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最大收入
『壹』 營銷無處不在(1)收入多少取決於你創造價值的多少
聯想到以前很多關於大學生工資低,就業壓力大以及什麼北大學生賣豬肉之類本不該是新聞的新聞,覺得社會上很多人都是在採用一種產品導向的思維去看待就業及自己的收入,這是為什麼會出現上述一些觀點和新聞的原因所在。
所謂產品導向的思維是市場營銷中的說法,但對於個人工作來說一樣適用。產品導向思維就是從自己出發來看待市場,是一種由內向外的思維,是不正確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容易導致你忽略市場,只想著自己的產品如何如何好,因此在市場上就要賣的好。在工資這個問題上的體現就是因為我是大學生(產品好)所以賺的就應該多,賺的不多就是因為什麼政府就業政策不好,機遇不好等等客觀原因。而這種思維也會導致因為是農民工(產品不好)所以就應該工資低,不應該比大學生高,這是多麼荒謬的思維,但是現實是很多人都是這樣思考的,否則也不會本來很正常的事情變成新聞了。
正確的思維應該是市場導向或者客戶導向的,在工資這件事情上的體現就是你賺多少其實和你從哪裡畢業,是什麼身份無關,甚至和你付出多少努力也無關,關鍵在於你為客戶創造了多少價值,你的工資多少取決於你為客戶創造了多少價值而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或者你覺得自己多優秀。如果你具有了客戶導向的思維,那麼你就應該想想如何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這里客戶的含義是很廣泛的,不僅僅是買方。你工作的公司也是你的客戶,你在抱怨自己工資低的同時是否想過你為公司創造的價值是多少呢?注意是創造的價值而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事實是你可能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但帶來的價值可能很少。再比如很多人都對那些歌星或影星賺錢太快而覺得不服氣,覺得他們唱一首歌(或打一場球,拍一場戲)就賺很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不合理,這就是產品導向思維作怪。如果是市場導向思維,那麼你就應該看看她唱一首歌給他的客戶(即演出商)帶來多少價值,我相信她給演出商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她所獲得的報酬,既然如此人家為什麼不能拿高薪呢?
市場導向的思維也提醒你不要只顧埋頭苦學,而要從客戶的角度來看看你所學的東西到底能創造多少價值,你要從客戶的需求出發來規劃自己要學的東西。比如在公司中,你正在學習的技術可能非常先進非常好,但不是公司現在需要的,因此你這種學習給公司(客戶)帶來的價值就有限,如果你一直是這樣,那麼你怎麼期望你能拿到高薪呢?
最後就是你能創造的價值多少除了自身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你選擇的這個市場本身是否能帶來較大價值,在個人職業規劃中就是你選擇的這個職業面對的客戶群有多大,這也決定了你能創造多大價值,上面歌星的例子就是因為唱歌這個職業面對的市場是很大的,於丹們和姚明們,甚至很爛的中國國腳們面對的市場也很大,因此人家創造的價值就大,賺的也多。
如果你能從產品導向思維轉向市場導向的思維,那麼我想對你一生的職業發展都會帶來很大轉變,這是受益一生的思維,如果你真能理解這種思考方式的內涵,那麼你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到。在你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先你考慮你如何為客戶創造多少價值,而不是先想著我能賺多少錢。我一直都認為,一個人的目標不應該將自己定在賺多少錢而是定在自己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上,錢只是結果,只是一個副產品,這也是市場導向思維的體現。
『貳』 為什麼明星的收入那麼高,合理嗎
從經濟學角度來認識和分析,明星屬於特殊商品,其價格應該符合價值規律並受供求定理影響。福布斯明星榜排名第一的姚明年收入達3億8千8百萬人民幣;而中國內地大中型城市人均GDP最高的克拉瑪依市,因為擁有特殊能源才使得人均年收入達到34901元。明星排行榜上末尾的非一線明星年收入已達408萬人民幣;而中國內地大中型城市人均GDP最低的蘭州市只有3681元,至於較為落後的中小城市、甚至是更為貧困的西部農村地區,人均收入水平可想而知。從這兩組數據的對比中,我產生諸多疑問:明星為何主要集中在體育和娛樂行業,而木匠和管道工等行業為何不存在超級明星?明星的收入為何如此之高?明星的勞動力價格是否偏離了明星創造的價值?是否違背了價值規律?
