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敢達
Ⅰ 我很想為中國社會發明出來機動戰士高達,請問怎麼樣才能發明出來機動戰士高達呢
你想多了,只要科技樹沒點歪,基本上無法製造高達。
以現在的技術無法製造那樣的機器人。人類目前僅僅能夠製造簡單的四足行走機構,而人類的平衡機制和四足動物不一樣,需要更加精密的系統來維持平衡,人類目前還無法量產那樣的平衡裝置(至少是沒有商業化量產的需求)。
何況高達這樣的巨型搭乘型機甲的動力是個巨大的問題,如果使用傳統的內燃機或燃氣輪機的話,燃料存放在哪?驅動這種機體所需的燃料消耗十分驚人,機體上顯然是不行的。手臂要安裝武器,頭部要有感測器,軀干有座艙、核心動力機構和腰部關節,腿部要有承重、緩沖減震機構,只剩下背包可以放置燃料罐了。但這樣的話機甲將只能攜帶反步兵武器和輕型反裝甲、防空武器,動漫中常見的步槍、火箭炮與格林炮等武器根本無法攜帶(因為沒有足夠的彈葯供應,占據背部絕大部分的背包式燃料罐會讓機體沒有多餘運力來承擔彈葯的重量,而且現在也造不出大威力的光束兵器),再考慮到採用內燃機/燃氣輪機驅動的巨型機甲必然行動遲緩(就像高達00當中的那種長臉、下巴上裝有機槍塔的機體,從發動的效果音上可以看出它是內燃機動力,可能是柴油機),一台身高十幾米的巨人,用比步兵沖鋒快不了多少的速度緩步前進,自身的火力卻只相當於BMPT,而且這點載荷完全可以把它的動力用到極限,導致沒法攜帶足以抵抗重火力的盾牌。說實話,我覺得這是找死。
而且採用這個構架的話,機甲是肯定飛不起來的,因為行走機構就占據了機體空重的絕大部分,沒有多餘的部位安裝機翼或者旋翼了。要是做成可變機構,又會降低機體的結構強度(對於飛行器來說,主體結構上可動的部分越少越好,可動機構集中在翼面上就行了,要不然骨架太脆,可能一個高G就解體了)。可要是不能變成戰斗機的話,人形無法在大氣層中高速飛行。另一方面因為正面面積太大,不能飛上天的機動戰士在地面上就是被坦克遠程強奸的命,還是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別拿61式說事,那種天啟和梅卡瓦的雜交貨用三次元眼光看就是奇葩)。
理想型的機動戰士應該有兩種,一種是高度不超過5米的小型機,採用雙足或者四足結構,單人駕駛,擁有中距離低空飛行能力或者在推進器輔助下短距離跳躍,裝甲接近於步戰車,配備小口徑機炮、重機槍、攜帶型導彈、火箭彈、小型野戰激光武器等,在地面上和超低空配合武裝直升機、坦克和前線攻擊機/無人機作戰,能夠在崎嶇的山地、密林或者城市地形等不太適合坦克、直升機等作戰的地方為步兵提供有效的重火力支援,必要時能夠搭載一個步兵火力小組進行戰術機動,能夠進入運輸機、氣墊船等載具,適合配備給山地作戰部隊、合成旅等部隊使用,並且可以發展出土木工程、搶險救災、城市鎮暴等多種改型。
而另一種則是身高最高不超過十五米(類似於F91)的大型機,使用人形或者近似於人形,但有一定的空氣動力學設計,裝備大口徑火炮等重武器,幾乎沒有大氣層內的飛行能力(但可以加裝飛行模塊),這種機甲的用途是在太空中伴隨星際戰艦進行戰斗,一方面可以為戰艦充當全方位的近防平台(因為機甲的結構特性,在全方位攻擊能力上要略微優於戰斗機,但僅限於宇宙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攜帶大面積的盾牌,在軌道空降作戰當中為空降部隊提供有效的掩護——戰艦不適合進行這樣的戰斗,目標太大了;而戰斗機想這么做就必須用近似於太空梭的方式突入大氣層,也會把機腹完全暴露在防空火力面前,只有手持盾牌的機甲能夠在突入時還能確保武器指向敵人,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可以一邊減速降落一邊開火射擊。不過在降落到地面之後機甲就沒什麼大用處了,在隨同降落的坦克和戰斗機到位之前它們會很危險。不過如果帶上大型火炮或者火箭炮,充當炮兵還是可以的。不過,這兩種機甲都不是現在的人類能夠製造出來的。
所以,你還是老老實實地玩爛膠吧。追求改造可以玩HG和RG,想要細節就選擇MG和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