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發明家
『壹』 這些改變世界的大發明家,又有哪些失敗的發明
我們應該感謝發明家對現代生活所做的各種貢獻,但在他們的豐碩成果背後,也有一些充滿著奇思妙想的失敗作品,它們有些可以運轉但沒有成功投入市場,有些甚至只是曇花一現。
利奧納多·達芬奇發明的武器一投入使用便宣告失敗
人們可能因為達芬奇的繪畫和發明而了解他,但他也曾經設計過戰爭武器,雖然他的作品比較失敗。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寫道,利奧納多·達芬奇預感他的武器發明將會失敗可能是因為他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但他依靠將發明從理論變成具體的實物,他不得不滿足客戶的需求。他的發明中有一架坦克。這輛裝甲坦克將走在步兵之前並且可以通過車體上的洞進行射擊。但當它前進時,幾個輪子會朝向相反的方向,使其無法駕駛。
『貳』 混凝土最早由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混凝土最早由英國人亞斯普丁發明的。
英國人亞斯普丁發明"波蘭特水泥",
法國人莫尼埃取得了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專利。
1865年的一天,法國園藝師莫尼埃在觀察植物的根系時,發現植物根系在松軟的土壤里互相交叉、盤根錯節,形成一種網狀結構,從而把土壤抱成了團。
莫尼埃從植物根系的這個現象中得到啟示:如果在做水泥花壇時,在混凝土裡面先加上一些網狀的鐵絲,不就可以使建成的花壇抗拉強度增加、更加結實了嗎?於是他馬上開始動手試驗,效果很好。
鋼筋混凝土就這樣被發明了,並且一直到現在還是建築業中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建築材料。
(2)混凝土發明家擴展閱讀:
考古人員發現5000年前的凌家灘先民不僅能夠製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開始稻作農業,飼養或捕獵豬、鹿、鳥禽等多種動物豐富飲食品種。
另外在房屋建設中,他們已懂得類似鋼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燒土,木骨撐泥牆」的建築工藝。
5000年前的凌家灘人不是只會簡單的搭建屋舍,事實證明,當時的凌家灘人已懂得「挖槽填燒土,木骨撐泥牆」的建築工藝,這和如今的鋼筋混凝土非常相似。
工作人員說,原始先民要用經過火燒過土作為房基槽與牆體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內用木棍作為牆體的支撐柱,然後填埋紅燒的土塊,並在牆體兩側表面敷上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還可能用蘆葦桿加固。
1900年,萬國博覽會上展示了鋼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法國工程師艾納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看到莫尼爾用鐵絲網和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後,受到啟發,於是設法把這種材料應用於房屋建築上。
1879年,他開始製造鋼筋混凝土樓板,以後發展為整套建築使用由鋼筋箍和縱向桿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梁。僅幾年後,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樓時採用了經過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鋼筋混凝土主柱、橫梁和樓板。
1884年德國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爾的專利,進行了第一批鋼筋混凝土的科學實驗,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耐火能力。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
1887年德國工程師科倫首先發表了鋼筋混凝土的計算方法;英國人威爾森申請了鋼筋混凝土板專利;美國人海厄特對混凝土橫梁進行了實驗。
1895年——1900年,法國用鋼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橋梁和人行道。1918年艾布拉姆發表了著名的計算混凝土強度的水灰比理論。鋼筋混凝土開始成為改變這個世界景觀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膠凝材料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
自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波特蘭水泥後,由於用它配製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強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價較低,特別是能耗較低,因而用途極為廣泛(見無機膠凝材料)。
20世紀初,有人發表了水灰比等學說,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強度的理論基礎。以後,相繼出現了輕集料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種混凝土外加劑也開始使用。
6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減水劑,並出現了高效減水劑和相應的流態混凝土;高分子材料進入混凝土材料領域,出現了聚合物混凝土;
多種纖維被用於分散配筋的纖維混凝土。現代測試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混凝土材料科學的研究。
『叄』 鋼筋混凝土是哪國人發明的
