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新型直升機
Ⅰ 俄羅斯的直升機如何先進嗎
先進,畢竟當年美蘇冷戰搞軍備競賽時投了不少錢,俄羅斯的直升機代表應該是米-35。
米-35直升機是俄羅斯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原米里實驗設計局)研製,俄羅斯Rostvertol飛機廠生產的中型多用途武裝直升機。
Ⅱ 請給我介紹一下俄羅斯的上面有兩組螺旋漿直升機
俄羅斯「卡」式系列直升機 卡-50(原編號為卡-136或卡-34)是前蘇聯卡莫夫設計局研製的新型共軸反轉旋翼武裝直升機,北約組織給予綽號「噱頭」(Hokum)。卡-50於1977年完成設計,原型機於1982年7月27日進行首次飛行,1984年首次公布,1991年開始交付使用,1992年底獲得初步作戰能力,該機目前處於小批量生產階段。 據卡莫夫設計局證實,「噱頭」不是空戰直升機,而是一種用於壓制敵方地面部分火力的突擊武裝直升機。卡-50被選作俄羅斯下一代反坦克直升機。除能完成反坦克任務外,還可用來執行反艦/反潛、搜索和救援、電子偵察等任務。設計局還准備研製卡-50的雙座教練型。美國國防部對「噱頭」所作的評論中說,「噱頭」具有明顯的空中優勢,目前西方還沒有與之相匹敵的直升機。卡莫夫設計局正准備為「噱頭」換裝西方發動機、電子設備和武器,以打入西方市場。為提高生存能力,卡-50採用了紅外抑制技術、紅外誘餌撒布裝置和裝甲。據說該機比美國的武裝直升機「阿柏支」便宜得多。 旋翼系統3片槳葉共軸反轉旋翼,旋翼槳尖後掠。這種旋翼槳葉技術與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的「前行槳葉概念」(ABC)不下上下。由於採用共軸反轉旋翼布局,不再需要尾槳,從而省去了尾槳和一整套尾槳傳動和操縱裝置,大大提高了卡-50的戰斗生存性。發動機全部功率都可用來驅動旋翼。 機身機身較窄,具有很好的流線型,機頭呈錐形,機頭前部裝皮託管和為火控計算機提供數據的感測器。機頭下方裝有探測器艙。機身兩側有短翼,每側短翼下有2個掛架,可掛導彈或火箭彈,也可吊掛外部油箱。機身的主結構部件是1個1米寬1米高的盒形梁,旋翼減速器和發動機都裝在樑上。後機身上有帶端板的水平尾翼。後機身/尾梁逐漸變細,末端裝有較高的垂尾。尾梁是不承載結構。卡-50結構重量的35%由碳纖維復合材料組成。 尾部裝置平尾裝在尾梁中部,有3個垂直安定面。 著陸裝置可收放的前三點式起落架,減震能力是俄羅斯標準直升機起落架的3倍。 動力裝置兩台克里莫夫設計局TV3-117BK渦輪軸發動機,功率2-1618千瓦(2-2200軸馬力)。 座艙駕駛艙採用承載的雙層裝甲結構,裝卡-37上採用的零-零旨射座椅和旋翼拋投系統,從而大大提高了直升機的生存力。駕駛員座椅安裝在復合材料蜂窩/鋁合金構架上,硬著陸時可以減震。 機載設備裝有紅外抑制器,紅外假目標投放器,防彈裝甲。駕駛艙內裝有平視顯示器和頭盔瞄準器。 武器機身右下側短翼下炮塔內裝一門單管2A42型30毫米機炮。短翼掛架上最多可載16枚激光制導AT-9「旋風」反坦克導彈,射程8~10公里,或80枚S-8無制導火箭彈。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徑14.5米 機長(旋翼轉動)16.0米 (不包括機頭前感測器和機槍)13.5米 機高5.4米 短翼翼展7.3米 重量及載荷(估計值) 最大起飛重量10800千克 起飛重量7800千克 性能數據(估計值) 最大平飛速度350公里/小時 爬升率(高度2500米)10米/秒 升限4000米 作戰半徑250公里 最大過載系統+3g
