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新型二人轉

新型二人轉

發布時間: 2021-01-05 10:49:25

㈠ 說口的說口與相聲

說口與相聲關系十分密切。耿瑛認為:「傳統二人轉說口中, 至少有五十多段與相聲完全一致。相聲和二人轉的說口都是語言的藝術, 都是運用語言的技巧來使觀眾開懷一笑。從語言學特別是語用學和修辭學的角度來講, 相聲和二人轉說口的語言還包含著很多共同的特點, 例如語言交際的關聯性、摹聲取意、反常停頓等等。」相聲的大量素材取自於笑話,例如侯寶林的經典相聲《醉酒》《扔靴子》《橡皮膏》都是由外國笑話改編而成,馬季、姜昆、馮鞏等表演的相聲作品也有很多取材於民間笑話和網路段子。經過藝術家的提煉,這些段子更加諧趣橫生。同相聲一樣,二人轉說口的素材也有很多來自於民間笑話。「新型二人轉」的說口有的是演員即興創作,有的則由笑話改編而成,有的由專業作家協助創作(如宮慶山改編的《擦皮鞋》),更多的則是根據網路流行語改編而成。
1986年12月,李文華被評上全國相聲「十大笑星」,赴長春領獎,曾在寬城文化館劇場觀看二人轉。李文華曾指出:「二人轉的說口,就是相聲。 」他認為同樣的包袱比相聲演員抖得更響,二人轉演員彩裝上場,又有樂隊配合,比相聲演員更有氣勢。 時隔多年,這一論斷進一步得到驗證。說口過去只佔一小部分,是為正戲服務的,現在已經作為重要的表演方式獨立出來。「新型二人轉」的說口更加接近相聲,同樣講究「說、學、逗、唱」,並且在此基礎上增加舞蹈。「新型說口」,區別於傳統二人轉中為正戲服務的說口。由於尚未取得公認的名稱,為方便論述暫且稱作「新型說口」,也有人叫說唱小品、北派清口、說口二人轉。「新型說口」仍然是二人構型,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一般已不再為正戲服務。說口有樂隊伴奏,演員不用立桿式話筒,更加註重舞台靈活性,這與牛群、馮鞏、郭金傑等人表演的現代相聲風格相似。說到精彩之處樂隊伴奏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舞台效果同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有異曲同工之妙。

㈡ 二人轉的新型二人轉

被稱為「八角手絹之母」的二人轉舞蹈家馬力教授見證了二人轉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與變革,可以說是一部關於二人轉的「活字典」。她認為:「二人轉特別與時俱進,你喜歡什麼他就唱什麼,什麼流行唱什麼。抗美援朝時北市場的二人轉園子當中,二人轉藝人都會用小帽的形式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過去有個《大雜調》,二人轉演員有的還會唱當時的流行歌曲,如前蘇聯歌曲《紅梅花兒開》《喀秋莎》。現在二人轉演員在台上唱流行歌曲並不算是忘本的行為,而是一種對於傳統二人轉的繼承。」傳承藝術應主要傳承其靈魂,而非軀殼。我們應當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二人轉的前途,應鼓勵各種藝術形式之間、戲曲劇種和曲藝曲種之間相互交流和融合,而不是通過孤立靜止的方法來只保護它的軀殼,將二人轉控制在一個封閉不動的狀態,那樣將會抽空創新的活力。
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有把不同的表演藝術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演出的傳統習慣。東漢時期張衡的《西京賦》里就有雜技、歌舞等同場演出的記載。北魏時則在洛陽的寺廟里集中演出百戲。隋代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廣泛搜羅「四方散樂」,在洛陽城外臨時建立戲場,佔地八里,藝人們徹夜演出。唐代長安的廟會上可以看到大量說書、雜技、歌舞等表演。北宋出現的營業性的「瓦舍」更是常年集中各種技藝演出。馬也指出:「這種集中演出,既促使各種藝術的互相競爭,也促進它們之間的相互吸收、滲透、融合。經過長期的演出實踐,不同的藝術綜合到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於是,新的藝術形式誕生了,這就是在十二世紀形成的以歌舞手段演故事的中國戲曲。」多種藝術同台演出這種做法在清末民初時也很常見,陳公哲在《精武會五十年》(1957)記載:「1910年春,上海北四川路原有亞波羅影戲院,於影戲中加插歌舞雜技,以娛觀眾。」可見,安排多種藝術形式同台演出,是出於滿足觀眾需求的目的。而這種傳統習慣,卻在新型二人轉那裡得到了保持。楊世祥指出:「二人轉是當代的雜劇,如同戲曲史上的宋雜劇一樣,是歌舞、說唱、戲曲幾種樣式混雜在一起的概稱。」於海闊指出:「新型二人轉現已演變為包含傳統二人轉、流行歌曲、單口相聲、脫口秀、拉丁舞、絕活、雜技在內的綜藝晚會,本身並非一個成熟的藝術形式,它還在「發酵」的狀態,需要繼續與其它藝術形式進行交融、碰撞。只要在健康的路上走下去,誰又敢說有朝一日不會產生出一種或多種新的藝術形式呢?縱觀戲曲、曲藝的歷史,很多藝術形式都是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磨合才最終形成的。只要合理引導,新型二人轉有可能是新藝術形式出現前期的可貴的萌芽。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有開放、包容、理性的心態,宏觀的藝術視野和一定的藝術敏感性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對新型二人轉來說,真正引起爭議的其實是某些節目中的「性暗示」。如能順應形勢,將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去掉,從觀眾的合理需求出發,為民間藝人提供一條發展之路,進行綜藝晚會式的表演恐怕也未嘗不可。至於名稱,還可進一步商榷,並不急於命名。二人轉雖有三百年歷史,但「二人轉」這一名稱直到1934年才在《泰東日報》上出現,1952年遼寧省民間藝術會演時才開始在東北推廣,1953年首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才正式定名,並得到文藝界承認。也就是說在二人轉發展史上的200多年,它的名稱一直未固定,「蹦蹦」、「小秧歌」、「春歌戲」、「半班戲」等都是它的曾用名。因此,新型二人轉的命名完全可以再等一些年,對待藝術問題我們需要有這個耐心,但「二人秀」這一名稱肯定不合適。傳統二人轉現今雖遇到些困難,但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的廣大農村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只要能同時代的發展相結合,同觀眾的需求相結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它一定能夠在繼承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在藝術的百花園里光彩奪目。新型二人轉還在發展當中,可以預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它仍然會繼續吸收其它藝術形式的元素,與傳統二人轉一起在廣闊的藝術天地里相映成輝,為廣大觀眾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糧。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