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確診為新型冠狀病例
Ⅰ 新型冠狀肺炎怎麼才能確診
通過患者早期發現發熱症狀並到醫院就診後,結合患者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並提取患者標本,經省疾控中心檢測,呈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即確診。
臨床表現:
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少見。約半數患者多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多在1周後恢復。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出院標准:
2020年1月28日,國家衛健委通報出院標准:臨床症狀緩解,體溫正常,兩次核酸檢測都呈陰性才能確保出院沒有傳染性。
(1)怎樣確診為新型冠狀病例擴展閱讀:
疫情防控:
取消多年傳統的留學生團年飯、發布病毒性肺炎預警提醒、發放一次性口罩等防護用具,逐個當面提醒學生注意疫情防控。湖北教育部門把學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採取措施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力爭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在漢高校均已發布病毒性肺炎防護預警提醒,不少高校均要求學生宿舍不允許留宿他人,訪客必須在門房登記後在規定時間內離開。在漢各校均明確建議留校研究生、留學生非必須原因盡量不要外出,尤其不到人流量大的場所逗留。
作為基礎科研重要力量,華中科技大學各附屬醫院、十個臨床醫學院等全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此外,湖北省教育廳2020年1月21日也向全省大中小學發布寒假安全提示,提醒家長做好基礎防護。
Ⅱ 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五版涉及到哪些內容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2020年2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以下簡稱「診療方案第五版」,現將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隨著疫情的蔓延,我國其他地區及境外也相繼發現了此類病例。目前報告的病例多數有武漢居住史或旅行史,在個別地區已發現無武漢旅行史病例。現已將該病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疫情發生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試行第二版、試行第三版和試行第四版。
試行第五版內容包括冠狀病毒病原學特點、臨床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的發現與報告、治療、解除隔離和出院標准、轉運原則和醫院感染控制等內容。
第一,冠狀病毒病原學特點介紹了冠狀病毒亞科分為α、β、γ和δ四個屬。加上這次新發現的冠狀病毒,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有7種。大多數冠狀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中東呼吸綜合征相關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相關冠狀病毒及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可引起肺炎、甚至重症肺炎,且可在人際間傳播。
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大部分消毒劑可有效滅活病毒,但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應避免使用含有氯己定的手消毒劑。
第二,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改為「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第三,臨床表現。潛伏期1~14天,一般為3~7天。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因部分重症患者無明顯呼吸困難,表現為低氧血症,改為「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等」。強調「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
實驗室檢查增加「部分患者可出現肝酶、LDH、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見肌鈣蛋白增高」和「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
胸部影像學的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第四,病例診斷根據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區別對待。
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兩類。基於已經發現沒有明確流行病學史的確診病例,故將「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的,符合臨床表現中的3條(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也納入疑似病例進行排查。
確診病例診斷標准沒變(需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行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湖北省增加「臨床診斷」分類。而且「疑似病例」標准修改為:無論有沒有流行病學史,只要符合「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和「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這兩條臨床表現,便可考慮為疑似病例。相當於疑似病例標准放寬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為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診斷標准沒變。
第五,臨床分型。根據是否有臨床症狀、是否有肺炎、肺炎的嚴重程度、是否出現呼吸衰竭、休克、有無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等分為輕型(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普通型(發熱、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的);重型(呼吸窘迫,RR≥30次/分;靜息狀態下,指氧飽和度≤93%;動脈血氧分壓(PaO2)/吸氧濃度(FiO2)≤300mmHg)和危重型(出現呼吸衰竭,且需要機械通氣;出現休克;合並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護治療)。
第六,鑒別診斷。引起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多達100餘種,其中病毒約佔30%,而且其他病毒導致的肺炎與常見的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有相似之處,單從臨床表現、胸部影像學難以鑒別,需依靠病原學檢測來區分。
第七,病例的發現、報告與排除。湖北省和湖北以外其他省份有所不同。
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病例的發現與被告程序和第四版一樣,沒有變化,強調轉運要確保轉運安全前提下盡快將疑似患者轉運至定點醫院。
針對湖北省,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和臨床診斷病例後,應當立即進行隔離治療,疑似病例和臨床診斷病例要單間隔離,對疑似病例和臨床診斷病例要盡快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測。
疑似病例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方可排除。
第八,治療包括隔離、對症支持,同時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呼吸頻率、指氧飽和度等。
疑似病例應單人單間隔離治療,確診病例可收治在同一病室。
危重症病例應盡早收入ICU治療。
抗菌葯物使用:要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葯物,尤其是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葯物。
抗病毒治療:增加「目前沒有確認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 在可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基礎上,增加「或可加用利巴韋林」。同時,要注意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相關腹瀉、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以及和其它葯物的相互作用。
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成功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要積極防治並發症,治療基礎疾病,預防繼發感染,及時進行器官功能支持。患者常存在焦慮、恐懼情緒,應加強心理疏導。
病情監測,增加「有條件者,可行細胞因子檢測。」