Ⅲ 請問俄羅斯都有哪些型號的直升機
米-171多用途直升來機源、米-17B5直升機、米-24直升機、米-26直升機、米-28直升機、米-8直升機、卡M27反潛直升機、AS-350直升機、米-17E直升機、KA-62直升機、
卡-28反潛直升機、卡-50直升機、卡-28直升機、卡-52武裝直升機、卡-27直升機、卡-31直升機、
Ⅳ 請問有誰知道俄羅斯最先進的武裝直升機是什麼型號的
是米-28N型武裝直升機。
情況介紹:
。俄空軍總司令米哈伊洛夫大將對媒體表示,目前世界上沒有能與米-28N相媲美的武裝直升機,不但其飛行、隱蔽、安全、攻擊等各項性能均無人能及,還能完成不少令其他飛機望塵莫及的「絕活兒」,到2010年,米-28N型將成為俄軍裝備的主力機型。
米-28N型武裝直升機是在著名的蘇聯米-28型武裝直升機的基礎上改進設計而成的,最遠航程460公里,續航時間2小時。它還可以搭載在伊爾-76運輸機上,以進行長途飛行。一架米-28N從接到起飛命令到裝彈完畢升空,只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能在黑夜、濃霧,甚至連微弱星光也沒有、目視距離為零的惡劣的氣象條件下飛行並搜尋和消滅目標,是名副其實的「黑夜獵手」。
呵呵,請各位批評指教!
Ⅳ 介紹一下俄羅斯現役的主戰武裝直升機以及它們的性能
主力武裝直升機卡28
武器系統包括超音速反坦克導彈、23毫米機炮以及火箭彈、機槍和槍榴彈等。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具備使用Ataka(北約代號AT-9)型反坦克導彈的能力。AT-9導彈於1990年開始裝備蘇軍,最大射程8千米,最小射程500米,彈長2.4米,直徑0.125米,重量40千克,最大速度350米/秒(略大於音速)。穿甲厚度1000毫米,採用激光制導。M型經過改進設計後,使用壽命比米-24更長,具備完善的夜間作戰能力。
Ⅵ 俄國主要用的直升機有那些型號
俄羅斯米-34直升機 米-34所具備的飛行技術特性和結構特點保證了該機在最大過載系靈敏條件下完成特技直升機的各種特技飛行和後飛的機動動作。
米-34直升機能完成世界冠軍比賽大綱所規定的動作,其中包括准確駕駛,准確到達、准確領航和迴避障礙。
米-34裝有兩套操縱裝置,從而使這種直升機既可以作為教練機,又可以作為聯絡機和巡邏機,駕駛艙後面有一空間艙,必要時可載人或裝貨。
米-34預計生產幾千架。
旋翼系統4片玻璃纖維槳葉半鉸接式旋翼,帶揮舞鉸和周期變距鉸。 機身輕合金鉚接結構。 尾部裝置2片槳葉的尾槳也是復合材料製造的,裝在尾梁右側。T形尾翼,後掠垂尾頂部裝有小型無後掠平尾。 著陸裝置普通不可收放滑橇式起落架,小型尾撐以保護尾槳。 動力裝置該機裝有一台韋傑涅耶夫設計局設計的M-14V-26九缸活塞式發動機,發動機功率大約為240千瓦(325馬力)。這種發動機具有特技飛行直升機所需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特性,如加速性好、對吸人的廢氣不敏感等等。該機油耗45千克/小時。 艙封閉式座艙內安裝1個或2個並排座椅,可選用雙套操縱系統。座艙後邊有1個矮條凳,可坐2名乘客。駕駛艙兩側和後艙兩側各有一個前部鉸接的艙門。 俄羅斯米-34直升機-主要參數 外形尺寸 米-34直升機組裝車間
旋翼直徑10.0米
尾槳直徑1.48米
機身長8.71米
機身寬1.42米
滑橇間距2.06米
面積
旋翼槳盤78.5米2
重量及載荷
燃油重量120千克
起飛重量(執行訓練和特技飛行任務時)
(正常)1260千克
(最大)1350千克
