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發明年畫
Ⅰ 過年要貼年畫,年畫的由來是什麼呢
年畫來源於古時候的年獸,常常禍害人間,所以就有人想出了這個辦法
Ⅱ 簡要的概括年畫的發展歷程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多數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此時出現的一種叫做《九九消寒圖》的歷畫,為後世所沿襲。
到了明代,小說、戲曲插圖的勃興對年畫的發展有很大促進,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製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一些年畫的典型題材,如「一團和氣」、"八仙慶壽」、「萬事如意」等已趨於定型。短版拱花技藝的發明,使年畫的印製更為豐富多彩。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於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人的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
Ⅲ 年畫的起源 傳統文化中的年畫是怎麼來的
年畫,古稱「門神畫」,其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據《風俗通義》記述,在先秦兩漢年節宗教信仰有祀門之習俗,故神荼、郁壘成為我國最早的司門之神。晉代宗懍《荊楚歲時記》道:「正月一日,給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
東漢蔡倫發明了紙,唐以前多為手繪門神。門神的角色亦不是傳說的形象,而出現了真實的人物。人們對門神的普遍說法是:門神中的白臉將軍為齊州歷城籍(今山東濟南市)秦叔寶,黑臉將軍為朔州善陽籍(今山西朔縣)胡敬德。《李世民列傳》記載:唐太宗時,李世民因噩夢致病,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嚇得心中不寧,寢食不安。有位大臣進言:「派大將守門,必能驅鬼。」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自告奮勇全副披掛,一人持劍,一人持鞭,站立宮門兩邊,徹夜守護,太宗的病果然痊癒了。太宗大喜,但想將軍守門不是長久之策,隨命畫工把兩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後人仿效畫於紙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於世。由於秦、尉遲二人皆為將軍,故唐時的門神多以威武將軍出現,加之民間畫工在唐史演義的基礎上,對他們二人形象進行藝術加工,所以逐漸演變其為年畫「門神」。
隋代後期,隨著木刻書籍的產生,木版年畫亦應運而生了。從繪畫上講,梁朝劉琰的《少年行樂圖》可稱之為年畫之先聲。到了唐五代,畫目繁多,有韓滉的《豐稔圖》、周昉的《游春仕女圖》、《撲蝶圖》、李嵩的《觀燈圖》、易慶之的《元宵圖》、徐熙的《牡丹圖》、蘇漢臣的《嬰兒對浴圖》等。尤其是《嬰兒對浴圖》,畫上畫的嬰兒赤身系紅兜肚,戲舞花側,著色鮮明,栩栩如生。這證明,唐代的年畫在構圖和用色上,均達到了相當水平。
到宋代,木刻取代了畫像。我國最早的雕版年畫,見於南宋時期印的木版年畫,畫面有趙飛燕、王昭君、班姬、綠珠等美女圖,關張趙馬黃五虎圖。元代年畫中有壽星圖、八仙圖、松鶴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場。明代,由於朱元璋的提倡,這種習俗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清代,由於戲曲雜劇、綉像小說及使用插圖等木刻畫的興起,並在繪制技術和雕刻技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使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特別是清雍正、乾隆年間,年畫更為繁盛,產地遍及全國,並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從事木刻年畫的專業畫工和雕刻家。
辛亥革命前後,年畫不僅沒得到應有的發展,反而遭受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戰亂的影響。此期間以上海的老月份牌為代表的石印年畫走俏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老月份牌」風,一大批月份牌名家脫穎而出,如謝之光、周慕橋、金梅生、杭樨英、胡伯翔、徐泳青、鄭曼陀、葉淺予等。
抗戰時期,解放區出了不少年畫佳作,主要以抗日和勞苦大眾為題材,如參軍圖、新年勞軍、兄妹開荒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年畫藝術發展迅速。無論是造型布局,還是寄情寓意,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創作了不少宣傳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優秀作品。
Ⅳ 年畫起源於什麼時候
年畫,老輩人叫「門神畫」。最早的時候叫「門畫」。
追根溯源,年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凶避邪、祈福迎祥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郁壘,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祭典》中說:「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衛凶也。
」蔡邕《獨斷》中說:「神茶、郁壘而身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茶、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凶也。桃花塢木版年畫產生於明代,當時在蘇州七里山塘和閶門內桃花塢一帶有數十家畫鋪,年產量多達數百萬張,故以桃花塢為名。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