呼吸支持:(1)氧療:重型患者應接受鼻導管或面罩吸氧,並及時評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是否緩解。(2)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機械通氣:當患者接受標准氧療後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無法緩解時,可考慮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通氣。強調「若短時間(1~2小時)內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應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
(3)有創機械通氣:採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即小潮氣量(4~8mL/kg理想體重)和低吸氣壓力(平台壓<30cmH2O)進行機械通氣,以減少呼吸機相關肺損傷。(4)挽救治療:對於嚴重ARDS患者,建議進行肺復張。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每天應進行12小時以上的俯卧位通氣。俯卧位通氣效果不佳者,如條件允許,應盡快考慮體外膜肺氧合(ECMO)。
循環支持:充分液體復甦的基礎上,改善微循環,使用血管活性葯物,必要時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
其他治療措施:可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酌情短期內(3~5日)使用糖皮質激素,建議劑量不超過相當於甲潑尼龍1~2mg/kg/日,應當注意較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由於免疫抑製作用,會延緩對冠狀病毒的清除;可靜脈給予血必凈100mL/次,每日2次治療;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可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對有高炎症反應的危重患者,有條件可以考慮使用體外血液凈化技術。
關於中醫治療。本病屬於中醫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病位在肺,基本病機特點為「濕、熱、毒、瘀」;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可參照推薦的方案進行辨證論治。
第九,解除隔離和出院標准。在「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基礎上,增加「肺部影像學顯示炎症明顯吸收」,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間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離出院或根據病情轉至相應科室治療其他疾病。
第十,轉運原則。為保證轉運安全,運送患者應使用專用車輛,並做好運送人員的個人防護和車輛消毒。
Ⅲ 如果自己屬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應怎麼辦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管理方案(第三版)》為了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管理,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特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制定了明確的管理要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應主動接受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對自己的管理。對
接觸者管理要求如下:
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拒不執行者,可以由當地公安機關協助採取強制隔離措施。
1.實施醫學觀察時,應當書面或口頭告知醫學觀察的緣由、期限、法律依據、注意事項和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負責醫學觀察的醫療衛生機構及聯系人和聯
系方式。
2.密切接觸者一般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無法居家隔離 醫學觀察者,可安排集中隔離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自最後一次與病例、感染者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14天。確診病例和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間若檢測陰性,仍需持續至觀察期滿。疑似病例在排除後,其密切接觸者可解除醫學觀察。
3.居家或集中醫學觀察對象應相對獨立居住,盡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做好醫學觀察場所的清潔與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具體內容見《特定場所消毒技術方案(第一版)》。觀察期間不得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經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准後方可,並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
4.對乘坐飛機、火車和輪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及共同生活、 學習、工作中密切接觸者之外的一般接觸者要進行健康風險告知,囑其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以及腹瀉、結膜充血等症狀時要及時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活動史。
Ⅳ 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如何保護家人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你問我答-家庭篇
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普通居家人員如何做好個人預防?1. 盡量減少外出活動。減少走親訪友和聚餐,盡量在家休息。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相對封閉、空氣流動差的場所,例如公共浴池、溫泉、影院、網吧、KTV、商 場、車站、機場、碼頭和展覽館等。
2. 做好個人防護和手衛生。家庭置備體溫計、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需要丟棄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隨時保持手衛生,從公共場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後、飯 前便後,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 接觸口鼻眼。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居室整潔,勤開窗,經常通風,定時消毒。平衡膳食,均衡營養, 適度運動,充分休息。不隨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4. 主動做好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額頭,如有發熱要為其測量體溫。
5、若出現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惡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酸 痛等可疑症狀,應根據病情,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什麼情況下需要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的基本原則是科學合理佩戴,規范使用,有效防護。具體如下:
1. 在非疫區空曠且通風場所不需要佩戴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需要佩戴口罩。
2. 在疫情高發地區空曠且通風場所建議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顆粒物防護口罩。
3. 有疑似症狀到醫院就診時,需佩戴不含呼氣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4. 有呼吸道基礎疾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防護口罩。
5. 年齡極小的嬰幼兒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如何正確佩戴和處理醫用外科口罩?
如果選擇佩戴口罩,請確保口罩覆蓋口鼻。在佩戴口罩後,避免觸碰口罩。
1. 鼻夾側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皺朝下)。
2. 上下拉開褶皺,使口罩覆蓋口、鼻、下領。
3. 將雙手指尖沿著鼻樑金屬條,由中間至兩邊,慢慢向內按壓,直至緊貼鼻樑。
4. 適當調整口罩,使口罩周邊充分貼檯面部。
5. 建議2-4小時更換一次,如口罩變濕或沾到分泌物也要及時更換。
口罩處理:
1. 健康人群佩戴過的口罩,沒有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風險,一般在口罩變形、弄濕或弄臟導致防護性能降低時更換。健康人群使用後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即可。
2. 疑似病例或確診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隨意丟棄,應視作醫療廢棄物,嚴格按照醫療廢棄物有關流程處理,不得進入流通市場。
3. 一次性使用的口罩在佩戴過後應進行處理。處理完口罩後,要清洗雙手。
如何正確洗手?