最大槳盤載荷0.17千牛/米2(17.2千克/米2)
性能數據(起飛重量130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210公里/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180公里/小時
正常巡航速度160公里/小時
最大後飛速度(起飛重量1020千克)13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4500米
懸停高度1500米
航程(起飛重量1250千克)
(有效載荷165千克)180公里
(有效載荷90千克)450公里
限制過載(趕飛重量1020千克,速度50~150公里/小時)+2.5/-0.5g米-171直升機 米-171直升機是俄羅斯米里設計局設計、俄羅斯烏蘭航空生產聯合公司生產的新型直升機,是著名的米-8T和米-17的現代化改進型,性能和可靠性比米-8T和米-17有顯著提高。新機於1988年開始研製,1991年開始生產。之後又發展了多種型號,其中最為關注的是1993年研製成功的米-171SH武裝運輸直升機,該機將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完美結合,於2000年開始量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米-171系列直升機大量出口到中東、東南亞、中亞、非洲、歐洲和南美國家,目前,已有400多架米-171家族直升機在各國服役。米-171直升機-性能及市場 對俄羅斯直升機工業來說,近年來,最大的成功就是向世界市場順利推出了烏蘭烏德航空製造廠生產的米-171家族各型直升機。米-171直升機出口成績喜人的主要原因是其售價與效能的完美結合,主要競爭優勢是性能可靠,使用簡單,飛行技術性能較高,與西方同類產品相比價格便宜。米-171直升機嚴把生產關,質量要求較高,而且綜合使用了飛機製造技術,烏蘭烏德航空製造廠在生產米里直升機同時,目前還在生產蘇-25UBK強擊機、蘇-25YTG海基教練機、蘇-39多功能攻擊機。 俄羅斯米-171直升機米-171直升機是1991年在米-8基礎上研製而成的,具有一系列良好、可靠的性能,有運輸、客運、貨運、貴賓、醫療、消防、事故救援、軍事運輸等各種改型,裝備威力強勁的TV3-117VM 發動機和AI-9型輔助動力裝置,在最新改型直升機中,後者將由試驗成功的VK-2500新型發動機替代,從而大幅提升直升機的動力升限、航程、穩定性、安全性等性能,能在酷熱及高山空氣稀薄條件下執行復雜任務,一台發動機發生故障後,另一台發動機實時進入緊急狀態,保障直升機(標准起飛重量)以0.8米/秒的垂直速度爬升,然後水平飛行至少60分鍾,安全著陸。另外,直升機內部或外掛上還可裝配輔助燃油箱,使最大飛行距離增加到1300公里。 東南亞是各型米-171直升機和米-171SH武裝運輸直升機最有前景的出口地區,僅在2005年,該地區就有3個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大量采購米-171直升機,而且,這還只是米-171家族強勢進軍東南亞市場的第一步。市場分析表明,米-171家族直升機在東南亞地區有較高的需求。
俄羅斯卡-50/卡-52武裝直升機
西方軍事家情報界早在八十年代前期就知道當時的蘇聯在研製—種性能卓越的共軸反槳式攻擊直升機,由於蘇聯的嚴格保密,一直不為外界所知。3年前,美國國防部獲得一張該機在空中飛行的線條輪廓模糊不清的照片,細節不詳,西方軍界把它稱為「噱頭」。
