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煤發明
① 古代人是怎麼取火的
鑽木取火的發明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在遠古時,河南商丘一帶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
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1)蜂窩煤發明擴展閱讀:
關於鑽木取火傳說:
12000年前時昆侖山上多白石,白石積聚之處,少草木,唯一能在石頭上生長樹,叫燧木。燧木有個特點,只有樹桿,沒有皮,有樹枝,沒有樹葉。看上去就是一棵乾的樹,你把他的樹枝當成樹葉來看,也可以。每年會掉樹枝,第二年再生。
但是這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說,我看見一個木頭,我就上去鑽一鑽,看會不會起火,人不會有這種意向的。
但是有一天,昆侖山中來了一隻鳥,後世管她叫畢方,畢方這種鳥有一個習慣,它是嘴特別尖,喜歡啄那個木頭。轉木取火其實是啄木取火,當畢方啄木之時,那樹竟生起火來。 著火之後,這些燧人氏族人一看著火了,這樣也能著火。等畢方一走,他們拿別的燧木也試著鑽,試著看看能不能起火。後來他們用在裡面磨的辦法,用盡辦法想最後成功了,轉木取火。
當然這個鑽木取火之後,人們當時僅限於一種木頭,就是燧木,用它來取火。但是燧木取火之後,我們說這個燧人氏鑽木取火之後,因為那場大災難的來臨,隨著他們9000年後從昆侖山上遷下來,遷到日月山的時候,這種原來存在的木頭不復存在了。那麼鑽木取火,只是我們的一個很遙遠的傳說,人們想盡辦法才能鑽木取火。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以至於距現在9000年到3000年之間,多時候都知道鑽木取火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必須要想方設法挑各種各樣的木頭,來用不同的辦法鑽。挑什麼樣的木頭呢?春天的時候用柳樹,夏天的時候用棗杏,秋天的時候用柞,不同的木頭來保證鑽木取火成功。
當然,在鑽木取火的同時,距現在4000多年的時候,人們發現還有一個辦法能取火。把一個桶敲成半橢圓形,讓它保持光滑,打磨光滑,越光滑越好,裡面凹下去,對著太陽,那塊放著柴草,這樣對上它去照,就像咱們今天說的放大鏡一樣,照的時候來取火。有太陽的時候,用陽燧來取火,沒有太陽的時候用木燧來取火。但是木燧取火其實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等到最後的時候,我們說據現在1800年的時候有火石,那個火石不是靠火石本身取火,是下面像電一樣的東西,我們管那個叫火輪,只要有火星濺在上面,立即就著火。到近代的時候有火鐮、火石,但是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怎麼存儲火。
最早的時候,就像所有的人都想的一樣,其實你不用特意的去存儲,因為你這個族群在洞裡面,那個火都是永遠不滅的,但是這不是長久的辦法,他們要遷移,遷移的過程發明了陶土,陶土是用泥捏好,黃土一和,和完以後把火就直接放在裡面,周圍燒硬,防止它裂。
後來為了防止裂,放在陰乾的地方,裡面有兩個窟窿眼,就跟咱們現在的蜂窩煤的爐子差不多,只是用陶土做的蜂窩煤爐子。把那個木頭燒到一半的時候,把它放在裡面,然後蓋上那個,就留兩個眼,其實就是咱們現在說的木炭,用木炭的辦法保存火種。就是以前的陶土。
這個辦法一直用到了4000多年,從9000多年日月山上出來,一直用了5000多年,直接用了4000多年,等到後面的時候,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在渭河流域有一種草叫白蒿,一米多長,把這種草在它長成年之後拔下來,每邊兩根,總共六根草,編在一起,有兩米左右長,曬干之後,一年四季在那兒放著,他們要生活,要去別的地方,大家要做不同的東西的時候,只要拿一根艾蒿就行了,路上拿一根艾蒿,就不滅。到了那個地方,揀了一些柴火,這樣一吹,火就著了。
燧人氏族對人們最大的貢獻,是我們第一次認識到可以自己動手創造火種,而創造火種的靈感,來自於一種叫畢方的鳥,來自於燧木。所以這個氏族就以燧木為號,我們把他稱之為燧人氏族。但這個燧人氏族跟昆侖山上另外一個族群最後融合,融合成一個族,這個族叫羌族,今天還有這個族群存在。後來燧人氏族消失不在了,但是羌族一直存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鑽木取火
② 蜂窩煤起源於哪年發明的
資料顯示,日本人大約在大正中後期(1916年之後)就已經發明了蜂窩煤。
《戰回爭史研究》叢書主編及主筆@戰答爭史研究WHS 指出,20年代船用燃料從煤炭變為石油,加上推行山林保育令、木炭產量下降,日本的石炭業會社為鼓勵民間多用煤而發明蜂窩煤。大正末年山崎正照發明了自動成型機,日本開始工業化生產蜂窩煤。
