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發明者
① 拖鞋是誰發明的
關於拖鞋,清人徐珂認為:「拖,曳也。拖鞋,鞋之無後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輕便也。」這種「任意曳之」的定義,正反映出拖鞋無拘無束極其休閑的精神。就拖鞋本身來說,無遮無攔的,往腳上一套就行了,無疑是對腳的解放;鞋再怎麼合腳,對腳都是一種壓迫、一種限制,一不小心還會逼出「腳臭」來。在現實生活中,拖鞋不光能使人的腳擺脫桎梏,似乎更能將人們的精神從極度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解放出來。
最初的拖鞋,木製的多,木製拖鞋也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一般以質地堅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帶、革帶或塑料帶做腳襻。穿著走路時會發出「呱噠、呱噠」的聲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再加上穿著不太舒適,故現在市區的家庭中這種木屐已經見不到了。據東方朔《瑣語》載:「春秋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文公撫木哀嘆,遂以為屐。」可見,當初載入史書的「拖鞋」,只是出於對死者的悼念,與休閑無關。「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經對其進行過改造,故也稱「謝公屐」。有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說的就是這種木屐。《紅樓夢》里的多情公子賈寶玉經常穿的也是這種木質拖鞋。至於木屐如何流落民間又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則不得其詳。有野史從平民角度出發,說木屐「各處皆雨時所用,閩人亦然。粵人則不論晴雨,不論男女,皆躡之」,到了清「光緒、宣統年間,滬之男女,夏日輒喜曳之」,已經是近現代的事情了。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運動。我國在1960年也生產出塑料拖鞋。時至今日,塑料泡沫乃是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在崇尚自然和環保風氣推動下,以皮、木、竹、麥稈等天然材料製造的拖鞋,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涼爽、保健、安全、時髦為特點,涌現出空調拖鞋、沐浴拖鞋、沙灘拖鞋、保健拖鞋、時裝拖鞋、居室拖鞋等概念。這些形形色色、五彩紛呈的拖鞋,如一道道閑暇自如、優雅瀟灑的休閑風景,營造出浪漫多情的夏日情趣。
或許正是廉價和輕便造成了拖鞋無法出席正規場合、無法走上檯面的不良印象。如今,拖鞋已開始「進軍」寫字樓,只是不知道,我們能不能打破拖鞋與散漫作風的聯想,大家都能自由自在、輕輕鬆鬆地穿拖鞋上班。如果大家都在辦公室門口備好拖鞋,進門時換上,不是更加輕松時尚嗎?
② 東晉詩人謝靈運發明的「謝公屐」,它在當時的用途是
登山鞋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日:「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專,腳著屬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歷史上傳說的南朝詩人謝靈運發明的「謝公屐」是一種活齒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便於蹬坡和泥濘中行走,給旅遊活動帶來極大方便。據傳說當時的人們爭相效仿,並名之日「謝公屐」。
③ 老祖宗發明的木屐早已被國人遺忘,為何在鄰國卻大受歡迎
大唐的文化在小日本發揚了。日本資源匱乏,當時只有木材算平價的,做木屐也是剛好合適的材料
④ 拖鞋是誰發明的
拖鞋的發明真是造福了億萬群眾,由此我想到了這拖鞋的發明者。是誰呢?應該是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晉文公名字叫重耳,當初他還沒當國君的時候,只是一個公子,但他在晉國很有些聲望。《史記》說他「年十七,有賢士五人」。重耳的老子晉獻公晚年有些糊塗,立最寵愛的驪姬為夫人,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並且還想置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於死地。兩個人見勢不妙,趕緊逃了。晉獻公死後,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晉惠公擔心公子重耳會回國與他爭奪王位,先後兩次派人刺殺他。好在他命大都逃脫了。晉惠公死後,重耳終於被大臣擁為國君。晉文公從四十三歲開始逃難,即位時已經六十二歲,在外留亡十九年。
當時跟著晉文公逃難的一幫人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有一次,重耳飢餓難忍想吃肉,介子推偷偷地將自己腿上肉割下來煮給重耳吃,重耳得知後十分感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後來晉文公繼位,對當年跟隨自己的人都一一作了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從者為介子推抱不平,寫了一首詩:「龍飢無食,一蛇割股,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所處。一蛇無穴,號於中野。」也有人說是介子推自己寫的,不管是誰寫的,反正晉文公看到後翻然悔悟了,趕緊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卻和老母親一起隱居到山林里去了。晉文公便親自去找,介子推藏在山裡就是不肯出來,晉文公便用焚山燎木之法想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母子卻抱住一棵大樹被燒死。南朝劉敬叔《異苑》卷十雲:「介子逃祿隱跡,抱樹而死,文公望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夫,足下。』」說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樹的木料製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並不時嘆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所以《異苑》斷定,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
