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發明地
㈠ 這種去除稻穀小麥油菜里雜質的風車叫什麼這種風車是誰發明的
你好,這個就叫風車,據說是魯班發明的。
㈡ 吹穀子的風車是誰發明的
南方一種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質、癟粒、秸桿屑等的木製傳統農具。但要說是誰發明的,那就沒法考證了。只能是據說魯班發明。
㈢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內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容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據考證,大約在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食用稻穀。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石質、木質舂米,直到20世紀中葉發明碾米機,石臼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3)稻穀發明地擴展閱讀:
糍粑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㈣ 袁隆平的主要事跡和貢獻
袁隆平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回」、「米神」等答。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4)稻穀發明地擴展閱讀: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2019年8月,公示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
袁隆平是曾任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黑龍江延壽縣經濟發展顧問。
㈤ 從稻穀和絲綢的發明,中華先民們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是什麼
當文明的聖火,在荒無人煙的大地上,逐漸燃燒起來時;當人類的足跡,逐漸在廣袤無邊的大地上,逐漸探索時;當人類的目光,脫離了森林樹葉的遮掩,而逐漸開始聚焦於樹葉影子所投射的土地上時。
人們對於世界的改造,對於生存的渴望,對於幸福的嚮往,自遠古時期便開始了。
只不過,那個時候的人們,對於世界的改造的表現,更多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樣子;對於生存的渴望,更是倍加突出,猶如久旱盼望著甘霖的降臨,那種急切渴望的感情,對於一般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對於幸福的嚮往,體現更多的是能夠,在吃的方面能食不果腹,在穿的方面,不再衣不蔽體,就心滿意足。
人類,第一次脫離森林的庇護,他們首先面臨的,就是吃飯的問題。吃飯的問題,對於他們而言,確實是一個亟需解決問題。
相對於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獲得的肉食,以及隨著季節而消失的水果等食物之外,能夠長久而穩定地為人類提供能量的食物,才是最受人們歡迎的。
在以後的時間里,隨著中外文明的不斷交往,甚至還一度出現了,絲綢之路,這一用絲綢來命名的,特有的,用來形容中外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詞語。
世界文明也由此,與中華文明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我國的養蠶繅絲技術,後來也傳到了國外,也成為了世界人民的一項寶貴的文明財富,對促進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衣食住行種種方面,中華民族的先民們都無時無刻,發揮著自己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璀璨世人眼光的奇跡,稻穀、粟以及絲綢的製作,涵蓋了人類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最起碼,解決了吃飯和穿衣的問題,還推廣到全世界。中華民族的先民們,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當下,甚至到了以後的未來,都將必然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所應當時時刻刻加以銘記的。
㈥ 稻穀是誰發明啊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㈦ 那個發明家發明了稻穀
世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http://zonghe.lsznk.com/sjwk/nml/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㈧ 稻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