是工筆人物的創作過程

作者介紹
何麗
何麗:畢業於泰安師專美術系、曲阜師范大學美術』系;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日本藝術大師加山又造講習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名家班。現任濰坊學院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協理事、山東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精品課程《工筆人物畫》負責人。出版專著、教材、畫集、連環畫十餘部。二十餘件美術作品入選國家級美展並多次獲獎。多篇論文、作品發表於《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美術大觀》等學術期刊。

--------------------------------------------------------------------------------

目錄
第一章 工筆人物畫教學目標及課程設計
一、課程總體教學目標
二、課程內容設計
三、教學模式沒計
四、課程組織形式與教帥指導方法
五、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
六、考核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工筆人物畫歷史流變
一、先秦工筆人物畫
二、秦漢時期工筆人物畫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工筆人物畫
四、隋唐、五代工筆人物廁
五、宋代工筆人物畫
六、元、明、清工筆人物畫
七、現當代工筆人物畫
第三章 工筆人物畫的工具材料
第一節 毛筆
一、勾線筆
二、染色筆
三、用筆注意事項
第二節 墨
一、同體墨(墨錠)
二、墨汁
三、擇墨標准
第三節 硯
第四節 紙、絹等板面依託材料
一、熟宣紙
二、絹
三、其他
第五節 顏料
一、透明色(植物質顏料等)
二、不透明色(礦物質顏料等)
三、其他
四、新畫材
五、顏料包裝種類
第六節 膠和礬
第七節 其他用具
第四章 工筆人物畫技法
第一節 傳統工筆人物畫的技法體系
一、白描法
二、工筆淡彩法
三、工筆重彩法
四、濃淡相間法
五、沒骨法
第二節 傳統工筆畫勾勒、設色的基本技法和要求
一、勾勒
二、設色的基本技法和要求
第三節 特殊技法
一、揉紙法
二、噴塗與彈粉

三、撒鹽法
四、撞染法
五、做舊法
六、拓印法
七、漏礬法
八、加蠟筆或松節油
第四節 當代重彩畫(岩彩畫)新技法
一、主要媒材
二、岩彩畫的新技法
第五章 教學模塊
第一單元 工筆白描人物技法臨摹與寫生
第一節 傳統工筆白描技法
一、十八描
二、筆法、墨法
第二節 傳統白描人物畫臨摹
一、傳統白描人物畫臨摹步驟
二、傳統白描人物畫元素組合臨摹方法
第三節 當代門描人物畫寫生
一、對寫生對象的觀察
二、以線造型
三、注意章法、講究構圖
四、寫生步驟
第二單元 傳統工筆人物畫經典作品臨摹
第一節 傳統工筆人物畫臨摹的方法步驟
一、臨本的選擇
二、臨摹的方法、步驟
第二節 傳統工筆仕女臉部的畫法
一、勾線
二、眉眼染法
三、染兩頰
四、染臉
五、上三白
六、罩臉
七、嘴的著色
八、開臉
第三單元 工筆肖像寫生
第一節 工筆肖像畫的類型與構圖
一、頭像
二、半身像
三、全身像
四、人物組合肖像
第二節 工筆肖像畫的藝術特性和表現手法
第三節 工筆肖像畫寫生方法與步驟
一、起稿
二、選擇版面材料、拷貝
三、小色稿
四、勾線
五、著色
六、深入刻畫
七、整理完成

第四單元 工筆人體寫生
第一節 人體藝術的發展、藝術成就及審美追求
第二節 人體結構、造型的韻律(動態)美
一、人體結構
二、人體造型
二、人體動態
第三節 藝術處理及技法效果分析
一、審美特點及藝術處理
二、技法效果分析
第四節 人體畫寫生步驟
一、起稿(鉛筆、素描紙)
二、拷貝、勾墨線
三、色彩處理
四、背景
五、深入刻畫
六、整理完成
第五節 手足畫法步驟
一、手的畫法
二、腳的畫法
第五單元 工筆人物全身像寫生
第一節 工筆全身像寫生的造型訓練
一、意象造型訓練
二、抓住特徵,塑造彤象
第二節 色調選擇與色彩設計
一、色調
二、小色稿
第三節 正稿的繪制步驟
一、塗底色
二、勾墨線
三、不同質感的表現
四、提線復勾
五、整理完成
第六單元 工筆人物畫創作
第一節 中國高校美術專業工筆畫
畢業創作概況
第二節 工筆人物畫創作的基本規律
一、創作原則
二、創作的題材與主題
三、創作的表現手法
四、創作的表現樣式
第三節 創作過程
一、構思立意
二、搜集素材、資料
三、構圖(製作草圖)
四、畫小色稿
五、拷貝、勾線
六、著色、製作完成
(具體方法同工筆全身像寫生)
第四節 創作要求
第六章 工筆人物畫佳作賞析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H. 中國畫的創造可分為哪四個步驟