1992年在英國舉行的范堡羅航空展覽會上,這架多年來使外界捉摸不透的新型攻擊直升機公然亮相。俄國把這架直升機稱之為「狼人」,編號卡-50。卡—50令西方軍界刮目相看,畢竟有它獨到之處。它是美、蘇軍備競賽的產物,並奪得了直升機的三項世界第一:第一種單座攻擊直升機;第一種共軸式攻擊直升機;第一種採用彈射救生系統投入現役使用的直升機。
軍備競賽的產物
早在70年代初,美國決定利用他們在越南戰爭中獲得的經驗,研製一種新的戰斗直升機,並公布了AH—64先進攻擊直升機的若干技術要求。相比之下,當時的蘇制米—24武裝直升機的檔次要低得多,蘇聯認為有必要研製該機的後繼機。
AH—64的原型機1975年9月首飛,1977年1月開始為期56個月第二階段研製。1977年12月,卡莫夫設計局向蘇聯當局提出研製一種新戰斗直升機,並以AH—64為假定作戰對象,提出了首批技術要求。1980年5月完成了模型樣機的評審,定下了設計方案及各項設計指標。1982年6月17日,卡—50原型機進行首飛。10年後,卡—50首次公開展出。
雖然卡—50的設計思想是要在戰場上與美國AH—64攻擊直升機比個高低,但是,由於全球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卡—50則首先要在市場上與AH—64決一雌雄。在市場上的首次大戰就發生在卡—50的首次展出地—英國。英國陸軍需要117—130架攻擊直升機,卡莫夫沒計局用採用英、法聯合研製的RTM—332渦軸發動機,以比競爭對手便宜30%的價格優勢的卡-50與AH—64展開競爭,但在政治、後勤保障等多種原因下敗北。
卡—50也是前蘇聯國內卡莫夫設計局和米里設計局的米—28競爭的結果。據目前所知,這種同時研製兩種同量級、同水平的軍用直升機,並展開競爭,而且又都批准投產,在前蘇聯也是首次。
單座攻擊直升機
單座殲擊機已經有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了。而在直升機領域中,單座即僅有一名駕駛員的攻擊直升機確是前所未聞。而只有一名駕駛員的卡—50的問世掀開了直升機歷史新的一頁。駕駛員不僅要駕駛操縱直升機飛行,還要搜索、跟蹤目標,並發射反坦克導彈實施攻擊。在80年代,美國陸軍曾提出過在輕型直升機計劃(LHX)中採用單座方案,做過一些試驗和試飛,最終還展放奔了。
LHX計劃的產物—RAH—66偵察攻擊直升機仍然採用的縱列式雙座布局。卡莫夫設計局從書—50上馬一開始,就採用單座攻擊直升機方案,主要目的是要較大幅度地減輕機體重量。該局總設計師米哈耶夫認為:如果一個駕駛員能同時勝任駕駛和攻擊任務的話,卡—5O就會在與米—28的競爭中獲勝。
蘇軍米—24在阿富汗戰場的作戰經驗表明,在20-50米低空接近目標時,只能由駕駛員操縱與導航,在這樣的高度上飛行,射擊員/副駕駛員不可能幫助駕駛員操縱直升機。藉助機載自動地圖顯示器,在平地上空35—70米高度飛行時,駕駛員可發現4公里外的目標。在起伏丘陵地上空飛行時,高度升高到100—245米高空,同樣可以發現4公里以外的目標。在這些高度上,駕駛員既完成操縱直升機又完成瞄準目標是毫無困難的。
卡莫夫設計局認為,新攻擊直升機卡—50應採用不同於米—24所使用的作戰戰術,主張對有護航直升機護航的、配合防空火炮和導彈的敵坦克群堅決進攻。為此,它應與偵察直升機一起作戰,或與地面控制員/目標識別員—起作戰。
俄羅斯陸軍航空兵司令巴甫洛夫中將對卡—50的自動化程度和單駕駛員方案很贊賞,認為該機的火控/飛行燥縱系統能顯示所有必需的飛行狀態數據和機上各系統工作的數據,還能顯示從偵察直升機通過無線電數據鏈傳來的數據。該系統能使一名駕駛員操縱飛行了並發射各種機載武器。
共軸反槳