鋼筋混凝土通常認為法國園丁約瑟夫·莫尼爾於1849年發明鋼筋混凝土並於專1867年取得包括鋼筋混屬凝土花盆以及緊隨其後應用於公路護欄的鋼筋混凝土樑柱的專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在美國紐約落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在1900年之後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
1928年,一種新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出現,並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亦被廣泛地應用於工程實踐。鋼筋混凝土的發明以及19世紀中葉鋼材在建築業中的應用使高層建築與大跨度橋梁的建造成為可能。
(3)混凝土發明家擴展閱讀
工作原理:鋼筋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質決定的。首先鋼筋與混凝土有著近似相同的線膨脹系數,不會由環境不同產生過大的應力。其次鋼筋與混凝土之間有良好的粘結力,有時鋼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間隔的肋條來提高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的機械咬合;
當此仍不足以傳遞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拉力時,通常將鋼筋的端部彎起180 度彎鉤。此外混凝土中的氫氧化鈣提供的鹼性環境,在鋼筋表面形成了一層鈍化保護膜,使鋼筋相對於中性與酸性環境下更不易腐蝕。
『肆』 法國人讓.蒙耶除了發明了鋼筋混凝土外,還有什麼發明。
請想像一下這樣一個國家:人們每周只用工作35個小時,每年帶薪休假5個星期,每天回花一個半小時來吃午飯答,吃的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食品卻有著最長的平均壽命。
沒錯,它就是法國。」
不可否認,一代又一代的發明家和藝術家都在這片神奇的國土誕生。這種現象除了歸功於法國國力的強大,當然也少不了歷代政府對文化和教育的重視。也多虧了這些勤快機智的法國人(並不總是懶。。),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有模有樣。撇開別的不說,你現在拿在手裡的手機就和法國人的發明息息相關。
『伍』 瀝青混凝土的發明者 以及專家
你好!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具體的發明者應該無從知道了,專家太多,恐怕一天版都列不完。
給你個網址,這權是介紹瀝青路面的發展歷史的,參考一下:
http://www.doc88.com/p-60823102317.html
如果想找專家,可以到中國再生瀝青網上,有個專家庫:
http://www.asphaltrecycling.cn/expert/index.asp?page=1
請參考!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陸』 混凝土柴油機搞爆破多少錢一方
結構。狄塞爾決定另起爐灶,提高內燃機的壓縮比,利用壓縮產生的高溫高壓回點燃油料。答後來,這種壓燃式發動機循環便被稱為狄塞爾循環。
像所有偉大的發明家一樣,狄塞爾的前進道路上困難重重。實驗證明,植物油燃燒不穩定,成本也太高,難以承擔狄塞爾的「重任」。好在當時石油製品在歐洲逐漸普及,狄塞爾選擇了本來用於取暖的重餾分燃油———柴油作為機器的燃料。壓燃式發動機的結構強度始終是個難題。一次實驗中,汽缸上的零件象炮彈
『柒』 最大的火炮的發明者是誰
1918年3月23日清晨,在戰爭籠罩下的巴黎顯得格外陰沉。突然,一陣刺耳的呼嘯聲劃破上空,接著在塞納河畔響起了劇烈的爆炸聲。過了一會兒,在查爾斯五世大街上又是一陣巨響。這接連不斷的爆炸聲使巴黎人民惶恐不安,更弄不清這響聲來自何方,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是德國3門巨型火炮。從離巴黎120公里以外的聖戈班森林地區發射來的炮彈。因為這種火炮首次轟炸巴黎,後來人們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的炮彈飛了這么遠,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歐洲。
「巴黎大炮」是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火炮設計師艾伯哈特設計,董事費利茨·勞森貝爾格監制的。雖然它的口徑不算大,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又高又大,堪稱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長近37米,倘若把它豎起來,足足有十幾層樓高,真是令人望而生畏。全炮重達750噸。為了支持這個龐然大物,起初將它們安裝在混凝土基礎上,炮口只能瞄準法國的首都,以後才採用旋轉炮架。這么長和重的炮身使它本身產生很大的彎曲變形,如果得不到支撐的話,炮口要下垂25毫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炮身後半部的上面加了一個支架,用粗鋼桿通過支架拉著炮身的前半部,同時又與後面的炮身尾部連接。
盡管巴黎大炮令人心寒,是當時世界上打得最遠的火炮。可是發射的彈丸很輕,威力不大,炮身壽命只有50發左右。該炮共製造了7門,前後總共使用了140天。
此外,1942年德國還製造了一門口徑為800毫米的鐵道炮,這門炮全重1328噸,彈丸重7.1噸,是世界上最重的火炮,在火炮史上,象上述這兩種巨型火炮是空前的。
『捌』 跨海大橋發明者是誰
美國金門大橋。
金門橋(Golden Gate Bridge)是世界著名的橋梁之一,也是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跡。大橋雄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歷時4年,利用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建成,由橋梁工程師約瑟夫·施特勞斯(Joseph .Struss, 1870—1938年)設計。