山水
欣賞中國山水畫,先要了解國畫製作者的胸襟意象。畫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儲於心,再形於手,所以不以「肖形」為佳,而以「通意」為主。一樹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畫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計較透視比例等顯示的問題。
動物
動物種類繁多,大小不一,獅、虎、貓、犬可稱為走獸,各種魚類可稱為游魚,蟬、蝶、蜻蜓稱為草蟲,各種雀鳥稱為翎毛。動物可以歸到花鳥畫。
人物
可分為古今兩類:古裝人物,或者是歷代英雄名士為一類;現代服裝,或者模特兒寫生為一類。由於人物要有動作、表情,所以人物畫是比較深奧的製作。 根據製作技巧、筆法,國畫可以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
工筆
用細致的筆法製作,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
寫意
心靈感受、筆隨意走 ,視為意筆,寫意畫不重視線條,重視意象,與工筆的精細背道而馳。生動往往勝於前者。
根據畫面內容又可以分為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
傳統
中國畫畫齡以千年計,形成了一套筆法、構圖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種風格的國畫稱為傳統繪畫。
國畫分類依據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國畫分類概況
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元代有「畫家十三科」,但內容相當龐雜,作為分類標准不適宜。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
國畫(7張)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國畫代表種類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隋強人物畫'信念'
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形成南北宗兩大派系,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使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 淺絳山水 蔡彥才淺絳山水畫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工筆畫
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萬偉民工筆畫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
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 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朱宣咸、梅湘涵、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花鳥畫
(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復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並不是在藝術范圍內的表現,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於內容的需要。 人類早期對花鳥的關注,是孕育花鳥畫的溫床。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景秀的《蟬雀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雖然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是通過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了解到當時的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飛鳥等。 這一時期的花鳥畫較多的是畫一些禽鳥和動物,因為它們往往和神話有一定的聯系,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角。如為王母搗葯的玉兔,太陽中的金烏,月宮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個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說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屬於花鳥范疇的鞍馬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現在所能見到的韓乾的《照夜白》、韓滉的《五牛圖》以及傳為戴嵩的《半牛圖》等,都表明了這一題材所具有的較高的藝術水準。 而記載中曹霸、陳閎的鞍馬,馮紹正的畫鷹,薛稷的畫鶴,韋偃的畫龍,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鳥,孫位的畫松竹,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傑作。如薛稷畫鶴,杜甫有詩贊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 潘天壽國畫
(2)花鳥畫的畫法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二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豐、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新文人畫 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

I. 中國工筆畫學會的發展歷史

它的歷史高峰,名家輩出,佳作如雲,創造了中國畫的歷史輝煌。自元以降,隨著國勢的走中國工筆畫學會是經國家民政部(民政部民函[2008]76號)社團登記,中國文聯領導下的國家一級社團。
中國工筆畫藝術的特點是恢宏富麗,陽剛雄強。自楚漢至唐宋,工筆畫一直都是中國繪畫的主流,唐代更是 它的歷史高峰,名家輩出,佳作如雲,創造了中國畫的歷史輝煌。自元以降,隨著國勢的走弱,掌握著話語權的文人士夫特別是所謂的岩穴上士、亡國遺臣們的審美取向發生變化,轉為推重 「閑和簡淡」、「蕭散率易」、「陰柔輕緩」,甚至提出「化剛勁為柔和,變雄渾為瀟灑」的藝術主張,漢唐人的豪氣、壯氣在柔弱風的熏染下消弭殆盡,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的水墨寫意畫應運而生,彰顯雄渾大氣的工筆畫也隨之走弱,出現細秀柔媚的傾向。建國以後直至文革末期,工筆畫事業盡管還在發展 ,卻步履蹣跚,陷於低谷,難以為繼。改革開放給工筆畫的復興帶來了非常好的社會外部條件和新的契機,工筆畫的創作者們特別是德高望重的老畫家們把握住有利的歷史時機,審時度勢,舉起振興工筆畫的大旗,倡議發起成立中國工筆畫學會。
1987年,在遲浩田將軍的支持下,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工筆畫大師潘絜茲先生與林凡先生、蔣采萍女士、陳白一先生、徐啟雄先生、劉文西先生、喻繼高先生、劉大為先生等倡議發起,召集百餘名馳譽全國的工筆畫家、在煙台籌備成立了全國性藝術社團組織--中國工筆畫學會。會議推舉潘絜茲先生為首任會長,林凡先生、蔣采蘋先生任常務副會長,賈克德、李魁正、王天勝相繼擔任秘書長。2007年至2012年初,林凡先生繼任會長,王天勝任秘書長。現任會長為馮大中先生,蕭玉田先生為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擔任過副會長的工筆畫名家還有劉大為、何家英、徐啟雄、喻繼高、劉文西、陳白一、朱理存、李魁正、胡勃、謝振甌、王天勝、唐勇力、牛克誠等。劉凌滄、田世光、俞致貞、鄧白、鄭乃珖、王政通、顧生岳、宋忠元、尼瑪澤仁、王玉珏等工筆畫大家被聘為藝術顧問。百名創會會員及以後陸續發展入會的會員整體素質很高,許多會員在全國歷屆美術大展中摘金奪銀,聲名遠播。現有會員983人。
學會成立25年來。在潘絜茲、林凡、馮大中等學會歷屆領導的率領下,中國工筆畫學會扛起了復興中國工筆畫的大旗,大家戮力同心、團結一致,為中國工筆畫走出低谷、走向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了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進工筆畫出新,繁榮工筆畫創作,加強理論研究,培養工筆畫人才,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國工筆畫學會在國家各部委及中國文聯的關懷領導下,在全國數萬名工筆畫家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與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了八屆全國工筆畫大展和全國工筆山水畫大展、中國當代工筆畫名家學術邀請展等專題畫展,支持扶助河北、山東、河南等地一些縣鄉主打工筆畫創作、生產的文化產業的發展,舉辦了多次學術研討會,與專業出版機構合作編輯、出版了幾十種大型工筆畫畫集和專著,組織撰寫編輯出版發表了幾百萬字的有關工筆畫的論文,創作了數以萬計的弘揚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對中國工筆畫本體語言的堅守和新的藝術形式的展拓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多元化的探索,使中國工筆畫重回中國繪畫主流,贏得了如今這樣一個輝煌的地位.

J. 工筆畫入門步驟

牡丹工筆畫-示範:

1、選好線稿,畫工筆畫的線稿的選取是十分重要的,初學者在可以我的專欄裡面還是網上等找到自己喜歡的線稿,這是第一步,畫自己喜歡的工筆畫,選好線稿之後就是畫線稿。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