卡莫夫設計局採用共軸式旋翼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共軸式旋翼布局成為該局與米里設計局的米—28競爭的主要籌碼。因為卡—50和米—28都得採用兩台TV3—117VK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1640千瓦(2200軸馬力),都得採用前蘇聯國內生產的機載電子設備。不同的是卡莫夫設計局採用的是共軸式旋翼布局,而米里設計局採用的是單旋翼/尾槳布局。共軸式布局的主要優缺點如下:氣動特性對稱,機動性好。在使用相同發動機的情況下,兩副共軸式旋翼的升力比單旋翼/尾槳布局的旋翼升力大12%。共軸式旋翼氣動力對稱性顯然優於單旋翼式,不存在各軸之間互相交連的影響,機動飛行時易於操縱。改變航向時,共軸式直升機很容易保持直升機的飛行高度,這在超低空飛行和飛越障礙物時尤其可貴,對飛行安全有重要意義。
模塊式的結構,及方便的維護無尾槳結構。蘇軍在阿富汗的作戰經驗表明,作戰中損失的蘇軍直升機有30%與尾獎有關。主要是:尾獎的彈傷或異物損傷;承載的尾梁損傷;長距離的尾獎傳動軸系損傷等。共軸式直升機因取消了尾槳,所以不僅和與尾槳有關的損傷無緣,而且也可節省尾槳所耗用的額外功率。
外廓尺寸緊湊。卡—50和米—28都是可載16枚反坦克導彈的攻擊直升機,卡—50在旋翼轉動時的全長才16米,而米—28的旋翼直徑就有17.5米,其機身長度也有16.85米,均比卡—50的全長要長。外廓尺寸小,雷達識別特徵和目視識別特徵就小,便於隱蔽;外廓尺寸小,受彈面就小,戰斗損傷概率也小。
彈射救生座椅。卡—50攻擊直升機開創了直升機使用駕駛員彈射救生系統的先河。在此之前,直升機的主要救生措施是耐墜措施,通過起落架、機身、座椅的耐墜吸振能力保全機組人員。雖有不少保全了生命的成功例子,但大多數都傷殘了。這些措施,駕駛員畢竟仍處於挨摔的被動狀態。彈射救生措施則是主動式救生措施,長期以來,直升機一直沒有採用,其主要障礙就是它的飛轉的旋翼。
前蘇聯花費了整整7年研究成功了K-37零零火箭彈射救生系統。該系統裝在卡—50直升機上,可在零高度和零速度情況下進行彈射救生。彈射救生程序開始之初,駕駛員起動旋翼槳葉葉根處的爆炸螺栓,使兩副旋翼上的6片槳葉脫離槳轂飛走,隨即座艙蓋脫開飛離座艙,然後位於座椅後背的彈射火箭點火,駕駛員連同座椅一起與座艙脫開並彈離座艙。卡—50的駕駛員彈射救生時,該機須遠離友機150米以上,否則散落的旋翼葉片可能傷及友機。
不難看出,卡—50在實際使用中的表現極為重要,它的成敗對單座攻擊直升機、共軸式雙旋翼攻擊直升機和直升機採用彈射救生技術的前景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卡-52"短吻鱷"武裝直升機
卡—52是俄羅斯卡莫夫公司研製的共軸反轉晝夜全天侯戰斗直升機。在1995年8月的莫斯科航空博覽會上,卡莫夫公司拿出了這種直升機的原尺寸模型。1996年11月12日,在烏赫托馬直升機製造廠,首次公開展出了以「短吻鱷」這種可怕的兩棲動物命名的卡—52的原型機。它參加了當年的莫斯科航展,並在同年舉辦的印度國際航空博覽會上首次對外展出。
研製背景
為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俄羅斯陸軍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種新型戰斗直升機以取代老式的米—24主力攻擊直機。為此,從80年代初俄軍方實施新型戰斗直升機計劃伊始,米里設計局就報出了雙座的米—28,來與中莫夫設計局研製的卡—50武裝直升機展開競爭。為爭取軍方訂貨,米里設計局便極力向軍方介紹米—28的優良性能和使用可靠性.
