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發明家
⑴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發明家是誰
四大發明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⑵ 中國著名的發明家有誰 著名的發明家有哪些人
1、魯班
魯班距離我們時間比較久遠了,他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名班,因而後人稱他為魯班。魯班算是一個偉大的木匠,像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夫頭、墨斗、尺子等都是魯班所發明的。他絕對堪稱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之首。
2、張衡
張衡是今天河南南陽人。張衡曾經做過《兩京賦》,它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發明家。他先後發明了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為了紀念張衡的偉大功績,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3、蔡倫
蔡倫是東漢時期的人,他雖然是一名宦官,但卻心懷大志。當時,社會上所使用的紙不僅造價成本高,而且紙質粗糙,並不適合書寫。蔡倫經過研究,改進了造紙術,使用稻草便能製造出質量很高的紙張。後來這一發明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蔡倫堪稱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之一。
4、杜詩
杜詩是東漢熱,可能很多人對他不太了解,但他卻是重要的發明家。他曾發明過水力鼓風機,,推動了冶鐵技術的發展。
5、馬鈞
馬鈞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機械發明家。古代農業是國家非常重視的,當時很多地方都有水車由於澆灌。但是低處的水卻無法澆灌高處的田地,御史馬鈞發明了翻水車解決了這一困難。
6、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它不僅料事如神,文采極好,且還是發明家。發現後發明過木牛流馬、孔明燈,並改進連弩弓。今天吃的饅頭也是他創造的,堪稱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之一。
7、畢升
畢升是宋朝人,他最大的貢獻在於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印刷術在當代便已經出現了,但一直都是雕版印刷,可謂浪費人力物力。後來,畢升便發明活字印刷術,可以多次循環使用,促進了書籍的刊印和文化的傳播。
8、沈括
沈括也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和發明家。他寫有《夢溪筆談》一書,裡面記載了各種地理、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今天我們所用的指南針便是沈括發明的。後來,之一發現被馬可波羅傳到歐洲,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
⑶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誰發明,發明家叫什麼名字
隱姓埋名30年!她是中國的王承書!因為在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5個國慶節後半個月專剛剛平靜下屬來的中華大地又沸騰起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在舉國歡慶的日子裡王成叔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不禁熱內容滿面為了兒女揚眉吐氣雖然他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不折扣不折不扣的工程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報刊中的喜訊也沒有提到她的名字但他還是心甘情願繼續隱匿自己的姓名繼續為祖國和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王承書為祖國心隱姓埋名30年直到逝世那年人們才在報紙上讀過他的業績知道他的名字王承書這個書香氣十足的名字將永遠在共和國的歷史畫卷上熠熠生輝! 1 · 因為王承書是在1956年放棄名利從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是1961年隱姓埋名一心投入祖國研製原子彈工作直到去世。 2、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但他還是心甘情願隱若自己的姓名繼續為核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3、這些主要記述了著名女課學家王承書為祖國和武器研製默默無聞工作的感人事跡, 熱情地歌頌了他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祖國服務的奉獻精神 !
⑷ 中國發明家叫什麼名子都發明了那些東西
張三豐發明了太極拳…呵呵
據我所知,只有魯班發明了鋸子,張衡發明了地動儀,葛洪發明了思南,蔡倫發明了造紙,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
⑸ 第一個發明家是誰中國的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⑹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家是誰他們又發明了什麼
1、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
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2、蔡倫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
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
3、畢升
發明創造: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4、杜詩
杜詩 ,(?-38)東漢機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縣(今河南)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
(6)中華發明家擴展閱讀:
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個指出,中國對世界所具有影響的「三大發明」:是司南(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
162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到:「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而後,在1861~186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將這些發明的意義推到了一個高峰,馬克思在《機械、自然力和科學的運用》中寫道:「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恩格斯則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明確指出:「一系列的發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的歷史意義的就是火葯。
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司南),印刷術,火葯),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⑺ 誰是中國最早的發明家
中國最早的創造發明家--魯 班