③ 蜂窩煤是怎樣發明的
發明由來:
蜂窩煤是一名叫王月山的伙夫發明的,他觀察到灶里的煤火燃燒不旺內時,只要拿根鐵容棍一撥,火苗從撥開的洞眼竄出,火一下就旺起來。後來,他用煤粉做煤球煤餅時,有意在上面均勻地戳幾個通孔,不僅火燒得旺,而且節省燃煤,蜂窩煤就是這樣被發明了。
相關知識:
蜂窩煤是在煤氣、液化氣誕生之前家庭炊具中所不可缺少的。特別是在關內使用蜂窩煤的實屬大多數,現在有很多地方仍然使用它燒飯或取暖。
蜂窩煤的名稱是北京人叫出來的。但發明人不在北京,而在山東德州。
20世紀20年代初,山東德州有一家煤棧炊事員,名叫王月山。他以前當過鐵匠,每天起床就先捅開鐵爐子,用捅條一捅,火苗立即從捅開的洞眼中「嗚嗚」地冒出來。這種常見的現象給了他一個啟示,他就根據爐膛大小,用煤粉捏了幾個大煤餅,並在上面均勻地戳了幾個洞,結果火苗起來很旺,煤也節約了。後來,王月山用鐵打了一個模型,將煤灰用水攪拌均勻,一個個打出來。這種有洞的大煤餅,便在德州風行起來。解放初期,這種有洞眼的大煤餅便傳到北京,因為它的形狀酷似
蜂巢,所以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商品名,即「蜂窩煤」。
④ 誰發明了煤球中國人嗎西方也用嗎
是一個山東的炊事員,叫王月山發明的。
當時的煤球都是實心的,一點都內不好燒,而且不易容引燃,王月山就用那個夾煤球的(不知道普通話怎麼講)捅了幾個洞,結果發現非常好燒。就這樣,空心煤球出現了。
時間貌似是六七十年代,高中學過,忘了,呵呵。
這個只有中國人用滴。
希望能幫到你。
⑤ 哪部三國小說主人公後來發明了蜂窩煤
是《幻想鄉玩家》吧《幻想鄉玩家》是H蘿莉所寫的動漫同人網路小說,創作於專2012年,在起點中文網 與創世中屬文網連載。主角介紹:八雲紅:無知的天然少女,在幻想鄉過著沒羞沒臊的生活。擁有神奇的系統(無限復活)已經有了一個女兒(八雲麟)身體里居住著禍紅
⑥ 蜂窩煤是哪國人發明的
曾經主要用於家庭生火、取暖,用黑煤製成的蜂窩狀的圓柱形煤球。
一種易燃蜂窩煤,由原煤、碳化鋸木屑、石灰、紅(黃)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和由硝酸鹽、高錳酸鉀等組成的易燃助燃劑所組成。用上述材料製成直徑Φ100mm的易燃蜂窩煤試燒,其著火快、火苗高達140mm以上,燃燒時間長達1 小時,無煙無味,燃燒完全。本易燃蜂窩煤原料廣泛、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製作簡單、達到省料省時節能節資的目的,有著很好的開發前景。
秸稈生產蜂窩煤技術:本品是以秸稈粉和劣質煤相配合為基本原料,再添加脫硫劑消石灰,成形後再經以石蠟和重油配製成的表面處理劑進行表面處理而製得,是可使作物秸稈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成形煤。特點:(1)以作物秸稈和劣質煤為基本原料,基本上都是廢料利用,價廉易得,變廢為寶。(2)燃燒性好,發煙少,放出的二氧化硫少,堪與一般燃料媲美。(3)成形時不加熱、不用粘結劑,既節能,又有利於降低成本。(4)製得的成形煤具有耐水性,貯運方便。(5)點燃性好,使用方便。用途和普通煤球、蜂窩煤一樣,用作家庭燃料。
煤是一種常見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經過了從」煤球」到」蜂窩煤」的演變.以前人們把煤粉加工成略大於乒乓球的球體,後來人們把煤粉加工成圓柱體,並在圓柱體內打上一些孔,因為這樣可以增大煤的表面積,使煤能夠充分燃燒,減少資源的浪費。
⑦ 山東人才是世界上最早的「創客」!哪些都是山東人發明的
齊魯大地上面人才輩出,孔夫子就出生於這片土地上,像魯班這種大發明家也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在齊魯大地上的山東人總是充滿了創新精神,他們發明了許許多多對我們生活非常有用的東西,我們下面一起來盤點一下山東人的發明。
我們現在搞消毒總是想到要用84消毒液,因為84消毒液可以殺滅很多細菌,所以不管是家庭還是公共場所,我們都會用到。這個非常有用的發明者也是山東人金耀光。金耀光的一生十分精彩,他小時候家裡窮,也只讀了3年書,然後就去參加了革命。在軍隊裡面,他勤奮好學,從一個衛生員變成了軍醫。
抗戰勝利後,金耀光回到了醫院工作,在工作中,他發現醫院的消毒條件不好,很多病人都發生了感染。於是,他就開始發明84消毒液,最終他成功了。
鑒於篇幅,以上就是兩件山東人非常重要的兩項發明,除了這兩件,山東人還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東西。
⑧ 冬天居家如何做到最低成本的取暖
空氣能採暖。
1、 家用空調