因為木屐製作簡單,穿著方便,使用越來越很普遍,《後漢書·五行志》雲:「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不過,那時的木屐分兩種,一種有齒,一種平底。有齒的特徵是前後裝兩個木跟,古時稱高跟為齒,故木屐又稱「齒屐」。南宋葉紹翁《游園不值》詩雲:「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平底的多為打仗用,《晉書·宣帝紀》雲:「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
後來,不斷有人對齒屐進行改進,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就將兩個齒做成活動的,根據需要調整,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李白就曾經穿過,有詩為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夢游天姥吟留別》)
一、木屐的形狀極似拖鞋。木屐多以木料為之,作鞋底形,古時稱之為「木扁」。上鑽有小孔數個,以穿繩系。南朝梁無名氏《提搦歌》雲:「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兩頭系。」而且,明代王圻《三才圖會》中還有描繪的木屐,已與現代的拖鞋無
二、古人穿木屐的情況和今天相同。明楊基《贈許白雲》詩:「白雲老翁樂且貧,眼如紫電烱有神,麻衣紙扇趿兩屐,頭帶一幅東坡巾。」趿就是將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這就是拖鞋的唯一穿法。而且木屐多為雨天時穿。晉崔豹《古今注》雲:「以木置履底,干臘不畏泥濕。」宋張瑞義《貴耳集》雲:「東坡在儋耳,無書可讀,黎子家有柳文數冊,盡日玩誦,一日遇雨,借笠屐而歸。」清趙翼《陔余叢書》雲:「古人雨行多用木屐……」
木屐這東西,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走起路來叭噠作響。這種聲音,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一種節奏感很強的動聽的音樂;對有些人來說,卻是煩人的噪音。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焚麈寄·勝國遺聞》引《鴻書》記載:太祖一日退朝,在武英殿側室靜坐,忽聞外有履聲橐橐,問曰:「此為誰?」對曰:「老臣危素。」太祖曰:「爾耶?朕將謂文天祥耳。」危惶懼,頓首,汗流浹背。估計危素當時多半穿的就是木屐。危素是個降臣,後來被明太祖貶謫和州,幽恨而死。危素如此下場,是不是朱元璋本來就煩他,還是因為他木屐聲攪了朱元璋的好夢就不得而知了。好在現在的拖鞋多半是塑料和橡膠底的,一般情況下隨你怎麼穿,也不怕騷擾到別人了。
⑤ 木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木屐,簡稱屐,是華夏傳統的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雨天泥上行走回。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答稱為帛屐。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普遍服飾,一直沒有中斷過,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區仍非常普及,據說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
⑥ 說木屐是中國發明的有很多人不相信!不相信的那些人都是城市的人!我小的時候有穿過!近幾年才被淘汰的!
這也是情理之中,本來日本的文化就是模仿和借鑒中國的
⑦ 日本人穿木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木屐是哪國發明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亞洲許多國家甚至世界都深受中國的影響。古代的中國無論在科技、文學還是經濟等各個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所以亞洲周邊的許多國家都得到了中國的幫助。東亞鄰國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這個鄰居在歷史上還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1987年,日本方面還請求中國把朱然的木屐拿到了日本進行巡迴展出。朱然所穿的木屐距離被人們發現已有1700多年之久,日本國民看到了朱然留下的木屐後,紛紛覺得非常尷尬,於是也明白了一個真理:木屐原來真的是中國的發明啊!
⑧ 木鞋是由荷蘭發明的還是由中國發明的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中國滴
⑨ 老祖宗發明的木屐早已被國人遺忘,為何在日本卻大受歡迎
一提到日本女人的形象,大家肯定會想到的就是和服和木屐。腦海中緩慢的就會回憶起影視劇當中日本婦女穿著一件漂亮的和服與布襪,踩著木屐撐著一把漂亮的小傘,從室外緩緩的走來,是那樣的優雅美麗。日本傳統女性大概就是這樣的穿著。其實隨著時代的變化,日本已經拋棄了傳統的這些服飾,換上了一些簡單的服裝,比如說西裝,帆布鞋,皮鞋等等。木屐只是成為一種紀念性的物品,在一些隆重的節日當中才會去穿。
不過現在很多人已經忘記了中國女人穿過木屐的的事情,但是作為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事情還是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意見請寫在評論下方。
⑩ 木製的拖鞋好還是現在塑料拖鞋好 為什麼中國不穿 木屐作為中國的發明,這個傳統的保留卻不是在中國,而
各有優勢吧,木屐在材料上比較環保,不過在價位,攜帶便捷,款式種類,舒適程度上還是塑料拖鞋比較占優勢。時代在發展,很多東西都會漸漸被替代,這是很正常的,只不過我們不要把原來的東西忘記或者丟棄就好。