綜上所述,明星的高收入是由其供求關系決定的。從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角度考慮,一方面明星這種要素其供給極為稀少,供給曲線缺乏彈性;另一方面,社會對明星這種要素的需求是無限擴大的,明星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供需兩方面共同導致明星的價格(收入)不斷上升,因此明星的高收入從理論上來講是合理的,沒有違背價值規律。但是這種供求關系的背後讓我看到的不是明星有多努力,而是看到了目前大眾對於此類需求的畸形和瘋狂。《人民的名義》中近40位的資深戲骨總片酬只有4800萬元,占成本不到40%,遠低於一些「小鮮肉」的價格。而圈內當紅演員的片酬動輒一部戲就要4000萬起價,有的甚至達到億元。在今日頭條近日公布的《2017年中國名人收入榜單》上,100位名人去年一年的總收入達到70億9530萬元——雖然這份榜單是針對兩岸三地的所有名人,但是,上榜的100位名人中,僅有林丹、朗朗兩人不屬於影視歌行業。所以,這份名人收入榜幾乎就是一份影視歌明星收入榜。10個人,一年,賺了17億。榜單前10位名人的收入總和近17億元,前三十名的收入超過了35億元,前五十名的收入近50億元。入選的門檻是2500萬元,其中收入過億元的名人共有14位,他們的收入總和(21億4810萬元)占榜單總收入的30.27%。范冰冰以2億4400萬元拔得頭籌,鹿晗收入1億8160萬元位居第二,周傑倫以1億8150萬元收入排名第三。
『叄』 為什麼創造的利潤一樣,可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十幾倍
人多造成的勞動力廉價。
這個和國外剛好形成反差,我們這最廉價的國外最內貴。
打個比方,就拿我做的容行業來說。
公司大概400人左右,月盈利500萬RMB左右,人均12500。
但國外同行,這樣的一個公司員工大概22人左右,月盈利相同的話,人均就是227272左右了。
全世界224個國家,70億人,保守估計咱還是13億人,佔了全球人口7分之1還多點。
物以稀為貴,拿台灣來比較,全台2000萬人,很多企業招人都很困難,所以想要招到合適人,就得把待遇提高,各方面都弄好,才有人願意來。
咱們這邊不一樣,你不做還有別人做,不愁招不到人,興許那人要的還比你低。
外邊是人力的稀缺導致了用人成本的昂貴。
咱們是人力的過剩導致了用人成本的低廉。
『肆』 創造收入與創造財富的區別是什麼
我覺得創造財富與創造收入的區別在於是否滿足人的需要。比如說,你拿了月薪直接放在家裡回不消費,那這筆答錢只能算是收入而不是財富,因為它沒有滿足人的需求;假使這筆錢你要麼消費了,要麼存到銀行了,那麼我覺得它就算是財富了,用於消費,這筆錢先是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並且也滿足了商家的需求,他賺到錢才會繼續生產產品,為社會創造財富,也會增加就業,否則社會經濟就衰退,如果存到銀行了,滿足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需求,也就是創造了財富。由此,我的結論是,能夠滿足需求的收入可稱之謂財富。經濟學的很多思想真的很深邃啊!