對於普通的建築面積為100平方米的二居室,按室內溫度為16度來算,需要在家中安裝3台空調採暖滿足供暖需求。按每天運行按每天運行15個小時計算,3台空調同時開啟每天耗電近70千瓦時,一個冬天的採暖費用需按4個月(11月至次年2月)計算,採暖費用大概為5200元。但是空調採暖的缺點是熱風吹在頭部,頭燥足冷,不舒適。
2、 暖氣片
暖氣片最大的特點就是高效,即開即熱,另外,暖氣片可以明裝,不受地板影響。暖氣片的初裝成本在2-3萬元之間,100平方米房子需要散熱片80~90柱,每柱在120~500元不等;材料中的主管、支管以及閥門等配件加上安裝費6000元左右。100平方米房子在運行中每小時的用氣量為2.3立方米,一天開10小時就是23立方米,按照目前武漢氣費標准,一個月在2000元上下。缺點:加熱慢,熱量不均勻,對熱水溫度要求高。
3、 地暖
目前公認的最舒適的家庭採暖方式,採暖溫度均勻,暖熱從腳生,符合人的生理需求。地暖取暖費用,初裝成本1.8萬~3萬元,再加上燃氣費用每月600-800。地暖的前期安裝比較復雜,需撬開地板才能安裝,過於,還要復雜提前預熱,加熱慢。
4、 空氣能採暖
新型的空氣能採暖方式,以安全、清潔無污染著稱,例如廣東紐恩泰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的舒適+系列地暖機,價格只需兩三千,大型號採暖的適用面積是30~75平方米,所以普通的家庭只需要2到3台。這款地暖機的特點是安裝簡單,無需鋪設地暖管,暖風從底部吹出,腳暖頭涼,像地暖一樣的舒適。節能效果好一天只需幾塊錢,還是安全清潔無污染的。還帶有高效的空氣凈化功能,有多重過濾凈化系統,有效地祛除PM2.5,甲醛、苯、細菌等。
綜合上述所列舉的這些採暖方式,目前來看空氣能採暖能綜合普通採暖的優點,關鍵還是清潔零污染的,非常符合現在節能減排的綠色生活理念。優勢突出,前期的安裝費用也不高,日常的開銷也不大,從短期和長期來看都是最省錢的採暖方式。
⑨ 蜂窩煤是在什麼條件下發明出來的
資料顯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山東德州一個家庭工業社的主人郭文德根據外國人使用的煤炭原料和燃燒性能,發明了在煤球上打孔的蜂窩煤。
蜂窩煤(日語:練炭・煉炭(れんたん),韓語:연탄(練炭),喃字:炭「than」),是一種蜂窩狀的大煤塊,在蜂窩煤爐中作為燃料燃燒,是東亞許多居民的主要家用燃料蜂窩煤比傳統蜂窩煤可多燒開水6-8公斤,藍火,能與液化氣比美,蜂窩煤中產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體得到有效控制和轉化,使排出的氣體不造成空氣污染,不易破損,便於運輸和存放,
⑩ 蜂窩煤是怎樣發明的
從煤球到蜂窩煤 風靡了全國
據了解,被認為是蜂窩煤發明者的郭文德已於2003年去世。在早年一份山東德州政協的文史資料中,有一位叫關家利的作者,曾詳細記錄了郭文德與蜂窩煤之間的故事。在清代和民國時期,中國人的家庭用煤,基本還是沒有蜂窩的煤球,從早年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就是將煤炭粉碎後,加一些水和黃土捏成球狀。
郭文德是山東德州人,他注意到當時一些市民做飯,用的都是小煤球,夜晚將爐火封住時,用火鉗在煤球中間扎個小孔,這樣可以使爐火一夜不滅……這個現象讓他萌生了做蜂窩煤的想法,樣品出來以後,爐火旺盛,耐燒力強。而且燃燒通透,不留黑塊,換煤球時用新煤球往下一壓,灰燼就可以落入灰膛,只要關好爐門,爐灰也不會亂飛,又方便又衛生。郭文德乾脆組建了一個家庭工作社,在1950年10月1日正式開業。很快,新煤球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到1953年,家庭工作社已經變成利民煤球廠,有工人10餘人。
隨後,這種新煤球也開始向德州以外的地方推廣。1958年北京開始推廣,並將其命名為蜂窩煤。在當年的推廣資料中提到,燒煤一天要抖灰、添煤好幾次,而燒蜂窩煤不需要天天生火,又不需要常通火、抖灰,於是黑煙滾滾爐灰飛揚的惱人現象就完全沒有了。一個五六口人的家庭,每月燒煤一般需要300多斤,而燒蜂窩煤則只需要200多斤,還省了引煤的木材。北京市1958年上半年推廣蜂窩煤的結果是,僅城區和部分郊區的不完全統計,節約了木柴7560噸,節約了煤73000噸。
中國人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被擺在了七件事之首。在北京推廣後,蜂窩煤開始在大江南北流行,成為很多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次,組委會找到了郭文德的兒子郭春伏,他說父親一生淡泊名利,為人淳樸,一心只想通過自己的發明造福人們的生活。「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蜂窩煤會在全國推廣,能夠影響幾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