1. 在流水下,淋濕雙手。
2. 取適量洗手液(肥皂),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3. 認真搓雙手至少15秒,具體操作如下:
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揉搓。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彎曲手指使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
將五個手指尖並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螺旋式擦洗手腕,交替進行。
4、在流水下徹底沖凈雙手。
5、擦乾雙手,取適量護手液護膚。
如何做好居家消毒?
原則上,如果家中沒有來源不明或自疫區返回者到訪,也沒有出現疑似或確診病例,普通家 庭不推薦消毒。
如果需要消毒,應視需要選擇消毒劑。如手部消毒可使用氯己定、含醇手消毒劑;手機等小 電子設備,可在關機後用含醇手消毒劑擦拭;地面、桌面、廁所等可採用含氯消毒劑噴灑消 毒;餐具可採用蒸鍋蒸汽消毒。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如何居家醫學觀察?
1. 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自最後一次與病例、感染者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14 天。居家隔離人員應相對獨立居住,盡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做好醫學觀察場所的清潔與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觀察期間不得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經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准後方可,並要佩戴醫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
2. 居家隔離人員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謝絕探訪。盡量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不得與家屬共用任何可能導致間接接觸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煙、餐具、食物、飲料、毛 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3. 他人進入居家隔離人員居住空間時,應規范佩戴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期間不要觸碰和調整口罩。盡量避免與居家隔離人員直接接觸,如發生任何直接接觸,應及時做好清潔消毒。
面對疫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應對壓力:在危急情況下,感到悲傷、緊張、不安、困惑、害怕或暴躁都是正常的。 與信任的人聊一聊會有幫助。多與你的家人和朋友交流。
獲取真實信息。收集有助於你准確判定風險的信息,以採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參考可以信任 的消息來源,如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或國家、當地公共衛生機構發布的消息。
Ⅳ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了冠狀病毒
令全球矚目的新型冠狀病毒,如今人人聞之色變,專家介紹,新型冠狀病毒非常「狡猾」,它感染人以後,與其他病毒感染的感冒症狀有時幾乎沒有明顯差別,這也是它讓人放鬆警惕的一個手段,憑借這一招,和17年前的SARS病毒相比,它的傳播速度反而更快!那麼到底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有什麼症狀?如何才能判斷自己到底有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型肺炎)呢?
總之,目前是非常時期,如果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類似症狀,有上述流行病接觸史,無論是否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都需高度重視,發現症狀加重者需要及時去醫院發熱門診診治,不可疏忽大意,有疑似感染情況者,第一時間注意隔離,防止病毒擴散傳播。
Ⅵ 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
2020年1月2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最新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管理方案(第三版)》,該方案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判定標准做了明確界定:
密切接觸者指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輕症病例發病後,無症狀感染者檢測陽性後,有如下接觸情形之一,但未採取有效防護者:
1.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如近距離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如到密閉環境中探視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護人員;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人員、同行人員(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經調查評估後發現有可能近距離接觸病例(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感染者(輕症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務人員。不同交通工具密切接觸判定方法。
4.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其他與密切接觸者接觸的人員。判定的密切接觸者請填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登記表》。
Ⅶ 被確診為新冠狀病毒疑似病例,費用誰承擔
一般來說是按照國家的規定,應該是各自承擔相應的費用,所以說是這樣情況,如果在中國的話,是由政府來進行買單處理。
Ⅷ 怎樣知道自己有沒有得新型冠狀病毒,或者存在潛伏期
新型冠狀病毒確診需要通過核酸檢測試劑盒檢驗,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表示確診 有時候需要多次檢驗。
新型冠狀病毒一般症狀為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嚴重者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多數患者為中輕症,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患者可根據以上症狀進行判斷。
參考其他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潛伏期,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相關信息和當前防控實際,將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定為14天,並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居家醫學觀察。
但是如果需要確診,則需要進行核酸檢測試劑盒檢驗。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各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採集的樣本,都將在合肥市疾控中心檢驗中心接受檢測,判斷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在實驗室里,檢驗人員須「全副武裝」才能開始檢驗。
工作人員對每一個樣本進行核酸檢測,如果結果陽性,將會上報到省疾控中心。由省疾控中心復核,如果結果仍是陽性,將由省衛健委統一對外發布。
(8)怎樣確診為新型冠狀病例擴展閱讀
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
(1)保持手衛生。咳嗽、飯前便後、接觸或處理動物排泄物後,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場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時請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飛沫傳播。
(3)醫院就診或陪護就醫時,一定要佩戴好合適的口罩。
(4)良好安全飲食習慣,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做飯時徹底煮熟肉類和蛋類。
(5)盡量避免在未加防護的情況下接觸野生或養殖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