『伍』 手裡有一些發明創造,怎樣創造收入
轉讓到抄企業,成果轉化。
因此科學上襲的發現,技術上的創新,以及文學和藝術創作,在廣義上都屬於發明創造活動。發明創造不同於科學發現,但彼此存在密切的聯系。
歷史上人們利用科學的方法和方式,通過探索、研究、發現、表達、記錄、信息傳遞交流,製作成為口語、書面信息、塗鴉圖案、實物產品、科學技術理論、規律揭示,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或者隱含的人類未知原理等,製作成為可以供生存、生活、生產、交流、信息交換等,具備相當程度的科技含量人類智慧結晶產品。一般地,稱之為創造。
『陸』 一個公司創造的GDP是這個公司的收入(算是營業額嗎)還是這個公司所有支出和收入的總和
收入法下,企業的GDP=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也就是說,不是單純看收入。
1、勞動者報酬: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工資,二是福利,三是從利潤或成本中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相當於工資性質的勞動報酬,四是實物性收入。
2、固定資產折舊:是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中所消耗固定資產而提取的價值。
3、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
4、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它是常住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對固定資產進行了補償,對勞動者進行了分配和上繳國家稅金以後所餘下的份額。
『柒』 焦慮的中年,如何創造更多的個人收入
1,飛機上禁止一個粗暴的人,對不對?
准確。每個社會人都應該有如許的公理感。如許的行動是值得誇獎的。
2,借重營銷對不對?
借重營銷自己並非錯,任何商業機構或許小我都邑有可能採納這類辦法。乃至很多借重營銷能夠做得相稱可惡,為防告白狐疑就不詳細舉例了。但借重營銷必要掌握的一點便是,自己的營銷內容別有成績。借重借過了就輕易導致惡感了,而這便是3頓時要評論辯論的成績。
3,這事兒需不必要和種族輕視扯上干係?
我細心看了原文,並不認為這事兒是種族輕視。事實上,誰人本國人的粗暴言語里並無包括任何對「中國人」這一身份的進擊,從頭至尾他只是粗暴不講理借機宣洩情感罷了。假如把被騷擾到的誰人中國青年換成日本青年、韓國青年、美國青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青年——他照樣會那末粗暴。
這和另一路熱門變亂完整不是統一性子。那起變亂里,有明明確白的、銳意針對中國人的種族輕視言行。
而這件事,並無,有的只是文章作者林林總總的筆墨腦補和鼓動。
4,這件事、這篇文章和文章作者曩昔在節目里的言行有沒有干係?
和文章有一定的干係,好比假如有確實證據闡明存在著言行不一致乃至相同,那末不說甚麼「推定」「定性」,至多能夠惹起旁觀者對發這一篇文章的念頭的狐疑。不外,某些例子里舉的誰人「睡日本女人」,我感到和種族話題有關,重點在於「三小時」……
然則,照樣回到1,禁止粗暴行動自己是相對准確的,哪怕文章添枝接葉,這一行動一直值得倡導。
5,這個成績下的很多人說「哪怕這件事自己實在並非種族輕視,能借這件事喚起愛國心也是好的啊」能否准確?
完整差錯的邏輯。為了(看似的)成果公理疏忽程序公理自己便是極端風險的思惟。而任何涉外變亂總要聯想到「鬼佬又輕視咱們了」,則是一種敏感症。如許的敏感症眾多開輕易進入逆向種族輕視的怪圈,不可取。
有種族輕視要打,准確;沒有輕視製作輕視也要打,差錯。
6,你這個鍵盤俠,你為了反抗種族輕視做過甚麼?