卡莫夫公司則以卡—50的獨有特點努力說服軍方。雖然卡—50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但部分軍方人士則對卡—50的作戰效能持壞疑態度:
首先,當今戰斗直升機使用的一個特點是,它必須能在大約5米的高度飛行和實施戰斗行動,其原因是敵方防空裝備的戰鬥技術性能要求直升機做到這一點。
軍方一直認為,即使有兩名機組成員,一名負責駕駛,另一名負責火控系統,實際上要有效地完成這樣的任務也有較大難度,更何況卡—50還是單駕駛布局,這無疑會加重駕駛員的心理負擔和工作負擔,飛行安全性也會大大降低。其次,單座布局不象雙座布局那樣已經過長時間實戰考驗。盡管這樣,米—28最終也未能令軍方感到十分滿意,理由是它缺乏在夜戰和在復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不能完全滿足作戰的需要。為此,兩個設計局分別加快了對卡—50和米—28的改進改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卡莫夫設計局推出了卡—52,米里設計局報出了米—28H。
卡-52簡況
卡—52的最顯著特點是採用了並列雙座布局的駕駛艙,而傳統的武裝直升機都為串列雙座布局。該機採用並列雙座布局並非標新立異,它是根據現代武裝直升機的駕駛需要和所擔負的戰斗任務而設計開發的。首先,卡—52是為全天候、全天時、超低空攻擊地面目標而設計的。當初,美國在製造F—111、蘇聯在研製蘇—24全天候攻擊機(同樣為了低空作戰)的時候,飛行員和領航員/武器操作員就是並列坐在一個駕駛艙內,這種布局曾被看作是最佳方案,而且已被用到蘇—34)新一代殲擊/轟炸機上。其次,早在1972年,美國在實施AH—1「休伊眼鏡蛇」串列雙座布局夜戰型武裝直升機計劃時,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機組成員最好採用並列布局。所以,卡—52直升機的雙座布局並非倒退,而是根據使用需要的一種合理設計,是武裝直升機座艙布局的一項創造。並列雙座的優點是兩人可共用某些儀表、設備,從而簡化了儀器操作工作,使駕駛員能集中精力跟蹤目標,最大限度地縮短作出決定的時間。
卡—52採用了卡—50直升機的動力裝置、旋翼、垂尾、起落架、武器及一系列機載系統。米里設計局總設計師米赫耶夫說,它有85%的零部件與已經批量生產的卡—50直升機通用。
卡—52與卡—50的最明顯區別是座艙設置了第二乘員位置,這大大擴大了直升機的功能。第二乘員可保障實施偵察或電子對抗,授索和識別遠距離目標,能在任何天氣條件下和任何時間指示目標,並區分目標,協調與地面部隊及攻擊機的行動,以及執行其它任務。同時,該機保持了卡—50直升機的機動性、武器裝備及防護性能。
盡管卡—52與卡—50的兩台發動機一樣,但因設置了第二乘員位置,並安裝了補充設備,所以其飛行性能多少要比卡—50差一點,升限和爬升率有所降低,員大使用過載減少了0.5Bo卡—52直升機機身前部安裝了湯姆遜公司的熱視儀,之所以選擇法國生產的熱視儀,是因為國產熱視儀的生產工作拖延的結果。不過,卡莫夫設計局也想向潛在的用戶展示:卡—52既能使用俄羅斯生產的儀器、設備,也能配備外國生產的儀器、設備。駕駛艙上部的球狀物里,安裝有俄羅斯國產的「黃楊」三維光電子定位系統,該系統包括熱視儀、電視儀和激光儀。機身右下方的球形陀螺定位儀上,裝有帶激光測距儀和目標指示器的大功率瞄準頭,它能發現並高度准確地跟蹤5公里內的小型目標。在旋翼槳毅的上方裝有「駑」式雷達。另外,它還裝備了電子對抗設備。卡—52駕駛艙內裝有4個液晶顯示器。首架樣機上裝的是法國生產的顯示器(其中包括一個多功能顯示器),投產後,它將安裝國產的彩色多功能顯示器。此外,還在風擋玻璃上為駕駛員安裝了一個顯示器。領航員帶有頭盔瞄準顯示器。