設計者:約瑟夫·施特勞斯 Joseph .Struss
藝術造型和顏色:艾爾文·莫羅
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里斯
橋梁設計師:里昂·莫伊塞弗。
歷史:
1579年英國探險家FrancisDrake發現了連結太平洋和舊金山的一個海峽,這就是後來的金門。盡管這個名字在1849年的淘金潮以前早就使用,但淘金潮使得金門(進入北California的入口)成了加利福尼亞神秘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1872年就討論過要在金門海峽修建一座大橋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峽上修了一座懸索橋。金門大橋橫跨南北,將舊金山市與Marin縣連結起來。花費四年多時間修建的這座橋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結構之一。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但它卻是最著名的。金門大橋的巨大橋塔高227米,每根鋼索重6412公噸,由27000根鋼絲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車。
金門大橋的最初的構想來源於橋梁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斯特勞斯在此前設計了400多座內陸的小型橋梁。他花了10多年時間游說北加州的居民。這座橋的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決定其藝術造型和顏色的艾爾文·莫羅、合作進行復雜的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里斯、橋梁設計師里昂·莫伊塞弗。
大橋於1933年1月5日開始施工,1937年4月完工,同年5月27日對外開放予行人。斯特勞斯在南橋墩澆築混凝土之前放入了一塊取自他的母校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磚頭。翌日,隨著羅斯福總統在華盛頓按下一個電鈕,該大橋正式對外開放予汽車使用。
舊金山地區的選民們以自己的住宅、農場和公司為抵押,發行了最初的3500萬美元的工程債券。1977年,最後一筆債券被付清,其中3500萬美元的本金和3900萬美元的利息全來自過橋費的收入。
『玖』 瀝青混凝土的發明者 以及專家
瀝青混凝土不是由某個人發明的,該方面專家也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瀝青混凝土的發展歷史:
1712年,以瑞士發現岩瀝青為契機,隨後在德、法等國相繼發現。1850年前後,法國首先把岩瀝青用於道路路面,1854年在巴黎修築了接近現在的薄層瀝青路面,可以稱之為熱鋪岩瀝青路面之始。當時被利用的岩瀝青,是滲透有6~10%瀝青成分的石灰岩,把它碎成細粒,加熱攤鋪碾壓,既成瀝青路面。最大粒徑為2.5mm,通過0.074mm的粉粒達到40%以上,成為當時先進的路面結構。
美國到1850年以後才從法國、瑞士輸入大量岩瀝青,以東部為中心開始修築岩瀝青路面,至1900年在紐約市有記錄可查者僅為25000m2。1871年E.J.Desdment在紐約市把砂、碎石、特尼里特湖瀝青用以鋪築瀝青路面獲得成功,並且獲得施工專利,這是近代熱鋪湖瀝青路面之始。1872年華盛頓市把過去岩瀝青路面施工法和應用石灰石粉、砂、摻以湖瀝青及石油殘渣油的施工法做比較,證明兩者都能適應當時的交通要求。這可以說是岩瀝青與湖瀝青修築試驗路面的先例。試驗路使用情況成為路面材料從岩瀝青轉為湖瀝青的依據,這也是石油殘渣油應用於路面的開端。
1885年發明以汽油為動力燃油的汽車,1887年發明氣壓輪胎,汽車工業興起。由於汽車荷載與馬車不同,為了適應荷載的需要,當年美國又在石粉、砂、湖瀝青混合料中加入了碎石,發明了Warrenitebitulithic路面,即下層為粗級配瀝青混凝土與上層瀝青砂兩層攤鋪一層碾壓而成的雙層式瀝青混凝土路面,這是瀝青混凝土路面的由來。到1905年美國Topeka市產生了Topeka路面作為磨耗層,使瀝青路面結構更趨完善。
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裁決,允許各汽車廠可以自由製造汽車,交通運輸正式進入汽車交通時代,對路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1920年出現了瀝青混凝土最初試驗法——Hubbard-Field方法。1930年生產了瀝青路面攤鋪機,1934年開始修建高速公路,從此,瀝青路面成為現代高等級路面的主要形式。
『拾』 農村老家是准備建房,可以採用3D列印技術完成嗎
分析如下:
可以
3D列印技術建房
說起新房,溫玉榮在贛州做生意,他的房子採用列印技術建造,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房子建成後,引來好多村民參觀。
記者在寧都縣田頭鎮璜坊村村口看到了溫玉榮的新房,工人們正在砌房屋內牆。該棟新房共4層,約600平方米。
「按照傳統建築技術,要先用木板做好房屋主體模板,再將混凝土澆築到模板內。混凝土凝固後,再將木模板拆掉。」溫玉榮說,「現在,採用3D技術建造整棟房屋的主體結構,沒有用一塊磚頭。」
據介紹,施工方先將整棟房的所有構件在工廠按圖紙製作後在現場裝配,再用混凝土泵機將混凝土按3D列印技術原理澆築到構件內。整棟房一次成型,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不需要拆卸建築模板。
(10)混凝土發明家擴展閱讀:
3D列印(3DP)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字技術材料列印機來實現的。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零部件。
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槍支以及其他領域都有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