還好,我早年下班帶團出國的時刻,已經在本國人的國土上做過類似的工作,乃至還把相干情節洗面革心寫進了自己的小說。在海內,也曾為了被委屈簽證造假的客戶接洽本國使館協助抗爭——只管這件事是客戶自定行程形成的,理論上我司無需插足乃至能夠同病相憐「誰叫你為了省那點兒行程費不跟咱們走這下該死了吧」。
面臨種族輕視,我也不會作壁上觀飲泣吞聲,我只能否決把不應該納入種族輕視領域內的事兒強行上升到這一高度來鼓動民心罷了。
『捌』 如何創造可持續收入
既然樓主能問出這個問題想必已經對於平日的小收入不穩定收入不滿足了,首專先持續性收入需要屬有穩定性,可以是產品的每月穩定收入,穩定的消費群體,不過現在想要做到恐怕需要一個良好的市場眼光自主開發產品的能力,不過個人推薦可以嘗試進行網路營銷,不知樓主之前有沒有做過
『玖』 個人如何創造多種收入來源
拿錢炒金,個人小商店投資
『拾』 如何快速擁有可持續性收入
想致富,我們必須記住幾個原則:
第一,凡是不可持續的,就不值得羨慕。
一個關於財富的課程中,台上的演講者問台下的聽眾:「知不知道什麼是有錢的定義?」聽眾當場愣住,有錢的定義不是錢很多很多嗎?演講者搖搖頭:「如果你認為擁有金錢就叫有錢人,那表示你不懂什麼是財富的定義。」
真正的有錢人,是擁有健康、有時間花錢的人,而擁有財富的定義如何界定呢?那就是先了解在全家都不工作的情況下,原來的生活水平可以維持多久。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持續冒出錢的杯子」,這就是持續收入的概念。
「賺多少錢不重要,能賺多久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窮盡一生之力,幾乎淪為工作的機器,卻一輩子無法致富。那些買樂透、賭博,以為一夜就能致富的人,他們也達到致富的目的了,不過,注意,是幫助那些彩票投注站或賭場致富。想要致富,其實沒那麼困難。收入是心理狀況的測量數據,周遭的環境只是大腦價值的投影,簡單地改變大腦的思維,我們就會大幅改善收入狀況。
做一次生意,領一次報酬,還是領N次,你選擇哪一種?
第二,徹底改變收入結構。
收入結構才是決定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的關鍵因素。
大部分的家庭通過工作獲得的收入是占絕大部分的比例,約95%的收入都是來自上班所獲得的薪水這個部分。在不工作時獲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稅等,一般家庭在這個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約只有5%,甚至沒有這樣的收入。
因此要改變收入結構,我們就必須增加「不工作時的收入」。若能將原本只佔約5%的不工作時的收入提升到95%以上,我們就可以擁有真正的財富,並且打造一個永不缺錢的計劃!
第三,全家至少有一人要創造持續收入。
每輛車都有第5個輪胎,就是備胎,你有為家人准備「持續收入」的備胎嗎?
其實,不需要發生意外,只要有一天照顧者被老闆辭退,失去收入來源,全家的經濟重心就會頓時失衡。注意,大部分的照顧者每天辛勤工作,長期下來,身體極有可能不堪重負,因此,往往最早倒下來的都是照顧者。
聰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綢繆,甚至可以讓照顧者不那麼辛苦。徹底改變收入結構,追求持續收入是唯一的選擇。因此,要遠離貧窮,全家至少要有一個人創造持續收入。
第四,影響世人脫離貧窮,共同創造持續收入。
人在順境中,一定要想想危機在哪裡!什麼時候創造出持續收入,你就能在什麼時候脫離貧窮。趁自己還有體力與業余時間,趕快為自己或家人至少累積一份持續收入吧!投資收益、版權收益或系統產生的利潤,都屬於持續收入的一種。台灣約150萬名千萬富翁,都是在工作之外,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發展自己的持續收入系統,得以徹底擺脫貧窮,實現永不缺錢的夢想。
一些人因為上班收入不穩定,下班之後還要辛辛苦苦幹第二份工作,但別以為這樣可以讓他們遠離貧窮。再提醒一次,無論兼幾份工作,靠工時收入絕對無法幫你擺脫貧窮。凡是不可持續的收入,再高都不值得羨慕,超時工作,以健康為代價去追求更不值得。
聰明的人,知道利用閑暇時間,幫自己找到一份持續收入。為了避免M型社會的崩塌現象,我們有義務告訴周遭的朋友,要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收入。這是一份使命感,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