座艙的兩名乘員各擁有自己的操縱裝置,但兩套操縱系統可以聯動。在必要的情況下,兩個乘員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單獨駕駛直升機或控制武器系統。
卡—52裝兩台聖彼得堡B-R-克里莫夫科學生產聯合體生產的TB3—117BMA型渦軸發動機,其單台功率為2200馬力。卡—50和卡—52直升機上安裝的BP—80型減速器,還能保證發動機功率的進一步提升。
卡—52的武器系統與卡—50相似以,裝有一門口徑為30毫米的2A42型可移動自動機炮,可帶炮彈280發。該機炮能水平移動並有限地上下移動。整個機炮系統與BMP-2步兵戰車和BMII—3型步兵戰斗車、BMII—2和BMII—3型陸戰隊戰斗車的機炮及「鎧甲」火箭炮規格統一,可方便地選擇補充穿甲彈和爆破彈。卡—52裝有一門不可移動的KII—23JI型機炮,口徑為23毫米,可帶彈250發,在機翼內上的YIIK-23-250型吊艙內。
其短翼下的4個武器掛架,能掛載12枚「旋風—M」帶激光制導和串聯戰斗部的超音速反坦克導彈,也可安裝4個B—8B20A火箭發射巢,每個火箭巢可帶20枚80毫米直徑的C—8非制導航空火箭;或安裝B—13J5火箭巢,每個火箭巢可裝5枚120毫米直徑的C—13非制導火箭。這些火箭可帶各種戰斗部,如爆破彈、照明彈等。
為消滅遠距離目標(15公里),它可掛X—25MJI半主動激光制導空對地導彈。也可掛2至4枚P—73型中距離空時空導彈或8至16枚「針—B」。近距離空對空導彈來打擊空中目標。
功能和用途
1.主要任務是對戰場實施空中偵察,使突擊直升機群能更隱蔽地採取突襲行動,可大大降低突襲風險。2.攻擊和消滅敵方坦克、裝甲車輛及地面機械化部隊。也可同敵人的低速空中目標作戰。3.卡—52被稱作「智能」型直升機,它具有最新的自動目標指示儀和獨特的高度程序,能為戰斗直升機群進行目標分配,以充分發揮卡50戰斗直升祝的作用和協調其機群的戰斗行動。4.用於飛行員訓練。由於兩名乘員坐位並排且有自己的操縱裝置,所以用於飛行訓練和戰斗訓練十分方便。5.可執行海航任務。雖然卡—52是專門為陸軍航空兵研製的直升機,但在必要時,它也可在艦艇甲板安全著艦。
卡—52的飛行試驗原定於1996年l1月開始,但由於要參加當年12月9日的印度航展而被迫推遲。因卡—52有85%的結構與卡—50一樣,所以測試的重點將是機載電子設備。雖然它還需要測定飛行性能和進行失速狀態試飛,但總的試驗量,比起卡—50和美國的RAH—66「科曼奇」直升機來要少得多。預計卡—52將比「科曼奇」直升機先投入現役使用。
對卡—52的改進改型主要有以下考慮:研究卡—52隱形直升機方案,以降低其對地面雷達的反射截面積;研製較便宜的純粹的卡—52教練機,以適應用戶要求;在卡—52上安裝最大功率為2500馬力的新型發動機,以進一步提高飛行性能;提高卡—52的武器掛載能力,其中包括掛載作為戰斗直升 未來武器的高超音速反坦克導彈。
Ⅶ 俄羅斯新型直升機卡-102問世,真的是國際最快直升機嗎
應該是的,畢竟俄羅斯的飛機一直都是世界領先的。現在過了這么多年的研究,研發出來的產品肯定是非常厲害的,成為最快的直升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