魯班,距今2400多年前,當時處於春秋末年戰國初年,奴隸制正在瓦解,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正在逐步建立,社會上出現獨立的手工業者,魯班就是這個歷史時期中能工巧匠的代表人物。魯班的史跡,在先秦的《墨子》、《孟子》、《戰國策》以及後來的《漢書》注、《文選》注、《史記集解》等歷史典籍上有眾多的文字記載,兩千前來歷代相衍。在社會上特別是在建築行業有廣泛的歷史傳說,宋元時期營建業開始奉魯班為祖師,明清之後各地以魯班命名的廟、祠、殿、館等,即成為木工、瓦工、水作、石作行業公所的所在地。《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稱「魯班為我國最早的能工巧匠和創造發明家之一」是有科學依據的,魯班確實是中國古代建築各專業能工巧匠的智慧化身。
魯班的文獻記載
魯班,原名公輸般,春秋魯國人,當時尊稱他為「公輸子」(「子」是尊稱,如孔子、孟子等)。因為他是魯國人,而般又與班同音,故習慣稱之為魯班。在有些古籍里也稱他為"公輸盤"(如《墨子.公輸》) 、公輸般(如《戰國策》、《史記集解》等)或「魯班」(如王充《論衡.儒增篇》)。魯班出身於一個世代工匠的家族--公輸族。據明《 魯班經》記載,生於魯定公三年(周敬王十三年),即公元前507年, 至少到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444年,仍在從事營造活動。傳說魯班家境貧困,自幼便參加營造工程勞動。十二歲時尊父命外出求師,拜在一位隱居終南山的木工老祖門下,博學木工工藝。由於他勤學苦鑽,遂得其師全部技藝。上海在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勒刻的《石作同業先後重修公輸子廟樂輸碑》中對魯班的身世有更為詳細的記述。碑文稱:「祖師諱班姓公輸,字依智,魯之賢勝路東平村人也。父諱賢,母吳氏,師生於魯定公叄年甲 五月初七日午時」。「其淑配雲氏,又天授一段神巧,較之於師,殆有佳處,今之規矩繩墨,即其遺制也。」
魯班的發明創造
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魯班有許多發明創造。 1.雲梯:系古代攻城器械。《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 之械,成。」《戰國策.公輸般為楚設機章》寫到墨子往見公輸般時說:「聞公為雲梯」。二者皆證實了魯班製造雲梯的事跡。雲梯構造,據《史記索隱》說:「梯者,構木瞰高也。雲者,言其升高入雲,故曰雲梯」。唐人杜佑撰的《通典.岳十三.攻城戰具附》,將其構造敘述得更為詳細:「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上立雙牙,牙有檢,梯節長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勢微曲,遞互相檢,飛於雲間,以窺城中」。又說:「有上城梯,首冠雙轆轤,枕城而上,謂之飛雲梯」。據此推測,雲梯已有裝配的"梯節"和多輪平板車的雛形,上部構造估計與現在消防所用攀登雲梯相仿。 2.鉤強:系古代水戰用的器械。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自魯 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可見「鉤強」在水戰中有防禦和進攻兩用的特點。其構造據《通典.岳五.守拒法附》中說:「鉤竿如槍,兩旁有曲刃,可以鉤物」。這種兵器類似江南一帶水運竹排、竹排時所用的工具。 3.木鵲:一種以竹木為材的飛行器械。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 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估計類似現代的「竹蜻蜒「或」飛機模型」。至於「飛之,三日不下」則為誇張之詞。 4.魯班尺、墨斗:《孟子.離婁》說:「公輸子之巧,不讓規矩不能成方圓」。足見當時已有「規」與「矩」。現在沿用的曲尺、可能是魯班在「矩」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現代木工稱它為"魯班尺"。《續文獻通考.空考.度量衡》說:魯班尺"即今木匠所用曲尺,蓋自魯班傳至於唐,......由唐至今用之。「曲尺構造簡單,功能多,因之至今仍在應用。相傳魯班還創造了彈線的墨斗。明黃一正編《事物紺珠》還談魯班發明了刨。但據考古資料,春秋末期還未有刨,可能為附會。 5.造季家墓:《禮記.檀弓下》記載:魯國大夫「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將從之」。季家墓應屬較復雜的墓葬工程「斂」應系「下於棺槨」的技巧。鄭玄、孔穎達對「機封」均有註疏,當時他所採用的「斂棺」方法,就是採用類似木把桿加木葫蘆(滑輪)的吊裝機具。 6.鋪首:銜門環的底座,多為銅制,作虎、螭、龜、蛇等形。營造法式》卷二「門」引《風俗通義》記載,系魯班發明,並詳細記述其形制。此外,還傳說魯班在雕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如《劉子新論.知人篇》形容他刻的鳳凰:「翠冠雲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焱發。」《述異記》說他還製作過石刻地圖。東漢王充在《論衡.儒增篇》中還描寫了他製造木車馬和木人的故事等。據此可見,他不愧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魯班廟祠--木工行業公所
水、木、石作工匠供祀魯班,大約始於宋元時期。明成化、弘治年間的《魯班營造正式》中,即存有「請設三界地主魯班仙師文"的記載。明清以後,供祀魯班的廟、祠、館,同時即為木工行業公所所在地,各地均有,甚為普遍。例如,北京清《乾隆京城全圖》有「魯班庵」,其址在廣渠門內羊市口斜街。蘇州木工瓦工水作業合並之公會,稀「梓義公所」,在該城洙泗巷,木作供祀魯班仙師。上海有魯班殿數處,又有魯班閣。近代蘇州有「魯班會」。「魯班會」或水木行業公所,實際是以供奉魯班祖師之名,逐步形成了團結營造業職工的一種社會(幫會)團體。
魯班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專家和能工巧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因之,中國建築業聯合會確定設立「魯班獎」作為建築業的最高榮譽獎。這是繼承中國建築優秀傳統、發揚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精華的一項決策,是有科學的歷史根據和深遠的現實意義的。
⑻ 發明家有工作嗎
季漢生,1953年出生在江蘇南通通州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季漢生有著異乎常人的經歷,從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到放下鋤頭把子去嘗試「吃螃蟹」創辦鄉鎮企業,每一個人生經歷都與他揮之不去的發明情結連接在一起。他從小喜歡搞發明創造,目前為止已有20多項專利發明,被譽為「民間發明家」,現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
九十年代初發明的電子穩壓節能燈,被世界電光源專家、當代的「愛迪生」、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稱之為「電光源的二次革命」,並被國家列為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這項科技直至今日仍被廣泛運用,其創造的社會價值難以用金錢來計量。
2002年發明了「中華龍壺」。「中華龍壺」的問世不僅創新了世界茶文化更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該作品已被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組委會定為饋贈國家領導人的專用禮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為其題詞「心繫中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題詞「弘揚國粹」,當代著名國畫大師陳大章題詞「中國近代第一城,藝術創新出奇才」。
2012年12月,同時能盛兩種酒的「和平宴」創意酒瓶成功問世,標志著世界酒文化藝術有了新的突破,一件新的和平信物誕生了。「和平宴」酒瓶將灌裝兩種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名酒,作為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系列活動組委會的國禮,用於各種和平統一活動。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稱之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民族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