新中國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年味越來越淡,貼年畫等傳統習俗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消失。這是一種失落,也是一種進步,社會正是在這種失落里慢慢進步。
Ⅳ 年畫的發展歷程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其名稱有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代則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年畫正式形成於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
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多數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此時出現的一種叫做《九九消寒圖》的歷畫,為後世所沿襲。
到了明代,小說、戲曲插圖的勃興對年畫的發展有很大促進,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製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一些年畫的典型題材,如「一團和氣」、八仙慶壽」、「萬事如意」等已趨於定型。短版拱花技藝的發明,使年畫的印製更為豐富多彩。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於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人的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
1949年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Ⅵ 年畫的製作過程
△紙版工藝年畫的製作方法:△其操作步驟是,以單線條勾畫出年畫圖案,將年畫圖案制專成凹屬凸型腐蝕鋅版;△再以鋅版復制紙版:將彩烙紙放在被加熱鋅版上,壓制出具有浮雕效果的圖案,並在彩烙紙背面裱紙以加厚成一紙版;△在紙版上依圖案的內容上色,最後依圖案外形截剪完成。△本發明具有製版工藝方便、快捷、准確,製版成本低,經久耐用以及圖案線條變化靈活,色彩豐富,具有立體感的優點。
我是我自己研究的、製作比普通的年畫還要方便快捷、適合你小學生。
Ⅶ 在中國歷史上,年畫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年畫,在我國的歷史,其實已經發展非常久遠了。最早,可以追溯到「門神」。這就是說,「門神」就是年畫的發展起源。如此說來,年畫的歷史,實際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根據《禮記*喪服大記》記載「君釋菜、禮門神也」,就足可以印證,年畫起源於門神。但民間傳說,都以劉備手下的兩員大家「關羽」和「張飛」為門神的原型,源遠流長。
再後來,到了民國時期,由於列強的不斷入侵,使年畫的發展也受到了重創。與此同時,由於周樹人先生積極開展倡導收集和振興年畫運動,人們才逐漸認識到保護年畫這種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積極意義和重要性。
說到底,年畫不僅僅只是一張畫,而是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更是一個時代發展變化的折射和反映。然而,近幾年來,隨著快餐文化的興盛,年畫的發展似乎又進入了無人問津的「低谷期」。僅從這一點而言,呼喚年畫保護意識,傳承中華文明就愈加顯得緊迫和重要。
Ⅷ 年畫起源於什麼
年畫
簡介: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起源: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年畫正式形成於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1949年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9_RFgONZoH35EJ1vh9K
Ⅸ 除夕這天要貼年畫,請問這一習俗源於什麼時候
個人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魏徵夢斬龍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後來龍王的魂魄每天晚上都來找唐王李世民索命,把李世民給嚇的夠嗆,於是尉遲恭和秦瓊就主動要求晚上守護李世民,因為二人都是武將,形象又很威武,他們兩個往門口一站,那斷了頭的涇河龍王果然不敢再來,但是兩個人也不能總是每天晚上不睡覺給唐王把門,所以李世民就派畫師畫了兩個人的畫像貼在門上,這就是門神的由來。注意,這個事情流傳出去後,老百姓們也知道往門上貼東西了,起初還只是局限於門神,到了宋朝的時候貼的東西就多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貼年畫和放鞭炮除了祈求吉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驅逐年獸。那麼,年獸是什麼時候有的呢?現在發現在先秦的著作中就發現記錄了年獸的內容,那麼,人們知道用放鞭炮和貼年畫可以驅逐年獸,那麼鞭炮是什麼時候有的呢?製造鞭炮必須有火葯,而火葯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在大約秦朝的時候就有了,相傳是道士為了煉長生不老葯發現的,事實上火葯並不能使人長生不老,相反的會讓人更快的上西天!所以,假設貼年畫和放鞭炮是同時期開始的,那麼,貼年畫最早起源也能到大約秦朝的時候。注意,這里有一個BUG!製造鞭炮的條件貌似具備了,但是製作年畫的條件有問題,因為在秦朝的時候根本沒有紙!那時候的文字都書寫在竹簡上,而紙是什麼時候有的呢,大約是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但是這個時候的造紙技術還不是很完善,所以這時候的紙不僅產量低,而且還很粗糙,顯然畫年畫是不行。直到公元105年,東漢時期蔡倫改進後,紙的質量和產量才有所提升,這個時期之後的紙估計才可以畫年畫。所以貼年畫也可能最早起源於東漢時期。
Ⅹ 怎麼畫帶有年味的小報
從畫面主色調和畫面元素入手。畫面主色調可以考慮經典且喜慶的紅和黃的搭配。元素可以參考燈籠,鞭炮,年畫娃娃等年味小元素。最後內容主題確定與年貼近,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