作為軍事強國的俄羅斯,研發出這樣的直升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作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沒有自己的特點是不可能和美國對峙如此之久的,現在我國正在發展狀態,但是以現在的發展速度,以後超越他們也不是不可能的。
Ⅷ 中俄將聯合研發一款重型直升機,發動機用誰的
發動機一般是用俄羅斯的,中國的發動機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據悉目前可供選擇,比較切合實際的發動機共有兩款。其中一款為俄羅斯在研發動機PD-21V,另一款為米-26重型直升機上所用的烏克蘭D-136改型發動機。俄羅斯及其國內相關專家,肯定更側重於選擇其PD-21V發動機,這樣一方面可幫其檢驗該發動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能為該發動機的研發注入新的資金,加快其成熟。
Ⅸ 俄羅斯目前最先進的武裝直升機是哪一款
米-28N型武裝直升機
火力強大 全天候作戰
俄軍從1993年開始研製米-28N型武裝直升機,目的是用於摧毀坦克及其他地面裝甲目標、空中目標和有生力量。
在火力上:米-28N掛載的超音速空對地反坦克導彈用於攻擊地面裝甲目標;超音速針式空對空導彈可打擊空中目標;此外,飛機上還裝備有30毫米口徑移動式機關炮,彈葯數量足以摧毀10輛坦克。
在飛行指標上:米-28N最遠航程460公里,續航時間2小時。它還可以搭載在伊爾76運輸機上進行長途飛行。一架米-28N從接到起飛命令到裝彈完畢升空,只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
在夜襲能力上:米-28N能在漆黑的夜空中及其他惡劣的氣象條件下消滅目標,這得益於飛機上的高分辨能力的毫米波雷達天線系統,能在黑夜、濃霧、目視距離為零的惡劣氣象條件下作戰,是名副其實的「黑夜獵手」。
身懷絕技 目前無人及
據報道,米-28N型直升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在距離地面5米的高度進行攻擊和長時間高速飛行的直升機,這是它獨一無二的「絕活兒」。由於30米以下是雷達系統的「盲區」,這就意味著「黑夜獵手」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獵物」,並將其「俘獲」。
米-28N的飛行性能也超越世界上其他機型,能完成「前空翻」、「後空翻」和「側滾」等高難度動作。它還是唯一能以45度/秒進行轉角盤旋的武裝直升機。
米-28N還是最安全的武裝直升機。它的螺旋槳葉用鈦合金製成,被子彈擊中不易損壞;駕駛室如同裝甲密封艙,即使飛機以140公里的時速墜落到地面,也可保飛行員安然無恙,駕駛室還裝有宇宙飛船用陶瓷塑料防彈玻璃,可擋住20毫米機關炮射擊。兩個發動機位於飛機兩端,中間有主減速器隔開,避免兩個發動機同時被擊中的危險。
目前,俄已生產了三架米-28N型直升機。在接受性能檢測和飛行試驗後,米-28N將開始批量生產,爭取在2010年前,成為俄軍主力機型
Ⅹ 俄羅斯最新武裝直升機是什麼
卡52
規格參數機身長15..96米機高4.93米旋翼直徑14.43米起飛重量10.4噸最大平飛時速350千米續航時間100分鍾機載雷達「弩」式發動機TB3-117BMA型渦輪發動機×2武器配置2A42型30毫米機炮×1;旋風-M型反坦克導彈×12/S-8型火箭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